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平民主義教育思想對中國職業教育的平民化影響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息息相關。隨著我國《職業教育法》的頒布和“兩個轉變”的進一步實施,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既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又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正處于一個急需發展和如何發展的關鍵時期。這除了要求我們在職業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之外,還需要汲取國內外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在理論上加以深化和引導。近代以來,尤其是民國初年到1925年間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最快的時期,這除了當時國內的一些仁人志士所做的“補偏救弊”的教育改革對職教起了促進作用外,應該說杜威教育思想的傳入對中國職教的發展壯大所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本文就其對我國職教發展中的平民化影響談幾點看法,以期對我國發展中的職業教育有所啟示。
      一、杜威的平民主義職教思想及其傳入
  杜威作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對平民主義教育作了較多的論述,形成了其平民主義教育思想體系。
  首先,他從宣揚資產階級民主出發,針對“安閑”教育,提倡平民教育。杜威所認為的“安閑”教育是專指“為貴族或資本家的子弟而設立的教育”。這種情況導致教育與生活脫節。為改變此種狀況,他從教育目的、教育與社會的關系論證了平民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破除階級制”,“莫使少數人有教育,多數人無教育”。教育絕不是為少數人設立的,平民是人類的大多數,因此,要普及教育,就必須推行平民教育。
  其次,杜威從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上強調平民教育。他認為人人都接受教育,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方能強盛不衰。他說:“社會的改良,全靠學校,……許多旁的機關都不及它,例如警察、法律、政治等等,也未始不是改良社會的東西,但它有根本的阻力,這個阻力惟有學校能征服它。”〔1〕杜威的主張正符合我國的國情。人人都接受教育, 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方能強盛不衰,平民教育可謂是治國的“利器”。
  再次,杜威還從國民、教育、政府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來論證了平民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2 〕是杜威平民主義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說:“我們實施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人人受著切己的教育。”〔3〕“實施平民教育的方法是學校生活真正是社會生活。這樣看來,人民求學的主旨,就是求生活的道理,是真正的目的。”〔4〕后來胡適把杜威的平民主義歸結為打破階級等級教育, 確保機會均等,發展個人的社會精神和社會能力。
  杜威的平民主義教育思想能傳入我國,并對初步發展的職業教育產生巨大影響,與其當時特定的文化教育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首先,人們對“Democracy”有了新的理解。 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同時,受到陸續傳入國內“互助論”、“泛勞動主義”、“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等新思潮的影響,中國思想界把“Democracy”理解為“庶民主義”、“平民主義”, 它不僅包括政治內容,而且包括社會、經濟、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表明一種理想及時代精神,并把“互助”、“自由”、“平等”作為民主的三要素,認為自由是給予每個人獨立發展的機會,使個人的性格發展不受強權的阻礙。李大釗發表于《北京大學月刊》的《庶民主義之研究》一文反映了這種理解。“適值人文進化,世風還變……Democracy 遂為一世之標語,政治、宗教、 美術、 教育、 經濟等一切設施及學理, 莫不以Democracy為歸”〔5〕,“今世之Democracy認定社會本相扶助, 以大同聯合為社會進化為例,主張完成各個人之人格,以增進社會全體之文化。”〔6〕
  其次,中國實業教育急待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歐美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忙于大戰,無暇東顧,減弱了對中國的經濟控制,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因此,民族工業空前發展起來,出現了民族工商業發展的黃金時期。發展的實業界急需與其發展相適應的人才,而教育界又無法提供相應的人才。當時的普通教育,學生失學率和輟學率高,能完成普通教育者因無專門技能而無法謀生;實業學校又偏重理論而輕實習,學生因職業技能太差而不受實業界歡迎,出現了實業界急需人才,學生畢業即失業的雙重矛盾。實業教育急需改革,這正是杜威平民教育思想傳入并產生影響的最直接契機。
