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居民收入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2000年,在國家連續三年擴大內需的宏觀政策作用下,我國居民消費保持了穩中有旺的運行態勢。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34153億元,比上年增長9.7%,增幅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是近三年的最高增長幅度。按可比價格計算,200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11.4%,高于GDP的增幅3.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大于上年,說明國家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對刺激消費產生了明顯的效果。但是從城鄉消費結構來看,農村消費明顯不如城市消費活躍:2000年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21110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增幅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而農村市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僅實現13042億元,僅比上年增長8.3%,雖然增幅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但比城市的增幅小2.3個百分點,城鄉市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差距比1999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
  農村消費之所以增長緩慢,主要是因為1997年以來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連續三年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下降。1978年以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5.2%,在以農村改革為主的1978-1985年,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平均每年增長速度高達20.11%;在城市及工業改革的1985-1999年,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年均增長速度也達到12.9%,其中1985-1996年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年均增長16.02%;而在1997-1999年的三年間,農村人均總收入平均只增長2.17%,其中1997年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增長6.9%,1998年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則下降了0.1%,到了1999年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進一步下降了0.3%,2000年預計農村居民總收入只能增長1%左右,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連續四年保持停滯不前的狀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發生過的。
  一、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變化分析
  (一)農村家庭經營收入下降 農村家庭經營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占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的80%左右。1990-1999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7%,其中1990-1996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8.3%,而1997-1999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年均下降0.3%,比1990-1999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平均增長速度低12個百分點,比1990-1996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平均增長速度低18.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增幅在1997-1999年下降的幅度非常明顯,其中1998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下降2.55%(見表1),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家庭經營收入的首次下降,1999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下降幅度繼續擴大,達到3.3%。預計2000年農村家庭經營收入還將下降,由于2000年糧棉產量因災減產及價格的持續低迷,將使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下降3%左右。
  表1 1978-1999年農村居民收入變化情況 (億元、%)
  附圖F21i15.JPG
  從農村居民總收入的構成來看,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是農村居民總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在80年代末占總收入的87%以上,在90年代前期占80%以上,但在1997-1998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明顯下降,1997年占總收入的78.24%,1998年占總收入的76.34%,1999年進一步下降到74.02%。盡管如此,農村家庭經營收入仍占農村居民總收入的絕大部分。因此,農村家庭經營收入的連年下降是1997-1999年農村居民收入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
