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本管理初探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流的學校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需要一流的管理理念。在管理理論及實踐的不斷發展與變革中,人本管理思想逐漸凸顯出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與應用,而學校作為一個以培養人為目的的特殊組織更需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可是作為學校辦學根本的教師卻沒有能真正走入學校管理者的視野,引起他們的足夠重視;有的學校管理者高高在上,滿腦子的“權力”思想、“管人”思想,不懂得尊重教師;有的學校管理者不把教師當人看,忽視教師的勞動特點、心理特征及正當、合理的需要,用管理物的方式來管理教師;還有不少學校管理者腦海中存有“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思想,對教師的管理急功近利,只重使用不重培養。這些已經嚴重影響到教師工作積極性,影響了學校的發展。基于以上考慮,筆者針對傳統教師管理中見物不見人、急功近利、缺乏科學性等種種弊端,從創新的時代需要創新的人才,創新的人才需要創新型教師,創新型教師的成長需要創新的管理這一角度,提出了師本管理這一課題。
    一、何謂師本管理?
    (一)師本管理的內涵
  師本管理模式是針對傳統學校管理的種種弊端提出的,它是對傳統的“事(物)本”、“權(官)本”的摒棄。筆者將師本管理”概括為三層涵義:
  一是把教師作為學校辦學根本的管理。師本管理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教師放在學校管理工作的首位。學校管理者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學校要使學生健康成長,首先就要讓教師健康成長;學校要使學生全面發展,首先要讓教師全面發展;學校要開發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就必須首先開發教師的智慧和創造力。學校管理者在開展各項工作時必須從教師出發,要充分依靠教師、尊重教師,盡可能地激發教師的參與意識、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要讓教師在工作中感到自己是一個有頭腦、有思想、有主觀能動性、有創造力、有價值、有作為的人,這樣學校各方面的工作才能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
  二是要把教師當作“人”的管理。人是萬物之靈長,是世界上最寶貴、最有價值的生命體,把人的因素當作管理之本,強化人的本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種種合理需要,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這是學校管理者必須首先做到的。筆者認為西奧多·W·舒爾茨所提出的著名的人力資本論僅是對人在經濟活動中所作貢獻的物質的、量化的因而是簡單的描述而已,顯然其對人的認識僅停留在“人是資本”(而不是“人就是人”)及,“如何對人加以利用和操縱”(而不是讓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的層面上,強調“善以用人”而非“善以待人”,從而在出發點和著眼點方面,與師本管理思想存在著相當的差異。師本管理中的“本”實際上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教師不是工具而是人,是大寫的人,是應當受到尊重的人,它是一種從哲學意義上產生的對學校管理本質的新認識。
  三是注重教師發展,實現教師與組織(學校)共同成長的管理。師本管理在實質上是以促進教師自身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及終極目標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而要做到這一點,不能只單方面地對教師提出要求,學校組織卻不作絲毫改變,學校的發展、改革也要考慮、顧及或適應教師個體的發展,因為教師自身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是有機統一的。教師自身的持續發展必然會帶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學校組織本身的架構應與師本管理方式相適應,即學校的管理體制、組織體系、運作功能及各項規章制度都要真正體現尊重人、關心人、體貼人、發展人的宗旨,都要凸顯“以師為本”的理念。
  總之,師本管理是以教師為本位,把尊重教師、信任教師、培養教師、發展教師作為根本目的及終極目標的學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師本管理要求學校管理者以尊重人、關心人和信任人為學校管理的出發點,以造就人、成全人和發展人為學校管理工作的落腳點,使學校成為教師全面自由發展的場所。
    (二)師本管理概念辨析
  為了進一步闡述師本管理的內涵,現對以下幾點概念作些辨析。
    1.師本與生本
  也許有人會指出:你在這兒大談師本管理,這是否與我們的工作宗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相背離呢?筆者認為師本與生本之間不僅不相悖,而且前者還是后者的有力保證。
