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測度體系實證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引言
  (一)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模型
  信息化測度的研究,始于1965年馬克盧普對美國信息經濟的測評。目前對于企業信息化的測評存在兩種方法:“產出法”和“水平法”。“產出法”,也稱之為“經濟效益法”,認為企業信息化測評不僅要測度信息化建設所達到的水平,而且主要測評企業信息化所提升的經濟效益。“水平法”認為企業信息化測評僅測度企業信息化建設所達到的水平。“產出法”適合于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國民素質普遍較高、市場發育相當成熟的國情環境,因此在西方發達國家被普遍采用。而我國目前整體信息技術不高、企業員工素質普遍較低、信息管理觀念落后、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有待深化,因此,在企業信息化測度方法的選擇上不適合直接套用“產出法”,而采用“水平法”較為科學,或者在“水平法”基礎上對“產出法”的限度使用。
  在具體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測度手段上,通常依托現有的信息化測度研究成果,根據具體的企業環境,選擇一種合適的信息化成熟度模型來完成測評工作。企業信息化成熟度模型一般研究企業信息化從不成熟走向成熟過程中的演變規律。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模型有諾蘭模型(1974)、西諾特模型(1988)、密切模型(1990)、信息技術擴散模型(1990)、斯凱恩模型(1990)、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1986)、COBIT框架下的IT過程成熟度模型(2000)、技術—信息卓越度模型(2000)、業務—IT聯盟成熟度模型(2000)、基于價值鏈的四階段模型(1990)。諾蘭模型研究的視角是信息技術,主要強調企業中信息技術應用的規模以及企業在IT應用上的資金投入情況;西諾特模型的研究視角是信息資源,主要強調信息資源管理在信息系統中的有效配置和CIO的作用;米切模型的主要研究視角是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的整合,主要強調信息系統集成與數據管理的不可分割性,并強調網絡集成;斯凱恩模型的主要研究視角是信息技術,強調企業對信息技術的引入應進行認真分析和長遠思考;SW-CMM模型的主要研究視角是信息技術,強調從軟件企業或開發方的角度來探討作為信息系統建設方如何對信息技術進行管理的能力;COBIT框架下的IT治理成熟度模型主要的研究視角是信息技術,強調從用戶方的角度來探討作為用戶如何對信息技術進行管理的能力;信息—技術卓越度模型主要研究視角是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整合,描述了企業技術卓越度和信息卓越度與企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績效創新與改進之間的相互關系;業務—IT戰略聯盟成熟度模型的主要研究視角是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的整合、橫向價值鏈和縱向管理鏈的整合,主要解決信息技術與業務如何協調的問題。它既考慮了信息技術,又考慮了信息資源,并且強調信息化過程應與企業戰略目標緊密地結合;基于價值鏈的四階段模型的主要研究視角是橫向價值鏈,強調從具體企業的信息化實施過程、步驟出發來考慮信息化由單部門到跨部門、企業內到企業外的集成過程[1]。
  (二)我國企業信息化測度的現實意義
  大力推進信息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決策,我國已制定了《國家信息化“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我國信息化的總體目標是:在國家的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與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進程,并確立了我國信息化建設“統籌規劃、國家主導、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連互通、資源共享”的24字方針[2]。自2000年初我國啟動“企業信息化工程”以來,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目前,我國企業使用信息技術,已從生產控制智能化向管理信息化轉變、從“信息孤島”向信息共享轉變,從單項應用向總體規劃轉變,從技術部門推動向應用部門拉動轉變。司有和認為,企業信息化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技術輔助、組織變革、管理變革、觀念變革、擴容增值”五個方面。企業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在生產管理各環節采用信息技術,深度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以有效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規范,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信息化項目的建設、企業信息管理行為也都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所以,企業決策層必須了解本企業信息化的建設與應用水平,以促進企業的信息管理績效。因此,企業信息化測度指標體系的建立是企業進行信息化管理的首要工作和基礎平臺。
