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心理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 完美主義心理研究之淵源
    完美主義心理的研究,推源其始,可追溯到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Alfred Adler[1]。他認為,人類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斷、更好地適應她所在的生存環境,而促使人類不斷改變自己發展自己的內在動力就是追求完美(striving for perfection)。在人類的眾多動機中,Adler認為,追求完美是最為純凈和最為本質的動機。但是他也認為[2],個體追求完美必須是以社會興趣為目的,否則將導致諸多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Adler提出[2],追求完美的動機的不同取向,可以導致四種生活方式:統治型、獲得型、回避型和社會型。除了社會型代表著一種將追求完美的動機妥善地導向益于社會的健康生活方式之外,其他三種生活方式則意味著個體心理的失調。
    Adler是唯一一位將“追求完美”看作人類天生動機的主要心理學家。其后的心理學家大多用“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一詞描述一類負面的心理現象。Horney用“完美主義”指陳神經癥者的一個亞型[3]。在她看來,完美主義者是一類力求完成“應該”做的事,盡職盡責,禮貌客套,表面誠實的人。荷妮指出,完美主義者對他人有很強的優越感,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的標準高于別人。這類個體相信,人類生活是按照絕對可靠的公正和正義的機制運行的。他們為自己創造了一個非現實的,固化了的自我形象,按照這個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生活。當生活中遇到不幸或發現自己并不是完美無缺時,完美主義者將面臨心理上的巨大失衡,甚至導致心理崩潰。
    Hollender[4]則描述了另一種完美主義者類型,這種完美主義者雖然缺乏創造力,卻是一類辛苦工作,務求做事盡善盡美的人,他們的工作對人類的生存是重要的。他們與Horney指出的那類以努力創造完美的自我形象以體驗自戀式的滿足的完美主義者是不同的,通常并沒有表現出顯著的心理問題,因而不應當被看作神經質類型的完美主義者。由此,Hollender[4]認為有兩類完美主義者,一類是Horney提出的那些追求外在的評價,追求完美的“形象”的完美主義者,另一類是辛苦工作,務使自己的工作盡善盡美的人。Hollender還提出,個體早年在家庭中的生活經歷,其中父母的批評和期望對完美主義心理的形成是至為關鍵的。
      2 測試完美主義心理的量表
    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以美國心理學家為主的研究者對完美主義心理現象開始用定量的方法進行研究。Burns[5]設計了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完美主義量表》,并把完美主義定義為:“對自己的所做所為設立過高的標準或期望。”Burns的這個由十個問題組成的采用萊科標度(Likert Scale)的量表開創了對完美主義進行實驗研究的先河。但是他把完美主義看成單一維度的心理機制,此假設后來受到廣泛質疑。
    Hewitt等人[6]經過研究發現,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看,完美主義心理可以看成一個三維度的結構,即:自我導向的(self-oriented)完美主義,指向他人(other-oriented)的完美主義,和社會決定的(socially prescribed)完美主義。Hewitt等人所設計的《多維完美主義心理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簡稱MPS)[6]即用來測量這三個維度。自我導向的完美主義是指個體努力將所有事情做得盡善盡美,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指向他人的完美主義則是對他人有很高的期望,期望他人完美無缺,對他人的錯誤和不盡力完美之處感到不安;社會決定的完美主義指的是個體盡力去滿足別人對他的期望,生怕別人對他失望[6]。Hewitt等人[7]的研究還發現,社會決定的完美主義和很多種類的神經癥相關,而自我導向的完美主義僅與一些神經癥有微弱的相關[7]。似乎比較明確的是,完美主義者的神經癥主要是由個體能力與他們所認定的外在標準之間的沖突產生的。社會決定的完美主義者受外在強加的標準左右,把它們看成非此不可的“必須,”因而在標準不能達到時缺乏靈活性,難接受較底一點的標準,從而容易導致神經癥。而自我導向的完美主義者雖然也給自己設立較高的標準和期望,但當標準和期望不夠現實不能實現時,能夠及時調整,因而較少發生神經癥。
    Frost[8]等人則從完美主義心理的產生原因方面歸納出了完美主義心理的六個特征,包括“對錯誤的在意度”(concern over mistakes)、“行為的遲疑度”(doubt about actions)、“個人標準”(personal standards)、“條理組織度”(organization)、“父母期望度”(parental expectations)、“父母責難度”(parental criticism),并設計出了反應這六個特征的《佛洛斯特多維完美主義心理量表》(Frost's Multidiment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簡稱FMPS)[8]。
    “對錯誤的在意度”較高的人過于担心出錯,甚至一點小錯也會使其認為未能達到規定的標準。這種心態使個體對失敗的恐懼壓倒了對成就的追求。“行為的遲疑度”反映的是個體在做一件事時,常感到不能滿意,猶豫不決,不能真正結束已完成的工作。極高的和不現實的“個人標準”是神經質完美主義者的又一個特征。這種個體遇到不利的環境和條件時,不能根據現實需要調整自己的標準,始終期望完全勝任每一件工作并且超過別人。Frost等人在設計量表時曾認為,個體做事過度追求條理化和組織化(“條理組織度”高)也是完美心理產生的原因之一,這種追求會導致強迫行為。但事實上,用該量表與強迫行為量表的相關研究表明[8],這個方面與強迫癥只有極微弱的相關。Frost等人的研究也表明[8],個體成長期間來自父母親的較高的期望和指責與神經癥也有相關,并且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怕犯錯誤、行為遲疑不決、過高個人標準等等這些負面心理的來源。
    從完美主義心理的行為表現方面,Slaney等人[9]設計了一套Almost Perfect Scale(APS),把完美主義心理看作由四個方面的行為表現組成:標準與秩序(Standards and Order)、人際關系(relationship)、焦慮(anxiety)、和拖延(procrastination)。這套問卷出現較晚,應用尚不廣泛,在信度與效度方面尚有待更多經驗研究的考察。總的來說,Hewitt等人所設計的《多維完美主義心理量表》(MPS)和Frost等人設計的《佛洛斯特多維完美主義心理量表》(FMPS)是現在最為常用的對完美主義心理進行定量研究的工具。
      3 完美主義心理的定量研究
