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組織是指那些旨在組織市場交易活動,因而把一定范圍內的眾多交易者集中組織起來,為組織內部的交易者提供有別于國家和政府法律制度的具體的市場交易規則,使交易者之間的交易契約得以訂立和履行,使他們之間的以價格為媒介的市場交易活動得以順利進行,并為交易安全提供某種保障,維護市場正常有序運行的組織。交易組織表現為從最簡單初級的有形市場到組織嚴密且具有高度復雜的科層結構體系的有形市場這一系列連續的同時并存或前后過渡的組織形態。既可在一般意義上研究交易組織的存在空間及其變動,也可以社會主義經濟的市場化改革即市場過渡過程為背景研究交易組織的生成和演變。本文將討論市場過渡進程中交易組織出現的原因、其生成過程的基本特點和生成方式的多樣性。
一、交易組織出現的原因
如果不以市場過渡為特定背景,那么從最一般的意義上來說,交易組織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實現組織化的內在需要。市場的組織化包含著多方面的內容:如體現在各種交易方式中的交易行為的規范化,借助組織體實現的交易行為的空間組織化,以集市的集期安排等交易日制度為代表的交易行為的時間組織化,以及市場交易者的組織化等等。〔1〕在經濟活動本身的歷史演化過程中, 市場交易實現組織化和秩序化有多種途徑和手段,保障交易安全、維護交易秩序、降低交易成本的力量和組織形式并不是唯一的。交易組織是在和其他組織和交易規制結構相互補充、彼此競爭和替代的動態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而高度組織化、極為成熟的交易組織的出現和成長,在迄今為止的人類經濟史中只是較晚近階段上才存在的現象。
在市場過渡背景下,交易組織的出現可能源于兩種情況:一是現有的市場或某一方力量提出了運用組織體來規范和組織市場的要求;二是某些新型市場的確立和運作直接要求有交易組織存在,沒有交易組織就不可能有這種市場。前者的實例包括由政府有關部門以一定的組織形式把農村集市貿易和城市農貿市場的交易活動納入其中。物資部門在改革后興辦物資貿易中心、創辦定期交易例會等作為生產資料有形市場的組織形式,這種情況也可歸入此類。后者的實例包括證券交易所和期貨交易所的出現。除了借助境外國際證券交易所和期貨交易所進行證券和期貨交易之外,僅就一國的市場體系而言,沒有這類交易所就談不上具有完整的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
人們對交易組織出現的第一種類型的討論,常常是圍繞著建設有形市場、設法實現市場的組織化、秩序化和規范化等問題展開的。而關于交易組織出現的第二種類型的研究,則是圍繞著完善市場體系特別是積極發展要素市場的主題進行的。在第一種情況下,建立交易組織的直接任務是實現市場的組織化;在第二種情況下,交易組織的出現則是負担著實現市場體系化的任務。由此看來,市場發展的組織化和體系化的需要是交易組織出現的直接原因。但是,市場的體系化與市場的組織化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在完善市場體系的目標中包括建立那些需要高度精密復雜的交易組織的新型市場,如證券市場、期貨市場等,而在通常的經濟學語言中,證券交易所和期貨交易所這類交易組織也常常被稱為“組織化的市場”。可見,市場的組織化是構成市場體系化的重要內容,交易組織出現的兩種類型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著市場組織化的要求。更進一步地說,市場實現組織化的需要是由市場的結構性變動造成的。
在市場過渡背景下,交易組織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化改革所帶來的結構性變動。交易組織的出現反映著市場組織化的需要,而實現市場的組織化意味著對市場交易活動進行整合。盡管市場組織的途徑多種多樣,交易活動的整合方式各不相同,但之所以要進行整合和實現組織化,是因為市場交易活動在流通渠道的安排、市場占有的實際份額、交易規則、交易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分布以及交易者的組織狀態等方面出現了程度較大的分化。這些變化可用市場的結構性變動來概括。交易組織出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市場的結構性變動為交易組織提供了生存空間。