  全球三大旅游公司之一的羅森帕斯旅游公司,以重視員工的人性化管理而著稱,它出版了一本題為《顧客第二》的暢銷書。該書對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被捧為金科玉律的“顧客是上帝”的經營理念進行了大膽修正,旗幟鮮明地提出“員工第一,顧客第二”的新概念。公司管理者認為,只有把員工擺在第一的位置,才能使員工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把一流的產品、一流的服務提供給顧客。我想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于學校管理,即“教師第一、學生第二”。當一所學校真正把教師放在“第一位”時,其成效是非常可觀的。因為教師受到激勵,他們所迸發出的教育智慧和激情是以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為動力的。顯然,學校只有擁有有強烈主人翁意識的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學生第一。因此,學校管理者與其把學生當作上帝,不如把教師當作上帝,即“教師第一”,只有把教師當作上帝,教師才會把學生當作上帝,從而達到增強教書育人的功效。
    2.師本與權本
  我們強調以師為本的學校管理模式,不是說就不要領導,不要權力了。不要權力,組織中的成員便會一盤散沙,學校也將陷入混亂狀態,也就根本無從談起管理績效。但問題是現在學校管理中以“權”為本,權力至上,重權不重人,以權為政的現象十分嚴重。這種行政至上(或權力主義)、“官本位”的做法不僅與教育組織及教育使命是相背離的,也與當代社會民主化、人本化精神相違背。學校需要權力,但這種權力只能服從和服務于學校培養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偏離這一方向的任何權力都會摧殘人、摧殘精神、摧殘文化。
  教育管理中的許多事實表明,優秀的學校管理者多半具有師本管理思想,他們擁有權力卻不濫用權力,他們的管理藝術水平高,能從“人性”的層面來管理教職工,對教師更民主;而那些管理水平低的管理者,信奉權本管理,他們一旦丟開權力這一傳統法寶,就無法開展工作,而且常用專制維護自己的“尊嚴”,上下級關系自然不會平等和諧。由此可知,學校管理需要權力,但不能奉其為“本”。
    3.師本與物本
  當前,許多學校的管理模式還是物本管理,其表現為:一是重物不重人,人受物制約;二是把人當作物來管理,人被異化為物。因此學校管理者要克服目光短淺、見物不見人的片面的物本管理思想,樹立師本管理理念;要讓物(規章制度、財、物、信息等)為人服務,為人所用;要讓教師自由、充分地發展,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體,是具有自主性人格、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學校管理者不能以管理物的方式來管理教師。所以,物要管,但同樣也不能以其為“本”。
    4.師本管理與制度管理
  不少學校管理者認為制度管人最公平、最省事,見效最快。的確,從管理工作的實際效果上看,它能較快地扭轉學校中管理松、秩序亂的局面,規范和統一師生員工的行為,使學校工作較快走上正軌。制度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的一種主要模式,對于學校管理擺脫經驗化的管理,對于沖破管理的主觀隨意性無疑起了積極作用,但在人們的主體意識、民主意識越來越強的今天,一味地用苛嚴的制度、死板的規章去管理,管理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就可能成為束縛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的枷鎖,許多事實表明教師的積極性并未隨規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優秀教師也并不是靠規章制度管出來的。由此可見,制度管理較適用于治標,卻難以治本。對具有較高素質的教師,只有實施關涉人的價值的具有較高理智水平和人性化水平的師本管理才是治本之策。
    5.師本管理與科學管理
  科學管理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泰羅制就是其典型代表。科學管理思潮對教育管理的影響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2)強調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量化管理;(3)以科層管理為組織基礎。科學管理的原理用于學校管理后,使學校的管理工作上了新的臺階,管理秩序有了很大的改觀,教育教學效果也出現了新的轉機。
  管理應以科學精神為指導,筆者對此不僅不反對,而且認為還要加強,但對科學管理忽視人文主義因素的不足要有充分的認識和防范。由于科學管理過分強調管理的科學性、理性、因果關系等,其對教育實踐的危害隨著時間的推移已越來越明顯。首先,它把人看成機器人、經濟人,只能服從,忽視了教育是一項特別需要教師創造性勞動的事業。其次,缺乏對組織環境的復雜性和動態性的認識,不重視處理組織中的人的問題。再次,在強調教育管理和企業管理的共性時,忽視了教育過程與生產過程、教師勞動與工人勞動、教育投資與生產投資、教育結果與工業產品的區別。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曾經提出經濟學的兩種研究方法,一種是工程學的方法(即是數學、邏輯學的方法),一種是倫理學的方法。他認為只有把兩者融通于一,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經濟現象。[1]筆者認為學校管理者也應如此,在堅持科學管理的前提下,引入“以人為本”的師本管理,并努力將科學管理與師本管理融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教育管理現象。
    二、為何需要師本管理?
