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兩種資本主義觀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本文為紀念俄國十月革命勝利90周年而作。列寧的資本主義觀不僅是列寧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其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思想理論基礎;進而言之,也是理解蘇聯模式成因與當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一個重要理論源泉。列寧所領導的十月革命及其所締造的蘇聯社會主義制度正是基于他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特征和規律的正確把握與利用。蘇聯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體制一方面是列寧思想的實踐,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對這種具有時代特征與歷史局限性的科學理論的片面與僵化的理解傾向。列寧對資本主義基本特征、發展規律及其趨勢的判斷雖然難免有時代精神氛圍與俄國歷史經驗的局限性,但他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規律、特征以及其壟斷的必然性所做的基本判斷,仍然是我們把握資本主義全球化發展規律與社會主義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理論與方法。
  一、蘇聯解體之后列寧思想的命運及其研究面面觀
  蘇聯解體以后,我們遭遇到一個無法回避的歷史與現實的問題:究竟怎樣看待列寧的歷史功過是非以及列寧主義的命運?是隨著蘇聯的解體,全面地否定列寧主義?還是繼續堅持所謂蘇式的列寧主義?抑或另辟蹊徑?面對這個問題,國內外學術界眾說紛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首先是“全面否定論”。早在20世紀60年代,由于冷戰格局,在西方理論界形成的所謂“西方列寧學”和“西方蘇維埃學”就對列寧和列寧主義基本上持全面否定的態度。“西方列寧學”由對斯大林的直接否定最終導致了對列寧的否定,從而試圖否定作為馬克思主義發展新階段的列寧主義。他們批判、攻擊甚至肆意地歪曲和漫罵列寧和列寧主義。1991年蘇聯解體之后,這種否定邏輯進一步演化為:蘇聯的滅亡結局首先是由斯大林主義體制所釀成的,是注定的。而斯大林主義的原罪可以追溯到列寧那里去。斯大林主義是付諸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是將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列寧思想極端化、普遍化和永恒化。
  其次是“基本過時論”。該觀點承認列寧主義在原蘇聯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的價值。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列寧的思想對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都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確立并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民主和黨內改革促進了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基本過時論認為,盡管列寧主義在蘇聯建設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列寧主義也完結了。對于今天的社會主義來說,列寧主義已基本過時了。
  再次是“基本可用論”。此論點認為列寧主義基本上是可用的,它的某些思想對今天社會的發展仍有價值,即局部價值論。如列寧的民族思想、政治民主思想等都對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要作用。特別是新經濟政策,對于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列寧研究基本上是一邊倒地贊同新經濟政策。
  在國內,以黃楠森先生為代表的學者,比較中肯地對列寧思想作了如下基本定位:列寧開辟了而沒有完成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列寧是人而不是神,列寧思想是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上半葉的馬克思主義,是有俄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①
  在爭論列寧思想是與非、繼承與否定的同時,有一部分學者開始認真地反思:在后現代語境下列寧思想的歷史命運到底如何?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和壟斷趨勢不斷復雜和多樣化的形勢下,列寧主義到底還有沒有未來?學者們的主張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種主張是“回到早期列寧”與“馬克思復興論”。這種觀點認為蘇聯的解體、社會主義的失敗預示著列寧帝國主義論與社會主義理論的失敗,而資本主義的復蘇和發展必然要求我們回到早期列寧,復興馬克思的理論。德塞的《馬克思的復仇》一書的副標題“資本主義的復蘇和蘇聯集權社會主義的滅亡”非常明確地昭示了這一立場②。德塞認為蘇聯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其實是資本主義全球化自然發展過程的一個暫時中斷,而不是必然的基本趨勢。今天我們必須通過列寧與蘇聯的失敗而重新回到馬克思與哈耶克的理論,德塞非常欣賞馬克思與哈耶克相結合所形成的那種古典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理論模型。他認為盡管資本主義罪孽深重,但畢竟能推動全球性的經濟增長。在德塞眼里,馬克思是一個可以與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擁護者哈耶克握手言和的馬克思。列寧也最好是1899年前后被流放在西伯利亞寫《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時的那個社會民主主義者的列寧,而不是后來在瑞士流亡、一心想革命而寫下《帝國主義論》的無產階級專政者的列寧。
