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0-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1477(2007)06-0074-02
在“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指導下,學校管理制度建設應該加強調對教師的關注,更多地注入人文關懷,使“以人為本”的精神成為制度的靈魂。
一、確立正確的導向,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促進人的發展是學校制度管理的終極目標。教師管理是有效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手段之一,通過這種管理,預期取得教學活動的效益最大化,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管理制度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人的發展這個主題進行。
要通過制度的形式,規定、鼓勵教師的終身學習,使教師的繼續教育伴隨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涯。為此,對現行的教師資格管理制度的完善勢在必行。其一,必須解決“一證”定終身的問題,形成教師資格證書的動態管理機制。目前國家及地方出臺的有關規定及實施辦法中,對教師資格證書的管理缺乏繼續教育的要求,沒有形成對教師資格的動態跟蹤管理,即使在專門針對繼續教育的規定中,也僅限于發放證書或實行登記管理,與教師上崗資格相脫節,沒有充分形成推動教師自覺實現知識更新的動力機制。因此,必須延伸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管理,盡早配套實施教師資格證書和教師繼續教育資格證書兩項制度,建立獨立的教師繼續教育資格認證機構,設立科學合理的教師繼續教育資格認定標準,建立開放的教師繼續教育資格認定機制,規定教師繼續教育結果的使用原則,使教師繼續教育資格證書成為教師上崗必備的“兩證”之一。其二,必須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問題。除了通過考試對教師的知識水平進行檢驗外,還應該通過經常化的考核,對教師的師德情況、實踐經驗、教學行為能力及教學績效等做出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評估,全方位考核教師素質,作為教師資格評定的重要內容。其三,實行教師資格證書的分級和晉級制度。目前我國實行的資格證書的分類管理難以體現對教師發展提高的要求,應參考一些歐美國家的做法,對教師資格證書的認定實行分級制度,在管理上實行考試與考核相結合的定期晉級制度,以激發教師的進取精神,同時也為教師自我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
二、改革教師評價方法,鼓勵積極的競爭
通過管理制度的改革,在學校內形成健康的公平競爭機制,做到教師評價由健全的制度說話而不是由個別人說了算;由教師的綜合素質和現實表現反饋而不是由片面的主觀臆斷來決定。
一方面應改革評價內容。目前的教師評價中,單純以學生考試成績評定教師績效的做法已經基本上被否定。然而,“應試教育”的慣性是很強的,雖然已不再只憑考試成績評定教師優劣,但評價教師的各項指標的權重分配仍不合理,考試成績的權重太大,大部分教師仍然只看重學生考試成績,追求“短期效應”,使得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全面推進。此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僅僅局限在課堂教學這一狹小的空間,導致教師缺乏從事教研、考察、深造的時間、資源和自主權。因此,學校應當加強教師考核評價制度的研究與改革,對教師進行教育思想、知識水平、業務能力、教育科研、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學習培訓提高和教學成效等各方面的綜合考核,并把考核結果真正與教師崗位的競聘、評先選優、職稱評定、教學能手的評定、政治上的進步等掛起鉤來。
另一方面應完善評價辦法,使評價主體多元化,主、客體轉換互動化。具體說,就是要由單純校長及領導班子對教師的考核,變為教師廣泛參與,擴大民主,使教師成為考核他人、考核自己的主體,實現自律與他律、內動力與外驅力的結合;要由校領導考核教師變為教師同時評價校領導,在雙向互動中提高管理效能;要由封閉的學校內部考核,變為學生、家長、相關社區共同參與對教師的考核評價,客觀、全面、真實地反映教師的德能素質和行為績效,由此強化教師的競爭意識,激勵競爭行為,形成人人積極向上,整體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優化管理方式,強調自我管理,完善管理機制
教師制度管理的一個誤區是管理主體模糊,形成了校長是管理行為的主體,教師是被動的管理客體的思維定勢,這樣在實施制度管理中,只有校長一個方面的積極性,教師的積極性得不到激發,甚至可能形成逆反情緒。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應該激發教師在管理中的主體意識,使教師充分認識到自己是管理過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影響管理過程和管理效能的積極因素,獲得角色認同,使制度的要求由外在的強制命令內化為自覺的管理意識,進而生成規范的教學行為。其次,在教師管理制度中,應確立教師自我管理的重要地位,明確規定教師自我管理的職責和內容,把管理的權力交還給教師自己,實現由校長管理教師、制度管教師向教師自我管理的積極轉變。
教師的自我管理就是以自我發展為目標的自我控制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四個行為要素。一是規劃自己。在正確認識自身素質現狀及自己職責、權利、義務的基礎上,按照實施素質教育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確定自己今后提高發展的方向、目標、進程以及相應的自我要求。二是約束自己,即嚴格的自省、自律。三是修正自己,在教學實踐中興利除弊,采長補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四是激勵自己,珍惜自己從事人類最崇高職業的榮譽,不斷強化進取意識,凝聚和增強自我發展的動力。
四、關注教師的需求,彰顯人文關懷
教師的需求盡管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結構系統,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條件下因人而異,表現方式不同,但概括起來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生活需求,即教師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這是一種初級的也是基礎性需求。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經濟還比較落后,社會保障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對教師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的要求是必須給予支持的,要使不斷改善教師的生活條件制度化,以保證教師工作的穩定性。二是工作條件和環境的需求。這是教師發揮作用的物質保證。傳統的教師管理制度只規定了教師必須做什么,怎么做,而對教師行為的保障,即學校為教師做什么往往被忽視了。這就是教師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的表現。管理制度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對教師需求的“物化”(當然不是指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崇拜),即通過制度的實施以物質的形態滿足教師的需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為教師解決實際問題,是目前教師制度建設的一個重點。三是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教師需求結構中,它處在高層次的位置。應該看到,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更多追求的是自尊和榮譽,以及對自我發展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渴望,這是教師自我發展的原動力,也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教師管理制度既要規定關注教師的物質需求,也要對教師的精神需求做出回應,使管理效益的實現成為可能。
現代中小學教育長春74~75G30中小學學校管理姜曉軍20072007
教師管理制度/人本化/教師專業化發展/自我管理
“以人為本”是學校管理的價值取向。在學校管理中,制度建設是一個最基本的要素。促進人的發展是學校制度管理的終極目標。教師管理制度建設應強調對教師的關注,更多地注入人文關懷,確立正確導向,鼓勵積極的競爭,形成自我管理,彰顯人文關懷,進而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現代中小學教育長春74~75G30中小學學校管理姜曉軍20072007
教師管理制度/人本化/教師專業化發展/自我管理
網載 2013-09-10 21: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