  二 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測度體系的需求分析
  (一)企業信息化測度研究回顧
  我國企業信息化的研究始于1998年,著名信息學家烏家培、陳禹、謝康、左美云等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但信息化建設測評的研究要稍晚一些。
  張根寶(1999)認為企業信息化建設包括五個方面:計算機在企業的廣泛應用、建設企業級信息網絡、建設企業的信息資源庫、建設信息化的人才隊伍、加強企業信息化的基礎工作;北京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2000)在其研究成果中提出了企業信息化的四大測評要素: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信息資源(企業內部和外部資源的總合)的開發利用、信息化人才的開發、信息化的規劃、組織與控制。梁濱(2000)在國內首次提出了企業信息化測評的指標體系,認為企業信息化應該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生產過程信息化、流通過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組織結構信息化、生產要素信息化;唐志容(2002)認為企業信息化水平測評的5個一級指標為:信息技術投入及設施水平、生產過程自動化、管理信息化、營銷信息化水平、人員素質;北京大學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企業信息化課題組”(2002)認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測評體系的8個一級指標是:信息化固定資產投資情況、信息化基礎資源情況、企業電子商務開展情況、信息化相關投入情況、標準化程度、網站與網絡建設情況、數據庫規模、IT技術投入;國家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測評中心(2002)提出企業信息化測評的6個一級指標是:戰略地位、基礎建設、應用情況、人力資源、安全、效益指數。陳曉紅(2003)認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整體水平的測評包括三個要素:基礎要素(萬人擁有計算機臺數、萬人上網率、領導重視程度)、外界環境的支持(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完備法律法規制定、系列優惠措施頒布)、創新水平(R&D投入指數、網絡經營指數、人力資源指數、信息化建設成本指數)。張勇剛(2005)認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的四個要素是:信息化組織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資源、應用信息系統;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的四個要素是:信息化組織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資源和應用信息系統評價;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的兩個要素是:信息化系統、信息化環境[3]。汪瑩(2006)認為企業信息化價值評價體系的4個一級指標是:技術進步、治理優化、期權價值和社會貢獻[4]。左美云(2006)在對國內外現有的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分析的基礎上,得到了一個五階段(技術支撐級、資源集成級、管理優化級、戰略支持級、持續改善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其測評的四個維度(要素)是:信息化基礎(信息基礎設施、信息系統應用)、信息化管理(信息資源、信息活動)、信息化環境(人力資源、資金投入、信息制度、企業文化)、信息化效果(短期效果—財務指標、長期影響—核心競爭力、外部—客戶、內部—業務流程)。
  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測評體系的研究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1)指標缺乏可操作性,即有些指標的設計雖具有較好的實際意義,但不能有效地量化、衡量與判斷;(2)側重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工具應用得較少,沒有對定量分析的結果進行深入的研究;(3)缺乏從戰略管理、組織結構變革、內部控制、人力資本投資等企業內部綜合環境來測評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持續競爭優勢。因此,在信息化測評體系建立時要揚長避短、密切結合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實際狀況,建立能夠全面、科學地反映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實際運作水平的測評系統。
  (二)我國企業信息化測度體系的需求分析