  第二種觀點是認為“列寧是全球化資本主義的預見者”。哈特與奈格里在《帝國》③一書指出: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是對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種通俗綜合,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便是從主觀的立場批判了帝國主義,并引向一種危機導致革命的結論。列寧是預見帝國主義走向帝國(一種全球化時代的網絡化、流動化的資本主義統治形式和新型主權結構)的第一人,同時他也提供了一套產生反帝國主義的主體性的機器。在哈特等人的眼里,列寧實際上已經看到了帝國主義的局限:即它阻礙了資本的發展,資本必須最終克服帝國主義的界限;列寧已經感覺到,未來世界要么是世界共產主義的革命,要么就是帝國。
  第三種主張是強調“必須重新發明列寧”。走紅于當今世界的前南斯拉夫學者、著名的后馬克思主義思想家齊澤克在《哈特與耐格里為21世紀重寫了<共產黨宣言>嗎?》一文中喊出了響亮的“回到列寧”的口號④。齊澤克通過對哈特的帝國理論的批判,指出哈特的帝國理論是無政治主體的,而他“重新發明”的列寧則具有偶然主體論的政治實踐意識。《帝國》的主要問題在于,對當前的全球社會經濟變化過程如何為這些激進的措施創造其所需空間缺乏分析,他們沒有能夠在當前的條件下去重復馬克思的分析,即無產階級革命的前途就蘊含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之中。因此齊澤克主張,必須回到列寧、重新發明列寧,而不是去重復列寧。
  綜觀以上各種關于列寧思想的歷史命運與時代價值的紛爭,我們認為,交鋒之焦點在于兩個方面:這里面既有一個“如何對待列寧”的問題,也有一個“爭論因何而起”的問題。
  “如何對待”是“角度”之爭,即錯綜復雜的意識形態與政治立場的根本分歧,我們暫時撇開不論。“因何而起”則有“層次”之分:(1)從最表層和最初的原因來看,關于列寧思想的意義與價值之爭是因斯大林模式評價問題而起,因為列寧思想是斯大林思想及其體制的最重要來源。如何對待斯大林最終就是一個如何對待列寧的問題。(2)稍深一層就是如何對待整個蘇聯社會主義體制的問題,是由蘇聯的成敗而起的問題。因為列寧是蘇聯社會主義的締造者,對蘇聯解體成因的反思勢必涉及對整個列寧政治思想與社會主義理論的評價問題——究竟是列寧之后的蘇聯領導人歪曲了他的社會主義觀,還是列寧的社會主義觀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它注定了蘇聯社會主義道路與制度是空中樓閣,是不可行的?(3)再往下追第三層就涉及列寧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基礎,也就是他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判斷正確與否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列寧對資本主義的科學認識與現實判斷是俄國革命與蘇聯制度得以可能的思想前提與基礎;如何評價列寧的社會主義觀(政治思想)最終實際上就是如何評價他的資本主義觀(經濟社會理論)的問題。(4)最后,從今天資本主義全球化強勢發展與社會主義暫時陷入低潮這個大背景來看,如何評價列寧的資本主義觀之功過是非顯得尤其突出。列寧思想在今天還有沒有時代價值,說到底就取決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對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前途命運的判斷還有沒有可取性。
  實際上,列寧在今天之所以充滿爭論,就是因為他在近一個世紀前就宣布資本主義發展到最后、最高階段,是“垂死的、腐朽的、行將滅亡”的社會。而今天的現實卻是資本主義仍然一片繁榮,甚至達到了從來沒有過的現實影響力。許多人攻擊列寧就是因為這一點。我們應該怎么看?是列寧的斷言從開始就錯了,還是列寧沒有充分估計到資本主義后來的發展形勢與潛在能力,抑或是列寧對資本主義的歷史宣判仍然沒有過時?所以綜合起來看,如何認識列寧的資本主義觀成了理解列寧思想當代價值的一個關鍵問題。⑤
  進而言之,反思馬克思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總結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形成對21世紀資本主義新變化的科學判斷,思考和展望21世紀中國現代化與世界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從歷史與邏輯上講,不能不從重新研究列寧的資本主義觀開始。
  二、列寧資本主義觀兩種范式的歷史生成
  在列寧的理論體系中,他對資本主義的分析有前后兩種明顯不同的范式,我們姑且把它們稱為前期資本主義觀和后期資本主義觀。
  前期資本主義觀指的是在1914年之前列寧對資本主義的分析與認識。在這一時期,資本主義處于自由競爭階段。列寧把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發展看成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自然經濟到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在自然歷史過程的基礎上,列寧把它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借貸資本階段、商品資本階段、生產資本階段和大工業階段。
  1914年之后,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資本主義發展表現出新的特征,列寧的資本主義觀也發生了變化,即后期資本主義觀的形成。列寧認為資本主義在現階段已發展到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視野中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他把帝國主義當作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種特殊表現。帝國主義已經從本質上發生了改變,從競爭的、具有強大推動力的、前進的資本主義變成了壟斷的、垂死的、腐朽的壟斷資本主義。列寧認為,任何帝國主義的界定都包含以下五個特征:“一,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二,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三,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四,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五,最大資本主義大國已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⑥