  學校為何需要實施師本管理呢?筆者將從管理重心的轉移、管理觀的變革以及教育使命的變化三方面,闡述實施師本管理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一)管理重心的轉移——從管到理
  眾所周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管”,它的重心強調的是上對下的絕對支配、下對上的絕對順從。那個時期的“管”更多的是個人決斷型和經驗型的。人類步入近代社會以后,“管”開始朝規范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泰羅首創的科學管理理論和社會學家韋伯對科層體制所作的精辟分析就是印證。而今天,我們的學校管理的重心到底在哪兒呢?筆者認為學校管理要獲得被管理對象的承認,切切實實地發揮其應有的效率和效益,唯有將工作重心毫無條件地轉移到對“理”的追求上來才有可能。“理”是學校管理的落腳點,學校管理應重點突出一個“理”字,即講條理、講法理、講道理、講情理。[2]
  首先,學校作為培養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場所,有很多事無巨細的工作要做,學校管理只有講究條理,才能確保學校工作秩序井然地高效率運轉。
  其次,學校管理要講法理,就是說管理者必須嚴格秉承中央和地方制定頒發的各項教育法律法規來開展各項管理工作,這樣我們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再次,學校管理一定要講道理。學校里的任何工作,都必須依照事物的本身規律行事,都應該擺事實、講根據、講理由,否則,就可能引起誤解,導致競爭和沖突,破壞組織和諧,降低組織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巴納德曾經說過:“沒有一個很持久和很復雜的協作體系能夠單靠強制力而獲得廣泛的支持。”[1]巴納德的這一金玉良言值得每個管理者謹記。一個不講道理的學校組織及其管理者,怎么可能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怎么可能使學校管理工作獲得高效率呢!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學校管理不僅是一項科學的事業,而且是一項需要人們投入關懷、投入真誠、投入良心的事業,因此學校管理要講情理,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要進行情感管理。有關資料表明,學校教師對尊重、關心、愛護等情感上的需要,較之其他群體有更為強烈的追求。這使得講情理在學校較之其他行業中顯得更為重要、更有價值。一般來說一所受人歡迎的凝聚力很高的學校,通常也是很有人情味的學校。
  總之,從歷史的視角看,人類的管理重心正經歷著一個從強調“管”的權威性轉向強調“管”的制度化、公開化,進而轉向重視對“理”的不懈追求的發展過程。實施師本管理,正是把握了管理重心轉移這一歷史發展必然性。
    (二)管理觀的變革——從物到人
  縱觀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發展史,從上世紀初美國人泰羅首創的科學管理理論即泰羅制,到20世紀30年代以來以梅奧博士為代表的行為科學理論,再到20世紀60年代與70年代“管理理論叢林”階段,可以看出人們對管理的認識是一個逐漸趨向全面、完善的過程。雖然管理理論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的側重點都各有不同,但每個階段都與“人”或多或少有所關聯,從不見人、忽視人到逐漸重視人、關心人、愛護人、激勵人,人本管理思想逐漸形成,并成為當今管理理論和思想的主旋律,一種管理是否注重以人為本,已經成為該管理是否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教育管理理論的發展歷程也大致如此。
  目前,我國教育管理正處在一個改革發展時期。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多見的是機構改革,卻鮮見關注和重視研究組織中的人的需要和期望,改革構成組織的主要成分的個體的思想、價值觀念,提高廣大管理者的綜合素質方面的舉措;我們的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還沒有對理論和實踐當中存在的大量的“理所當然”的東西、“不證自明”的真理以及“常識性”見解確立起一種批判性的審視觀,還沒有時時追問學校組織及其管理實踐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人的自由、公正的發展。筆者在此呼吁實施師本管理,正是體現了管理觀的變革——從物到人。
    (三)教育使命的變化——從培養工具人到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主體人
  21世紀是競爭的世紀,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在政治經濟帶來巨大影響的同時,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可是,傳統的學校管理往往是以事而不是人為中心的。教師的一切工作都圍著考試轉、書本轉,教師成了教學機器。他們教出來的學生是一群缺乏個性、自主和創新精神的“工具人”,顯然,這種工具人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的能力與素質的要求。
  我們的教育使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所要培養的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主體人,師本管理模式就是針對教育使命的變化提出的。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承認學生是“獨特的自我”,事實上,教師也是獨特的自我。教師的工作,要面向全體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樣要面向全體教育工作者;教師的工作要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潛能,教育管理工作,同樣要最大限度地讓每一位教師把生命的潛能變為現實,皮每個教師的個性和特長在教育工作中自由、全面地發揮,讓他們真正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師本管理就是要為教師創設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讓每一位教師成為具有自主精神的個體、自由研究的主體,因為只有有個性、有特長的健康發展的教師,才可能培養出有個性、有特長的健康發展的學生。
  綜上所述,為了適應教育管理重心的轉移——從管到理,為了跟上教育管理觀的變革——從物到人,為了實現教育使命的變化——從培養工具人到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主體人,學校必須實施師本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使我們在21世紀的大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怎樣實施師本管理?
