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所有的文字都具有三個要素,即形、音、義。漢字是以形為主,一字一音,表形、表意、表音俱備的文字。它不僅是“科學、易學、智能型、國際性的優秀文字”,科學性程度很高;而且是世界最優美的文字,具有獨特的藝術性。與世界各國文字相比,如果說在科學性方面只是量的差異的話,那未,在藝術性方面便有質的不同。漢字的書寫之所以能成為一種特有的藝術——書法,并在書法藝術中處于支配的地位,就在于她的“天生麗質”具有多方面的審美因子。本文就從漢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結構特點、字體風格等方面論述它的審美特質——形美、意美、力的美和韻味美。
一、以象形為基礎的“形美”
漢字是由繪畫發展而來的。由圖畫而變為筆畫簡單的文字,再由筆畫簡單的文字進一步創制出大量新的文字。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的,在甲骨文、金文中有大量的象形字,畫出一個物體,或一些慣用的記號,叫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什么。凡是實物有形可畫的大都用圖形來表示,其
(附圖
)
形體組合在一起的會意字。后來的大量的形聲字,也還是以形為主,以聲為輔。所有從“山”的字都與山有關,如“岳”、“峰”等,所有“水”旁的字都與水有關,如“河”、“涉”等。表形部分自不必說,其表聲部分原也是表形的。因此,可以說漢字結構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象形為基礎,“象形”統攝著“六書”,幾乎滲透于所有的漢字。古文字學家姜亮夫先生說:“象形字是全部漢字的基礎,因為每個字不論它有幾個部分,或二合,或三合,或四五合,而每個部分溯其原始,都必然是一個象形,即使是表音部分,也是以其形所應有的音為音,而不是一個單純作音標用的符合,至多只有幾個作象征符合的‘文’”。(《古文字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頁)
漢字在其產生的初始形態上即反映著中國人對自然美法則的認識及其非凡的表現能力。我們的先人在造字的時候也是“按美的規律建造”的,或“因物構思”,“燦焉成章”(成公綏《隸書體》),或“紀綱萬事”(衛恒《四體書勢》),“博采眾美”(張懷guàn @①《書斷》),造出豐富多姿、生動優美的形象。漢字的形象是宇宙萬物與人的生理、心理圖式同形、同構的,是“天人合一”的生命形象。人們從這些形象中,觀照到自己的力量、智慧、才能,看到了“人的本質力量”而引起精神愉悅。這時候的自然成了馬克思所說的“人化的自然”,這一個個形體各異的記事符號便成了審美對象。形象是審美的起點,“形美”是漢字重要的審美特質。
二、“立象盡意”的“意美”
象形是漢字形體的基礎,但不能說漢字就是象形文字。成熟的漢字,不是形象化地再現自然,而是合乎自然規律的,象征地反映自然。漢字“雖是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現,或且取自然的現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體做描寫的對象,但他決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他自體是一種自由的創造。 ”(宗白華:《藝境·美學與藝術略談》,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7頁)姜亮夫先生說:“漢字形態的基本精神, 是以象征性的線條,帶了一些象征作用的符號,而以寫實的精神來分析物象,以定一字之形的。……漢字是寫實主義與象征主義的結合的一種文字。”(《古文字學》第68—69頁)也就是說,漢字是以象形為基礎的表意文字,是一個以形達意,與思維直接聯系的表意系統。它顯示了中國人對自然美的高度理解和對其形式規律的把握能力。用《易傳》上的“立象盡意”來闡述漢字的形象意識是比較恰當的。就是通過外物來抒發、寄托、象征、表達觀念(精神情感),使所立之象不僅是事物自然形態本身,而且是融合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后的自然物象——“意象”。在漢字形態中,不僅包括形態感知,更有情感體驗和理論界說,使之帶有人的需要,人的態度,人的評價的色彩。著名作家冰心在美讀碩士學位時,歲暮的一天她收到文藻一封充滿懷念之情的信,覺得在孤寂的宿舍里念不下書了,就披上大衣走下樓去。不料在樓外的雪地上卻看見滿地都寫著“相思”兩字。她在圖書館里也沒念成書,卻寫出了一首詩,題目就叫做《相思》:“避開相思,/披上裘兒,/走出燈明人靜的屋子,/小徑里冷月相窺,/枯枝/——在雪地上/又縱橫地寫遍了相思! ”后來冰心把這件事告訴導師L夫人,并把漢字“相思”兩字寫給她看,她笑了,說:“很有意思,若是用彎彎曲曲的英文字母,就寫不出來了!”這就說明,漢字不僅“形美以感目”,而且“意美以感心”(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它憑借變換無窮的線條組合,把人們帶進自由想象的王國,產生一種快感,給人以美的享受。貝爾把這種能引起審美感情的形式稱為“有意味的形式”。他說:“對純形式的觀賞使我們產生了一種如癡如狂的快感,并感到自己完全超脫了與生活有關的一切觀念……可以假設說,使我們產生審美快感的感情是由創造形式的藝術家通過我們所觀賞的形式傳導給我們的。”(《藝術》第47頁,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漢字的象意性而具“意美”是它的又一審美特質。