  一般而言,企業信息化水平測評指標體系的設計要遵循如下原則:科學性原則,即從企業實際情況出發、力求反映企業信息化建設各個方面的情況,注重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可操作性原則,即指標體系的設計以定量指標為主、定性指標為輔,便于相應數據的收集、統計和分析,既可應用于本企業的縱向比較,也可用于行業內的橫向比較;系統性原則,即指標的設立盡量全面,務必能夠系統地反映企業整體信息化水平,且盡可能地減小指標之間的相關度;成長性與預測性原則,即指標體系不僅能反映出企業目前的信息化狀況,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信息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發展潛力。
  本文在遵從上述設計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對若干常用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綜合分析,并結合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從四維角度來構建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測評體系,這四個維度(要素)是: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ξ1)、信息系統應用(ξ2)、人員信息化素質(ξ3)、IT戰略管理(ξ4)。
  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要素包括四個組成指標:IT投入合理性、企業網絡性能、數據庫穩定性、軟硬件維護能力。首先,信息技術在軟件與硬件方面都在飛速發展,企業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必須適應外界環境這種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就在客觀上要求企業對IT建設的投入是一項長期的任務。IT投入必須保持在適度的范圍,才能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企業的資源永遠具有稀缺性,過量的IT投入將引起資源的浪費,而過低的投入將無法產生規模優勢的作用,于事無補。因此,合理規劃IT投入在企業總成本支出中的比例是一項具有較強經驗性與技巧性的工作,每個企業都要尊重自己的現實情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IT投入計劃,不能人云亦云、步人后塵。其次,企業信息網絡是以計算機系統、通訊設備等手段為依托,以各種信息機構和信息人員為節點所組成的有機綜合體。企業信息網絡將分散的信源、有序的信道、信息需求的信宿連接在一起,組成縱橫交錯的傳輸路徑。它是企業實施信息管理的前提和基礎,是信息流通與傳播的保障,因此,企業網絡性能的強弱是衡量信息化基礎設施質量的一個重要測評因素。企業信息網絡的建設既要遵從需求原則,即網絡建設必須要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其目的是為了解決企業信息管理的現實問題,也要遵從可擴展性原則,即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網絡未來發展的開放性、擴充性、可維護性,采用柔性的網絡拓撲結構和多功能的擴充性關鍵設備。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信息網絡管理分委員會于1987年提出的網絡監控管理國際標準草案中規定,在開放系統互聯(OSI)參考模型的每層或多層協議中,控制和監視數據存儲器、處理機、連接單元等信息網絡資源的使用情況,并提供審計、配置、名稱、性能、保密等管理功能。再次,數據庫是信息系統正常運行的基礎,是各種應用軟件發揮功能性作用的平臺,是企業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基礎數據的完整性、精確性、規范性是信息化建設的先決條件,離開了數據庫的支持,信息系統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后,軟硬件維護能力也即指對信息系統的管理能力。信息系統投入使用以后,日常運行和維護的管理工作相當繁重。系統的實際使用效果,不僅取決于系統的開發設計水平,還取決于系統的維護效率。信息系統的維護工作主要包括數據的錄入和更新、日常運行和維護、運行情況的日志記錄、運行結果分析、系統安全保障、系統維護文檔管理、系統軟件配置、信息處理、信息服務、信息網絡的運行與維護等。
  信息系統應用要素包括四個二級指標:信息化決策效率、CRM能力、電子商務應用能力與技術開發輔助功能。首先,信息化決策效率是指企業依托信息系統實現決策功能的效果和成功率,這是現代企業信息化應用中一個至關重要的領域,是企業信息化應用的最高境界,但目前在國內外企業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決策是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者為完成某種任務而進行有意識、有選擇的行動過程,按照決策科學的先驅西蒙的觀點,這個過程包括情報、設計、選擇和實施四個順序推進的階段。目前用于商務決策的方法較多,如預測方法(時間序列分析、線性回歸、馬爾科夫預測模型等)、系統評價方法(如功效系數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多目標決策(如數據包絡分析、人工神經網絡、多元統計等)。無論何種決策,都必須以復雜的決策模型和大量的決策數據為基礎,因此,離開了信息系統的支持,很多決策行為將無從實施。其次,客戶關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是指以客戶為中心,及時地提供產品和服務,提高客戶的滿意程度,最大限度地減少客戶流失,保持較高的市場競爭能力和贏利能力,實現客戶與企業共贏的營銷管理手段。