  列寧的前后期思想之所以發生巨大變化和轉折,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理論背景密切相關。前期資本主義觀既受第二國際正統理論的影響(特別是普列漢諾夫和考茨基),又同俄國的合法馬克思主義和民粹派關于俄國社會出路問題的爭論密切相關。普列漢諾夫認為俄國已經有了曾被馬克思所描述過的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征,但是這一發展特征僅僅是被普列漢諾夫簡要地提及。列寧在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是一個自然歷史發展過程”觀點的基礎上,又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關于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列寧和普列漢諾夫的觀點也是不同的,普列漢諾夫從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和抽象概念出發,把大范圍的機器工業作為一個既定的事實,然后開始分析資本主義。與普列漢諾夫相反,列寧接受了資本積累是一個歷史過程的基本觀點,從資本主義的低級階段出發,分析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來源于自然經濟,因此列寧的論述更具有可信性和科學性。
  另外,和民粹派的辯論和斗爭,也是列寧前期資本主義觀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民粹派認為,由于國外市場已被先進國家占領,而國內市場的開發又需要有效的交通系統,俄國作為落后國家已經無法占領國外市場,由于經濟落后也無法發展交通運輸。“……‘獲得國外市場’是‘擺脫’實現額外價值的‘困難的出路’……上述兩位著作家認為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必須有國外市場,是因為資本家不能用別的辦法來實現產品。俄國國內市場由于農民破產和沒有國外市場無法實現額外價值而日益縮小,而國外市場又是很晚才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年輕國家可望而不可即的”⑦,這就決定了俄國不具備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再加上在俄國還存在著原始的村社制度,以及落后的思想,從而決定了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是必然失敗的。
  在列寧看來,民粹派的主要錯誤在于他們不能把資本主義的發展看成是一個有機的發展過程,看不到這一過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特征。資本主義國家必須獲得國外市場,不取決于額外價值的實現規律,而取決于:“第一,資本主義只是超出國家界限的廣闊發展的商品流通的結果”⑧;“第二,社會生產各部分之間的比例,是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所必須有的假定……這種相適應經常遭到破壞……因此較為發達的生產部門就尋找國外市場”;⑨第三,“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是生產方式的經常改造和生產規模的無限擴大……資本主義企業必然超出村社、地方市場、地區以至國家的界限”⑩。同時分工的發展也開創了國內市場。圍繞這一辯論主題,列寧得出,俄國已經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是必然的歷史趨勢。
  列寧的后期資本主義觀——帝國主義理論,并非獨創而是綜合創新,是在基本繼承霍布森的“資本擴張本質論”、希法亭的“金融資本壟斷論”,部分借鑒盧森堡的“積累規律論”,全盤否定考茨基的“超帝國主義論”的基礎上完成的,正如尼爾·哈丁所說,“毫不過分的斷言,希法亭對帝國主義的分析以及布哈林的理論構成了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經濟框架。”(11)
  列寧首先運用馬克思與黑格爾的辯證法,以“資本主義的生產集中”這個“自在之物”為邏輯出發點,指出生產的集中導致壟斷,而壟斷與金融寡頭必然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全球的超地域、超經濟控制的帝國主義形態。其次剖析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及其內在矛盾,發現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指出這個規律必然導致現代世界戰爭,而戰爭隨之引起革命。第三,全面概述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與革命學說方面的歷史發展和主要經驗。列寧的帝國主義論雖然是多種理論的綜合,但是在本質上又有別于盧森堡、布哈林等人的理論。盧森堡和布哈林是從抽象出發,而列寧是從具體的經濟事實出發,也就是從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理論出發,正是在反駁他們的過程中,列寧發展出了帝國主義理論。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迫使列寧去研究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
  列寧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分析一直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礎,不同時期的經濟分析對他政治思想的影響是不相同的,它們的歷史意義也就不一樣。列寧的政治觀點與經濟分析之間的關系在于:他是根據經濟發展的變化來決定其政治思想,他對社會經濟基礎結構的分析、對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相應的社會階級發展水平的分析構成了列寧的實踐基礎。