      二、對我國職教的平民化影響
  職業教育本來就是一種初中等程度、以普通人民大眾為對象、以解決生計問題為目的的教育,而不是為貴族設的“安閑”教育。這與杜威的平民教育思想十分契合。因而杜威平民教育思想對職業教育的平民化影響也最顯著。
    (一)形成了職業教育平民化的教育思想
  為克服實業教育之不切實用,畢業生不為社會歡迎的弊端,陶行知、黃炎培、鄒恩潤等教育家積極尋找改革之法,杜威的平民主義教育思想正好適應了他們的改革需要,從而使他們的職業教育思想自然地帶上了平民主義的色彩。
  陶行知針對傳統教育割裂教育與社會實際的聯系,所學不切實用,使手腦分離,智識階級與勞動階段分離的特殊國情,提出生利主義的職業教育。其主要的含義是將平民主義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起來。他認為平民教育與職業教育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職業教育是第二期的或繼續的平民教育。在1923年,陶行知所擬訂的龐大的全國平民教育計劃中,計劃在10年或5年之內,使12歲以上、25歲以下的不識字的1億人:“受一千字所代表之共和國民的基礎教育”;完成1000字的普通教育后,一般平民就有了讀書讀報的能力,從而關心生計,可從書籍報紙上得到知識和最新的方法;或想繼續受職業的訓練,以求生計上的改善。因為陶行知的提倡,中華職業教育社還為陶行知所組織的平民教育第二期準備了平民職業小叢書。
  黃炎培從“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即從人民生計的角度倡導職業教育平民化。他認為,只有通過職業教育才能使平民得到好處,才能解決平民的生計問題。因而他主張在義務教育之后,立刻進行職業教育。顯然黃炎培的職業教育目的與平民聯系起來了,他說:“如果辦職業教育而不知著眼在大多數平民身上,他的教育,無有是處”〔 7〕。黃炎培提出職業教育的平民化“應打破過去辦職業教育總是限于中等以上人家的子女,實則此等青年,其數不及中等以下者多,其需要職業教育,亦不及中等以下之切”〔8〕。黃炎培就中國情況認為, 教育的大部分在農村,表明了其平民主義職業教育在農村必須“于普通教育外注重職業陶冶”〔9〕,并在一定的年齡進行農工訓練, 才能真正培養成有謀生知識技能的平民來。
  鄒恩潤也是平民職業教育的積極倡導者。他認為在中國,除少數富有階級的子弟外,有太多的無知識無職業的游民。大多數平民因為家庭貧困無法供子弟繼續接受較多的教育,而能受到教育者,也因缺少技能,謀不到職。因而需“補偏救弊,端賴職業教育”。因為職業教育注重學用一致,可求得一技之長。他以當時的美國為例,美國受大學教育者僅為1 ‰,能夠中學畢業者僅12%,因而14—18歲青年輟學者非常多,于是美國大力提倡推行職業補習教育來解決這一問題。為此,鄒恩潤認為,我國也應通過職業補習教育及職業指導來解決我國的問題。因此他提出了辦平民職業教育的五點主張:
  1.授與工藝技能所需資本宜小。
  2.授與工藝須能獨立經營者。
  3.所授技能須應社會當前之需要。
  4.訓練之時間宜短。
  5.所授知能宜有教育的價值。
  職業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得到了職業教育界的強烈呼應。如王志華提出職業教育可以幫助平民解決生計問題、平民經濟問題。黃竹銘認為,中國社會大多數人民生計艱難,知識幼稚。因此,普及多數人的生活能力機會是平民職業教育的任務。綜上可見,職業教育平民化思想成為當時教育界的共識。
    (二)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的實踐
  我國平民職業教育思想的形成,促進我國職業教育實踐迅速走向平民化,形成我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職業教育興學高潮。首先,表現在學校數量大量增加。民國元年時,全國有職業學校425所,到民國15 年(1926年),職業學校總數達到1695所,15年內增長了4倍〔10〕, 其次,職業學校的分布面積擴大。清末的職業學校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和長江流域的少數省區,民國初年的絕大多數職業學校都集中在城市中,到了民國10年,幾乎全國各省區都設有數量不等的職業學校,到1925年,江南的許多農村都有了職業學校。再次,職業教育的內涵有了擴大,學校種類大量增加。到民國15年止,全國職業學校種類已猛增到農、工、商、家事以及職業傳習所、講習所等等。另設有職業科的中學、職業準備科的小學、職業專修科的大學及專門學校。職業補習學校和補習科,職業教師養成機關、實業機關附設職業學校、慈善或感化性質的職業機關、軍隊附設的職業教育機關等十類〔11〕。
