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場需求不旺已成為限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刺激市場需求也成為各方面關注的焦點。到目前為止,增加收入仍被認為是刺激消費需求最有效的手段。但是,目前對收入分配與消費需求之間關系的研究仍然不多,而且都停留在一般的認識上,缺乏定量的實證分析。本文試圖通過測定基尼系數與平均消費傾向的關系來分析收入分配對消費支出的影響,為制定適當的政策提供一條新思路。
一、農村居民收入分配變動趨勢及其成因
由于自然和歷史方面的原因,我國農村居民間收入分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這種差距被平均主義分配制度所掩蓋,其表現并不顯著。改革開放以后,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鼓勵下,部分地區和部分個人憑借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資金、人才、技術和政策的支持,率先走上了富裕之路,農村地區之間、省際之間以及個人之間收入差距呈明顯擴大趨勢(見表1)。從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值來看,1978年,農村居民基尼系數僅為0.21,到1988年與1995年,這一數值分別上升為0.30和0.34;農村省際間基尼系數則由1980年的0.14分別上升為1988年的0.19和1995年的0.23。農村收入分配的這種變動趨勢與農村體制變革、經濟政策調整和產業結構演變密不可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居民的收入持續增長,而且,收入增長速度和收入分配狀況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變化。大體上看,這20年可以分為以下4個階段。①1979~1984年期間有兩項重大的改革措施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是農村家庭經營承包制的建立和推廣,二是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度提高和放松管制。這兩項改革措施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民收入迅速增長。與此同時,農村居民之間和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并沒有發生很大變化,主要在于上述兩項改革措施為農民提供了較為平等的、無歧視的發家致富的機會,絕大多數農戶都可以從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中獲益。②1985~1988年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這一時期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下降,且增長的來源主要靠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由于農村非農化,特別是農村工業化的發展在我國表現出很強的地域性特點,因而它對拉開農戶間和農村區域間收入差距的作用就十分明顯。1988年農村總體基尼系數和區域間基尼系數分別比1985年上升了15.4%和27%,農村區域不平等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農村收入不平等的提高速度。③1989~1991年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整時期,農村產業結構變動緩慢,農村居民收入增長不穩定,收入差距擴大程度則明顯降低。④1992~1995年是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加速,農村非農產業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農民收入實現了恢復性增長。與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產業變革的進程相對應,農村各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特征顯得更為突出,收入分配差距也隨之進一步擴大。省際間基尼系數由1991年的0.2上升到1995年的0.23,提高了15%;農村居民總體基尼系數由1991年的0.31上升到1995年的0.34,提高了9.7%。
表1 1978~1995年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差距變動趨勢 單位:元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實際人均收入(1) 134 — 180 206 244 277 308 320 322收入增長率%(1) — — — 14.5 18.5 13.3 11.3 4 0.4總體基尼系數(2) 0.21 0.24 0.24 0.24 0.23 0.25 0.26 0.26 0.29省際基尼系數(3) — — 0.14 0.13 0.13 0.14 0.15 0.15 0.18年份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實際人均收入(1) 331 332 307 335 338 357 369 396 436收入增長率%(1) 2.7 0.3 -7.5 9.2 0.9 5.7 3.4 7.4 10總體基尼系數(2) 0.29 0.3 0.3 0.31 0.31 0.31 0.32 0.33 0.34省際基尼系數(3) 0.18 0.19 0.19 0.20 0.20 0.21 0.22 0.22 0.23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年份的《中國統計年鑒》計算整理。
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關系的實證分析
利用國家統計局農調隊相關年份的農戶收支抽樣調查資料,借助一定的經濟計量模型,可以對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總體收入差距與平均消費傾向,以及地區收入差距與消費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行量化分析。
1.農村居民個人消費函數的分析。消費函數是宏觀計量經濟模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1981~1997年我國農村居民個人收入和消費支出的抽樣調查數據,可以估計農村居民個人消費函數模型:C=a+bY,其中C為人均消費支出;Y為人均純收入;a、b為待估參數。根據實際資料,用最小平方法對模型進行估計,得出回歸直線結果和檢驗結果如下:
C=27.3838+0.7935Y(2.0917)(60.613) R[2]=0.9962 F=3673.933