  總之,對社會的經濟分析在列寧思想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這一點上,列寧要比任何其他的俄國馬克思主義者更為突出。充分認識到經濟思想在列寧政治思想中的關鍵和核心的地位,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列寧的思想理論。西方列寧學研究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把列寧當作一個不太關心理論問題的實踐家或者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一個唯意志論者。實際的情況是列寧的政治策略作為一個內在的有機整體是立足于嚴格的理論研究基礎之上的。
  三、列寧兩種資本主義觀的歷史意義
  早期自由資本主義的分析理論,使列寧看到,當前的政治任務是領導人民促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由于積累和無休止的擴大再生產導致資本對勞動剝削的不斷擴大,大范圍的生產和復雜的勞動分工必然使工人集合為更大的統一體;同時對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剝削和占有,使農村釋放了大量勞動力,他們不得不到處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這就導致了工人階級的形成。工人在從事各種工作中不斷地與無數人交往,獨立的階級意識也相應出現;又由于工人是受剝削最重的下層人們,他們在大生產中已逐漸地組織起來,并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和社會矛盾,因此,無產階級必定是革命的階級和革命的先鋒,是俄國工人和被剝削者的天然代表,民主革命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必然勝利。
  列寧前期的資本主義觀直接來源于馬克思,是對馬克思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思想的繼承。這種資本主義觀不僅在當時俄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資本全球化的今天也具有不可忽略的價值。
  綜觀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我們可以追尋到資本主義變遷的足跡。從馬克思逝世到1914年一戰的爆發,這一時期,資本主義奉行的是自由貿易的政策,資本主義還處于自由資本主義階段。一戰結束到二戰爆發期間,資本主義經歷了大蕭條時期,凱恩斯的國家干預政策隨之出臺。但是隨著凱恩斯主義弊端的暴露和資本主義發展中出現了新的特點,凱恩斯主義不得不退出歷史的舞臺,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的政策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采用。正如梅格納德·德塞所說,“只是在1939年之后又花了另外的50年,全球化才重新回到它在19世紀開創的航線。在這之前,一國社會主義的權威主義翻版也崩潰了”。(12)因此,在資本主義蔓延的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到自由資本主義在當今的影響,列寧的早期自由資本主義觀對于我們來說仍具有借鑒的意義。梅格納德·德塞甚至認為,早期列寧運用馬克思的古典自由資本主義理論模型研究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理論成果,提供了理解我們當代世界的鑰匙。羅納德·H·奇爾科特也在《批判的范式:帝國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提出,現在我們必須回到早期列寧所提出的落后國家的資本主義與農業結合的基本問題上,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出路,我們回到了20世紀初的馬克思主義者所面對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說明我們可以從對這些卓越的革命知識分子的認識和失敗的更嚴肅的研究中,學習很多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必須回到列寧的早期經濟學思想即研究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理論那里去(13)。
  在后期的帝國主義理論中,列寧看到,由于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的融合,資本輸出和生產集中決定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帝國主義階段的國際和平成為不可能,因此,殖民主義時代又一次出現。在這里,列寧提出了把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相結合的論斷。
  列寧提出,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威脅了帝國主義剩余價值的整個基礎,從而進一步威脅到資本主義自身的存在。即使民族解放運動不能立即勝利,這一運動也迫使帝國主義增加軍費開支,“民族壓迫、兼并的趨向即破壞民族獨立的趨向也變本加厲了。希法亭很正確地指出了帝國主義和民族壓迫加劇之間的聯系……這種獨立運動,使歐洲資本在它那些最有價值的、最有光輝前途的經營地區受到威脅;因此,歐洲資本只有不斷地增加自己的兵力,才能維持自己的統治”(14)。而軍費開支的增大又將導致本國工人階級生活水平下降。在這利潤率下降的危機中,又會導致西方工人的覺醒和社會主義主體條件的產生。另一方面,列寧也看到,由于發達國家工人經濟地位的提高,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淡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社會主義革命是不可能的。革命只能在資本主義的薄弱環節爆發,即在落后的被發達國家所剝削的國家實現。正是在這里,列寧拋棄了社會主義革命在世界范圍內同時爆發的思想。
