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問題的思考與建議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目前收入分配領域中的基本問題
  我國目前收入分配領域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兩個互相關聯的方面:在實際的分配狀況方面,表現為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擴大乃至懸殊:在社會心理及公眾輿論方面則表現為“不公”呼聲及不滿情緒不斷高漲。
  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既體現在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也表現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及不同群體之間。所有這些最集中的表現是高低收入層的分化問題。高收入層從改革之初形成,至今已分化得十分明顯。綜合各方面資料,目前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者約有400—500萬人; 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者約有100萬人;個人資產逾百萬、 千萬甚至更高者都不乏其人。另有學者測算,1991年占人口總數2 %稍強的高收入者的儲蓄額占城鄉居民儲蓄總額的26%,1992年這一數字為28%,1993年則為30%左右(資料見《新華文摘》1995年第3期,第51頁)。 與高收入形成對照的是,一個明顯的低收入層也已分化出來。在農村,尚有70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在城鎮,綜合各種資料測算,也約有1200—1500萬人生活處于貧困狀態,其中很多家庭人均月生活費收入不足百元。
  僅從上述簡單的數字對比就不難得出結論:目前社會收入分配的差距狀況已經到了相當懸殊的地步。事實上,從現實生活中可觀察到的巨大消費差距及消費斷層現象,也不難得出收入差距懸殊的結論。
  目前社會各界對這一問題的反應是相當強烈的。1994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完成的一次較大規模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中認為貧富差距問題嚴重和比較嚴重的比例達72.8%,且這一看法在各階層中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如認為問題嚴重的工人比例為75.3%,干部為80.3%,科技人員為71.4%,就連被視為高收入者的私營業主,認為問題嚴重的比例也高達75%。(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1994年11月22日。)綜合各種調查結果與前幾年相比,社會各界的不滿情緒不僅一直未緩解,還有不斷強化之勢。
      二、收入懸殊的成因及不滿情緒的根源
  在短短十來年的時間里,迅速形成了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競爭性因素。隨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社會成員的收入狀況已由原來主要取決于計劃分配轉向主要依據市場選擇機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因人們的稟賦、競爭能力等存在很多差距,收入差距的形成及其擴大也是必然的,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的結果無疑也是合理的。競爭性差距不僅表現在個人之間,也表現在群體之間,如不同地區間長期形成的經濟基礎及結構差異,對收入差距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雖然象地區間差距等問題成因復雜,但至少在現階段是符合經濟理性的。
  2.體制原因導致的非競爭因素。由于現階段很多改革尚不到位,新舊體制嚴重摩擦,致使很多收入差距的形成不是取決于市場競爭,而是取決于某些制度因素。這種影響基本上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造成不平等的競爭條件與環境,如在城鄉之間、地域之間、行業之間和不同所有制之間具有差別性的稅收、信貸、價格政策以及各種具有差別性的分配體制等等都造成了競爭機會與條件的不平等分割,進而使不同群體間的收入差距全面擴大。第二方面的影響是直接形成結果差距,這里最突出的表現是在不同群體間極具差別性的非貨幣(如住房、醫療)福利分配方式。這一問題不僅長期有之,隨著近幾年各種形式的福利擴張,其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也愈來愈大。總的來講,非競爭性體制因素對收入差距的影響是群體性的而非個體性的。對一個具體的勞動者來講,其收入狀況往往更多地取決于其所歸屬的群體、部門或具體的單位。
  3.非法及腐敗因素。相當一段時間以來,非法收入問題也一直嚴重影響著收入分配問題。非法收入的成因一是體制存在大量漏洞,二是打擊不力,致使某些社會成員能夠于以各種非法手段獲取高額收入,從而使收入差距進一步懸殊。謀取非法收入的手段多種多樣,既有倒買倒賣、投機欺詐,也有制假販假、走私販私,比較普遍的是各種偷、漏稅行為。在近一個時期還有一個比較嚴重的腐敗收入問題,某些公職人員或直接利用職權貪污、腐化、揮霍,或進行各種權錢交易。更有甚者是結成各種“尋租聯盟”,大肆侵吞和瓜分國有資產,或敲詐、剝奪其他社會成員利益。在獲取腐敗收入問題上,有個體行為,也有群體(部門)行為。如公有制財富以各種體外循環方式向小集團利益的轉化、某些職權部門依靠權力對公、私財物的明征暗索,都是以群體面目出現的,而最終受益者還是小集團內部的成員,尤其是少數掌握實權者。
  總體上說,非法收入問題的存在仍是改革不到位的結果,致使市場分配過程受到非法因素的嚴重干擾,而在必須的宏觀調控和計劃管理中則滲透著非法交易行為。