對于交易組織出現的兩種情況來說,市場的結構性變動的具體含義存在著差別。前述第一種情況主要是由于改革使市場競爭格局發生了變化,或者是交易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情況、交易者的組織狀態發生變動,一些行業部門或其他管理部門及某種社會力量或者出于鞏固競爭實力、維持市場份額、強化流通渠道安排上的有利地位,或者出于獲取具有經營性質的管理收益的動機,以某種交易組織形式來組織市場交易活動。前述第二種情況主要是由于改革中市場的體系結構面臨著迅速發展并走向完善的任務,某些利益群體出于各種動機建立交易組織,以此作為獲取預期潛在收益的可靠的組織途徑。在市場經濟的常規發展中,市場的體系結構在自然發展過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進程,比較充分地反映了市場自組織功能日益強化的趨勢。但在市場過渡背景下,在這方面卻反映出多種經濟力量以及超經濟力量的廣泛滲透,市場的自組織功能反而可能得不到充分展現。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對交易組織問題的研究存在著規范和實證兩種不同的方法。規范研究從交易本身的需要出發,研究與之匹配的規制結構和交易組織形式。規范研究在涉及市場的動態發展時較多地運用交易職能的分解和重組、交易組織的專業化等術語和理論工具。其分析結論指出了交易組織應該表現為何種形態,應當具有何種結構,應如何發展等。而這里的分析主要屬于一種理論實證分析。其主要任務并不是首先要回答實際中某種交易組織的存在是否有合理性,是否效率高,是否最大限度地節約了交易費用,而是首先要回答實際中出現了什么樣的交易組織,為什么會出現,在運行中造成了哪些后果。明確這一點的重要性在于,這里所分析的交易組織的生成過程主要并不是以交易特性為邏輯起點,而是以市場過渡中的組織重組狀況作為基本背景,以處于分化中的各種利益群體和組織力量的存在為前提。正是由于遵循著這種研究方法,我們在這里才把市場過渡進程中交易組織出現的根本原因歸結為改革所帶來的市場的結構性變動。至于所出現的交易組織是否符合交易特性,是否滿足了市場組織化的內在需要,這些問題是下面我們將要研究的內容。
二、制度創新與組織創新:交易組織生成過程的基本特點
在市場過渡背景下,交易組織生成過程的特點可以從多種角度加以概括。例如,從制度變遷的連續性角度考察,可以看到改革的初始狀態特別是各種組織遺產對交易組織的生成過程造成了巨大影響;從經濟整合機制的具體特點來看,在交易組織的生成過程中,盡管市場力量和市場原則已開始發揮作用,但在局部改革的背景下,行政組織按再分配原則進行資源動員的活動在那些進入障礙較大的市場領域中,尚處于絕對支配地位;等等。但我們在此想強調一下交易組織的生成過程在制度與組織變化方面的特點。
交易組織的生成使制度規則發生了變化。制度規則的變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生成的交易組織本身的組織規則體現著組織市場交易的意圖,屬于一種新規則;二是交易組織介入市場交易之后,使交易的規制結構與不存在該組織時的交易規制結構相比,產生了變化。特別是在市場過渡背景下,某種交易組織的生成具有多種制度含義:它意味著原來不能交易的物品和權利變得可以交易,這說明交易對象的范圍有所擴展;它意味著原來處于地下非法渠道內運作的某些交易活動獲得了合法的組織化的運作途徑,這說明更多的交易活動取得了合法地位;它意味著以權力換商品的交換關系可以進一步發展為把權力作為資本投入組織運作過程中去的資本投入關系,這說明政治資本向經濟資本的轉化獲得了可靠的組織渠道;等等。如果中性地看待這些制度含義,就應承認其中所包含的制度規則的變化。
在市場過渡進程中各個改革周期里的侵蝕階段,交易組織的生成還使一時難以明確取得合法地位的制度創新獲得了生存空間,這使新制度規則的確立和最終獲得合法地位有了足夠的可能性。例如,中國改革以后期貨市場在發展的最初階段就是以批發市場的面目出現的。公共選擇過程中各種意見妥協的結果是建立某種中央批發市場。但在實施過程中,盡管最初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包含較多期貨交易機制因素的內容還是貫徹到批發市場的交易規則之中,并為日后向期貨交易所發展奠定了基礎。〔2〕
交易組織的生成屬于組織創新過程。與通常設立企業和成立社團不同,新型交易組織的生成并不是用管理交易即企業內部組織的交易替代以價格為媒介的市場交易,而是至少要把現存的市場規則和交易協調關系納入組織內部,從而實現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的組織化——即使只做到這一點,其生成過程也就意味著實現了組織創新,改變了交易關系的規則結構的具體內容和實現形式。此外,交易組織的組織規則還反映著變化了的市場制度規則,這一點同樣構成了組織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