  職業教育的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 由普通教育轉向成人教育。 從20年代中期始,以中華職業教育社為首的職業教育界開始把實施職業教育的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在各地農村開辦了一系列以職業教育改良農村農民狀況的試驗區。據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統計,從1925年—1935年所建立的各種農村試驗區已多達193處, 形成了一股農村職業教育運動的熱潮。這里僅以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有關農村改進事業的實驗活動為例來說明。1920年黃炎培在中華教育改進社召開的第四次年會上,首次提出“劃區創辦鄉村職業教育”的主張。1926年中華職業教育社在上海近效徐公橋創辦了第一個農村改進區,后來又在鎮江東鄉等陸續建立一些農村改進區進行實驗。從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改進的內容包括發展農村經濟、解決農民生計、傳授知識技能、養成道德行為習慣等,教育只是一種方法。職教社領導人之一的江問漁先生,把它概括為“富教合一”。其含義是一面教給農民致富的方法,同時使他們得到人生實用的知識,并在道德行為上得到最好的訓練,從而達到農村自治。
  如果說職業學校是為適齡學生準備的話,那么職業補習教育和職業指導面向的則是成人。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華職業教育社把重心從正規職業學校轉向職業補習教育和職業指導。如陶行知、鄒恩潤大力提倡職業補習教育與職業指導。在他們的努力下,中華職業教育社1921年開始舉辦工商補習學校,1927年到1930年進行了多種實驗,取得了一定經驗。1932年后進入大規模舉辦階段,僅在上海就建立了7 所職業補習學校,其中第四中華職業補習學校的影響最大。1920年4 月中華職業教育社又創立職業指導部,1923年設立指導委員會。1924年派出各方面專家在上海、南京、濟南、武漢等地進行轟動一時的“一星期職業指導運動”。1923年成立了上海職業指導所,以職業咨詢、職業調查、升學指導、職業介紹、擇業與改業介紹等為內容。這是中國設置的第一個職業指導機構。
  女子職業教育受到社會的重視。女子作為人口的一半,地位低下,不能獨立自主。民國后,政府規定男女平等,但由于無謀生能力而依賴男子的狀況不僅未改變,而且更嚴重。從普及職業教育的思想出發,黃炎培、陶行知、鄒恩潤、楊鄂聯提倡女子職業教育,使女子獲得社會謀生的技能,特別是楊鄂聯的女子職業教育思想,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1919年5月,教育部兩次下令各省女子中學設簡易職業科。1931年, 全國女子職業聯合會成立,對女子職業教育的重視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三、評價與建議
  杜威平民主義教育思想的傳入,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但其影響的大小、好壞受制于種種復雜因素,即它不僅受制于理論本身的局限性,而且受制于當時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及職業教育本身的發展現狀。因而,不難看出如何實事求是地評價杜威平民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職教的影響變得復雜困難。這里,我們僅從其積極和消極的兩方面來作以簡括地評價。積極方面:
  第一,在杜威平民主義思想的影響下,產生了一大批卓絕的職業教育理論家,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較為完整的平民職業教育體系,縮短了職業教育的近代化歷程。
  第二,促進了教育觀念的改變。人們開始逐步認識到: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為朝廷培養官吏,做科舉的附庸,更需要的是培養國民、公民,通過教育鼓勵民力、開民智、新民德;教育的功能也不只是為政治服務,它還必須與國計民生密切聯系,為發展生產力和經濟建設服務;教育的對象是能動的個體,教育不能隨心所欲,要適應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照顧他們的個別差異,發揮他們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消極方面,存在理論影響與實際影響不一致、地域上不平衡等。
  在杜威平民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國職業教育迅速走向平民化。當時的這種發展對我們今天的職教發展有重要借鑒意義。
  首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解決勞動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舉措之一。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是一個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經濟問題。這個問題如果解決得不好,不僅影響國民經濟健康發展,而且還會影響社會安定。我國是個人口大國,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的形勢十分嚴峻。目前,全國城鄉除存在500萬左右城鎮公開失業者外,還存在大約1.6億左右勞動力的“隱性失業”,約占就業總量的26%。預計到本世紀末,全國的富余勞動力仍有1.5億人,占就業總量的21.5%。其中, 又主要是農村富余勞動力居多,約有1.1億人,占富余勞動力總量的73%〔12 〕。因此,在“兩個轉變”中務必高度重視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問題,尤其要切實解決好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實現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協調發展,變“人口負担”為“人口優勢”,在“人”字上做好文章。