  4.再分配手段不足。目前無論是對高收入的稅收調節還是對低收入者的保護都明顯不足,致使初次分配形成的懸殊差距無法緩解。對高收入稅收調節不力的原因有二:一是因地下經濟、灰色收入大量存在,導致無法真實掌握居民真實收入情況;二是征收特別是懲戒力度不夠,偷、漏稅風險很小,從而刺激逃稅行為。對低收入保護不力一方面是保障體制有缺陷,同時稅收不足引發的財政緊張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從目前普遍不滿情緒的原因看,反應最強烈的還是高收入層的收入合法性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的調查結果顯示,近60%的人認為目前社會上富人中通過正當手段致富的“很少”。與前年人們主要關注個體、私營經濟收入的情況相比,目前人們更不滿的是權錢交易、以權謀私以及各種公款揮霍等腐敗問題,即目前社會輿論中“分配不公”和痛恨腐敗已完全交織在一起。
  現實中懸殊的收入差距尤其是懸殊的消費差距對公眾的影響也決不可低估。不僅各種不法收入、腐敗消費使人痛恨,高收入及高消費的存在也刺激多數社會成員的貧困意識和不安全感。與前幾年社會成員收入水平普遍或多或少有所提高相比,近一段時間部分社會成員收入水平的絕對和相對下降也是不滿情緒強化的重要誘因。據《中國信息報》公布的統計結果,城鎮居民收支增幅在1993年低于1992年的基礎上,1994年上半年比1993年同期又分別回落6.4和3.5個百分點。另外,城市居民減收面近期持續擴大。1993年35個大中城市居民平均減收面為30 %, 比1992年上升5個百分點;1994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減收面達37.9%,比1993年同期又擴大了2.7個百分點。相比之下, 農村的此類問題更為突出。如此類問題繼續發展,不滿情緒將更為嚴重。
  近期過高的通貨膨脹問題對社會不滿情緒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這在中、低收入層中的表現尤為明顯。因為通貨膨脹問題不僅會導致部分居民現實購買力和生活水平的下降,還會大大弱化人們對未來收入與生活穩定的預期,使心理承受力進一步降低。此外,通過通貨膨脹中的價格混亂以風險轉嫁等問題也會在客觀上刺激收入差距的擴大及懸殊問題。
      三、有關政策建議
  解決分配不分、緩解社會不滿情緒的長期思路無疑還是應以制度建設為目標,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及有效的再分配制度和手段。近期的治理可重點考慮以下幾方面措施:
  1.本著“重典治亂”的方針,嚴厲打擊各種經濟犯罪活動及非法收入問題。對各種權錢交易、貪污腐化等行為尤其要重點打擊。近期內應考慮以法律方式明確對合法收入、非法收入進行界定。在反腐敗活動中,應盡快制訂規范公務人員行為、反腐反貪的正式法律文件;在規范個人行為的同時,也必須強化對具體單位和部門,特別是對一些掌握實際權力的職能部門的行為進行規范,應全面制定和推行政務公開制度;在各種商業、貿易活動中,以目前的反暴利活動為基礎,也要進一步明確法規,對其他各種形式的非法經濟活動從嚴打擊。如果統一的全國性法規短時難以建立,可由地方政府依據各自具體特點,先期制訂各種地方法規。
  在打擊力度方面,應全面加重對非法收入的經濟處罚,并附之以更為嚴厲的行政和司法處理力度。除對當事人從嚴打擊外,還應從嚴對其他有關人員的連帶責任進行追究,對執法不嚴問題也要嚴加懲處。
  2.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控和保護。進一步嚴格財務制度,盡可能全面實施帳務公開制度;國有資產的使用和監護過程應當分離,形成制約;審計工作也要與經常性的資產、效益評估相結合,謹防國有資產流失及向個人轉移。在一些不涉及國計民生的經濟活動中,應逐步減少計劃手段,代之以更為公平的市場手段。如土地批租、工程建設,應盡可能以競價方式進行。
  3.強化稅收調節。對此應從兩個大的方面進行。一是以更有效的方式控制和把握真實收入情況。應盡快結合房改、醫療改革將各種非貨幣收入貨幣化;嚴格各種經濟活動中的建帳制度,嚴格控制灰色收入并從嚴打擊“地下經濟”活動。近期可考慮逐步實施銀行存款確認制并建立個人收入申報制度。為強化稅收征管,可考慮逐步發展稅收中介組織,推進稅務代理制。對偷、漏稅問題也要加強懲處力度。二是應考慮對稅種改革,如開始征收遺產稅、饋贈稅;鑒于目前的高消費、畸型消費問題,還應考慮全面征收消費稅,對高消費課以重稅。另外,對“級差地租”問題,也應考慮以規范性稅收制度進行控制管理。
  4.加速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強化對低收入居民的保護。在農村,重點減輕農民負担,增加農業投入,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并進一步搞好扶貧工作;在城鎮,除穩步進行社會保險制度建設外,應以虧損企業在職和退休職工為重點,強化社會救濟和救助工作,盡快建立制度化的社會救助體系。除政府工作外,還應動員社會力量,大力發展各種慈善事業。
  5.切實控制通貨膨脹問題,尤其要對關系大多數居民生活的必需品的價格進行有效控制。應以多種手段逐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過高的商業利潤。必要時,可對某些商品實施最高限價。
  6.除各種經濟及法律手段外,還應靈活運用輿論、宣傳等手段,穩定并轉移社會成員情緒。此外,在打擊非法收入問題上,應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建立有效的社會監督、輿論監督機制。□*
  
  
  
現代企業導刊京28-30F102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管理葛延風19961996 作者:現代企業導刊京28-30F102勞動經濟與人力資源管理葛延風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7:23

[新一篇] 社會性、互動與權力    ——詮釋課堂生活的社會學視角

[舊一篇] 社會智力研究的回顧和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