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外開放度的評估與合理目標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名義開放度
  開放度即一國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提高開放度應當是我國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目標,對我國的對外開放具有指標性的指導意義。
  一國經濟、市場的開放度,具體反映在對外交易的各個方面,其指標可以從許多方面加以規定。不過,通常各國的對外開放首先從國內商品市場開始,對外交易的主體部分是對外貿易,外貿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所以,一般選擇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與GNP或GDP之比),作為開放度的評價指標。
  從這一指標看,我國開放度的變化表現出以下特征(表1):1978-1993年,開放度大幅度提高,從9.8%上升到35.9%;其間,80年代前期上升極快,突出反映了對外開放政策的巨大影響力和效果,80年代后期以來開放度的擴大趨向平穩;在開放度逐步提高的總體趨勢中,一些年份(1989、1993年)有下降的情況;進、出口依存度大體同步增長,其中,進口依存度大于出口依存度。
  從國際比較看,我國開放度已經達到了對外開放程度很高的發達國家的水平,同外貿依存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也遠遠超過了經濟大國的水平(表2)。
    二、實際開放度評估
  從國際比較看,我國對外開放度已經相當高了。但是,這只是表面的和名義上的。根據我國目前的對外經貿管理體制與政策判斷,我國的實際開放度低于上述名義值。作出這一判斷的依據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時間不長,對外開放的過程遠未完成;我國在外貿領域的對外開放尚未達到關貿總協定發展中締約國的水平,進口限制仍然較多,關稅水平偏高,國家對外貿經營活動有一定限制,如實行對外經營權的審批制等等;我國對國際投資和對外金融交易的限制較多,目前對外商投資的持股比例沒有限制,但對外商投資還實行審批制而非登記制,對外商投資領域有一定控制,對國內企業的海外投資活動的審批比較嚴,嚴格控制對外金融交易;我國實行較嚴格的外匯管制,1994年剛剛實現貿易項下有條件的人民幣自由兌換,計劃到2000年才能實現經常項目的人民幣自由兌換,具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8條款國的條件,人民幣走向完全自由兌換的過程仍然是漫長的。
  造成我國名義開放度明顯高于實際開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
  (附圖 f52955t1.JPG
  表1 我國的對外開放度(億元,%)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1994年中國統計摘要》,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年第6、105頁。
表2 開放度(出口/GDP)的國際比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2年 1985年 1988年 1990年 1991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國   6.9   5.4   6.6   7.1   7.4德國  26.9  29.5  27.1  27.3  25.5日本  12.7  13.1   9.1   9.8   9.4英國  19.9  22.0  17.5  18.9  18.2法國  17.5  19.3  17.4  18.1  18.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蘇聯①12.3  12.8韓國  29.3  32.6  34.7  26.6  25.4墨西哥 13.1  12.0  12.0巴西  7.2   11.5  10.2   6.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國  8.0②   9.5  12.5  16.9  19.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①凈物質產值。②GNP。資料來源:外經貿部《1993年對外經濟貿易年鑒》第929-930頁等。
    1.人民幣市場匯率大幅度偏離購買力平價(人民幣市場匯率偏低)。正確評估我國開放度和進行相應的國際比較,必須合理設定折算匯率。目前按市場匯率計算開放度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市場匯率失真。這是因為,市場匯率主要受外匯市場供求力量對比狀況的影響,并不能真實反映進、出口數量在我國全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果就出現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而以美元計值的GNP卻近乎停滯的現象,使經濟發展所推動的外貿額的增長,表現為開放度的大幅度提高。比較合理的折算匯率應是購買力平價。實際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了準確、客觀地分析一國經濟活動的規模和程度,已經停止使用誤差很大的市場匯率方法,1993年起開始按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各國的GNP。按此計算,1990年中國的GNP為1.66萬億美元(相對于當年人民幣計值的GNP1.77萬億元,購買力平價為1美元兌換1.07人民幣元),比按市場匯率計算的GNP值(3633億美元)高出3.6倍。如果采用這一計算方法,1990年我國的開放度(外貿依存度)為6.95%,出口依存度為3.74%。世界銀行1992年也首次公布了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我國GNP值。據此,我國1992年GNP為2.35萬億美元,外貿依存度為7.05%,出口依存度為3.62%,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結果基本一致。
