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較分析中深化出版學研究  ——關于比較出版研究的分析與思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比較方法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早已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熟知,但與比較文學、比較法學等領域的研究相比,世界范圍內比較出版研究的歷史還較短,這一研究在我國開始受到重視也只是20世紀90年代我國掀起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熱潮,出版體制改革朝著更深層次推進,出版界在更大范圍內更頻繁地參與國際出版交流、合作后的事情。
  一、我國比較出版研究的現狀分析
  迄今為止,比較研究法在出版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意義已為多方人士公認。近二十多年來,我國比較出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觀的階段性成果。筆者從研究主體、研究客體、研究成果和不足之處四方面,對我國比較出版研究的現狀進行了如下分析:
  1.研究隊伍不斷壯大,成員結構多元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比較出版研究隊伍的規模不斷壯大,并形成了多元化的、較為合理的成員結構。從研究者的身份來看,既有高校、科研院所的專業研究力量,也有實踐人士和業余研究者;從研究者的學科、專業背景來考察。不僅有編輯出版專業人員,而且有社會學、文學、歷史學、法學、圖書情報文獻學等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人員。
  出版業界人士和專業研究人員是我國比較出版研究的主體力量,王益和羅紫初分別是這兩個研究群體的代表性人物。王益先生積極倡導并參與出版科研,先后發表了《中美圖書出版發行比較表》、《中日出版統計工作之比較》等文,對比較出版研究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推動作用。羅紫初在國內較早探討了比較出版學的概念與研究原則、方法和程序問題,并在我國高校較早開設了比較出版學專業課程。
  參與比較出版研究的業界人士,有著親身的實踐體驗和職業感悟,其研究成果也因而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而專業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因為具有理論性較強、資料全面、注重學術規范和因置身利益格局之外而形成的研究的客觀性等特點,也不容忽視。
  2.研究內容主題廣泛,研究范圍不斷拓展
  我國比較出版研究的主題涉及面較廣,研究漸成規模。筆者查詢了國內特大型文獻數據庫《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多種專業報刊、年鑒,檢索出1980~2005年我國各類公開出版物上發表的比較出版研究論文136篇。這些論文涉及的主題包括比較出版學理論探討(3篇)、出版文化比較(3篇)、出版思想與理念比較(3篇)、出版環境比較(1篇)、出版制度比較(5篇)、出版物比較(30篇)、出版業規模與實力比較(22篇)、出版組織機構比較(8篇)、出版業宏觀調控比較(13篇)、出版經營管理比較(11篇)、出版業務比較(19篇)、出版物消費比較(4篇)、出版教育比較(8篇)、網絡出版與書業電子商務比較(6篇)等。近年來,我國比較出版研究的范圍不斷拓展,僅就研究關注的出版類型而言,比較研究已由傳統的圖書、期刊、音像出版延申到新興的電子、網絡出版等領域。這些研究為國內人士了解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下的出版形態演進路徑和其中得失,思索我國出版業未來發展取向提供了參考。
  3.研究成果以論文為主,專著尚不多見
  目前我國比較出版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現為論文形式,由我國研究者推出的比較出版研究專著很少,僅有3部著作。《中國、韓國與歐洲早期印刷術的比較》(潘吉星著.科學出版社,1997)一書從科技史學的立場出發,運用比較研究法,系統分析了世界早期印刷術的歷史。《比較發行學》(羅紫初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是我國首部從中外比較的視角來系統研究圖書發行業的理論著作。2004年出版的《中外版權貿易比較研究》一書(張美娟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是比較出版研究領域的又一力作。但與其他相鄰研究領域相比,比較出版研究的研究力度還有待加強。
  4.研究層次有待深化,深度闡釋和理論辨析需加強
  盡管我國已有的許多比較出版研究論文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理論意義,但也有一部分論文存在一個共同的弱點,即較單一地使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深度闡釋、理性預測和理論辨析稍嫌不足,需要從更深層次來探究不同國度和文化背景中的出版現象的異同及其成因。具體來說,一些比較研究論文偏重于對國外出版事件、現象和機構的介紹、描述,缺乏深入的實質性的對比分析;一些論文則停留在對材料的堆砌和“河對漢、紅對綠”之類的簡單對比層面,缺乏必要的理論和方法支撐。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規則的缺失,會使我們收集材料的過程和研究結論都有屈從成見的痕跡,那么,比較研究的價值有多大也就存在疑問了。
  二、比較出版研究中應注意的幾個關鍵問題
