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唐生智(1889—1970),字孟瀟,乳名祥生,號曼德,信佛后法名法智,湖南東安人。1912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進湖南陸軍,曾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討袁戰爭、護法戰爭、北伐戰爭等;后為國民黨愛國抗日將領,曾任第八軍軍長、前敵總指揮、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湖南省主席、軍事參議院院長、第五路軍總指揮、廣州軍事參議院院長等職,1935年被任命為陸軍一級上將。1949年參加湖南和平起義。建國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等職。
南京保衛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后,唐生智兼任軍事委員會警衛執行部主任。9月8日,國民政府令大本營軍事訓練總監唐生智兼任軍法執行總監。
11月12日上海失陷,日軍直撲南京。蔣介石再次召集國軍將領商討保衛南京的問題,詢問大家的意見。李宗仁和白崇禧等從軍事角度上均不主張死守南京。
蔣又問唐生智。其時唐尚有病恙,卻忽然起立,大聲疾呼:“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際觀瞻所系,又是國父陵寢所在。大敵當前,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特對不起總理的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唐生智的一席大話,正是大兵壓境的嚴重時刻,很有慷慨激昂、大義凜然的氣勢。
蔣介石聽完唐生智的發言大喜過望,立即委任他為南京城防司令。唐生智更慨然受命,發誓與南京共存亡。
李宗仁當時感到唐生智大有做作之態,很不以為然。他頗具諷刺意味地翹起大拇指對唐說:“孟瀟,你真了不起啊!”唐則反唇相譏:“德公,戰事演變至此,我們還不肯干一下,也太對不起國家了!”他當面向蔣介石保證“臨危不亂、臨難不茍”,表示“沒有統帥命令決不撤退,誓與南京共存亡”。
11月19日,蔣介石口頭命令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20日到職,24日國民政府正式特派唐為南京衛戍司令,所轄部隊11個師加教導總隊共11萬人,決心一戰。
11月25日,日軍分3路向南京進逼。27日唐生智向新聞記者談話表示:“本人奉命保衛南京,至少有兩件事有把握:第一,本人所屬部隊誓與南京共存亡,不怕犧牲在南京保衛戰中;第二,此種犧牲定將使敵人付出莫大之代價。”
12月5日外圍戰打響,7日日軍逼近,至9日戰況更加激烈。日軍司令松井石根向唐生智勸告交出南京。唐非但不答應,還命令各部將所有船只盡數收繳,以作背水一戰。日軍勸降不成,10日開始對南京發起總攻擊。
唐生智冒著敵機的密集轟炸,在百子亭寓所堅持指揮中國守軍對抗日軍進攻,始終不進地下室。12月11日全線展開激戰。當晚蔣介石命令唐相繼撤退。但唐并未向城外部隊下達撤退令,故城外部隊不知撤退之事,一直苦戰。12日敵人猛攻光華門、和平門,雨花臺失守。下午唐生智下令撤退,確定“大部渡江、一部突圍”的原則,他自己則出城渡江北去。
因下令太晚,原撤退計劃未能實現,各軍爭相渡江,溺死者不計其數。12月13日日軍入城后,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無辜死難民眾多達30余萬人,全世界為之震驚。唐生智乘車到達滁州,后轉至漢口面見蔣介石,以自己失責為由要求辭職,但并未遭到蔣的批評。
南京失守在當時是大勢所趨之事,誰也無法阻擋和避免的。唐生智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是值得每個中國人謳歌的。
后世史學界對唐生智主持南京保衛戰的評價是,其以帶病之軀挺身而出,率軍守土抗敵,并毅然拒絕敵人勸降,這是不容抹殺的功勞,不愧為一名愛國抗日將領;同時他指揮失誤,戰略呆板,撤退不善,又給中國軍隊和戰事帶來了慘重的損失。實乃蓋棺論定、客觀公正之說。
但是也有人認為,對于“南京大屠殺”,唐生智要負主要責任。他頭腦不夠清醒理智,明知保衛南京、抵抗侵略是無效的,卻仍然不自量力,要以雞蛋對卵石,連日方的多次勸告讓他放棄都不接受,后來蔣介石下令他盡快撤軍也未及時執行,從而惹惱了日寇敵人,大肆報復,瘋狂屠城。他要是不做抵抗,帶兵早日離開,日軍是不會如此血腥殺戮、令人發指的,至少這種報復、變態和破壞、損失要減少很多。
這個觀點也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把主要責任推到唐生智一人的頭上,畢竟是不夠客觀、合理的。唐生智的確有很多缺點、錯誤,但是當時形勢所迫,他一個人是無法力挽狂瀾的,殘忍無情的日寇軍國主義分子隨時隨地都可能發起喪心病狂的屠戮和鎮壓,他們才是罪魁禍首、兇手屠夫;唐生智不過是一個小卒子,只是執行上司命令而已。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在大敵當前的不利情形下,一方面當然要安排軍人堅持保衛南京,積極抵抗侵略;但是另一方面也應該有清醒、科學的認識,早日把老百姓撤走,只留下一座“空城”——同時也是日人覬覦許久、一意占奪的國民政府首都。
再說老百姓自己在面臨危難之際,也應該有自我保護意識,懂得盡快內遷,而不要做這種毫無作為、任人宰割的羔羊。而且在日軍攻占南京并發起屠城之前的若干日子里,逃離內遷的百姓還是不少的。剩下那些沒走的人,為什么就不向他們學習呢?盡管當時敵眾我寡,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他們在逃難的路上亦難免被害,但眾民散布各處,損失就少很多。況且一旦南京成了“空城”,也就沒有歷史上的“南京大屠殺”事件了。
綜合 2022-01-09 19:04:0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