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外國直接投資對各國、各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的作用和影響愈益加重。據聯合國統計,外資在各國資本構成中的比重不斷增加,發達國家已達25%,發展中國家為13%。從外資存量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看,發達國家為21%,發展中國家則高達31%。外資已成為拉動各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杠桿之一。但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軌跡不是直線式,而是曲折的,有時會發生大的起落。
    一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外國直接投資均以高于經濟增長和貿易增長的速度發展,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尤其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隨著第五次跨國并購浪潮的興起,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發展更加迅猛,從1995年的3310億美元,躍升為2000年的13000億美元。(注:World Bank: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3.)
  進入2001年以來,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企業跨國并購大幅減少,導致國際直接投資持續下跌,呈現如下特點:
  1.外國直接投資總規模大幅下降。200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額為735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51%。2002年進一步下跌,約為5340億美元,比2001年又下降27%,其中,流入發達國家的跌至3490億美元,繼2001年下跌59%后又縮減了31%;流入發展中國家的跌至1520億美元,跌幅為19%;流入中東歐國家的為270億美元,與上一年持平。(注:UNCTAD:UNCTAD predicts 27% drop in fdi inflows this year,October 24,2002.)國際直接投資連續兩年大幅度下降,這是近三十年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2.美歐吸收外資能力大大減弱。多年來,美國市場一直被認為是“風險避難所”,外國直接投資穩居世界第一。據聯合國貿發會統計,1990-1994、1995-1999年間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占世界總量的比重分別為18.2%、23.6%,流出量所占比重分別為22.1%、19.6%。2001年,美國外資流入與流出所占比重分別下降為16.9%和18.4%。(注: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2,Table A.1.1.)2002年美國吸收的外資進一步跌至301億美元,(注:UNCTAD:International Investment,TNCs and technology flows,March 10.2003;聯合國貿發會的美國數據來自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所占比重下降為5.6%,這與2001年吸收外資1240億美元相差甚遠,與2000年吸收外資2460億美元更難相比。英國曾是全球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第二大國,而2002年英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也急劇下降,估計將從2001年的540億美元跌至120億美元。同年,法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為450億美元,降幅相對較小。(注:UNCTAD:UNCTAD predicts 27% drop in fdi inflows this year,October 24,2002.)
  3.全球企業并購活動明顯萎縮。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有兩種方式,即跨國并購與綠地投資。在近幾年的國際直接投資中,80%是以并購投資的方式進行的,其余為綠地投資。由于世界主要經濟體出現衰退,第五次全球企業并購高潮已經過去,大企業進行跨國并購的積極性大大降低。2001年的跨國并購總值驟減為5940億美元,下降50%。2002年1-9月,已完成的跨國并購額為2500億美元,同比又下降了45%。(注:UNCTAD:UNCTAD predicts 27% drop in fdi inflows this year,October 24,2002.)據科爾尼公司的調查,目前只有40%的投資者認為跨國并購是進行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而2001年和2000年分別有60%和72%的投資者持這種觀點。(注:A.T.Kearney,FDI Confidence Index,September 2002.)