    (一)根據教師的勞動、心理及需要特點實施師本管理
  孔茨曾指出:“一個管理者的人性觀如何,將會影響激勵和領導方法”。[3]對人性的不同理解將導致領導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形成不同的管理風格,同時將影響管理的效果和成敗。所以實施師本管理必須研究學校中的人,特別是研究作為辦學主導力量的教師的勞動、心理及需求特征。
  學校管理者在實施師本管理時一定要注意:體現人性化,關注教師勞動的艱辛,處處體諒、關心、支持教師;深入了解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層次教師需要的多樣化,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不機械地強調教學要求、進度、質量、評價等的整齊劃一、絕對統一,鼓勵教師勇于創新,不默守成規,不因循守舊,尊重教師在教學上的個性,不壓抑教師的創造性;對教師的管理不宜過多追求集體形式,在時間分配上一定要給教師一定的自主權;既要及時肯定教師個體的工作價值,同時又要教會他們學會欣賞別人,懂得相互欣賞,在欣賞中互相激勵提高。
    (二)改革傳統的科層體制,凸顯師本管理的理念
  要實施師本管理,學校管理者光樹立師本管理的思想還不行,還要從深層的制度體制層面加以體現和保證。我國大部分學校現在實行的是科層式的管理體制。這種科層式管理體制的思想淵源乃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Max Weber,1864-1920)提出的著名的官僚體制(bureaucracy)理論。貫穿于韋伯思想的一個根本的出發點,就是把人視為被動的工具。正如書中所言:“一個職員無非是一臺運轉著的機器上的一個齒牙,整個機器的運轉給他規定了基本固定的運行路線。”[4]這就決定了這種管理體制的機械性和對人的主體性的漠視。因此,科層體制是把雙刃劍,它提供了一種組織化生產和服務的有效方式,同時又有可能限制人的發展。
  具體說來科層管理體制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會造成以下幾方面的弊端:(1)龐大而低效的科層式組織。(2)繁雜而瑣碎的規章制度。(3)教師工作單調,重復、無效勞動增多。因此,我們必須對學校傳統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這種改革不是要推翻科層制,否認它給學校帶來“極大的價值”,而是用師本管理的理念為它注入一種管理的藝術性,因為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科層式管理的刻板性,助其發揮“技術性效率”的優勢,同時使組織中的人的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也得到體現。可喜的是現在有些學校已經開始對科層體制進行了調整和改革,如削弱教務處及政教處的職能,加強年級組建設,使金字塔式的學校管理組織結構扁平化,減少管理層次,加強溝通和協調。
    (三)注意溝通,營造一個互相尊重的、和諧的人際氛圍
  按照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的定義:“管理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良好的環境,使人在群體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5]對學校來說,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氛圍,把全體教職工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種向心力,讓全體教師真正感到工作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樂生的重要途徑,是師本管理的重要任務。
  實施師本管理首先要努力營造一種信任人、尊重人的氛圍;其次要努力創建良好的學校人際關系;再次要努力創造一個有利于教師成長和發展的良好環境;最后要努力解決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加強對教師的心理管理。
    (四)注重共同價值觀和校園文化的培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實現發展的動力實際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實現發展的搖籃。”著名學者馬爾庫塞認為:“觀念和文化的東西不能改變世界的,但它可以改變人,而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6]樊浩教授在他的《中國人文管理》一書中強調,管理與人性之間存在一種二律背反的關系:一方面,管理必須以人性為基礎,要進行人的管理,首先必須弄清人的本性如何:另一方面,管理本身又是一種價值導向,可以引導人性、改造人性、提升人性。因此,理想的學校管理不應僅停留在物質層次、技術層次、事物層次、行政層次、制度層次上,而應致力于學校文化、學校精神、學校智慧乃至于哲學的建構。師本管理正是這樣一種價值觀的管理,它體現了學校教師群體內在的價值追求、精神理念和人格心靈,并以教師的文化心理結構的最終形成和完善為核心標志,建立起寬松、高潔、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園文化,讓學校具有濃重的文化氣息,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學校實施師本管理的根本條件。
