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過剩找個出口 ——兩位經濟學家的對話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相對過剩既正常又不正常,它既是生產發展的表現,又有人為政策方面的原因
  邱曉華:改革開放十八年來,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長期困擾我們的商品短缺的矛盾被相對過剩的矛盾取代。這一相對過剩現象引起了各方關注。對政府來說有一個提高資源效率的問題,對企業來說,有一個如何滿足市場需求、解決產品的價值實現問題。對這個問題目前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是需求不足帶來的,有人認為是產品結構問題,也有人認為是體制不合理造成的,還有人認為是一個流通不暢的問題。
  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商品的相對過剩可能是體制改革進展到一定階段,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以后難以完全避免的現象,既有發展的因素造成的,也有體制的因素在起作用。
  從體制角度來看,目前我國缺乏帶動消費進一步穩定增長,或者說拓展消費新領域的體制環境,造成了一部分消費不足,比如城市住房、汽車、文化方面的消費。從發展水平看,我們在經歷了商品由少到多以后,有一個結構不斷升級的問題。另外,確實有一些商品需要貨幣的積累,比如家電,在城市相對飽和了,但農村擁有率還不到城市的1/3,但由于農民貨幣積累還不足,購買力低下,所以造成相對過剩的問題。這也可以視為一個發展的問題。
  樊綱:的確,中國現在正處在經濟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上,出現了一些過剩,因為過去的生產能力是和過去的消費需求相吻合的,相對于新的需求,舊有的生產能力是過剩了。
  我認為,商品有一些過剩是正常的狀態。在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中,絕對不是生產什么都能賣掉。要靠競爭才能站穩腳跟,這才是一種競爭均衡的狀態。
  投資在哪都能掙錢的階段已經過去了,哪個領域的競爭都很充分,哪個領域都得努力一番才能賺錢,但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不到這個階段,什么質量呀、改進呀、追上世界發展水平呀,都談不上。象彩電、冰箱業,沒有這些競爭,我們就趕不上西方發達國家,趕不上世界潮流,現在我們趕上了。
  另外,三年宏觀調控,三年緊縮開支和投資,還是起一定作用的。從去年開始,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長水平開始下降。有了高峰難免有低谷,收入增長的限制影響了消費的增長。特別是目前的積壓,不僅是消費品的積壓,還有一些生產資料的積壓,這跟投資的控制是有關系的。
   僅靠鼓勵消費解決不了相對過剩問題,可行的辦法是增加投資,特別是增大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資
  邱曉華:現在有這樣一些問題,如果我們簡單地多搞點投資,松動點需求,把投資需求搞高一點,好象是可以解決點問題。但是,我們必須考慮一個新的因素,假定我們有100元的投資的話, 用于購買設備的大體上占30%左右,這30%里又有8%是買外國貨。 投資帶動本國產品生產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特別是大型機械設備。
  樊綱: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在目前階段,我覺得要把投資政策作為一個準公共政策來考慮。
  我們應多搞一些公共設施的項目,比如修路,包括鐵路等基礎設施,這些多搞一點。這些項目主要是吃鋼材、水泥這樣一些中國企業的生產能力,中國過剩的生產能力主要在這一塊。這里還沒有后面的效益問題,路誰都能用。這塊可以相當于政府開支。
  這當然不能完全解決中國機械制造業的問題,但是當整個經濟活躍起來以后,大的工業帶動起來之后,能夠帶動一些小的工業。投資還能夠帶動一些消費的增長。希望它有這么一個傳輸效應,帶動效應。
  邱曉華:我提供一個建議,政府投資所需的設備,應該多考慮購買國產貨。企業投資、外商投資由他們自行決定,市場選擇,沒有辦法,但現在有些政府投資也買進口貨,這就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從現階段中國的特殊情況看,盲目鼓動高消費不合宜,只能適度消費,因而保持經濟穩定增長,還離不開投資帶動,不過資金到底投向哪里?能不能考慮兩個方面,農村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多搞一點,路、能源、服務設施多搞一些,這里肯定不存在重復建設問題。
  我主張由中央政府抽搞省際之間的高速公路網絡,省政府搞地區間的高速公路網絡,由此中國可以搞成一個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應該允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基礎設施狀況采用新的籌資手段,北京就完全可以發行地鐵建設債券,籌建地鐵股份公司上市,籌集資金趕緊搞北京地鐵。
  樊綱:修路永遠不會重復建設,當然,太多了不好。但早晚有用。
