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1)——國共大決戰的開始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內戰進行到1948年的秋天,國共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和戰爭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共的軍隊總兵力已經發展到280萬人,其中正規軍149萬人;相較而言,國軍雖然在數量上仍明顯多于共軍,但戰略優勢和主動權已失,軍隊多被鉗制在東北、華北、西北、中原、華東五個戰場上,士氣低落,戰斗力不高。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制定了未來一年內的軍事計劃,要求各野戰軍奪取國軍堅固防線,進行大規模的殲滅戰。隨后,從9月開始,解放軍先后在東北、華北、中原、華東、西北戰場上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攻勢,拉開了國共戰略大決戰的序幕。

1948年9月16日,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意圖奪取北靠黃河、南倚泰山,津浦、膠濟鐵路的交會點濟南。當時,固守濟南的是國府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所部10萬人,另外國軍在徐州附近還駐有17萬人,隨時可以北援。按照中共一貫的戰術打法,華東野戰軍在粟裕的指揮下組成了14萬人的攻城集團和18萬人的打援集團。打援集團在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的直接指揮下,在滕縣、鄒縣、鉅野、嘉祥地區阻擊徐州北援之國軍,而攻城集團則于9月16日強攻濟南,迅速突破外圍防線,至24日全殲守軍,生擒王耀武及其它國軍高級將領20余人。濟南戰役之后,中共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國軍形勢日益危急。

接下來,國共之間最為精彩的大規模戰略對決展開了。這次大決戰主要包括三大戰役,其主戰場分別是東北、華東及中原和華北,在大陸的歷史資料里更多的稱其為“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其中,遼沈戰役最先打響,中共對全國政權的奪取就從東北開始。

遼沈戰前,中共東北野戰軍的總兵力已是駐東北國軍兵力的兩倍,且已將國軍壓迫至沈陽、錦州、長春三座孤城內。國府東北行轅副主任兼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為重點確保沈陽、錦州、長春,并相機打通北寧路,將鄭洞國的第一兵團10萬人部署在長春,牽制東北野戰軍部分主力;將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杰的第六兵團15萬人設防于義縣至山海關一線,重點保護錦州、錦西,確保關內外陸、海聯系;此外,東北剿總還直接指揮第八、九兵團30余萬人防守沈陽及本溪、撫順、鐵嶺、新民地區,作為防御中樞,以確保沈陽并支援長春、錦州。

1948年下半年,東北野戰軍指揮部已經做好了決戰的一切準備,但仍沒決定從哪里開始攻擊。按照毛澤東的想法,首當其沖的應是東北的門戶錦州,拿下錦州即可將國軍封鎖在東北境內各個殲滅。但是,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林彪卻對毛澤東的計劃存有疑慮,認為這個計劃太過冒險,并通過電報與老毛爭論了70多個來回,力主先打長春。當時,林彪的考慮是,東北野戰軍主力均在北滿,也就是今天的黑龍江一帶,如果先打錦州,他就要將軍隊通過鐵路、公路長途運輸南下;然而,眼前的情況是,國軍在長春、沈陽均駐有重兵,且擁有制空權,極有可能將中共如此之長的運輸線切斷,一旦錦州國軍頑強防御,解放軍便會因彈藥補給不濟而陷入困境,最終輸掉戰爭;反過來,如果先打距離東野大本營北滿相對較近的長春,則不會出現上述問題。

在林彪的堅持下,毛澤東最終妥協,東北野戰軍也于1948年5月調動兩個主力縱隊試探性的進攻了長春。不過,林彪這一打才發現,長春的城防固若金湯,難以攻克。隨后,毛澤東再次堅持先打錦州,并迫使林彪妥協,然而大兵團作戰,勞師襲遠,補給不便的陰影卻仍然籠罩著東北野戰軍,官兵因此情緒沉悶。1948年8月,東北野戰軍70萬大軍秘密南下,蔣介石下令加緊軍事部署,他心里明白,一旦錦州失守,關外50萬國軍精銳就會全軍覆沒;丟了東北,共軍獲得了工業基地,鳥槍換炮,那便天下無敵。

為策應東北野戰軍南下作戰,解放軍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于1948年8月發起察綏戰役,迫使國軍傅作義部主力西調,牽制華北國軍增援東北。9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東北作戰方針指示,要求必須確立攻克錦州、山海關、唐山三點并全部控制該線的決心,而置長春、沈陽之敵于不顧,同時要敢于在衛立煌集團來援時與其作戰……9月10日,林彪、羅榮桓根據中央軍委指示,最后擬定了解放軍東北作戰計劃。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對義縣至昌黎一線的國軍發起進攻,遼沈戰役正式打響。9月16日,解放軍包圍義縣,17日攻克昌黎、北戴河,27日占領塔山、高橋,28日奪取綏中,包圍興城。9月28日,東北野戰軍以炮火封鎖錦州機場,切斷了國軍的空運,29日又繞過錦州攻克興城,10月1日再下義縣。至此,東北野戰軍已將北寧線上錦州至秦皇島段的國軍分割孤立在錦州和錦西、葫蘆島以及秦皇島、山海關三個地區,切斷了北寧鐵路,使錦州陷于孤立境地,東北、華北國軍之間的陸上聯系被切斷。此間,東北野戰軍在繼續包圍長春的同時,陸續將原用于監視沈陽、長春的部隊秘密南調,在新民西北、錦州以北地區待機。