    (五)重視對教師的培養及培訓并根據教師職業生涯的各個發展階段實施師本管理
  組織行為學家十分關心員工的職業發展,關注對員工的職業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主要出于兩個目的:第一,為組織發展培養或儲備所需的人才,一旦組織出現這種需求,比較容易從內部獲得;第二,是出于員工的發展需要,滿足了員工的發展需要,員工就可能為組織盡心盡責,忠誠于組織。如何使上述二者結合起來實現雙贏,是組織行為學家特別關心的問題。可是目前在我們的學校教師管理中,卻很少涉及這方面的內容,更有甚者許多學校管理者不重視對教師的培養,他們更多地是從使用的層面上來考慮教師管理的目的,存在著把教師作為實現組織目標的工具的傾向,把教師管理的目的僅限于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定位于考試、成績與評比中獲獎等急功近利的層次上,使得許多重負下的中小學教師根本無法“充電”,更談不上發展。
  師本管理就十分注重教師的發展,它的一個根本理念就是——教師既是管理的對象,更是管理的目的。學校管理必須著眼于教師的發展,把教師的發展作為管理的第一要義,把教師的發展與組織融為一體,這樣的學校管理才是科學的、成功的。規劃管理好教師的職業生涯,引導教師積極、健康地發展并使之與學校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這是師本管理的必然要求。
  總之,師本管理作為一種管理理念和策略,已經成為許多教育管理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的共識,成為當代學校管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取向。從根本上來說,師本管理是學校管理的發展方向,學校必須依靠教師來辦學,教師是學校辦學的根本,在我們倡導“以人為本”的今天,只有從真正意義上把師本管理落到實處,充分、科學地認識人性和把握人性,才能更好地完善我們的師本管理。可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制度的不透明性、民主精神的匱乏、中國人的保守性等這些根深蒂固積淀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因素給師本管理理念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不少的阻力。學校管理何時能從“官本位”真正走向民主人性化的師本管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問題尚待探索,吾輩仍需努力。
教育理論與實踐太原20~24G30中小學學校管理陳乃琳20032003師本管理是把教師作為學校辦學的根本,把教師當作“人”而非工具、注重教師發展的管理,是對傳統的事(物)本,“權(官)本”管理的摒棄,師本管理的提出是時代變革與發展的必然,究其原因有三:人類管理發展歷程表明管理重心正經歷著從“管”到“理”的轉移;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發展歷史證明,管理理念正經歷著從“物”到“人”的變革;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更高要求,使教育使命發生深刻的變化——從培養工具人到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主體人。學校管理/人本管理/師本管理陳乃琳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教育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13 作者:教育理論與實踐太原20~24G30中小學學校管理陳乃琳20032003師本管理是把教師作為學校辦學的根本,把教師當作“人”而非工具、注重教師發展的管理,是對傳統的事(物)本,“權(官)本”管理的摒棄,師本管理的提出是時代變革與發展的必然,究其原因有三:人類管理發展歷程表明管理重心正經歷著從“管”到“理”的轉移;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發展歷史證明,管理理念正經歷著從“物”到“人”的變革;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更高要求,使教育使命發生深刻的變化——從培養工具人到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主體人。學校管理/人本管理/師本管理

網載 2013-09-10 21:35:18

[新一篇] 市場過渡進程中交易組織的生成:原因、特點及生成方式的多樣性

[舊一篇] 師生關系與教學資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