  將出版學研究放在一個多維視域中進行整體審視和分析,體現了當前社會科學研究國際化的趨勢。加強比較出版研究是這一趨勢的必然要求。筆者從研究的視野、原則、方法和規范四方面對今后我國的比較出版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1.堅持整體、動態、開放的研究視野
  在比較出版研究中,研究者應從整體、動態、開放的研究視野出發,考察不同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技術環境、政策制度環境中出版業發展的異同,探討不同國度和文化背景中的出版業與全球化、數字化等人類社會發展趨勢之間的互動關系。在這一點上,比較出版研究可以借鑒歷史學等學科研究中的“宏觀大視野”。其實,唯物辯證法也強調,要運用聯系、全面、發展的眼光觀察事物。很顯然,比較出版研究也需要這樣的研究視野。
  整體、動態、開放的研究視野能給予出版研究者較高的立足點和客觀的立場,在宏觀中更容易看清微觀。如果我們將中外出版業置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進程中加以考察,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思維程序(即從整體高度俯瞰局部、從局部出發走向整體),我們就可以在微觀層面探求中外出版業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從宏觀層面總結全球出版業發展的普遍規律。
  2.遵循可比性的研究原則
  比較出版研究的開展必須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研究的對象確實具有比較的可能和價值,即具有可比性。如果根本沒有可比性,那么比較研究就如同立足于沙丘之上,沒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可比性的原則要求我們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善于透過表象從本質層面來提出問題,聯系具體環境和相關因素,對研究現象加以精心選擇。
  在比較出版研究中,需要注意不同國家的相關專業概念、范疇、標準、數據是否一致、對等,相關事件和現象在時間狀態上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我們在對出版業進行分類比較時,就必須注意到西方國家習慣于將出版業劃分為大眾出版、教育出版、專業出版,這與我們傳統的出版分類是有差異的。我們不能簡單地將我國所指稱的學術出版或科技出版對應于西方的專業出版,因為在西方出版界,專業出版的內容通常包括財經、法律、科技與醫學四大類(后兩類統稱STM)。
  3.選取合理的研究方法
  比較出版研究行之有效的重要條件是研究者根據研究內容的不同,選擇合理的研究方法。比較出版研究者應該確立鮮明的方法意識和方法創新意識,這樣,比較出版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比較法是比較出版研究中運用最多、最重要的方法,這一方法要求研究者根據一定的規則,將具有某種內在聯系(事實聯系或邏輯聯系)的兩個或多個事物加以類比和分析,確定其異同,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和普遍規律。但比較方法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比較出版研究的過程中,應該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將比較法與觀察法、調查法、統計法、數理分析法、歷史分析法等其他方法有機結合起來。這方面有比較好的研究典范,如秦朔在《政策·資本·鴻溝——中美雜志業的比較和思考》(中國圖書商報,2001.6.5)一文中綜合運用了比較法、調查法、統計法、因素分析法。
  針對比較出版研究的現狀和特點,筆者認為,比較出版研究在方法層面的改進方向應該是: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相結合、思辨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
  4.注重科學的研究規范
  科學的研究規范對于保證比較出版研究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比較出版研究中,尤其需要注意資料來源、研究程序和注釋規范三個問題。
  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發掘資料本身就是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我們在比較出版研究中選取的國內外資料和數據應具有權威性、精確性和時效性,最好采用第一手資料;在引用資料時應盡可能保持其原貌,如有增刪,應該加以明確說明,以避免出現斷章取義的情況。
  比較研究的一般程序由描述、解釋、并置、比較四個環節組成①。在研究資料收集齊備之后,我們應采取合理的研究方法,遵照上述程序進行比較出版研究。
  就比較出版研究的注釋規范而言,資料來源的注釋應合乎規范:有關資料的來源或出處應予以公布;不僅要對第一手資料的來源進行注釋,而且對于轉引的第二手資料,也應注明出處;在文獻性注釋中,要特別注意注釋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
  注釋:
  ① 羅紫初主編.比較發行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

出版發行研究京24~26Z1出版工作吳赟20072007
吳赟,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作者:出版發行研究京24~26Z1出版工作吳赟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34:49

[新一篇] 在文學本體與政治意識形態之間——二十世紀中國典型理論影響研究

[舊一篇] 在現實主義的道路上  ——對陜西長篇小說創作的一種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