可見,交易組織生成過程的基本特點表現為實現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是制度創新與市場組織化彼此藕合的發展過程。交易組織的生成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制度創新,并在可行限度內完成著組織市場交易的使命。市場實現組織化的努力和新的制度規則的確立都是通過交易組織的組織規則的確定和組織的設立過程實現的。需提醒注意的是,變化了制度規則和創新出的組織有否生命力,是否已成為穩定持久的規則和組織形態,這些都還是有待檢驗的。新的規則與組織是否在效率上優于原有的規則和組織,這也是不確定的。
我國市場過渡中的實際情況可以說明交易組織生成過程的基本特點。在1984年,國家物資局曾組織交流和推廣物資貿易中心的發展經驗,倡導建立綜合性和專業性的生產資料貿易中心,以吸引生產企業和使用單位進入貿易中心銷售產品和多余物資。建立貿易中心與過去開辦物資商場的最初意圖和宗旨有所不同,其目的是要搞成有組織的有形市場。這體現了實現市場組織化的努力,屬于一種組織創新;而有關部門做出的由貿易中心根據市場變化靈活掌握價格,以及國家適時通過貿易中心組織物資投放等規定,則體現了物資交易的制度規則的變化。盡管直到1987年,全國大中城市的395個物資貿易中心,成交額達268億元,在全國物資銷售總額中占17%,但是,辦得最好的物資貿易中心的性質仍具有多重性。它“既是一個有形的交易市場,又是一個提供多方面服務(信息咨詢、物資購銷、資金信貸、生活服務等)的集中的交易場所,也是一個綜合經營的物資企業”。〔3 〕這種評價未必科學。雖然對物資貿易中心的建立和發展的進一步分析將得出與此不同的評價,但這種最初旨在實現生產資料市場組織化的組織形式在建立之初,確實包含著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因素。同樣,許多由工商部門出面進行的集貿市場的建設和組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市場組織化程度的變化和市場交易管理制度規則的變化。雖然在后來的發展中廣泛存在著市場“管辦不分”、以收費罚款代替管理等問題,但市場的組織和建設畢竟解決了部分市場交易所需的公共設施的建設、市場交易秩序的協調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在回顧上述發展歷程中需要注意,這里所強調的制度創新與組織創新的參照系是改革之前傳統體制下的產品流通、價格計劃管理等制度和執行著配給調撥職能的計劃機構的組織形態。
三、交易組織生成方式的多樣性
在市場過渡進程中,交易組織的生成方式并不表現為單一形態,而是呈現出多樣性。
交易組織生成方式的多樣性表現在各個方面。如果以組織化的推動力量的有無來區分,則不僅存在著由政府機構和其他組織化程度較高的社會力量出面組織的生成方式,還存在著由高度分散的交易者自發生成的方式。后者不僅涉及具備初級組織水平的集貿市場,而且也包括那些自發匯聚而形成的組織化程度極低的原始初級集市。〔4 〕我們雖然把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概括為市場過渡,但在這樣一個生產力發展水平極不平衡的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在許多經濟落后地區,市場還處于極端不發育的狀態。一些初級市場都是自發形成的。如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商品生產很不發達,以滿足當地日常消費為目標的集市均為自發形成,且組織化程度極低。〔5〕而在經濟同樣相對落后的西北地區, 在其中的穆斯林聚居地區,市場建設卻顯得比較興旺。在鼓勵經商、崇尚商人的伊斯蘭教價值觀念的影響下,出現了寺院經濟與傳統“巴扎”和各類專業市場共同發展的特殊現象。〔6 〕北京“浙江村”內部蔬菜集貿市場的出現也屬于自發生成的例子。〔7 〕而由政府建立市場交易組織的情況也很多見。河北省有一個縣的蔬菜批發市場就是由當地政府投資建設,并組織建立有關管理服務機構,實施市場管理。〔8 〕就是這種生成方式的又一個實例。
若從建立交易組織的意圖上來區分,則交易組織的生成方式既包括對現有的或即將出現的交易方式下的市場活動進行進一步的組織,也包括對某種主觀設想的交易方式的市場模擬。前者指的就是那些自發形成的集貿市場已發展到相當規模,有關組織者在市場設施、交易規則的供給方面進行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的生成方式,或為期貨市場這類新型市場的建立組建交易所的生成方式。后者可用以概括建立物資貿易中心之類的活動。在筆者看來,當初建立物資中心的一個主要想法是辦成一個組織化的市場。而這種設想基本上屬于模擬市場的一種考慮。〔9〕