平民主義教育思想給我們的啟示正是要通過職業教育平民化來改善勞動力與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的結合狀態,提高生產力水平。在城市,辦好各種層次的職業教育,為就業者做好就業前的準備、就業后的培訓、失業后的再就業訓練一條龍教育。在農村,針對目前農村勞動力文化技術素質低下,除了要積極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外,應把立足點轉到為農村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并以職業教育為主體,使農村勞動者得到全面的、綜合的發展,特別是技能方面得到大幅度提高,適應農業集約化和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要求,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順利地向非農產業轉移。在具體實施上,農村職教必須走“三教統籌,農科教一體;服務經濟,突出重點;層層辦學,形成網絡”的路子。要求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以農村經濟發展作為總體目標進行統籌,在農村小學開設勞動課,傳播農業技術啟蒙知識,在鄉鎮普及職業中學或農業中專,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對口就業;成人教育以技術教育為主,進行科學技術的終生教育。
  其次,職業指導工作應繼續受到重視。在繼續重視加強以學校為主的職業教育的同時,應繼續重視職業指導工作。我國的職業指導在普通中學和職業學校都比較薄弱。但從20年代至40年代,由于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倡導和努力,職業指導日益引起社會重視。我們應借鑒其成功經驗,制定職業興趣測定、職業能力傾向評定的標準,確定職業指導的基本內容、設置職業指導機構,形成一套系統的職業指導模式和方法。
  注釋:
  〔1〕〔3〕〔4〕杜威:《杜威五大講演》,北京《晨報》1920 年版,第33頁、56頁、56頁。
  〔2〕鄒鐵軍:《實用主義大師——杜威》,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頁。
  〔5〕〔6〕朱志敏:《李大釗的平民主義思想時代思潮》,《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1989年第6期。
  〔7〕〔8〕〔9〕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選》,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頁。
  〔10〕《教育與職業》第40期統計數。
  〔11〕艾黎明:《試論民國初期職業教育思潮與實踐》,《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1990年第1期。
  〔12〕劉茂松:《論農業增長方式轉變與農村勞動力就業深化戰略》,《新華文摘》1997年第1期。
嘉應大學學報:哲社版梅州98~101G53職業技術教育吳巖19981998杜威平民主義教育思想的傳入,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為此,本文在論述杜威平民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傳入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背景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1)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較為完整的平民主義職業教育思想體系;(2 )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實踐的平民化。據此,提出了今后我國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杜威/平民主義/職業教育/平民化 作者:嘉應大學學報:哲社版梅州98~101G53職業技術教育吳巖19981998杜威平民主義教育思想的傳入,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為此,本文在論述杜威平民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傳入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背景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1)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較為完整的平民主義職業教育思想體系;(2 )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實踐的平民化。據此,提出了今后我國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杜威/平民主義/職業教育/平民化

網載 2013-09-10 21:36:25

[新一篇] 權力腐敗、文化傳統與制度

[舊一篇] 杜威論道德與人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