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概述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本文所說的民族經濟研究,其揭示的是中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問題及其發展規律,它兼有民族學科和經濟學科的雙重特質。
  當前,民族經濟研究的熱點問題主要有:
      一、民族地區市場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民族地區市場經濟發展問題即成為研究者最為關注的熱點。研究者均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闡述了民族地區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意義,即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是振興中華民族的必由之路,也是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之路。大多數學者認為,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進入市場,發展市場經濟提供了機會。但市場競爭意味著優勝劣汰,因而民族地區發展市場經濟,是條件與困難同存、挑戰與機遇同行。研究者就民族地區發展市場經濟的特殊性、民族地區發展市場經濟的困難和問題、機遇、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民族地區的市場發育和市場體系的建設等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并就民族地區的如何加快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提出對策建議。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眾多,據初步統計,1992-1997年5年間,公開出版專著15部,發表論文和調查研究報告600余篇。
      二、差距與發展問題研究
  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問題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提出來的。十余年來,學術界對差距擴大的趨勢與對策進行了較系統的分析與研究。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和貧困地區比較集中的主要地區。能源礦產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上明顯落后于東部地區。進入九十年代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面推行,由于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因此生產要素流向和社會經濟活動偏集中于發達地區,致使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擴大中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西部民族地區與全國及其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少數民族地區內部的差距、不同民族間的差距、同一民族內部的差距等。在諸多差距中,最重要的是東部沿海地區與西部民族地區的差距。這種差距擴大的趨勢,已成為當今我國與未來發展不可回避的一個重大問題。如果沒有良好的途徑與對策,任由差距繼續擴大下去必將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
  近幾年,研究者就差距存在及擴大的原因、縮小差距的思路等問題繼續展開研討。關于差距拉大的原因,研究者的觀點可歸納為:民族地區原有的社會經濟基礎較差;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低;勞動者的素質較低,思想不夠解放,觀念轉變較慢;資金投入增長緩慢;產業鏈條短,加工增值程度低;農村經濟尤其是鄉鎮企業發展明顯滯后;投入產出效益低,等等。關于縮小差距的基本思路,大多教學者認為,關鍵在于抓住機遇、深化改革。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打破封閉和封鎖,樹立市場觀念、開放觀念,效益觀念和競爭觀念;要不失時機地加快改革開放步伐;要大力發展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國家要在資金和政策上對少數民族地區給予扶持和幫助等。
      三、沿邊開放與邊境貿易發展問題研究
  我國的內陸邊疆地區(其中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共有143個邊境縣(市)、與15個國家接壤。1984年國務院發布了《邊境小額貿易暫行管理辦法》,這是我國沿邊開放和邊境貿易發展的開端。隨著我國沿邊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務院于1992年3月作出決定,進一步開放黑河、綏芬河、琿春、滿洲里四個邊境城市;1992年6月,國務院又作出決定,開放廣西的賃祥市、東興鎮,云南的河口縣、瑞麗縣,新疆的塔城市、博樂市,內蒙古的二連浩特等沿邊縣市;同時對沿邊地區的省會(首府)城市昆明、南寧、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市實行沿海開放城市的優惠政策。這標志著我國的沿邊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隨著沿邊開放戰略的確立和實施,研究者開始較多地從宏觀視角,站在沿邊開放戰略的高度來探討邊境貿易發展問題,并對沿邊開放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提出對策性意見。內容涉及到:對我國沿邊開放的基本態勢評估;沿邊開放與沿海開放的比較研究;邊境貿易的雙邊潛力研究;沿邊開放跨國經濟圈研究;沿邊開放的“力”與“度”研究;邊境貿易發展過程中的互補性、政府作用等問題研究;邊貿企業自身建設問題研究;邊境貿易發展戰略;沿邊開放與邊境貿易的貨幣流通、管理體制、立法問題研究,等等。這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具有開創性,并引起了政府決策部門的重視。
      四、扶貧開發研究
  由于歷史和自然的原因,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多數地方還很貧困。一些研究者認為,我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是我國“八七扶貧攻堅”戰的主戰場,是我國貧困地區的重中之重,是扶貧工作的難中之難。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有著與內地漢族貧困地區更為特殊的情況,不僅貧困面大,而且貧困程度最為嚴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解決溫飽的速度更慢,與全國貧困地區的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自然條件、區位條件,人文條件最差,因而扶貧工作的難度最大;解決少數民族貧困群眾的溫飽問題,政治意義重大等。
  就如何貫徹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一些研究者撰文指出應做好如下工作:(1)對當前的扶貧開發工作進行全面深入調查,分析和研究,總結經驗教訓,糾正不切實際的做法,進一步對現行扶貧政策加以補充、調整和完善;(2)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切實把扶貧開發資金和物資真正地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特別是要向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地區傾斜;(3)改變現有的信貸扶貧資金過于分散的管理辦法,調整扶貧開發資金投放的地區結構,尤其要用好國際援助的項目、資金和設備,爭取獲得最好的效益;(4)繼續組織好勞務輸出和異地開發,組織好發達地區對貧困地區的對口支援;(5)穩定和加強扶貧開發工作的組織機構等。此外,一些研究者還探討了貧困地區的資源開發、扶貧開發與民族用品生產流通,貧困地區的改革開放發展等問題。
      五、民族地區區域經濟問題研究
  從8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者在研究地區經濟發展戰略過程中,對各個民族自治地方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積累了相當豐厚的資料。近幾年來,研究者除了探討具體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和措施外,還從整體上研究了我國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的主要特征:(1)民族性。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享有自主權、自治權;(2)國際性。少數民族地區地處邊疆,與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壤;(3)資源性。民族地區是我國的自然資源富集區;(4)差異性。民族地區區域內部差異大;(5)地區產業結構有較大進展;(6)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批工業區和農業基地。第二,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1)與全國平均發展水平和東部地區差距不斷拉大;(2)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仍處于待開發階段,開發利用率低,資源轉化能力弱;(3)國家企業和三線企業與民族地區地方經濟發展脫節;(4)生態環境惡化,生產條件差;(5)貧困人口多。第三,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原則。(1)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原則;(2)必須遵循兼顧中央和地方利益的原則;(3)堅持區域分工、分類指導的原則;(4)堅持把民族地區區域經濟開發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5)區域經濟開發要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原則。
  除此之外,民族經濟研究的熱點還有: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民族地區的鄉鎮企業發展、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經濟效益、投資結構、國有企業改革等等。
  可以這樣說,以上研究熱點是圍繞“發展問題”即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這一焦點展開的,這主要是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少數民族地區迫切要求加快經濟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理論前沿京29~30A849民族研究張海翔19981998張海翔 本文作者:云南財貿學院副院長 作者:理論前沿京29~30A849民族研究張海翔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30:37

[新一篇] 民國初年經濟政策的背景與起步

[舊一篇] 民營化與私有企業的發展  ——著名經濟學家吳家駿訪談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