9月30日,林彪乘火車離開雙城指揮部南下錦州。10月2日,蔣介石飛抵沈陽,命令國軍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率領包括新一軍、新六軍在內的11個師組成西進兵團,直出遼西解錦州之圍,同時以從華北和山東經海路調至葫蘆島的10萬大軍組成東進兵團,東西對進,對林彪實施反包圍。同日,林彪在彰武得知自華北和山東而來的10萬國軍已經開始在距錦州僅50公里的葫蘆島登陸,由于從葫蘆島到錦州行軍只需不到10小時,因此東北野戰軍極易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林彪準備了一桌菜卻迎來了兩桌客人。經再三權衡,林彪向毛澤東發去電報,建議轉兵攻打被圍已久、士氣低落的長春。10月3日,毛澤東復電,以極其嚴厲的措辭駁回了林彪的計劃。同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經重新商議,決定致電中央,表示“仍決心攻錦”。

10月4日,東北野戰軍動用5個縱隊主力20多萬人,組成南北東三個突擊集團,強攻錦州,另以2個縱隊和冀察熱遼軍區2個獨立師扼守塔山、虹螺山一線,阻擊國軍侯鏡如的東進兵團,并部署3個縱隊于彰武、新立屯以東地區,阻擊國軍廖耀湘的西進兵團,同時還在通江口地區部署一個縱隊,阻擊援敵和截擊長春突圍之國軍,以12個獨立師繼續圍困長春。10月8日,國軍西進兵團自新民和遼中分路西進,東北野戰軍以兩個縱隊主力在彰武東南運動防御,將國軍誘至西北方向,同時派兵在新立屯以東阻擊國軍馳援錦州。10月13日,國軍西進兵團進占彰武和新立屯以東地區,炸毀彰武鐵橋,切斷了東北野戰軍的后方補給線,意圖引誘攻錦部隊回援。此間,國軍東進兵團在海空軍火力掩護下于10月10日開始向塔山實施連續猛攻,意圖打通增援錦州的通道,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在第11縱隊和獨立第4、第6師的配合下,依托野戰陣地展開了后來被寫進西點軍校教科書的“塔山阻擊戰”,這也是決定東野命運的第一場血腥角力。

10月10日,侯鏡如的東進兵團進至塔山(塔山其實不是山,而是一個狹長的走廊地帶)。塔山阻擊戰第一天,國軍在重炮和海空軍的支援下分三路向打漁山、塔山堡、白臺山一線猛攻,攻占打漁山島,威脅塔山防線側后,甚至可以繞過塔山直奔錦州。接著,東野經一天激戰,重新搶回打漁山陣地。10月11日,國軍調集4個師采取中間突破戰法,重點攻擊塔山堡,一度突入東野陣地,后在解放軍頑強阻擊下,國軍沒能取得太大進展,被迫退回原陣地。10月12日,侯鏡如調整部署,改由戰斗力很強的國軍獨立95師主攻塔山,但由于95師需要時間熟悉地形,研究步炮協同,國軍的進攻因此推遲了一天,解放軍則趁此機會搶修工事。10月13日,國軍在數十門重炮和“重慶”號巡洋艦火力的支援下,采取兩翼突破,夾攻塔山堡的戰法,對塔山陣地再次發起猛烈攻擊,真正的惡戰開始了。

國軍獨立95師號稱“趙子龍師”,曾經打遍華北無敵手,抗戰八年也沒丟過一挺機槍。在10月13日的攻擊中,“趙子龍師”使用波浪式沖擊戰法,輕重機槍集中使用,其密集的進攻壓得東北野戰軍透不過氣。更為罕見的是,在沖鋒時,“趙子龍師”的團營軍官都身背大刀,胸前掛一排手榴彈,沖在隊伍最前面。危急時刻,東北野戰軍以炮兵攻擊國軍后隊,使國軍的進攻始終缺少后勁。此間,蔣介石親自乘坐“重慶”號巡洋艦來到塔山附近海面督戰,連夜下令侯鏡如:拂曉攻下塔山,否則軍法從事。據說在這一天的激戰中,平均每一秒鐘就會有一發炮彈落在塔山上,連樹上麻雀的腸子都被炸了出來,一向以士兵生命為重的林彪對主持塔山前線戰事的程子華說: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就是把部隊打光了,也不許后退一步。

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城發起總攻,蔣介石嚴令東進兵團各軍、師長要奮不顧身,親臨前線指揮,加速前進。然而,國軍的塔山總指揮侯鏡如是中共1925年的老黨員,參加過南昌起義,1947年他與中共取得聯系。塔山戰役期間,侯鏡如借口敵情不明拖延援軍進度,毀滅了蔣介石東西對進的最后希望——10個月后,侯鏡如起義,投奔共軍。10月15日,錦州城破(詳情下次說),國軍東進援錦已無意義,東進兵團各部遂逐次后退。

塔山一戰,國共雙方都傷亡慘重,解放軍前線部隊只剩不足200人,國軍獨立95師也僅剩下三分之一,但塔山的勝利卻保障了解放軍攻錦部隊的側后安全,為攻克錦州贏得了時間,毫無疑問的成為了國共大決戰中的最經典。 


三鑒齋 2011-01-13 21:02:20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0)——國軍轉入全面防御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2)——中共占領全東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