括號中為t檢驗值。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農村居民消費與收入存在高度正相關(可決系數高達0.9962),說明收入水平是決定消費水平主要因素;另外,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MPC)也達到0.7935,說明我國農村居民新增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將近80%)是用來增加生活消費支出的。可見,要擴大農村消費,首先必須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2.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的彈性分析。消費傾向是影響居民消費的又一重要因素。在一定收入水平下,居民消費傾向越高,則其消費支出也越大。而消費傾向又受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和物價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如果以A代表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以Y代表人均實際收入水平,以G代表反映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數,以P代表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1978年為基期),則可建立平均消費傾向與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差距和物價水平的雙對數模型:LnA=LnK+αLnY+βLnG+γLnP
其中,K為常量,且α、β、γ分別為平均消費傾向的收入彈性、分配彈性和價格彈性。從1981~1995年我國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APC)(注: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農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農村人均純收入。)的實際變化情況來看,1981~1988年農村居民APC呈現出一種由高到低再進一步上升的U型現象;而1988~1995年,除個別年份外,農村居民APC基本呈現一種穩定下降的趨勢。將1988~1995年我國農村居民APC、實際收入水平、總體基尼系數和消費價格指數的有關數據代入上述雙對數模型進行運算,可得如下回歸結果(見表2)。 表2 模型回歸結果(因變量:LnA)
變量 截距 LnY LnG LnP R[2] F統計量回歸系數 -22.82 1.64 -8.19 0.65 0.86 8.63 (-4.42) (3.84) (-4.6) (4.09)
注:括號中為t檢驗值。
從模型運算結果來看,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其平均消費傾向也將有較大幅度提高(收入彈性為1.6);而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則會導致其平均消費傾向大幅度降低(分配彈性高達-8.19)。此外,價格水平上升也能使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有一定幅度提高。這一結果表明,目前農村消費仍然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為主。所以,不僅收入提高能大幅度提高消費支出,而且價格的上升也導致消費支出的增加。本文的研究重點是收入分配狀況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在這里表現為平均消費傾向的分配彈性。從模型運算結果來看,收入分配狀況對消費需求的影響十分明顯:基尼系數每上升1%,平均消費傾向將下降8.19%。在平均消費傾向和基尼系數分別為0.83和0.34(1995年)的條件下,基尼系數每上升1個百分點(即增加大約3%),平均消費傾向就可能因此而下降大約20個百分點(0.83×8.19×3)。這一情況同樣表明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仍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為主。隨著分配差距的擴大,高收入者增加收入后消費支出的增加有限,而低收入者收入降低后消費支出則會明顯下降。因此收入差距擴大會帶來平均消費傾向的下降,對刺激市場需求不利。在基尼系數逐年上升的情況下,消費支出沒有明顯下降的原因在于收入和價格的持續上升抵銷了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帶來的消極作用。但是,如果收入分配的差距沒有這樣大,或者其增長沒有這樣快,可以想象,現有的收入增長將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長產生更大的刺激作用。
3.農村居民地區收入水平與消費結構差異的比較分析。從收入比率看,如果以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進行比較,則1980年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收入水平比為1.27:1.05:1,而到1995年,這一比率擴大為2:1.32:1。從消費結構來看(見表3),1995年我國東部地區農村恩格爾系數已下降至55.8%,而中、西部地區農村家庭食物消費仍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很大比重,恩格爾系數分別高達59.3%和64%,而且,這兩個地區農村居民的生活消費還處于傳統食物結構階段,食物消費質量變化較為緩慢。另一方面,用于文化教育娛樂服務和其他生活服務方面支出的多少反映了農村精神生活質量的高低,1995年,三大地帶農村居民用于精神和服務等方面的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也存在較大差距,其中,東部地區的比重為7.8%,而中、西部地區的比重分別為6.9%和4.9%。從每百戶農村家庭擁有的耐用消費品數量來看,東部地區一般是中、西部地區的一倍以上,如果從時間差距比較,中、西部地區農村要比東部地區落后7~10年。
表3 1995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及生活消費差異 單位:元
地區 人均收入 人均生活 恩格爾 非物質性消 每百戶年末耐用消費品擁有量(臺) 消費支出 系數% 費比重% 電風扇 電冰箱 洗衣機 彩電 摩托車(輛)東部 2127 1671 55.8 7.8 142.93 11.45 24.86 26.2 9.39中部 1403 1187 59.3 6.9 72.91 1.53 13.75 11.89 2.19西部 1061 982 64 4.9 32 0.94 9.63 10.3 2.13
資料來源:根據唐平、曹蓉:《我國東中西部農村居民生活差異比較分析》,《消費經濟》1996年第5期有關數據整理。