CRM的內涵主要包含三個內容:顧客價值、關系價值和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市場營銷管理理念的普及和應用奠定了平臺,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以客戶為中心的客戶關系管理已成為電子商務時代企業制勝的關鍵。客戶關系管理借助于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管理思想,通過對企業業務流程的重組來整合客戶信息資源,并在企業內部實現客戶信息與資源的共享,為客戶提供一對一個性化服務、改進客戶價值、提高客戶滿意度、增加企業贏利能力以保持客戶忠誠度,從而最終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因此,客戶關系管理全面解決了針對企業外部和企業內部的客戶問題,實現了對客戶資源的有效挖掘利用。再次,電子商務應用能力是衡量企業信息系統運用績效的一項綜合測評指標,它是以企業內部網為依托、通過與外部網絡的安全對接,充分實現企業對外業務信息化的過程。電子商務是20世紀90年代迅速興起的一種商業模式,利用網絡提供的通訊手段在網上實現交易活動。電子商務已經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影響著商務活動進行的方式,滲透到極為廣闊的領域。按照交易的對象可以將電子商務劃分為B to B、B to C、C to C三種模式,電子商務為買賣雙方提供了一種高效率的服務方式和交易場所,具有許多傳統商務模式所沒有的特征。最后,信息技術在生產領域的實施也是衡量信息系統應用績效的一個重要標志。目前,批量化生產方式已經無法滿足顧客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隨著企業信息化的深入發展,許多先進的生產管理方式應運而生,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是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批量客戶化生產(Mass Customization)和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精益生產是采用通用型強、自動化程度高的設備來生產可變化的各種大宗產品。批量客戶化生產是既具有批量生產方式的高效率、低成本特征,又像單件式生產方式那樣能夠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的一種生產管理方式。敏捷制造是一種對顧客的需求,包括新產品或增值服務的需求,能夠做出快速反應并及時滿足的生產方式。敏捷制造既可以提高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又可以充分利用其它企業乃至全社會的資源、以虛擬組織來組織生產。
  人員信息化素質要素包括四個一級指標:復合型人才比例、IT專業人員開發能力、全員信息化能力、信息化業務培訓。首先,復合型人才是指既懂企業具體業務又精通計算機技術的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優勢就是能夠將信息技術與業務流程有機地融合起來,高效地實現具體業務流程的信息化轉換。多年來,復合型人才的短缺一直是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瓶頸因素,也是我國信息技術應用效率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也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國外企業信息化的建設非常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并且在企業的各個部門進行合理配置,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人力資本優勢,這些有效的人力資源政策很值得我國企業的學習和深思。其次,在復合型人才的系統控制之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也離不開IT專業人才的支持。因為信息系統是一個高度復雜的自動化體系,涉及到軟件、硬件、網絡、通訊技術等諸多專業性較強的內容,顯然,只有具備較高IT能力的人員才能勝任。目前,技術外包是解決企業信息技術人員不足的一種有效方法。技術外包就是企業將信息系統中一部分非核心的技術在一定的協議下承包給專業IT公司管理,而企業信息技術人員只負責系統中核心部分的開發與維護。但是,技術外包也是一把“雙刃劍”,外包成份太少將不足以解決企業內部技術短缺的問題,而外包成份太多將形成企業技術漏洞。再次,全員信息化能力是指企業全體員工信息技術的整體素質。眾所周知,信息化已滲透到現代經濟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任何人也無法逃避信息技術的沖擊,因此,企業信息技術的應用并不是內部少數IT技術人員的事情,而是全體員工在信息戰略的指導下,形成一個同心協力的整體,才能使信息系統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優勢與功效。所以,企業信息化過程中要逐步實施觀念變革戰略,即要讓全體員工認識到,信息化不是局限于使用信息技術,還要進行各種觀念更新,建立全新的信息化理念。最后,信息化培訓是提高企業人員信息化措施的一項有效措施,因此也可列為人員素質測評要素的指標之一。信息技術是正飛速發展的技術、具有較快的更新速度和較短的生命周期,所以,信息技術的應用主體也必須加強知識更新,才能跟上技術革命的步伐。據國外成功經驗表明,加強信息技術的培訓與學習,是企業信息化戰略的一項長期措施。國外企業信息總監(CIO)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進行信息技術應用的推廣,進行全面信息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系統的作用和實現信息的增值。