  列寧后期的帝國主義論側重于國家戰爭和革命,這一理論既是對馬克思資本主義理論的繼承,同時又實現了突破。帝國主義論不僅在一戰期間及戰后對俄國的歷史發展具有意義,而且在將近一個世紀后的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到它的影響。資本主義的新發展不但不與列寧的帝國主義觀相矛盾,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有著一致性。列寧的帝國主義論中的部分學說仍有當代意義:如他關于資本主義的壟斷結構向更高級的社會經濟結構的過渡理論,在當代社會的發展中仍具有重要的價值;他看到了資本主義自我調節的彈性變化能力及其對社會主義的歷史啟示(15)。蘇聯學者一致認為,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具有如下重要意義:一是只要壟斷資本主義還存在,列寧關于帝國主義的理論就是研究資本主義現實的最重要武器。二是列寧分析世界發展的方法論將永遠被先進的社會思潮和革命力量用于武裝自己。
  四、列寧資本主義觀對全球化時代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啟示
  列寧資本主義觀中的這兩個基本范式在當代仍具有可資借鑒的意義:一是“資本主義發展論”,即如何利用資本主義先進成果發展落后國家的現代化事業;二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形態論”,即壟斷資本主義仍然是當今全球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形態與規律。列寧關于“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之說(16)固然成為歷史,但目前的全球化資本主義仍然具有壟斷的、帝國主義的特征,國家壟斷與跨國壟斷仍然是世界資本主義的基本結構與現實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的馬克思主義要想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發展有更加自覺和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就不能不從列寧的經典問題與立場開始。
  首先,當代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發展表明列寧主義并沒有過時。列寧思想在今天之所以惹人非議、遭人詆毀,就是因為資本主義既沒有像列寧所說的那樣停滯不前,也沒有消亡。相反,資本主義在經過調整后繼續往前發展,并且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趨于全球化發展。但仔細研究列寧的資本主義思想,會發現今天的社會發展狀況與列寧的資本主義觀不但不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不謀而合。在《帝國主義論》中,列寧指出,從生產集中的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托拉斯、辛迪加式的國家壟斷,而資本主義的擴張性又導致了國際的壟斷,從而最后走向全球化;也就是說,早在帝國主義階段,列寧就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的全球化正是列寧早期預言的實現。
  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發展并不等于資本主義的全球性勝利,而只是資本主義固有矛盾與危機的全球化蔓延。全球化時代再次證明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與危機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仍然是科學真理。但是僅僅回到馬克思、重復馬克思的分析是不夠的,因為馬克思只是提供了科學的理論,而沒有提供實現理論的政治實踐道路。所以我們還需要回到列寧去,像列寧當年那樣根據資本主義經濟變化的分析去制定相應的社會主義政治方案。但是回到列寧并不是簡單地重復列寧,正如齊澤克所說:“回到列寧不是說去重復列寧,而是在克爾凱郭爾的意義上去發現一個列寧,在今天的情境下去發現那種相同的脈動;回到列寧不是像一個懷舊者一樣回到‘美好的革命的舊時代’,或者是在‘新的條件’下,對舊的方案作機會主義—實用主義式的調整,而是像列寧在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條件下……重新制定革命方案一樣,去重新認識當前的世界條件。霍布斯鮑姆將20世紀界定為1914年到1990年,即從資本主義漫長的和平擴張結束到現實社會主義的崩潰,新形式的全球資本主義出現這一歷史階段。列寧在1914年所做的,值得我們在1990年效仿。‘列寧’這一名字就代表了拋棄僵化的、現存(后)意識形態的統合,即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那種虛弱的Denkverbot(禁止思想)的情境的自由,簡單地說,列寧就意味著恢復我們思考的能力。”(17)
  其次,列寧的資本主義觀仍然是一個具有豐富理論價值的思想寶庫。第一個方面,從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中我們依稀可見剛剛浮現在歷史地平線上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際壟斷資本主義乃至于全球化資本主義。列寧認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金融資本家利用國家政權掠奪全體勞動人民以及未加入壟斷組織的外部企業,以便保證金融寡頭們能夠攫取到超額利潤的一種手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階段,是壟斷資本主義存在的一種新形態,所以從本質上說,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依舊是資本主義。列寧批判了那種把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的干涉看做是社會主義的實現的國家社會主義論者的謬論。第二個方面是有關不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問題。由于俄國當時正處于過渡的中間階段,列寧想盡力解決相對落后國家的政治策略問題,因此仔細考察過渡的過程和所形成的過渡形式。他關注的問題實質上是那些與今天不發達國家馬克思主義者有關的問題:資本主義發展的前景以及其中固有的階級斗爭和可能的階級聯盟。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列寧的資本主義觀畢竟是一個具有歷史局限性的時代產物;其局限性不只反映在某些具體結論上,而且體現在一些基本認識邏輯上。