    從1980年代末開始,關于完美主義心理與人格結構和心理問題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例如神經性厭食癥(anorexia nervosa)(Lask & Bryant-Waugh[10]),強迫型人格障礙(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Ferrari[11]),和抑郁癥(depression)(Cheng,et al.[12])都被證明與完美主義心理有關。在資質優異教育(gifted education)領域,許多研究者(例如,Schuler[13];Silverman[14])根據他們的觀察與臨床經驗發現,完美主義在資質優異和成績出眾(academically talented)的學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一系列定量的經驗研究(例如,Orange[15];Schuler[16])也支持這個觀點。并且,Orange[15]和Schuler[16]的研究都指出,資質優異和成績出眾的學生中,完美主義者的比例隨著年齡和年級的增加而增加。另外,Kline和Short研究發現,資質優異的女性青少年傾向于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得更為完美主義化[17]。
    近來,在臨床心理學和資質優異教育心理學領域內,愈來愈多的學者(例如,Schuler[16];Parker & Adkins[18];Parker[19];Silverman[14])指出,完美主義心理不應簡單、一概地視作破壞性的和消極的,完美主義者可大致區分成不同的類型,健康的完美主義者是有可能存在的。
      4 完美主義者的類型
    Parker[19]使用Frost等人設計的《佛洛斯特多維完美主義心理量表》(FMPS)對八百二十名資質優異的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利用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對數據進行處理發現,這些學生可以歸為三種類型:健康的完美主義者(healthy perfectionists),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dysfunctional perfectionists),和非完美主義者(nonperfectionists)。統計結果表明,健康的完美主義者占所有被試的41.7%,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25.5%,非完美主義者占32.8%。在三類完美主義者中,健康的完美主義者對錯誤的在意度、行為的遲疑度、父母的責難度都是最低的。同時,健康的完美主義者的條理組織度比其他兩類人都高。功能障礙完美主義者較諸健康的完美主義者和非完美主義者有最高的對錯誤在意度、個人標準、父母期望度、父母責難度、和行為遲疑度。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的條理組織度居于健康的完美主義者和非完美主義者之間。非完美主義者的對錯誤在意度、行為遲疑度、父母責難度高于健康的完美主義者但低于功能障礙型的完美主義者,但是其個人標準、父母期望度和條理組織度都是最低的。總體上說,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有極高的個人標準,但是又特別怕犯錯誤、做事做決定猶豫不決。非完美主義主義者給自己設定的標準很底,做事比較隨意無條理。健康的完美主義者有較高但又不是極高的標準,做事有條理有組織。
    Parker[19]用由人格問卷(NEO-FFI)獲得的數據對三類完美主義者進行判別分析的結果表明:健康的完美主義者在神經質(neurosis)變量上的平均值最底,在認真度(conscientiousness)上的平均值最高。功能障礙型的完美主義者在神經質變量上的平均值最高。這個結果表明了功能障礙型的完美主義者與Horney所指出的神經質型的完美主義者的特征相似,健康的完美主義者則與Hollender所描述的一類做事務求盡善盡美但并沒有顯著的心理困擾的一類完美主義者的特征接近。《佛洛斯特多維完美主義心理量表》與NEO-FFI個性問卷的結合使用,為區分神經質/功能障礙類型的完美主義者和健康的完美主義者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量化根據。
    訾非[20]對350名中國研究生的定量研究表明,利用《佛洛斯特多維完美主義心理量表》,中國研究生也可以聚類為三種完美主義類型。健康的完美主義者(47.0%)、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25.0%)、和非完美主義者類型(28.0%)。與Parker[19]對六年級的資質優異學生的研究得出的完美主義類型分布相似。與Parker的研究結果不同的是,中國研究生人群的健康完美主義類型在條理組織度上并不比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高,而非完美主義者在條理組織度方面與其他兩類的差別也并不顯著。或者說,《佛洛斯特多維完美主義心理量表》中的條理組織度這個變量不能在中國研究生人群中用作區分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健康的完美主義者、非完美主義者的有效判據。這種差別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研究生人群由于職業特征,在條理組織度方面的差異較諸中學生人群更為收斂。另一方面,研究生絕大部分已進入成人階段,其人格特征更有可能普遍表現出條理與組織性。訾非[20]的研究還發現,健康的完美主義者還可以進一步分成兩個亞組,即健康的完美主義者和亞健康(sub-healthy)的完美主義者。其中后者占全部學生的36.0%,是學生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一組。這類學生與健康的完美主義者相比,更怕犯錯誤,行為較為遲疑,個人標準較低,但他們仍比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要健康。
      5 討論與小結
    訾非[20]的研究發現,Frost等設計的完美主義心理量表在測量“條理組織度”(organization)這個維度時存在著概念與量表設計的疏離。Frost等人設計FMPS時,曾認為過度地追求整潔、秩序是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的一個特征,也是這類個體心理問題的一個主要來源。但是在FMPS中,測量“條理組織度”的六個條目并沒有真正反映出“過度追求整潔和秩序”這個傾向。諸如“井井有條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和“我盡量做到有條理”等條目只反映個體對組織條理的重要性的認識,較高的得分并不能表明一個個體有“過度追求整潔和秩序”的負面傾向。實際上,訾非[20]通過對數位完美主義者的訪談發現,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和健康的完美主義者都把條理、組織、和井井有條看作是很重要的。兩類完美主義者的差別在于:具有強迫行為的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雖然也力求井井有條、整潔,卻因為過于追求細節,反而發現自己不容易做到有條理有組織;并且,他們對于條理和組織的理解與健康的完美主義者有所不同,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理解的條理和組織是“按照自我或他人規定的固定程序進行操作,”排斥變化和變通。