  (二)農村勞動報酬收入增幅下降 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是農村居民總收入的第二大組成部分,是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90年代前期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占農村居民總收入的15%左右,近兩年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占農村居民總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達到農村居民總收入的1/5左右。因此,勞動報酬收入增長的快慢,對農村居民總收入增長速度有很大的影響。1990-1999年,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8.3%,高于同期農村居民總收入增幅5.2個百分點,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從發展變化來看,1990-1996年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平均每年增長21.7%,而1997-1999年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平均每年僅增長11.8%,比1990-1996年的平均增幅慢了近10個百分點,增幅下降的幅度非常明顯。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增幅的明顯下降,是同期農村居民收入增幅減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構成來看,農村居民的企業勞動報酬收入增幅急劇下降,是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大幅度下降的關鍵因素。1990-1999年,農村居民的企業勞動報酬收入年均增長24.3%,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部分。但是在近兩年農村居民的企業勞動報酬收入出現了明顯的下降:1997年農村居民的企業勞動報酬收入僅增長了15.9%,1998年農村居民的企業勞動報酬收入則下降了1.3%,1999年農村居民的企業勞動報酬收入雖有增長,但增幅較低,為9.1%。1997-1999年農村居民企業勞動報酬收入平均每年僅增長7.2%,比1990-1999年的平均增幅慢了17.1個百分點。
  鄉村企業的勞動報酬收入是農村居民企業勞動報酬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企業勞動報酬收入的下降是農村居民企業勞動報酬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1990-1999年,農村居民的鄉企勞動報酬收入年均增長14.7%,其中1990-1996年農村居民的鄉企勞動報酬收入年均增長20.8%,而到1997年鄉企勞動報酬收入增長幅度則下降為11.1%,1998年鄉企勞動報酬收入增長竟變為-4.72%,成為農村居民收入構成中降幅最大的部分。1999年,雖有所增長,但增幅不大,也僅為5.6%。農村居民的鄉企勞動報酬收入占企業勞動報酬總收入的比重由90年代初期(1990-1992年)的78%左右下降到90年代中期的50%左右(1993-1997年),1998年則下降到38.8%,1999年則進一步下降到37.6%。預計2000年農村居民的鄉企勞動報酬收入占其企業勞動報酬總收入的比重將進一步下降。
  (三)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收入保持較快的增長 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收入是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1985-1999年,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收入增長速度平均每年為16.3%,其中1990-1999年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年均增長20.0%,即使在農民總收入增長速度出現大幅度下降的1997-1999年,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收入增長幅度也高達15.4%,略低于1985-1999年的平均增長速度,但高于農村居民總收入增長幅度13.3個百分點,在農村居民收入的各種構成中是最高的。1997-1999年,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長,從而維持了1997-1999年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的相對較快增長。農村居民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收入的快速增長,也是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增幅相對較高的原因。
  (四)1997年以來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增幅顯著下降 農村居民總收入包括生產和非生產性經營支出以及上繳的各種稅費,并不能反映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情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則可以更好地代表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情況。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也有與其總收入相一致的變化特點:1990-199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4.1%,其中1990-1996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9.1%,但1997-1999年平均每年僅僅增長4.7%,其中1998年增長3.44%,1999年增長2.2%,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最慢的一年。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構成來看,農村家庭經營純收入1990-1999年平均每年增長12.1%,其中1990-1996年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7.5%,而1997-1999年平均每年只增長2.1%,其中1998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下降,下降幅度為0.46%;1999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進一步下降了1.2%。與此同時,1990-1999年農村居民勞動報酬純收入平均每年增長18.3%,比同期農村家庭經營收入增幅高4.2個百分點,其中1990-1996年農村居民勞動報酬純收入平均每年增長21.7%;1997-1999年,農村居民勞動者純收入增長雖然有所下降,但仍保持11.8%的較快增長,比同期農村家庭經營收入增長快9.7個百分點。從農村居民純收入的構成比重變化來看,1990年農村家庭經營收入占其純收入總額的76.76%,到1999年這一比重下降到65.5%,9年間下降了11.2個百分點;而同期農村居民的勞動純收入占其純收入總額的比重由1990年的20.55%上升到1998年的30.0%,9年上升了近9.5個百分點。
  上述變化說明,農村居民純收入增長幅度的大幅度下降主要是農村家庭經營純收入增長大幅度下降的結果。
  二、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之所以快速增加,一靠農產品產量的增加;二靠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提高;三靠鄉鎮企業等非農產業的發展;四靠農村勞動力在城市的打工收入。而目前農村居民賴以增加收入的四個因素均發生了變化:農產品基本上已呈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價格上漲的空間已經很小,僅靠增加產量不問市場需求已不可能增加收入;由于國民經濟結構調整正在進行之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城市就業崗位減少,城鎮居民下崗失業人員增加,農村居民進城打工的困難加大;農村城鎮化嚴重滯后,鄉鎮企業的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受到制約。
