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0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2834(1999)06—0050—04
研究市場經濟制度問題,首先遇到的是對市場經濟制度內涵及其相關概念的解釋問題,同時也必然要涉及市場經濟制度與其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問題。我國正致力于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說明這些概念以及如何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僅具有理論價值,而且具有現實意義。
一、市場機制與市場經濟制度
市場機制屬于機制的范疇。機制最早源于希臘文mechane, 意指機器制動的原理及機器內部各機件之間互為因果或互為作用的關系,并且通過運轉實現一定的功能。它實際上是指由若干要素相互聯系,互為因果,在整體運動中自行調節,以實現相互平衡的機能。從系統論和控制論的角度看,當處于正常工作狀態的系統受到外界或受到自身某些因素變化的影響時,會導致整個系統工作狀態離開原來的正常工作狀態而發生某種偏離;把這一偏離量作為反饋信號去調整該系統的工作狀態,并使之恢復正常時,這樣一種能夠自行調節自身變化以保持系統平衡的機能,一般稱為機制。
如果我們把市場看作是一個由若干相關要素組成的大系統,那么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或受到市場外部力量作用導致市場不平衡時,市場要素(如價格)就會作為反饋信號,調整市場主體的市場行為,以重新恢復市場在某種條件下的平衡狀態,簡而言之,市場所具有的這種能夠自動平衡自身的機能就叫市場機制。市場機制表現為在市場運行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自我調整,由市場平衡到不平衡,又由不平衡到新的條件下的平衡。它如同其它任何自然系統一樣,也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并且通過供求規律、價格規律、競爭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的集合運動實現著價值規律。
從市場機制的特征來看主要表現為:(1)歷史性。 這是由市場的歷史性所決定的。在簡單的商品交換中,價值規律直接表現為市場機制,其基本要素僅由市場供求和交換價值所構成,在一般商品市場中,商品價格作為價值量的指數,指示著供求變動的方向,競爭僅限于一定的范圍之內,貨幣作為中介起著蓄水池的作用。(2)集合性。 在現代市場條件下,市場系統內的各相關要素都不能獨立存在,而表現為一個集合。(3)互動性。在市場機制的構成要素中,任何一項要素的變化, 都會引起其它要素作相應的變化,并且互為因果關系。(4)時滯性。 也就是當某一變量發生變化時,其它相關要素作相應的變化需要有一定的過渡時間。(5)動態性。推動市場機制不斷運動的根本原因, 在于市場內的矛盾性,即供求之間的對立運動,而其外部原因則在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從上述特征中,我們可以看到市場機制的客觀性這一本質特征。因為它是人們通過長期經濟活動總結出來的一整套客觀經濟規律,它既不屬于某一特定制度,也不屬于某一特定體制,因此它是一個“中性”概念。它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具體作用形式以市場存在為前提,而不以制度類別不同或體制形式不同為轉移,最多只存在作用強度上的差異。在市場上活動的每個人作為“經濟人”,對市場機制的反應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行為,只能加強市場機制具有客觀性這一根本特征。市場機制的客觀性,使之成為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和有機組成部分。離開市場機制,市場經濟制度就成為無本之木,因而定義市場經濟制度必須從市場機制談起。
二、什么叫市場經濟制度
由于市場經濟制度是以“中性”的市場機制為基礎,同時帶有基礎性和廣泛性,所以市場經濟制度概念的使用上也具有隨意性。人們都帶著不同的市場經濟制度觀去說明問題,因而對市場經濟制度也就存在不同的理解。
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用過“市場經濟”來稱呼他們叫作“商品經濟”或“貨幣經濟”的經濟形態。馬克思對市場經濟的分析是以商品經濟的解剖為出發點的。如商品的二重性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它來源于生產商品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商品內在的一般矛盾,它規定了全部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的一般性質,這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1〕(P54-55)并認為“社會分工是商品交換和商品生產得以形成的真正原因,進而構成一切商品生產的一般基礎。〔1〕(P80)同時認為,分工愈發達,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愈高,生產就愈益成為商品經濟,商品關系、市場關系就愈益普遍深入,愈益成為占主導或支配地位的社會經濟聯系方式。另外還指出,資本主義經濟(商品經濟)的運行特征在于,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和其它資源的職能是由隨供需情況的變化而波動的市場價格承担的,這種資源配置方式所必然導致的運行狀態則是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反復出現的嚴重經濟危機。