我國企業雖然普遍沒有設置專職CIO,但CIO的職能行為建設不容忽視,它對現代企業的發展顯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IT戰略管理要素包括信息系統戰略規劃、BRP建設、組織學習和知識管理四個二級指標。IT戰略管理不僅僅是指信息系統的戰略規劃,而是將信息化建設融合到管理學最前沿的管理手段中去,即用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去改造傳統的信息系統戰略規劃方案。首先,企業信息系統的建立要經過一個不斷探索和研制的過程,這個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系統戰略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和系統實施[5]。系統戰略規劃是對信息系統建設的資金、技術、時間、維護、升級方面的統籌安排;系統分析主要包括提出項目目標、項目目標的可行性分析與現行系統流程圖的審讀等內容;系統設計,又稱物理設計,是指根據新系統的邏輯模型提出物理實現的具體方案;系統實施是指將系統分析、系統設計階段提出的關于新系統的方案說明書轉換成一個完全可以操作的信息系統。其次,信息系統的建設要與業務流程再造密切結合。邁克爾·哈默和詹姆斯.錢皮認為:“企業流程再造工程是對企業的業務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徹底的再設計,從而使企業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改善,并最大限度地適應以顧客、競爭、變化為特征的現代企業環境。”為了使信息化有效地在管理中發揮作用,必須將信息化與管理變革相結合,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已深刻說明了這一點。30年來管理領域信息系統開發的成敗表明:凡能與管理業務緊密結合、對不合理的業務流程加以改造的,就能取得成功,否則將遭到挫折與失敗[6]。因此,脫離了BPR的信息化建設僅是對傳統業務流程的機械重復,不能從根本上實現傳統業務的信息化改造。再次,在信息經濟時代,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必須與現代管理理念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信息系統平臺的功能性作用。根據國外企業信息化的運作經驗,與信息系統建設相關性最強的管理思想與手段是組織學習與知識管理。組織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學習型組織建設的過程,被稱之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沒有管理的管理”,是一項永無終止的企業活動,因此與企業信息化建設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信息化建設為組織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平臺,而組織學習也有效地提升了信息系統的運行功能。彼得.圣吉認為組織學習是五項修煉的整體,這五項修煉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和系統思考。可以看出,每項修煉的成功都離不開信息系統的整合與支撐。最后,信息系統的建設與知識管理過程也具有高度的融合性。知識管理極大地豐富了信息化的對象和范圍,而信息化也同時提高了企業知識活動的管理績效。彼得.德魯克說:在新的經濟體系中,知識并不是和人才、資本、土地并列為制造資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義的一項資源。現代企業的競爭是核心能力的競爭,而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管理是企業核心能力培育的唯一源泉。也就是說,知識管理與信息化建設對企業經營目標來說具有殊途同歸的作用。知識管理主要包括知識的收集、存儲、分類、過濾、轉化、共享、創新等流程,任何一個流程都與信息系統的運行具有較強的交互作用。
  (三)我國企業信息化測度體系的確立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確立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測度體系如下表所示:
  F31S6107.jpg
  三 量表模型驗證
  (一)預測試與先導測試
  根據上文建立的我國企業信息化測度指標體系,進行問卷設計,然后本人在聯想電腦公司選取3名資深的信息系統分析師、在南方電網公司選取3名企業信息系統高管人員進行問卷的預測試(Pretest)。預測試的目的主要是不同領域的被調查者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角度對測試內容、題項選擇、問卷格式、題意的清晰性、專業術語內涵等方面進行評價,以便本人進行修改。6位回答者分別獨立完成了問卷,并提出了修改意見。本人在對反饋意見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問卷進行了調整和修改。
  在預測試之后,本人又進行了先導測試(Pilot Test),先導測試的對象是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管理專業高級MBA培訓班的21名學員。學員們都認真地填寫了問卷,并在問卷后附上了相應的改進意見。本人再次對問卷的題項進行了調整,使題項所描述的行為更適于觀察。同時,本人對這21份問卷進行了初步信度分析,利用Cronbach's α值來檢測問卷的信度,結果發現各變量的Cronbach's α值分布在0.7809和0.9250之間。根據Nunnally(1978)的建議:Cronbach's α值只要大于0.7,其信度即可接受。因此,可以判定本文采用的問卷具有足夠的信度。經過預測試和先導測試,本文仍然保留了16個題項,以測試信息化建設的四個要素,只是對題項的表述方式進行了修正和調整。