  (一)占農民收入絕大多數部分的農村家庭收入呈現下降的趨勢,進而導致農民收入的徘徊不前 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則是農產品的價格自1997年以來連續三年持續下降。表2是1997-1999年與農民收入有關的主要農產品價格變化情況,從中可以看出,1997-1999年農產品收購價格下降了22.9%,主要農產品如糧食、經濟作物、禽蛋產品、干鮮果品、水產品等價格的下降幅度均在20%以上,這使得農村居民向國家出售農產品的收入大幅度下降。與此同時,農村居民在零售市場上向非農居民出售的農產品價格也出現了大幅度下降:1997-1999年,我國零售物價總水平下降了4.8%,但其中的農產品價格下降幅度在15%左右,其中糧食價格下降14%、禽蛋價格下降14.5%、水產品價格下降10.8%,使得農民的農產品在農貿市場上的銷售收入同樣大幅度下降。因此,在1997-1999年農業豐收、農產品增產的情況下,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收入反而下降,從而導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的下降。
  表2 與農民收入價格相關的各種物價指數 (上年=100)
  附圖F21i16.JPG
  (二)鄉鎮企業增長速度回落,經濟效益下滑且吸納就業能力下降,農村居民從鄉鎮企業得到的勞動收入增幅下降 自1996年以來,由于鄉鎮企業在生產能力過剩方面所存在的問題較多,虧損增加,導致其發展速度連年回落,從1996年的21%下降到1999年的14%。與此同時,由于鄉鎮企業機械化作業程度不斷提高,使得鄉鎮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明顯下降,1998年在當地轉移的勞動力中,只有10.8%在鄉鎮企業就業,比1995年下降了19.2個百分點。僅1997年和1998年兩年,鄉鎮企業的從業人員就比1996年減少900多萬人,1999年和2000年鄉鎮企業的從業人員繼續減少。由于吸納就業能力的下降,靠鄉鎮企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加上國家加大了對環境保護的政策力度,使一些污染大、對生態損害嚴重、資源浪費大的鄉鎮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受到嚴重的制約。在這種環境下,近兩年很多鄉鎮企業破產倒閉,從而導致了大量的農村工人的失業,使得農村居民從鄉企勞動報酬得到的收入下降。
  (三)城市下崗職工增加,農村勞動力轉移受阻 我國經濟自從1993-1999年連續7年增長緩慢,在國企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在企業經營環境不斷惡化的環境中,許多企業停工停產甚至破產倒閉,城市下崗職工逐年增加,1999年末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人數為65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三年都在3.1%以上。在大量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失業的情況下,許多在城鎮企業做工的農民工難以保住其工作崗位,農民工下崗失業、進城務工的農民無功而返成為近兩年普遍的問題。自1992年起連續5年農業勞動力凈減少之后,1997年以來農業勞動力又變為凈增加174.5萬人,再加上一些城市采取某些對農村勞動力流動限制的措施,農民到農村以外尋求就業的政策環境愈發不利,加之農村的小城鎮建設進展不快,這些因素都將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更加困難,因此農民的企業勞動報酬收入增幅急劇下降;同時,由于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連年低迷,企業的投資熱情不高,新建、在建工程規模有限,農民從事建筑工程的勞動報酬收入增幅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四)國家擴大內需的宏觀調控政策促進了農村居民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收入保持快速增長 從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構成的變化可以看出,1997-1999年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收入保持快速增長是農村居民勞動報酬收入保持相對較快增長的重要原因。由于近兩年國家執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了對農田水利設施和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增加了農村居民以工代賑的規模,使得農村居民在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中的收入保持了較快的增長。1998年,在農村居民其他各項收入增幅均出現了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只有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收入出現了19.1%的增長;1999年在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下降3.3%的情況下,農村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收入增速達到10.6%,企業勞動報酬收入增長9.1%(主要是參與城鎮企業勞動的報酬收入增長,而鄉企勞動報酬收入僅增長5.6%)的較快增長。這正是近兩年國家增加專項經濟建設國債并配以銀行貸款、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對農村居民實行以工代賑等對增加農村居民收入的貢獻。
  三、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建議
  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的急劇下降,首先影響到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的增加,進而嚴重影響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90-1996年,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平均每年增長20.7%,而1997-1999年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平均每年僅增長2.8%,增長速度比1990-1996年降低1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增長速度的減慢,說明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的幅度在減小,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速度在減慢。其次,影響了農村最終消費的增長,導致社會最終消費需求乏力,影響了國民經濟快速健康增長。1990-1996年,農村居民最終消費總額平均每年以21.4%的速度快速增長,而1997-1999年增長速度急劇下降到3.3%,低于同期GDP7.9%的增長速度近5個百分點,因此嚴重地拖了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后腿。1997-1999年,因為農村居民消費增長速度的減慢(與GDP的增長速度相比)影響GDP平均每年少增長約2個百分點。數據分析表明,從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趨勢可以看到,最終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下降,并不是城鎮居民造成的,城鎮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年來基本持平,大幅下降的主要是農村居民的消費份額。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整個80年代基本在35%上下波動,90年代以后降到了20%左右,減少了15個百分點。如果把城鄉人民消費作為100%,農村居民已從1990年的56%降到1998年的46%,城市居民則從44%提高到54%。這表明,這兩年的內需不足,主要是農民的最終消費需求不足。再次,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的下降導致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