看來,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沒有使用“市場經濟”這樣的詞語,是因為他們同自己的先行者——古典經濟學家一樣,把分析重點放在商品關系的質的方面,只是從原則上指出了它能迫使商品生產者為追求自身利益跟著不斷波動的價格走,被動地適應市場需求,而沒有對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運行的機理作過細的研究。〔2〕(P995,P776)〔3 〕(P604)
列寧也只在1906年和1922年兩次使用過“市場經濟”一詞來同計劃經濟相對比。他第一次使用“市場經濟”用語就認為它是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而同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相對立。他說:“只要存在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無力消滅不平等的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計劃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土地、工廠、工具所有權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剝削。〔4〕(P406—407)但在新經濟政策正式實施以后,列寧想法發生了改變,他明確指出,引入市場經濟機制同計劃經濟并不矛盾。“新經濟政策不是要改變統一的國家計劃,不是要超過這個計劃范圍,而是要改變實現這個計劃的辦法。”〔5〕(P206)〔6〕(P473,P534 )這表明列寧已開始認識到市場機制存在的普遍意義。
由于各自所處社會經濟環境所限,以及世界觀和對經濟學研究視角的不同,馬克思、恩格斯以至于列寧都沒有給市場經濟下過具體的明確的定義。但這絲毫不能抹殺其中蘊涵的豐富的市場經濟思想。
較為規范的“市場經濟”一詞,是在19世紀末期新古典經濟學興起以后才流行起來的。所謂“市場經濟”是指在這種經濟中,資源配置是由市場機制引導方向的。以A·馬歇爾、M·瓦爾拉、V ·帕累托等人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這一經濟運行的根本問題上,對市場機制如何配置資源進行詳盡的高度數理化的分析,從而把對市場經濟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他們的結論是,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由市場供求形成的,能夠反映各種資源的相對稀缺程度的均衡價格,能夠引導資源作有效率的配置,達到所謂的“帕累托最優”狀態。這樣,弄清了商品經濟如何通過市場機制有效地配置資源,市場被看作商品經濟運轉的樞紐,貨幣經濟或商品經濟也就開始被通稱為市場經濟。
當代經濟學家對于市場經濟制度的概括,也存在不同的視角,因而有關市場經濟制度的含義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美國經濟學家奧斯特羅姆認為,“市場制度的特征是,其財產權是完全可以分配的,是私有的,并且按照相互同意的價格能不花代價就進行交換的。這種制度的特點是,不使一些人的境況變糟,則沒有人的境況能夠變好,……市場制度的平衡狀況從未持續過,生產者有積極性把產量提高到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入。在市場制度中,政府的作用只限于幫助決定誰擁有什么樣的權利和保護這些權利。”〔7〕(P255-P266)看來,這一觀點并沒能完全脫離古典經濟學家對市場經濟問題的看法。
此外,阿蘭·C ·格魯奇在《比較經濟制度》一書中寫到:“經濟資源的分配,可以通過采用市場價格和其它金融措施的市場經濟制度進行,也可以通過建立在行政命令基礎上的計劃或行政制度進行,或者通過這兩者的某種結合進行。在美國,資源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市場制度,但也依賴政府大量干預。在蘇聯,經濟資源的分配主要借助于命令制度或行政制度,直到現在,它對市場經濟制度的依賴仍然是很有限的。”盡管他最終還是把市場經濟制度看成是有別于政府和行政干預的一種資源分配方式,但他已經注意到,市場經濟制度并不排斥計劃的行政制度的介入,并意識到混合經濟形態的存在。
日本學者磯村隆文認為,市場經濟制度總是具體地表現為市場經濟體制,并且與為經濟體制提供服務的社會體制和政治體制發生密切的聯系。所謂經濟體制是指與生產要素、消費資料的生產流通有關的,或者是與產品、勞動力、貨幣等交易關系以及經濟主體行為準則相關的體制。社會體制是指為規范人際關系和人們行為而建立的組織機構和制度,其中的社會價值體系構成該體制的意識基礎。政治體制是政治或行政機構進行制度改革和政策制定的體制。〔8〕(P36)這一概念凸現了許多現代市場制度中的重要構成要素,如把政治和社會因素納入市場經濟制度范圍,更具有現實意義。但從市場經濟制度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并不是一開始就廣泛滲透著政治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因而這一表述不能反映市場制度的整個演化過程。另外,關于市場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的關系也不甚清晰。
上述各種有關對市場經濟制度的理解和定義,都從各自的立場和觀點出發,以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市場經濟制度。在給市場經濟制度下定義之前,應該明確兩個標準,一是市場經濟制度的概念應具有一般性,要能反映市場經濟制度的整個發展過程;二是市場經濟制度的概念也能反映特殊性,即能夠反映市場經濟制度發展過程的某一特殊階段特征。同時還必須明確,在市場經濟制度中,市場機制始終構成市場經濟制度發揮作用的基礎。離開了市場機制,市場制度就喪失了存在的基礎。這種機制是在以貨幣為媒介、以價格為信號進行交換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作用。