對整潔、秩序的模式化的追求與現實的變化之間產生的心理沖突是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的心理困擾的重要來源。因此,訾非[20]提出,FMPS在測量條理組織度(organization)方面應該重新設計。在條理組織度方面,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的負面特征表現為: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和從事的活動有過強的控制欲,担心對事件和過程失去控制,始終懷疑自己在整潔程度和條理程度上做得不夠,追求細節的完美而未能把握全局,習慣于按部就班,希望一切事情按照頭腦中預先安設好的步驟和方式進行。訾非認為,在量表能夠反映以上這些特征的情況下,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與其他類型的區分可能會有更大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尤有進者,功能障礙型完美主義者在這方面的特征不宜用“條理組織度”這個概念來描述,而用“行為的柔韌度”(flexibility of action)似乎更為合適。
    在認知和腦科學的領域,現代的醫學儀器技術如腦功能成像、腦電圖等為客觀地觀測人腦活動模式提供了可能。許多學者發現人的性格和情緒特征與大腦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狀態密切相關。神經質的完美主義者是否在腦功能上與普通的完美主義者以及非完美主義者有所不同?筆者認為這將是頗值得研究的問題。在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是空白。
    總體上來說,以往的研究為探索完美主義心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無論是對“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這個概念的探討還是有關的量化、試驗研究都有待展開和深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在自尊、道德發展等研究領域發現的情況一樣,完美主義心理也有其內隱、潛意識和前意識的層面,人的完美主義行為往往是在這個層面上被決定的。在這個層面上對完美主義心理的研究,應該是將來的心理科學滬943~945B4心理學訾非20042004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心理是《心理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Ⅲ)的重要的診斷標準之一,被認為參與多種心理障礙的形成與發展。但是長期以來,對于完美主義心理缺少精確的定義和量化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歐美的心理咨詢和資質優異教育領域,這種心理愈來愈被看作是與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創造力息息相關的人格特質,并且已普遍承認這種特質是多維度、多側面的。本文追溯了完美主義心理研究的歷史淵源,介紹了完美主義心理研究的現狀和進展。完美主義/完美主義者/佛洛斯特多維完整主義心理量表(FMPS)
    perfectionism/perfectionists/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FMPS)   Zi Fe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Perfectionism, an important diagnostic standard of DSM-Ⅲ, is viewed as being associated with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owever, there has long been a lack of an accurate definition of perfectionism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 From 1980s on, in the fields of clinic psychology and gifted and creative education of Western countries, perfectionism has increasingly been regarded as a personality trait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mental health and creativity and has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aspects. The present article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the studies on perfectionism,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is field.訾非,男,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后,博士。E-mail:zifei@pku.edu.cn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北京,100871 作者:心理科學滬943~945B4心理學訾非20042004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心理是《心理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Ⅲ)的重要的診斷標準之一,被認為參與多種心理障礙的形成與發展。但是長期以來,對于完美主義心理缺少精確的定義和量化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歐美的心理咨詢和資質優異教育領域,這種心理愈來愈被看作是與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創造力息息相關的人格特質,并且已普遍承認這種特質是多維度、多側面的。本文追溯了完美主義心理研究的歷史淵源,介紹了完美主義心理研究的現狀和進展。完美主義/完美主義者/佛洛斯特多維完整主義心理量表(FMPS)
    perfectionism/perfectionists/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FMPS)

網載 2013-09-10 21:35:03

[新一篇] 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現實思考

[舊一篇] 宏觀制度變遷對轉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