  為增加農民收入特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穩定農村家庭經營收入 近幾年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幅的下降主要是農村家庭經營收入增幅下降影響的結果,由于農村居民家庭收入占其總收入的75%以上、純收入的68%以上,因此穩定農村家庭經營收入增長是目前穩定農村收入增長的關鍵因素。在目前農產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像前幾年那樣通過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以增加農村家庭經營收入的方法已經行不通,而應通過大力度地調整農產品種植結構,開展農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開展多種家庭經營方式等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同時可通過休耕、退耕等方式緩解農產品供大于求的矛盾,降低生產成本以增加凈收入。此外,對農業應切實實行扶持政策,目前的關鍵是執行農產品保持價政策,穩定農產品價格,最終達到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二)采取有效措施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担 目前很多地方農民負担占到人均純收入的10%以上,個別地方甚至達到20%以上,大大超過中央規定的5%以內的標準。而鄉鎮政府增加農民負担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巧立名目,欺上瞞下,多收多征;二是肆意虛假提高農民純收入水平以達到多征稅費的目的,有的地方虛假上報的農民純收入比實際值高出一倍以上。針對上述情況,首先應著手進行精簡鄉鎮機構的工作,減少農民負担的行政管理費用;其次應加快農村稅費改革,目前應擴大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并盡快普及,使農村稅費征收制度化、法制化、公開化,以便于農民及社會的監督。第三應建立獨立于村民委員會的農會,其主要職責是監督農村干部巧立名目、多征多收、增加農民負担、揮霍浪費公款的行為,并對違法、亂紀的農村干部提出罷免。
  (三)逐步消除城鄉壁壘,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并逐步推進包括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在內的各項改革,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擴大農民的就業空間,取消各地對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就業的歧視政策。此外應增加對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投資主體應多元化,促進小城鎮的快速形成和發展。應改革和完善小城鎮的管理體制和制度。
  (四)加快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促進鄉鎮企業持續發展 鄉鎮企業是20多年來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支撐點。各級政府應通過扶持鄉鎮企業發展、調整鄉鎮企業的生產結構與組織結構、提高鄉鎮企業的素質和競爭力等途徑改造和發展鄉鎮企業,并從融資、人才交流、信息交流、投資政策、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鄉鎮企業以必要的支持,使鄉鎮企業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為農村居民從鄉鎮企業獲得較好收入創造條件。
  (五)適當調整農村財政政策 首先,增加對農民特別是低收入農業生產者的直接財政補貼,包括生產資料購買補貼、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補貼、運用新技術補貼、農業保險和災害補貼等;其次,中央財政要加大對農民的轉移支付,要像國家調控城鎮居民收入那樣對待增加農民收入,在中央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過程中,應注意適當減少對城鎮居民的轉移支付,增加農村居民的轉移支付。
  (六)加強擴張的經濟政策對農民增收的作用 近兩年國家在調整居民收入政策、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時,對城鎮居民采取增收的措施較多而對增加農民收入措施較少。1999年和2000年國家給政府公務員和國有事業單位人員長工資、提高城鎮居民社會保障三條線的支出水平的宏觀調控政策使得1999年城鎮居民收入增加9.3%,而農民的收入則還是以自然增長狀態增長,其增長速度則由4.2%降到了3.8%,在這樣的宏觀調控政策作用下只有城鎮居民收入的上升而沒有農民收入增長幅度的增長。同時,近兩年增加國債發行,涉農的比重較小,涉城的比重很大。基礎設施建設和一些大的工程項目,真正用于農民的不多,農民從中得到的實惠較小。在近兩年農村家庭經營收入和企業勞動報酬收入增長均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通過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收入的增長以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的政策應繼續執行,國家在調整居民收入政策、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時,應注意加大農村居民以工代賑的力度,并通過農村基層組織有效地實施這一政策,以集體組織的勞動報酬收入的增加來彌補由于農村家庭經營收入和企業勞動報酬收入下降造成的農村居民收入的減少,最終達到穩定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目的。
《農業經濟問題》京20~25F2農業經濟學徐連仲20012001徐連仲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北京 100045 作者:《農業經濟問題》京20~25F2農業經濟學徐連仲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29:11

[新一篇] 農村城市化的希望──安徽小城鎮建設綜述

[舊一篇] 農村居民收入影響因素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