  (二)數據收集
  本文利用相關研究中常用的“方便抽樣”方法,從一家咨詢公司的數據庫中隨機抽取300家企業作為樣本,抽取條件是該企業近2-3年來存在向咨詢公司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咨詢行為,或者參加過該咨詢公司關于信息系統建設方面的培訓或公開課。樣本分布于京、津、滬、渝、豫、皖、蘇、浙、陜、蒙、桂等11個省市自治區,基本代表了我國企業界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情況。通過電子問卷、郵寄問卷、電話采訪、面談等形式,本人向300家調查對象尋求數據支持。受訪對象均為企業的CEO、CIO、CKO等中高層負責人。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樣本數據180份,有效回收率為60%,滿足調查研究中樣本回收率不低于20%的要求。
  (三)單構面尺度檢驗
  單構面尺度檢驗的目的就是檢測所使用量表的測量題項是否具有高質量的單構面特征,即每一個測量題項必須顯著地與相對應的要素(潛變量)相關聯,且該題項只能與唯一的要素相關聯。單構面尺度檢驗的常用方法是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其基本思想是:將相關性較高即聯系比較緊密的變量分在同一類中,而不同類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則較低,那么每一類的變量實際上就代表一個本質因子,或者一個基本結構。因子分析就是尋找這種類型的結構。
  在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分別對四個要素進行了KMO測度和Bartlett球體檢驗。KMO值愈大表示變量間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適合進行因子分析。Kaise(1974)指出:當KMO值小于0.5時,不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同時,Bartlett球形檢驗值的顯著性也是判斷樣本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的條件。本研究結果顯示KMO值在0.855~0.896之間,且相關系數矩陣中存在大量顯著相關關系(α=.000),(由于篇幅原因,相關系數矩陣表略去)因此該樣本符合進行因子分析的條件。
  探索性因子分析將獲得每個測量題項與因子之間(指標與要素之間)的因子負荷量(Factor Loading),因子負荷量越高,表明測量題項與因子之間的關聯性越強。本研究中因子提取方法為主成分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旋轉方法為方差最大法(Varimax),因子負荷截取點為0.5,即對于任一因子上負荷都低于0.5或在多個因子上負荷都大于0.5的題項進行刪除。
  本研究中的因子分析結果如下表(旋轉迭代7次):
  F31S6108.jpg
  (四)信度檢驗
  信度分析是為了驗證各個觀察指標的可靠性(Reliability)。可靠性是指不同測量者使用同一測量工具的一致性水平,用以反映相同條件下重復測量結果的近似程度。可靠性一般可通過檢驗測量工具的內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來實現。信度檢驗的常用方法是L. J. Cronbach所創的 α系數來衡量,α系數值介于0~1之間。一般認為,α系數值大于0.5就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對有些探索性研究來說 α值在0.5~0.6之間就可以接受(李懷祖,2004)。如果某一構面或因子的信度值非常低,則說明受訪者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相當不一致。隸屬于各個因子的題項的Item-to-Total相關系數均應大于0.4。
  由上表可知,問卷原始結構的有效性較強,每個指標在相應因子上的負荷量均大于0.5的臨界值。因子的Cronbach's α最低值為0.7121,樣本信度較好。
  (五)效度檢驗
  效度檢驗的目的是衡量一個量表所測量的事物特征是否確是真正要測量的。效度檢驗包括內容有效性檢驗、架構有效性檢驗和規則有效性檢驗。
  1.內容有效性(Content Validity)即表面有效性,是指量表在邏輯上能夠清晰反映出研究中所要測量的概念的內容,一般可以通過主觀進行判斷。在題項選擇階段,本人充分分析了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成果,設計了全面反映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狀況的指標體系。在問卷初稿完成后,本人同聯想集團、南方電網公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多名信息系統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就問卷的內容和結構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剔出了重復項、補充了遺漏項,對問卷結構進行了反復的調整。因此,可以確保本研究問卷的內容有效性。
  2.架構有效性(Construct Validity)表示測量工具證明理論假設的程度,即測量得到的實證數據與要測量概念的理論邏輯相一致的程度,包括收效有效性和區別有效性。