由此看來,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增長首先取決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但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不但會降低其平均消費傾向,還會造成農村消費結構的過分斷層和脫節,加劇商品供過于求的買方市場的壓力,不利于農村消費熱點的形成和社會生產能力的充分利用。因此,開拓農村市場,擴大農村消費,不但要努力發展農村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還要注意農村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改善農村收入分配狀況。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提高收入對擴大農村居民的生活消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對擴大消費需求的作用可能更加明顯。關于前者已有許多研究,可以說基本上已達成共識。但是,對收入分配的作用,以及對如何改善收入分配而不影響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激勵機制,目前的研究還不多。上文已經對收入分配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分析,下面對如何改善收入分配狀況以刺激農村消費提一些建議。
我們同意大多數人的觀點,即平均主義只能導致經濟的停滯不前;市場經濟對經濟增長最根本的刺激作用就在于承認并滿足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因而收入分配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并不能永遠刺激經濟增長,這一點上文已經證明,同時對收入差距的限制也不一定意味著削弱市場經濟的利益機制。我們認為,當前的形勢要求我們對農村收入分配進行適當的調整,包括對分配起點、分配過程和分配結果三方面的調整。
1.分配起點的調整。所謂分配起點的調整,就是要在人們進入分配過程之前使其擁有的生產要素盡可能地平等,主要包括勞動者受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的平等,以及財產占有權力的平等。從目前農村的實際情況看,當務之急是要解決貧困地區人口和貧困家庭子女的文化技術培訓和繼續教育問題,避免因教育收費,特別是高等教育收費過高引起低收入家庭子女輟學現象的發生;同時要加快鄉鎮企業的產權改革,通過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防止集體財產流入少數人的腰包,并成為其快速致富的手段。
2.分配過程的調整。所謂分配過程的調整,主要是指建立生產要素進入市場決定機制,包括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兩個方面。以勞動力要素為例,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和農村、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之間的流動便有助于城鄉和地區之間收入水平的均等化。當前,破除戶籍、福利和就業等限制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各種制度性障礙,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是縮小城鄉之間和農村內部居民收入差距的有力保障。
3.分配結果的調整。分配結果的調整是在初次分配較為均等的基礎上,通過政府的稅收、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等再分配手段,對收入分配關系進行的第二次調整。當前,一方面要通過盡快實施銀行存款實名制,加強農村稅收征管力度,對農村高收入者進行合理調節;另一方面,要通過以工代賑等形式實現不同收入階層之間的轉移支付,以及盡快建立和實施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適當增加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縮小農村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
最后,對收入分配的調整還應包括縮小地區間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我國主要體現為加快中西部農村和整個經濟的開發。80年代末期以來,農村非農產業,特別是農村工業發展的地區性不平衡是導致農村地區收入差距和農村居民總體收入差距擴大的最主要原因。當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是中央面對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決策。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創造有利于吸引資金、技術、人才向中西部地區流動的基礎設施和政策環境,不但對繁榮西部經濟,縮小地區差距,最終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發揮蘊藏在中西部地區的巨大市場潛力和發展潛力,對擴大內需和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也有極其深刻的戰略意義。
《中國農村觀察》京9~13F2農業經濟學孫江明/鐘甫寧20012001當前,農村居民消費仍占我國居民總消費的一半左右,農村消費狀況及其變化趨勢對我國經濟增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村消費不但受到農村人口、農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觀念變化的制約,還受農村收入分配因素的影響。開拓農村市場,擴大農村消費,不但要增加農民收入,引導農民科學消費,還必須注重農村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改善農村收入分配狀況。收入分配/消費需求/影響孫江明 鐘甫寧 南京農業大學經貿學院 作者:《中國農村觀察》京9~13F2農業經濟學孫江明/鐘甫寧20012001當前,農村居民消費仍占我國居民總消費的一半左右,農村消費狀況及其變化趨勢對我國經濟增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村消費不但受到農村人口、農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觀念變化的制約,還受農村收入分配因素的影響。開拓農村市場,擴大農村消費,不但要增加農民收入,引導農民科學消費,還必須注重農村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改善農村收入分配狀況。收入分配/消費需求/影響
網載 2013-09-10 2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