在紛繁的交換中,既存在競爭的一面,也存在合作的一面,兩者互為表里,構成矛盾的統一。這種競爭與合作不是在雜亂無章中進行的,它經歷了一個自由發到自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市場經濟規則。這種市場經濟規則同組織密不可分,它是在與組織相關的長期交換過程中產生的,并通過組織來貫徹和執行的。組織不僅構成制定和實施市場經濟制度的主體,同時也是促使市場經濟制度進化的主體。組織的創新和拓展,必然帶來市場經濟規則的變化,最終將引發市場經濟制度的變遷。從市場經濟制度發展的歷史過程看,組織首先是指企業組織。后來,隨著企業組織結構的日趨復雜,企業競爭與合作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活動逐漸超出了市場機制本身所能約束的范圍。這時,國家和行政作為組織要素逐漸進入或參與到市場經濟制度中來,成為市場經濟制度的重要組織因素。
結合上述分析本文認為,所謂市場經濟制度是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相互競爭與合作的規則,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中的諸規則為表現形式的制度。從具體形態上講,可概括為經濟主體內部和主體之間的所有權關系以及經濟主體的決策結構和決策方式,即資源配置方式。從主體構成來看,它經歷了從企業和消費者到企業、消費者和國家的變化過程。從所有權關系來看,是指占有權,即處置權、管理經營和使用權以及產品和收入的權力,其核心是經濟主體可以依據這種所有權,自主地并且較充分地對市場機制的變化作出適當的有利于自身的反應。從經濟主體的決策結構和方式來看,是指由誰依據什么作出決策。決策結構是指經濟主體在資源配置上各自所處的地位和重要性;而決策方式是指經濟主體依據什么作出決策,其實質是經濟主體依據什么進行資源配置的問題。從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來看,這種依據存在三種表現形式:一是以市場為表現的經濟規則;二是以計劃為表現的經濟規則;三是一種更為現實的以市場與計劃某種程度結合為表現的經濟規則。因為從目前來看,絕對的市場或絕對的計劃都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表現形態,問題在于如何認識兩者結合并存的結構與功能。
三、市場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制度實際上是經濟制度的一種具體形態或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而經濟體制不過是市場經濟制度的一種具體安排。
關于經濟體制,也存在不同的表述。瑞典著名經濟學家阿瑟·林德貝克教授認為:“經濟體制是在特定地理區域內進行決策并執行有關生產、收入和消費決策的一組機制和制度。”格雷格理·格羅斯曼把經濟體制定義為是由對稀缺資源的配置進行決策并執行決策的各種機制、組織安排和規則所構成。埃岡·紐伯格和威廉·達菲等人則認為,經濟體制應包括以下三組互為補充的社會關系,即通過決策結構反映出來的經濟決策權在社會成員間的分配;通過信息結構反映出來的各經濟單位內部和它們之間傳遞信號的機制和渠道;通過動力結構反映出來的一個當事人按照自己的愿望推動另一個當事人從事經濟活動的關系。
從以上各種經濟體制的定義來看,雖存在某些細微差別,但其共同點在于把市場機制和具體的市場經濟制度看成是體制的組成要素,而體制則是機制和制度組合過程中的具體安排。由此可以認為,經濟體制是最接近于或最能說明具體的市場經濟制度的一個概念。由于機制和具體的制度之間組合的外在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經濟體制。或者可以認為,經濟體制本身就是具體的市場經濟制度,反之亦然。從區別的角度講,市場經濟制度的存在主要是以市場機制作用的存在為基礎,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而經濟體制同樣也強調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但它的存在主要取決于市場機制與市場經濟制度要素的具體結合方式,這種結合方式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因而具有相對的易變性。
收稿日期:1999—05—05
基金項目:吉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99JJ013)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春50~53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趙放20002000市場經濟制度,人們在理解上存在著分歧,在概念的使用上具有隨意性。我們認為,所謂市場經濟制度是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相互競爭與合作的規則,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中的諸規則為表現形式的制度。市場經濟制度/市場機制/經濟體制趙放,吉林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 趙放(1961—),男,吉林長春市人,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作者: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春50~53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趙放20002000市場經濟制度,人們在理解上存在著分歧,在概念的使用上具有隨意性。我們認為,所謂市場經濟制度是市場經濟主體之間相互競爭與合作的規則,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過程中的諸規則為表現形式的制度。市場經濟制度/市場機制/經濟體制
網載 2013-09-10 21: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