  4.從投資行業看,電信、傳媒、IT業等行業不再是跨國公司關注的熱點。如1999年,電信業的并購金額居于各行業并購金額之首,最高峰時出現過高達1000億美元的并購案。2000年1月,全球最大的互聯網服務商美國在線斥資1840億美元收購世界娛樂傳媒巨人時代華納,其并購金額更是創下了歷史紀錄。但是,隨著新經濟泡沫的破裂,上述行業的并購活動趨于衰退。2000年,電信業遭到沉重打擊,雖然仍是行業并購冠軍,但交易金額占全球并購總金額的比例大幅下降,2002年則進一步下降。媒體業與IT業的兼并交易額目前只為原來的1/4到1/3。
    二
  這兩年,造成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大幅跌落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美國新經濟熱潮降溫,世界經濟增長乏力。2000年,美國《商業周刊》根據全球股票市值進行的最大企業的排名中,前25名絕大部分為從事計算機、通訊等新經濟企業。新經濟企業的快速增長,極大地刺激了市場繁榮和對高科技產品的需求。許多公司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和擊敗競爭對手,甚至不計成本瘋狂地對外投資與跨國并購。然而,隨著2000年下半年美國新經濟泡沫的破裂,大量高科技企業紛紛倒閉破產,眾多跨國公司由此陷入經營困境。2001年以來,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美國經濟繼續減速,“9·11”事件更使其雪上加霜。歐盟、英國、日本等經濟增長勢頭也隨之大大降低,導致全球并購的意愿與能力大幅減弱。
  第二、世界主要股市不斷下跌,投資者信心深受打擊。2002年年底,美國、歐洲和亞洲9個主要股市的合計市值降至17.7萬億美元,較2000年3月的高峰30萬億美元銳減了40%。美國100家最大公司中有26家企業的市值縮水達2/3以上。這使得投資者損失嚴重,極大影響其投資信心。數據顯示,外國在美國的證券投資額日益減少,來自歐元區的證券投資在2002年4月份只占總額的1/40,而過去幾年為1/4。僅2002年7月,從美國股市撤走的資金就達500億美元,創下有史以來單月撤資的最高紀錄,到目前為止資金外逃仍在繼續。股市的興衰一直是企業并購活躍程度的晴雨表。當股價上揚和經濟前景看好時,并購活動通常比較活躍;當股價下挫時,信心也隨之跌落,并購的欲望相應減弱。
  第三、美歐公司丑聞不斷導致誠信危機。自2001年年底以來,安然、世界通信、施樂、維旺迪等十幾家世界大公司相繼爆出假帳丑聞,而華爾街的頂級投資銀行美林銀行,老牌會計公司安達信、畢馬威等居然濫用投資者的信任,弄虛作假,造成公司的實際利潤與公開的財務報表嚴重不符。安然、世界通信等曾經都是位居世界500強前列的超級大公司,但卻在財務丑聞面前黯然倒閉,美國股市泡沫再次被捅破。公司治理結構與其監管制度的嚴重缺陷,使得曾倍受其他國家推崇的美國模式受到廣泛質疑。這場誠信危機的直接結果就是,投資人對公司股票失去信心,大量的外國投資撤離美國。據布魯金斯學會估算,公司丑聞導致美國股票縮水19.4%。而CNN的調查顯示,拉美地區對美自由市場運作的滿意度從2000年的50%降到2002年的26%。
  第四、跨國公司加強內部整合,放緩全球業務。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跨國公司控制著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90%,其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與全球GDP的比率達16%。可以說,跨國公司的投資動向主導著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走勢。然而由于近幾年跨國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的不斷下降,迫使他們對以往大肆外部擴張性的戰略進行重新審視與調整。西方一些咨詢機構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過去10年進行的全球并購交易中,有80%的聯合企業不能收回并購成本,1/3左右的企業不得不重新賣掉已收購的企業。因此近兩年來很多大企業紛紛裁員或者關閉一些在海外的子公司。這表明,經過連續近5年的并購浪潮,跨國公司已基本完成以新經濟為核心的產業結構調整及戰略轉變,跨國公司的發展重點開始從外部擴張轉為內部整合,更多地致力于公司的本土化戰略。
  第五、“9·11”等恐怖襲擊事件使得國際投資者更多地關注資本的安全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遭受驚嚇的國際資本曾蜂擁著流向當時世界經濟的“安全島”——美國市場,以逃避風險。然而“9·11”恐怖事件的發生,以及由此引發的報復與反報復行為,再加上美伊戰事對投資者信心的一次次的沖擊,國際投資者的資本風險意識大大增強,進一步把大量國際資本從美國市場撤出,投向歐洲與亞洲等地區。從美國、歐洲、日本到發展中國家,國際資本不斷在尋求安全、獲利的場所進行投資。研究表明,在收益率等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國際資本總是優先流入預期金融風險較小的國家和地區,也就是那些政局穩定、法制健全、金融政策寬松的國家與地區。目前,資本的安全性已成為國際投資者的首要選擇。
    三
  近幾年外國直接投資的大幅下降并不意味著外資存量的減少。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存量從1990年的1.7萬億美元已上升到2001年的6.6萬億美元,2002年還在繼續增加。據聯合國最新調查顯示,外國直接投資在中期內將隨著經濟的復蘇出現上升勢頭。今后幾年,國際直接投資將呈現如下發展趨勢:
  1.美國仍居國際直接投資的霸主地位。