    2.我國經濟結構相對落后。實際上,在開放度的計算中,外貿額與GNP的統計口徑是不一致的。貿易狀況對匯率的影響只源于可貿易產品,把由此形成的匯率適用于包含大量非貿易產品的GNP,顯然是不夠合理的。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非貿易產品的價格較低,人民幣對非貿易產品的購買力是比較高的。而按市場匯率評估GNP中這部分產品的美元價值,勢必產生低估中國GNP或者說高估名義開放度的結果。這是一個國民經濟結構問題。類似的結構問題是,外貿額反映的是物質產品的貿易規模,GNP卻包含大量非物質產品產值,這使開放度的國際比較,不能不考慮各國的產業結構狀況。準確計算開放度應選擇“外貿額/物質產品產值”的指標。一般來說,發達國家第三產業非常發達,所占比重很高,如按該指標計算,發達國家的外貿依存度需要更大幅度的上調。相反,由于我國第三產業規模小,改變指標后開放度上調的幅度較小,名義開放度領先于其他國家的程度將相應縮小。如果把開放度指標從:
  外貿額/GNP
  修改為:
  外貿額/GNP(1-服務業比重),
  則修正后
  開放度=名義開放度(1-服務業比重)。
  經修正后各國1993年的出口依存度分別為:美國23.90%,日本25.38%,韓國47.04%,巴西12.69%(1991年),墨西哥29.27%(1988年),中國為23.75%,僅高于巴西。
    3.貿易方式不同。國際間一般采用單邊售定的貿易方式,進出口互不聯系,進口產品進入國內生產、消費;出口產品中雖然包含進口成份,但已經過多環節的充分加工。我國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卻占很大比重,主要是進料加工(以進養出)和來料加工裝配,進口料件不進入國內市場,由開展這項業務的企業進行加工裝配后直接出口。GNP指新創造價值、固定資產折舊和服務部門收入。加工貿易對GNP產生影響的只是進出口差額部分。不應當把它同一般貿易作同樣的處理。為了反映加工貿易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實際影響,在計算開放度時,應扣除加工貿易額,只計算其凈出口額。1993年我國加工貿易額為806.2億美元,占全國外貿總額的41.2%,凈出口額則僅為78.8億美元。如果扣除這部分外貿額,只計入78.8億美元的貿易差額,則我國的外貿額和開放度(外貿依存度)應調低37%。
  根據上述分析,我國名義開放度應根據購買力平價、國民經濟結構、貿易方式3個因素進行調整。如購買力平價內1美元折合1.07人民幣元,按1993年我國GNP結構(第三產業占27.04%)、加工貿易狀況進行調整,我國1993年外貿依存度約為:
     1957.1×(1-37.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74%。
   31380.3÷1.07×(1-27.04%)這一數值更能反映我國實際對外開放程度。以此進行國際比較可知,我國目前的開放度還是比較低的,也低于其他經濟大國的一般開放度,包括發展中國家(如巴西等)。我國的對外開放仍然任重而道遠。
    三、合理目標的設定
  我國的對外開放應當有明確的開放度目標。一般認為,大國的合理開放度低于小國。不過實際上,除了這一點以外,設定開放度目標涉及更復雜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
    1.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戰略大致分為外向型(外需主導型、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和內向型(內需主導型、進口替代型)發展戰略兩類。它們對經濟開放度的要求是不同的。為了支持出口產品的生產和消除出口障礙,外向型發展要求盡可能消除進口限制,即要求較高的開放度。內向型戰略把發展建立在國內需求的基礎上,注重對國內市場的保護,為了以國產品替代進口,實行較嚴格的貿易限制,經濟開放度較低。實踐證明,實行外向型戰略的國家,經濟發展一般較快,經濟結構也比較合理(表3)。我國為了早日實現國民經濟和工業的現代化,就要選擇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相應地,要求實現一定高度的對外開放,逐步提高開放度應當是一個確定的經濟目標。
  表3 發展中經濟工業化特點(%)
  (附圖 f52955t2.JPG
    2.經濟承受能力。對外開放對國內經濟有一定的沖擊,由于外國產品和企業的競爭,國內產品的銷售(市場)和企業的經營環境會明顯惡化,民族工業的發展可能受到較大影響。同時,開放過程中進口的迅速擴大,如果得不到出口增長的支撐,就會產生國際收支危機。所以,要在民族工業發展和國際收支狀況、國際儲備水平可以承受的范圍內設定開放度目標。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經濟承受能力弱于發達國家。因此,我們設定的開放度目標,應當低于同是經濟大國的美、日等發達國家。另外,一國的經濟承受能力是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提高的。從這一點出發,我國應相應于對外開放條件的改善,采取漸進的開放方式。