若從出資者的性質來區分,交易組織的生成方式既包括由來自同一利益群體的出資者投資和組織的形式,也包括由來自不同利益群體的出資者投資和組織的形式。屬于前者的情況有:完全由政府(各地方政府、各職能部門)出資組織,或完全由交易者集資組織,或完全由其他社會組織力量出資組織。屬于后者的則是這幾方面分別組合共同投資組織,當然各方力量所起作用可能差別較大。最初期貨交易所的大量涌現基本上是由政府一手操辦的,屬于第一種類型。京溫服裝市場的建設集納了豐臺區、溫州市政府和“浙江村”三方資金,除管理費外的利益按投資比例由豐臺區工商局和溫州工商局共享,對于出資居民則在攤位租賃上有具體優惠措施。〔10〕這是一個屬于第二種情況的典型例子。
對于交易組織生成方式的多樣性,還可從組織形式、組織性質、組織結構等角度加以考察。建設交易組織的職能分化程度不同,組織形式也有差異。有的把與市場設施建設有關的房地產開發、資金籌措、交易規則的制定、組織建設、物業管理和市場管理等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職能綜合型的交易組織生成方式;有的則是把這些職能分解開來,采取多種多樣的具體形式,這是職能分化型的交易組織生成方式。組織性質差異也很大,有的把交易組織辦成了贏利性的經營組織,有的則屬于非贏利性的服務機構、事業法人之類。生成方式的差異進一步體現在交易組織的組織結構上,有的是幾方合股的股份制組織結構,有的則是會員制,有些則僅有單一投資和管理主體,等等。
交易組織生成方式的多樣性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各種決定因素的具體表現反映著市場過渡進程中市場權力的配置、市場激勵的作用方式和市場機會的結構形態的變化。
(1 )經濟體系組織化程度背景的差異是決定交易組織生成方式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把建立交易組織視為一種特殊的市場活動,那么可以說,由于不同利益群體的組織化程度存在巨大差異,他們在市場談判中的討價還價能力是不同的,而且進入該市場領域的機會事實上是不平等的。因而,我們看到,在交易組織的生成過程中,總是由那些擁有雄厚組織資源、組織化程度較高的利益群體掌握著支配權,充當了交易組織的投資、組織和制度建設等活動的主角。市場過渡中的組織重組過程和表現已經為研究交易組織的生成提供了關于組織框架方面的背景情況。農村市場交易組織的生成過程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以高度分散的一家一戶的小商品生產為主的生產組織方式,鄉村輕工業的發展往往長期保持家庭作坊的形式,其他合作經濟組織的發育程度低,這些因素都使農村生產經營的經濟組織化程度偏低。雖然商品率的提高和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增強了生產經營者的經濟實力,推動了自發形成的低度組織化的集貿市場的形成,但當產業結構需要調整,市場本身提出了更高的組織化要求時,卻往往是由當地政府充當了建立交易組織的組織者。當然在市場過渡的不同階段,各利益群體的組織化程度會發生變化,因而交易組織生成的具體方式也將相應出現變化。
(2)交易組織生成過程所涉及的經濟內容和復雜程度, 以及市場過渡及建立交易組織活動本身帶來的外部效應的大小,也是決定交易組織生成方式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因素。若經濟內容和組織形式簡單,建立交易組織也就比較單純。比如“浙江村”內部主要服務于社區生活的蔬菜市場的自發形成,就屬于這種情況。若經濟內容復雜,組織嚴密性要求高,建立交易組織外部效應大且難于內部化,那么交易組織的建設就往往由組織力量更強、行為目標多樣的行為主體來組織和承担。許多農村地區在政府推動組織下把專業市場的建設與土地的連片開發、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和鄉村社會的城市化發展結合在一起,就屬于這種情況。市場過渡的外部性及內部化的努力也是一個影響因素。當將原來的生產資料的計劃調撥改為市場交易時,原管理主體就認識到存在新的蘊含在市場交易中的利益機會。利益誘因和對通過組織市場獲取管理和服務收益的預期,推動著原物資管理部門建立生產資料貿易中心這種組織形式。不同行為主體對外部性大小、利益機會有無的認識、判斷和預期不同,所采取的獲得潛在收益的方式各異,在交易組織的生成過程中也就采取了各不相同的態度和行為。有關利益群體的經濟實力大小、知識準備和組織能力情況,也將成為制約交易組織采取何種生成方式的影響因素。