  收斂有效性(Convergent Validity)是指對一個理想概念進行測量時,當它與相同構造的不同測量工具高度相關時,說明該測量工具具有收斂有效性。本研究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來測量量表的收斂有效性。
  驗證性因子分析是結構方程模型(SEM)的一種特殊形式。結構方程模型是基于變量的協方差矩陣來分析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統計方法,是一個包含面很廣的數學模型,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潛變量的復雜關系。當SEM用于驗證某一因子模型是否與數據吻合時,稱為驗證性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了SPSS11.5和LISREL8.7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固定方差法)。
  得因子負荷參數列表:
  F31S6109.jpg
  所以,模型擬和效果較好,具有較高的收斂效度,無需繼續進行修正[7]。
  區別有效性(Discriminate Validity)是指量表區別不同維度或概念的程度,當量表與不同概念的測量工具相關程度很低的時候,表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區別效度。由驗證內容可知,樣本區別效度較好。
  3.規則有效性(Nomological Validity)通過檢驗所測量的變量與其它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或因果關系來檢驗,主要驗證測量工具與測量相同概念的其它工具的相關程度,同時驗證此測量工具是否會產生預期的行為或效果。由相關系數矩陣可知,本文規則有效性較高。
  四 結論與啟示
  綜合以上的因子驗證過程,對目前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可得出如下結論:
  1.本研究得到的測度體系可以為我國企業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化運用效率、從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提供有效的策略參考體系。
  2.由因子負荷列表可知,指標X1、X6、X8、X12、X14雖然通過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但沒有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結合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可知: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IT投入缺乏合理性、客戶管理能力與生產信息化能力嚴重不足,信息系統運用過程中沒有重視對信息技術的培訓工作,另外,企業信息化建設未能與企業業務流程再造融合于一體。
  3.由因子相關系數矩陣可知,信息基礎設施因子與其余三個因子的相關系數過低,人員信息化素質因子與其余三個因子的相關系數也過低。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信息基礎設施沒有充分發揮其基礎平臺的功能性支撐作用,并且信息化人員的專業潛力也沒有得到深入的挖掘,存在人力資本的空置問題。因此,至少根據目前的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來講,我國企業在整體上還遠未達到理想應用狀態,存在較大的價值創造可拓展空間,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
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科版湘潭1~8F31企業管理研究簡傳紅/梁喜/張同健20082008
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客戶關系管理/業務流程再造/探索性因子分析/驗證性因子分析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he Metric Index System for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JIAN Chuan-hong 1, LIANG Xi 1, ZHANG Tong-jian 2信息化建設測評是企業有效地進行信息化管理的前提,而信息化測評體系設計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合理地綜合選擇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研究成果。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可以對基于理論框架所建立的測評模型進行實證檢驗,驗證其有效性與實用性。同時可以根據驗證結果對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合理的判斷。
作者: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科版湘潭1~8F31企業管理研究簡傳紅/梁喜/張同健20082008
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客戶關系管理/業務流程再造/探索性因子分析/驗證性因子分析

網載 2013-09-10 21:29:56

[新一篇] 我國中央銀行金融風險監管問題探討

[舊一篇] 我國保險業信息化建設之我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