中國文學 中國學術 中國文化活的傳統紀念魯迅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徐州召開
本報訊(記者 周玉寧) 2001年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誕辰120周年,也是他逝世65周年。4月26日至27日,中國魯迅研究學會、江蘇省魯迅研究學會、江蘇省現代文學學會、南京師范大學、徐州師范大學聯合召開了“紀念魯迅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拉開了紀念魯迅誕辰120周年活動的序幕。這也是新世紀魯迅研究界的第一次重大會議,新的研究視點和富于爭議性的論點給會議增添了不少自由熱烈的氣氛。
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林非指出,對魯迅的研究紀念應該在本世紀得以發揚。魯迅是一個極深刻的人,怎樣學習他的深刻性,是我們整個民族的課題。魯迅從上個世紀初便開始探討怎樣使中國人的人性與個性自由得以發揚,這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他的一生都在關心普通的民眾,這對我們文化人是有啟迪作用的。如果我們民族的每個人的人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揚,中華民族在世界上起的作用將是不可限量的。江蘇省魯迅研究會會長包忠文提出,我們當前文化藝術有低俗化的傾向,這些現象與魯迅當年堅持的文化方向可作比較。魯迅研究重視學理化研究是對的,但如果忽視對現實的觀照就沒有了根基。北京大學教授孫玉石也對魯迅研究的當代性問題及21世紀的魯迅研究進行了思考,他指出,魯迅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極為豐富的文化寶藏,它是千百年來中外最優秀文化傳統融合匯粹的結果,同時也是20世紀中國新文化新文學傳統的開端和淵藪。它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可供人們不斷認識和閱讀的開放性的傳統。走近魯迅,認識魯迅,研究和詮釋魯迅的作品,將是一個長期的永遠未完成的運動過程。在當今,推進中國社會民主化的進程,加強民族素質和精神改造與建設,這樣一個非常艱難的課題,已經更加嚴峻地進入每一個有良知的知識人充滿憂患的思考。魯迅及其作品的研究中,除了學術自身的發展突破以外,更需要有一種為改造和提高民族素質和民族精神的現實的迫切感。老詩人兼學者吳奔星在提交大會的書面發言中對當前一些反魯迅的傾向提出批評,指出從這些現象中“看不出一點可以動搖毛澤東對魯迅的‘三個偉大’以及‘民族魂’的經典性評價,只不過暴露了他們對魯迅生平及其人品和文品的一無所知,徒然傳為當代文壇的幼稚可笑的奇談怪論而已。回想‘文革’時期的神化魯迅和世紀之交的丑化魯迅,很像一對孿生兄弟,生性不同,而令人可笑則相同”。
研討會上,徐瑞岳就魯迅是20世紀中國先進文化的不朽遺產、江錫銓就魯迅與七月詩派的關系、朱曉進就魯迅與30年代文學論爭的政治化傾向、楊洪承就新時期的魯迅文化研究、劉祥安就魯迅的《文化偏至論》、湯哲生就魯迅和金庸、陳夢熊對魯迅研究的回顧、徐德明就《阿Q正傳·序》與歷史敘事的對話及文本間性、劉俊的《狂人日記》新論、陳子平的魯迅與20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應對策略、王世家對魯迅的評價的看法、朱壽桐的關于魯迅的苛刻與梁實秋的寬容、宋劍華就魯迅研究中的主觀性問題、閔杭生就對魯迅的誤讀與妄評問題,都做了觀點各異、新鮮生動的發言,從不同方面反映了魯迅研究的新進展。
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陳漱瑜在總結發言中指出,魯迅是中國新文學一切開端的開端,是中國新文學的天才創造者、出色的現代白話文的創造者。他不僅奠定了現實主義文學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主導地位,同時又是新興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開拓者。魯迅是立足于現實的,正是他洞察現實的穿透力,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現實,超越了時空而具有了永恒性。魯迅是為現實而創作的,但由于他把創作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創作中融進了自己的血和淚,因而他的作品又成為他生命的延續,而不會跟他的肉體同時朽蝕。當前,無論人們如何評價魯迅,魯迅都是一個繞不開、推不倒的存在,是一塊踢起來反而會傷自己筋骨的老石頭。由于魯迅是中國現代先進文化的載體、先進文化的代表、先進文化的標志,因而他同時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使他不僅屬于中華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人類。學術是有承傳的,魯迅學也有承傳。魯迅的文化傳統不是羅布泊中的樓蘭古城,僅僅記錄著往日的輝煌,而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文化長河,形成了中國文學、中國學術、中國文化的活的傳統。
《文藝報》京①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12001 作者:《文藝報》京①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27:20
|
相關閱讀 |
|
推薦文章 |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