  美國一直起著國際資本流動的樞紐作用。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資吸收國和投放國,吸引的國際資本占全球總量的1/3,對外投資占全球對外投資的1/5。這種狀況決定了美國引資地位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美國通常在國際資本流入減少或外撤的時候收縮對外投資,從而嚴重影響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投資形勢。也就是說,在美國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下降的時候,其他地方的吸引力則更低,使得國際資本仍留美國。
  美國市場風險調整后的盈利前景高于歐洲和日本市場。2002年上半年,歐洲市場面臨與美國市場同樣的信心危機,由此帶動歐洲股市價格全面下跌。對投資者來說,歐洲市場比美國市場更無優勢。據聯合國統計,2002年上半年美國資本凈流入1680億美元,雖然同比下降10.7%,但仍然保持著凈流入的地位。而歐元區2002年上半年資本凈流出614億歐元,而去年同期是凈流入186億歐元,凈流出同比增長4.3倍。(注:新華網,2002年12月20日。)同時,美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一向比歐洲中央銀行更加積極,比日本更加有效,因此投資者對美國走出衰退的可能性的預期比對歐洲和日本相對樂觀。
  伊拉克戰爭結束后能源價格回落,布什政府的減稅措施也可能如期實施,這些都將為美國經濟復蘇增加新的活力。據世界著名管理顧問公司科爾尼的最新調查,雖然全球對美國的信心指數有所下降,但美國仍然是英國、德國和加拿大的首選投資目標國。很多以前沒有在美國投資的企業決策者計劃今后在美國投資,全球大約有10%的首次投資會流入美國。(注:A.T.Kearney,FDI Confidence Index,September 2002.)因此不難看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美國依然保持很強大的吸引力。
  2.從引進外資的方式看,發達國家以跨國并購為主,而發展中國家以綠地投資為主。
  對發達國家而言,跨國并購比海外綠地投資更適應以速度和規模為競爭優勢的全球化競爭新環境。首先,在全球化經濟中,企業規模起著決定性作用。較大的規模使企業增加了抵抗國家甚至區域市場波動的能力,特別是在高度競爭或市場萎縮的行業,規模更是企業獲得生存機會的法寶。其次,跨國并購能夠迅速地“吃掉”國際競爭對手,并轉化為自己的競爭力量,使全球過剩的生產能力得到重新組合,如汽車、軍工等行業。再者,并購本身是企業成長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一直會是企業必不可少的戰略之一。隨著跨國公司內部整合的完成,企業出于實現增長和擴大市場占有率的目的,即將著手展開新的并購活動。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從短、中期來看,綠地投資依然是主要引資方式。據聯合國今年5月份的調查報告顯示,跨國公司在2003至2005年期間的投資重點將是新建項目。62%的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促進機構表示當地跨國公司對新建項目的興趣大于并購已有的企業,這一趨勢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表現更為明顯。(注:UNCTAD:Brighter Prospects for Global Investment,May 13,2003.)新項目投資可以直接為東道國創造生產和技術能力,使東道國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打破傳統的行業壟斷,增加市場競爭力,因此對發展中國家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3.傳統行業將成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點。
  在新經濟浪潮中,高新技術產業占盡了風頭,成為全球并購浪潮的主角。但自從2000年全球范圍新經濟泡沫破滅、IT業開始調整以來,各國都縮減了對IT業、電信等領域的投資,開始逐步消化庫存和過量投資。從某種角度來看,傳統產業倒是成為新經濟浪潮的最大受益者,高新技術產業為傳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高的平臺,企業投資的活躍程度也因此大大提高。從2002年情況看,50%以上的并購資金流向了以制造業、公用事業與建筑業為主的傳統產業,而高新技術行業由于債臺高筑已基本停止規模擴張。據聯合國預計,今后一段時期,農、漁、林、紡織、服裝、電子設備和金屬制品等傳統行業將成為吸引外資的重點。
  4.外國直接投資政策和管制環境更趨自由化。
  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國際投資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經濟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逐漸放松了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為了吸引外國投資,各國政府一方面開始減免與消除歧視性待遇,另一方面建立外資的政策法律措施。僅2001年,就有71個國家修改了208項外資法規,其中93%的修改都是為了創造更有利于外國直接投資的環境。在投資政策自由化方面,發達國家已基本實現國民待遇和消除外國直接投資的限制;發展中國家除了減少外資流入限制外,還積極采用投資激勵措施,增加政策法規的透明度和對外國投資者逐步實行國民待遇等。這些使得全球雙邊投資協定的數量在20世紀90年代增加了5倍,到2000年年末達到了1941個。在區域內和區域間的談判中,包括亞太經合組織(APEC)、東盟(ASEAN)、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和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等,所達成的許多協議都大大促進了國際直接投資的自由化程度。