(3 )經濟運行的市場化程度和建立交易組織活動領域進入障礙的大小變動同樣決定著交易組織生成方式的多樣性。市場化程度低、社會力量進入障礙大的情況下,交易組織生成過程基本由政府力量左右操作。當進入障礙開始降低,市場化程度提高而仍在眾多種類的要素市場上存在雙軌過渡狀況的情況下,社會力量或交易者本身雖可參與生成過程,但所需進行的大規模的尋租活動既需要這部分組織者與許多管理機構發生大量的權錢交易,又要求盡量利用與市場建設利益聯系最密切的管理機關充分動員組織資源,打通與其他審批機關、管理關卡的關系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采取吸收權力入股,不同利益群體相互結合的組織方式。在市場化較徹底,各種限制障礙基本拆除的情況下,交易組織的生成過程將更多地更充分地表現出市場自組織進化的特點。
(4)更一般地說,市場過渡過程的初始條件、 發展階段的變化和改革路徑的具體形態都構成了交易組織生成方式多樣性的決定因素。初始條件的具體狀況決定了交易組織的生成過程不得不繼承的組織遺產,發展階段的變化設定了生成交易組織時的特定的制度環境背景,而前期改革措施的選擇對后來的交易組織的生成將產生嚴重的影響。一些重要的社會經濟變化過程如分權化改革、雙軌過渡、長期漸進變革帶來的普遍的尋租機會和權力資本化的影響將是長期的,而改革成果也將帶來在市場過渡的不同階段上市場權力、激勵和機會狀況的變化。這些因素在客觀上決定了在特定改革方式下的具體發展階段上,哪些交易組織可能主要采取哪一種或哪幾種生成方式。
注釋:
〔1〕參見馮雷:《農產品流通市場組織模式研究》, 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126頁。
〔2〕參見田源:《中國期貨市場》,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第113—125頁, 關于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案例分析, 以及第151—159頁,鄭州糧食批發市場交易管理暫行規則。
〔3〕《當代中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當代中國物資流通》, 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版,第69—70頁。
〔4〕嚴格說來, 這種有形市場形態也許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交易組織,但也可能涉及在提供簡單的市場交易公共設施方面有一些較為原始的組織形式和組織過程。
〔5〕一份實地調查材料顯示,1990年云南新平、元江、 峨山三個縣城的一次集市日,上市人數雖有約5.7萬人,但貿易成交額人均僅3元;新平縣的一次馬場集市,調查上市人數不足200人,成交額人均不足1元。1990年對處于云南全省經濟發展前列的玉溪地區的一次實地調查表明,在該地區22個彝族聚居鄉鎮中,農副產品的商品率平均為39%,最低的為17.29%。 見陳慶德:《云南少數民族的市場經濟發育與生產組織創新》,《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6〕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市場建設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參見張永慶:《伊斯蘭教的市場觀與西北穆斯林聚居地區的市場建設》,《發展研究》1994年第1期。
〔7〕參見王春光:《社會流動與社會重構——京城“浙江村”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參見張曉山:《走向市場——農村的制度變遷與組織創新》,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頁。
〔9〕筆者將80 年代初建立的物資貿易中心稱之為仿市場交易組織。因為當時的一個主要設想就是把鋼材、汽車等產品的生產商組織到中心來與需求方交易。事實證明,這種模擬市場的想法是失敗的。否則,為什么在十幾年后,物資系統又提出給予優惠政策,實行鋼材和汽車的代理制的要求呢?
〔10〕參見王春光:《社會流動與社會重構——京城“浙江村”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0—141頁。
財貿經濟京54~59F51商業經濟、物資經濟張群群19981998作者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 作者:財貿經濟京54~59F51商業經濟、物資經濟張群群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