  基礎設施目前還是我們的瓶頸,瓶頸的意思是,投下去的錢哪怕不能直接收回,間接也能收回。比如路修好了不能收錢,但如果發展了地方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只要確實對社會有益,哪怕不能直接收回投資,政府也要做一點。
  我之所以強調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因為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過多地刺激消費不適宜,現在是我們積累資本提高整個社會生產能力的階段。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蓋房子和修路用的材料是一樣的,但我們多修點路,可以為今后的發展創造點基礎。修路與蓋房子相比,對當前的需求一樣,對今后的生產能力、潛在影響不一樣了。
  邱曉華:我覺得增加投資應與調整結構結合起來,與改革結合起來,靠改革創造有效需求,靠調整保證有效供給。結構調整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農村工業化,或者說農村城市化,沒有工業化不可能城市化,這是互相聯系的。中國如果沒有農村城市化的相應增長跟上經濟的發展,就會出問題。造成經濟相對過剩現象如果從體制上找原因,就是相對發達的城市經濟和比較落后的農村經濟的差距太大。農民的收入和消費與城市相比,是1:3的差距,考慮到城市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 差距肯定不止1:3。去年,全國38500多億儲蓄,農村居民僅占1/4, 城市居民占了3/4。
  第二個是城市經濟規模化,形成一個專業分工的格局,使傳統產業盡快上技術臺階,上經濟規模,同時形成合理分工的地區產業結構。
   需求不足不是人們的收入少了,而是收入不均衡以及市場開拓不足,這需要政府適當的政策引導
  樊綱:我認為,目前的產品積壓、相對過剩和我們過去對收入差距估計不足有很大關系。現在有大量產品像家電、日常用品,當初上項目時是假定5年以后我國人均收入達到多少,農民收入提高多少, 因此有更多的人會買這些東西。但沒想到5年后的今天, 確實有少部分人達到了這一水準,甚至超過這一水準,但大部分人還未達到。比如家電,大部分家庭只會買一部。因此家電需求就沒有當初預計的那么多。
  邱曉華:用形象一點的話說就是:有錢的人不想買,想買的人沒有錢。
  樊綱:有錢的人已經進入下一個層次了,想買其它東西,要買進口貨,對此估計不足也是消費結構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
  邱曉華:中國目前國內市場的產品,象家電,至少有一半以上屬于與外資有關的產品,包括三資企業的產品,大量國外產品的涌入也是造成目前國產貨相對過剩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我們預料不足的是資金、資本市場的發展,人們用錢生錢意識的強化,把一部分本來可能用于消費的錢轉化出去了。
  樊綱:有這個因素。不過居民儲蓄率還是很高的,既然儲蓄多了,應該增加一部分投資,以帶動更高的消費,必須要走這條路。要想辦法把投資引向實物投資,別光在那兒投機炒作,搞金融投資。以實物投資再帶動實物消費,如何進入這種良性循環,也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到這一階段的新課題。
  具體對策有短期的,有長期的。宏觀對策是治標的,長期對策是發展和改革,這是治本的。治標就是我們如何調整總需求,通過公共支出的辦法,通過增加對公共項目支出的辦法來帶動一些消費增長,帶動一些工資收入的增長,也帶動農民工的就業和收入的增長。長期的還是要靠你剛才說的農村城市化進程,否則解決不了消費不足的問題。
  怎么加速農村城市化進程,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講,這是最基本的一個環節。積壓問題根本出路在于開拓國內市場。
  邱曉華:在目前情況下,即使放開了,企業家也不愿投資,因為投資前景不明朗,往哪兒投賺錢呢?你現在放了錢,企業肯定拿著炒股票。
  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反應,但是不應該支持這種傾向。現在到政府選擇的時候了,政府應該選擇對社會效益最大,對長遠效益最大的政策。
  樊綱:政府現在需要做點事來發展國內市場。
  首先要解決一個信心不足的問題。投資者信心不足完全是一個市場問題——市場上沒機會;為什么沒機會,因為沒需求;為什么沒需求,不是這個產品本身沒需求,而是因為另外一些產品沒需求。人氣不旺,沒有投資前景。如果我們支出增加了,投資增加了,帶動了一塊投資品市場,由此又帶動消費品市場,人氣就可以漲上來。
  邱曉華:這中間就需要政策引導。
  樊綱:對,政府要想辦法在人氣不旺時提高人氣。在過熱時要想辦法控制,不讓人氣太旺。現在,我們的政府是被過旺的人氣弄怕了,所以,老是不敢適當提高人氣。
  (邱曉華: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攀綱:中國經濟體制研究基金會秘書長。郭涵整理)*
  
  
  
決策參考京21-25MF1體制改革19971997 作者:決策參考京21-25MF1體制改革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8:43

[新一篇] 中非攜手邁向未來  ——祝賀江主席對非洲六國的歷史性訪問圓滿成功

[舊一篇] 九七后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