    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目前已發展為世界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究其原因,科爾尼公司調查報告的結論最具代表性:“穩定的政治環境、有活力的經濟、加入世貿和成功爭取到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權,是中國成為全球投資首選地的主要原因。”據商務部的統計,2002年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達527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引資大國。2003年1-7月全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333.5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63%。2003年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仍將保持增長,有望達到550億美元。截至2003年7月1日,中國實際使用外資累計已達4813.20億美元。
  回顧改革開放20年來,外資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之一。2002年,外資企業占全國出口比重50.1%,占全國工業增加值25.7%,占稅收比重20.5%,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二)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隨著利用外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外資企業吸收的勞動力數量逐年增加,由1985年的6萬人增加到1999年的612萬人,年均遞增43萬人。(三)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截至1999年年底,外資企業各產業實際利用直接投資的比重是1.8%、68.9%和29.3%。由此可見,長期以來進入我國的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這些產業的規模擴張和結構的升級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中國大規模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重要來源。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技術與管理水平相對落后,大量引進外資會獲得發達國家技術與管理等稀缺資源。
  在保持外資高速增長的同時,如何使我國利用外資長期保持高水平高質量,也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第一、引資方式有待改善。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跨國并購已成為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而我國由于體制、政策等方面的限制,以跨國并購方式引資所占比重微乎其微。據聯合國貿發會統計,中國的跨國并購每年不到20億美元,比重只有5%左右。
  第二、外資產業分布極不平衡。迄今為止,我國在吸引外商投資中一直強調生產性投資,大量外資仍集中在加工制造業,金融、電信等服務業尚屬“曲高和寡”。例如2002年,72%的外資企業投向了第二產業,3%為第一產業,25%為第三產業。而在最發達國家,對服務業的外資投入已達到70%左右。
  第三、外資分布地區極不均勻。東部地區由于具有良好的投資優勢,再加上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予以實行優惠政策,吸收了大量外國直接投資,約占總外資的90%,而落后的西部地區所占比重只有2%左右。
  第四、外資領域受到許多人為的市場準入限制。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如建筑業,外資企業只占總產值的1%;作為發展市場潛力巨大的旅游業只有為數很少的幾家合資企業;作為消費需求巨大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幾乎為空白。這些行業被國有部門高度壟斷,缺乏競爭,服務質量低下。
  第五、外國直接投資技術含量偏低。比如,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主要來自發達國家,規模大,技術含量高,而且遍及許多行業。相反,我們的外商直接投資中,歐美日占的比重一直都不高,最近雖有所增長,但增加不多,主要還是來自港、臺和亞洲新興經濟體。這就決定了多數項目的技術含量趕不上在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
  最后,我們也應看到,要充分發揮我國的引資潛力,當前仍有一些制約因素亟待破除,如法律法規不健全,金融政策、稅收政策、工商政策實行歧視性待遇,環保、基礎設施不完備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我國吸收外資工作將更上一層樓,外企外資將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起著更大的推動作用。
國際問題研究京61~63,5F8世界經濟導刊楊天欣20032003楊天欣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100005 作者:國際問題研究京61~63,5F8世界經濟導刊楊天欣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33:43

[新一篇] 全球化視野中的企業倫理  ——讀《有約束力的關系:對企業倫理學的一種社會契約論的研究》

[舊一篇] 全社會都來保護企業家——訪著名經濟學家肖灼基教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