  列寧把20世紀初的資本主義發展的某種可能趨勢當成唯一趨勢、當成普遍規律、當成是資本主義滅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直通車。列寧雖然天才地發現了從一般壟斷資本主義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走向,但他并沒有深入研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復雜性;雖然看到了金融資本主義統治世界的歷史發展趨勢,卻并未充分意識到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自我調節的能動表現,而認為這是資本主義走向腐朽沒落和滅亡的表現;列寧只是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視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化、集權化發展的結果,甚至斷言這是資本主義滅亡的最后步驟,而沒有從更宏觀開闊的歷史視野把這種壟斷視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能動解決社會矛盾的表現。出于政治家的崇高偉大理想、機智敏感判斷與果斷應對策略,列寧經常把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當成是資本主義社會危機和最終滅亡的表現,而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彈性變革潛力則沒有予以充分估計。比如:他把自己所處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的“最初”階段,誤認為資本主義的“最后”和“最高”階段;這使他一度簡單地把社會主義當作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直接顛倒物:“社會主義無非是從國家資本主義壟斷再向前跨進一步。換句話說,社會主義無非是變得更有利于全體人民的國家資本主義壟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充分的物質準備,是社會主義的前提”(18)。這表明,列寧在面對資本主義新變化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重大現實問題時,并沒有切實地、具體和始終如一地堅持徹底的歷史辯證法。
  列寧的偉大在于他看到了帝國主義必然導致與資本自由擴張本性相悖的壟斷,必然預示著資本主義走向滅亡;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列寧沒有看到這種壟斷是暫時的、歷史的調節形式,低估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節與彈性變化能力,因而沒有預見到新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調節方式。列寧雖然看到了壟斷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必然會導致資本主義滅亡,卻沒有進一步指出這種滅亡只是資本主義的一種歷史形式而不是其最終形式,這種資本主義歷史形態的滅亡既引發了世界的社會主義運動,同時也促成了更高級的新型的資本主義國家與世界經濟政治形態。
  歷史的發展表明,從19世紀的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20世紀上半葉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再到今天的全球化資本主義或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這既是資本主義社會一次次不斷地陷入矛盾與危機的過程,同時也是逐步自我完善的成熟進步過程。比如,今天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在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等方面都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表現在生產力方面的變化,就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經濟形態從工業經濟走向知識經濟。表現在生產關系方面的變化是所有制形式出現多元化趨勢、經濟運行出現政府調控的趨勢;收入分配關系出現了兼顧公平的趨勢。當代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在上層建筑方面的變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結構出現了多層次的特點;政治制度出現了民主化的趨向,民主選舉制度更為完善,對政府的監督和制約因素大大增強;公民的政治參與程度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發達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出現了新的變化。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有科技革命的推動、社會主義的影響、對經濟危機的恐懼等,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對生產關系的自我調節,國家的社會職能大為增強,它不僅以各種政策手段從外部干預和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而且還以大量的國家投入與國家消費直接地介入社會經濟生活之中。國家干預的實質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的客觀要求,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的自我調節(19)。
  綜上所述,列寧資本主義觀的成敗得失、功過是非可以給我們這樣的啟示:
  正像資本主義是一個不斷地超越自身固有的界限、矛盾和危機而盲目地擴張的自然歷史過程一樣,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也是一個不斷地自我更新哲學方法論和歷史觀的認識過程。相應的,社會主義作為超越資本主義歷史局限性的自覺而宏偉的歷史發展進程,也必然是一個不斷與變革著的資本主義全球化現實相適應的、自我超越歷史局限性的、反復的、漫長的歷史過程。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以往的社會主義制度形式不可避免地帶有資本主義時代影響的歷史局限性;而從未來的發展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所借鑒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形式,完全可以被合理地理解為超越資本主義歷史局限性,向未來更高級的社會形態過渡和飛躍的當下具體表現。
  注釋:
  ①黃楠森:《黃楠森自選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第81-96頁。
  ②梅格納德·德塞:《馬克思的復仇——資本主義的復蘇和蘇聯集權社會主義的滅亡》,汪澄清譯,鄭一明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③邁克爾·哈特、安東尼奧·奈格里:《帝國》,楊建國、范一亭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④許紀霖、羅崗主編:《帝國、都市與現代性》(知識分子論叢第4輯),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⑤在國內外研究列寧的學者中,有一些人試圖以嚴肅的學理分析態度去對待列寧和列寧主義,尼爾·哈丁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通過對列寧思想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探討,提出了一個頗有見地的觀點:列寧全部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科學分析基礎之上的(Harding, Neil. Lenin's Political Thought. Volumel, New York: St. Martin, 1977, p79.)。
  ⑥《列寧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1頁。
  ⑦《列寧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0頁。
  ⑧《列寧選集》第一卷,第191頁。
  ⑨《列寧選集》第一卷,第191頁。
  ⑩《列寧選集》第一卷,第192頁。
  (11)Harding, Neil, Lenin's Political Thought: Volume 2, New York: St. Martin, 1977, p. 53.
  (12)梅格納德·德塞:《馬克思的復仇——資本主義的復蘇和蘇聯集權社會主義的滅亡》,第162頁。
  (13)羅納德·H·奇爾科特主編:《批判的范式:帝國主義政治經濟學》,施揚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64頁。
  (14)《列寧選集》第二卷,第681-682頁。
  (15)馬健行:《帝國主義理論形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第325-326頁。
  (16)公正而言,列寧并不是“最高階段論者”。他于1917年出版這本書時用的書名并非“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而是模仿希法亭《金融資本》一書的副標題“資本主義最新發展的研究”采用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新階段”這個標題。直到列寧逝世十多年后,即1935年,其書名才首次被改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這個改動決非細枝末節,而是意味深長,且影響深遠。
  (17)許紀霖、羅崗主編:《帝國、都市與現代性》(知識分子論叢第4輯),第88頁。
  (18)《列寧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5-266頁。
  (19)參見劉昀獻:《國際壟斷資本主義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科版14~22A1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研究劉維春/劉懷玉20082008
列寧/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全球化資本主義
蘇聯解體并不等于社會主義制度與列寧思想的壽終正寢,反倒預示著認識列寧思想新時代的到來。列寧的資本主義觀是理解列寧思想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的一個關鍵。以1914年為界,列寧的資本主義觀可劃分為前后兩個不同的范式,即前期自由資本主義論或社會民主主義批判視野中的資本主義發展理論和后期帝國主義論或無產階級革命視野中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理論。列寧關于“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之說固然成為歷史,但目前全球化資本主義仍然具有壟斷的、帝國主義的特征。國家壟斷與跨國壟斷仍然是世界資本主義的基本結構與現實特征。全球化時代馬克思主義的許多重大問題都要從重思列寧資本主義觀的歷史與邏輯開始。
作者: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科版14~22A1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研究劉維春/劉懷玉20082008
列寧/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全球化資本主義

網載 2013-09-10 21:34:08

[新一篇] 分析哲學與科學哲學理論研討

[舊一篇] 創業教育——21世紀中國職業教育的新特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