三、方塊框架的“力美”
漢字的發展和其他各民族的文字一樣,從依附對自然物象直觀感知的圖象向獨立呈示的圖案轉換,由具象到抽象,由繁復趨向簡約。漢字意識追求的是一種形式美,其結構特點是線條的筆畫化和方塊框架圖形結構。漢字的筆畫不是單純的“線”,而是粗細不同、形態各異、有方向性的“面”。筆畫的形態是書寫作用力大小、強弱、方向運動的軌跡,是力的表現形式,給人以運動的力感。漢字的方塊框架圖形結構,由于其空間上的定位及相對封閉性,所以每一個圖形都充滿著視覺刺激力。各種具有方向線性運動力感的筆“線”(筆畫)在這種獨立自足的形態結構中交錯組合,其自身造形的擴張、延伸、充實、寬松……富于空間效應,便產生出重力、張力、引力、斥力、向心力、離心力、升騰力、下潛力……因此,漢字這種抽象化的形象,是一種力的概括形象,是生命和力的運動形象。
另外,從形式美的法則來考察漢字,均衡、對稱、比例、節奏、賓主、參差、多樣統一等要素,都體現在它的形體構造之中。但是,漢字結構與圖案裝飾的形式美又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現在,漢字的結構是一種動態結構,有如謝赫“六法”之“經營位置”,是布置萬象于一個個方塊之中。加上框架內部筆畫勾勒、組合、變化的無規則性,具有“八面之勢”,使圖形充滿張力和運動感。這種“形”與“勢”的結合,漢字的框架形式便由封閉走向開放,表現出空間、時間中極復雜繁富的美,一種“力的美”。
四、字體風格的“味美”
漢字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多種字體。它們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其空間構筑形式又有各自不可混淆的特點。甲、金文字一部分形體還保留了圖畫的痕跡,多數雖已簡化為純然的文字,重心安穩,已俱形式美的要素,但筆畫的形態和部位還沒有完全定形,呈現出一種天真爛漫的情趣。篆書的筆畫圓轉,筆勢向內層空間延伸,形成一個個環抱的圓面,給人以和諧對稱,整齊劃一的美感。周汝昌先生說:篆體字“筆劃縈紆,線條‘圓轉’,結體‘內裹’,即‘抱成一團’。這種字,一步不能也無法‘自由’‘放縱’。”(《書法藝術答問》,《書法》1978年第1 期)隸書形體的重要特征是波磔筆法和扁方橫勢。這種由中間向兩邊擴展的外向型空間圖象,是文字的解放,給人以開闊疏朗、自由放縱的美感。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說:“隸書逐步地——(1)把圓轉變為方折,(2)把鉤連變為分散,(3)把‘內裹’變為‘外鋪’。比起篆來, 寫時‘自由多’了,也‘放縱’得很了。”“文字由篆之繁趨隸之簡,是進化,也是解放。”(同前)楷體的筆畫變弧形為直線,結體變橢圓、扁方框架為方形框架。這種尖銳挺勁的線條和向四方擴展的圖象,有較強的視知覺刺激力,給人以端莊嚴謹、穩健雅正的美感。行書、草書的筆畫、結體都較隨意,無拘無束,給人以瀟灑飄逸、活潑奔放的美感。漢字的這種不同字體的形體結構,形成不同的風格韻味,給人不同的“韻味美”。
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說:書法“供給中國人民以基本的審美觀念……談論中國藝術而不懂書法及其藝術的靈感是不可能的。”(華齡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頁。 )而書法藝術的審美屬性又是以漢字的審美特質為基礎的。因此,姜澄清先生說:“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中國人對形式美的賞鑒力,與漢字有密切關系。……數千年來始終使用這種文字的中國人,不知不覺中陶養起了對形式美的賞鑒力,真可謂潤物細無聲。”(《五七自述》,《書法》1993年第2期)這是很有見地的。
(責任編輯 郭賢逢)*
收稿日期 1995—05—25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王加灌的右半部左右結構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贛州33-35H1語言文字學吳本清19961996 作者:贛南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贛州33-35H1語言文字學吳本清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