    3.經濟穩定的控制目標。對外開放后,國民經濟發展會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產生波動,包括經濟增長的波動和發生輸入性通貨膨脹。開放度越高,外界影響下產生的波動越大。我國原來實行計劃經濟,經濟相對穩定。在轉向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后,經濟波動增大。因此,設定開放度時,必須考慮經濟穩定性目標,即我國對經濟波動幅度的容忍程度,它取決于宏觀管理層的價值取向、社會心理承受能力、社會穩定目標、宏觀調控能力和政策手段的有效性等等。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明顯增強了管理層和社會對經濟波動的承受力以及宏觀調控能力。因此,在今后的對外開放中,如果經濟波動幅度不過于增大,僅從穩定性目標看,即可視為適度開放。改革開放以后至1993年,我國GNP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的標準差分別為3.36%和5.51%,1990-1993年的標準差則為5.80%和4.39%。從該指標看,進入90年代以后,我國經濟增長率的波動有所增大,通脹率的波動則有所緩和(不過,通脹率波動減弱是在較高通脹水平下出現的)。如果目前的波動程度是可以接受的,則我國可以把目前的標準差,作為控制經濟波動和物價變動程度的具體監視指標。
  從以上因素分析,我國至本世紀末的開放度目標,應較目前5.74%的實際開放度大幅度提高,名義開放度也應有所上升。但大致水平應以不超過美、日等發達經濟大國為宜,否則將超過我國的經濟承受能力、產生較大的消極影響。以具體指標衡量,今后的實際開放度宜控制在12%以內,至本世紀末可再進一步提高至18%左右。名義開放度目標,應根據這一實際開放度目標進行控制。
    四、保持經濟穩定
  從目前的對外開放中,中國已感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當然,它在不同部門、領域的表現和程度很不平衡。隨著同世界經濟的接軌和開放的深入推進,如何保持經濟穩定就成為越來越突出的問題。為了削弱國際市場波動對國內經濟的沖擊,可采取以下幾方面的對策。
    1.加強國民經濟自身的抗沖擊能力。形成抗沖擊性穩定經濟基礎的條件包括:(1)增強國產品的競爭力,從而有效地防止進口量的過猛增長;并且可以在充分占有國際市場的條件下,使出口增長不被國際需求的擴張過度牽動。(2)增強企業活力和適應能力,為了使企業在國內外的國際競爭中始終把握發展機會,必須給企業以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幫助企業形成一定的資金實力和科技開發能力。(3)建立大企業體制。規模較大的企業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經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為了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國內企業的規模(實力),應積極推進企業的破產、合并與聯合。同時,應相應發展企業間的合作和分工。(4)調整國民經濟和產業結構。一般來說,服務業發展的穩定性較好,精加工、高技術產業又比一般加工業有較強的抗衰退、抗沖擊能力。發展上述產業可以抑制國際干擾,也符合我國的產業政策。(5)繼續壯大國民經濟規模。大國的經濟穩定性較好。從這一意義上說,持續、較快的經濟增長,有改善經濟穩定性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經濟穩定機制。這方面任務首先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本身的作用,包括:(1)利用匯率的自發波動調節國際收支和進出口平衡。(2)逐步推行利率的彈性化和自由化(取消利率限制),利用利率變化調整經濟失衡。(3)進一步放開價格,發揮其平衡供求的自發調節作用。其次,政府應發揮調控作用,建立靈敏、有效的宏觀對外經濟調控機制,包括強化進出口商會職能;糾正搶購競銷等混亂的出口秩序;建立和完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條款等措施,加強進口商品檢驗,維護進口秩序等等。為有效實施宏觀調控,我國應設定經濟穩定指示系統,即設定經濟穩定目標區,對超過目標區的經濟波動,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抑制,以限制經濟波動幅度。
    3.采取漸進、有序的對外開放步驟。開放度的合理值或適度開放規模,很難從理論上準確界定,需要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判斷。因此,漸進式的開放是把握合理開放度的最可靠的方式。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經濟系;責任編輯:郝寶生)
  
  
  
國際貿易京009-012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朱立南19951995 作者:國際貿易京009-012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朱立南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30:02

[新一篇] 我國失業問題的成因及對策探析

[舊一篇] 我國小城鎮發展的成敗得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