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1999)04—0001—06
體育活動需要經濟為其建構舞臺,經濟因此規定了體育的生存空間。體育和經濟不僅從一開始就有了地緣聯系,而且還有著深刻的血緣聯系,體育經濟是這種聯系的見證,并且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風霜。探究其發展歷程,揭示其發展規律,是極具理論和現實意義的。
1 體育經濟史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1.1 體育史研究對體育經濟史的忽視
體育經濟史研究的是體育與經濟交合的產物——體育經濟的歷史。它是歷史上體育和經濟相互交往的產物。一般的體育史研究的是體育產生發展的基本過程及其規律,一般的經濟史研究的是各種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傳統的經濟學主要偏重物質資料的生產及其再生產。因此,體育經濟史在體育史學領域里常被忽視。
王其慧、李寧的《史外體育史》(1998)、鄭振坤的《中國古代體育思想史綱要》(1989)、國家體委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組織編寫的《中國古代體育史》(1990)、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審定的《體育史》(1989)和《競技運動史》(1990)、高等師范系統體育史編寫組先后編寫的《體育史》(1989)和《體育史》(1997),都很少引用體育經濟方面的史料,也缺乏對歷史上體育問題的經濟分析,更沒有提及體育經濟史。
林伯原的《中國體育史》(上冊)(1989)廣泛涉獵了古代的大量相關文獻和考古成果,引用了一些與經濟有關的例證,但缺乏有意識的專門經濟學解釋。與此書合為一套的谷世權的《中國體育史》(下冊1989),也在描述近代舉辦運動競賽、建造體育場館等過程時引用了不少具有顯著經濟意義的例證,但在解釋時沒有專門從經濟學的角度去作解釋。國家體委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中國體育史學會編寫的《中國近代體育史》(1991),詳盡地描述了中國近代體育的發展史,該書開始有意識地從社會史的角度去看待體育的歷史,其中的體育場館建造及其管理、運動競賽的組織、學校體育的興起與發展等內容中出現了不少經濟學方面的例證,并有一些針對性的說明,但仍然沒有立足經濟學本身去解釋問題。顏紹瀘、周西寬的《體育運動史》(1990),對許多體育事件的解釋與評價都跳出了傳統的政治觀統攝的窠臼,不少論斷都已經觸摸到了體育經濟史的邊緣,但可能由于體例和篇幅的限制,仍沒有專門從經濟學的視角去展開評述。
體育史不大重視專門的體育經濟史研究,更多是由于傳統和習慣的歷史研究思維的制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尤其是政治和軍事背景成為闡釋體育發展動因的主要依據。即使考察經濟也是單線式、隔絕式的考察,沒有真正把體育經濟作為一個文化實體來考察。當然也與學科細分的思想欠缺有關。體育史目前依然沒有自己的下級學科。整個體育學的各門具體科學也是如此。
托馬斯·羅斯基指出:“把經濟分析真正結合進自己的工作知識范圍的歷史學家將會有望得到經濟學家的熱情回報。”“從經濟學視野出發,常常能夠組成意想不到的聯系。發現新的有利論點,促使歷史學家擴大自己的研究范圍,提高自己的資料價值。……即使缺乏統計資料,經濟學理論也能為組織歷史分析提供有效手段。”[1] 從這個意義上說,將經濟分析用于體育史研究不僅是針對體育經濟存在的現實,而且對于完善體育史研究方法、深化體育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2 經濟史研究對體育經濟史的遺漏
從各種經濟史的論著中,我們同樣難以找尋到體育經濟史的影子。從近年來出版的經濟史著作看,對體育經濟史的關照是相當有限的。
趙靖、虞祖堯、石世奇的《中國近代民族實業家的經營管理思想》(1988)、杜恂誠的《民族資本主義與舊中國政府(1840—1937)》(1991)、李剛的《中國民族資本企業經營與管理》(1992)、黃逸平的《近世中國經濟變遷》(1992)、虞和平的《商會與中國早期現代化》(1993)、沈端民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經濟問題》(1995)、徐鼎新的《中國近代企業的科技力量與科技效應》(1995)、郭庠林、姚家華、張立英的《中國近代振興經濟之道的比較》(1995)、李志英的《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與發展》(1995)、張忠民的《前近代中國社會的商人資本與社會再生產》(1996)、曹均偉的《中國近代利用外資思想》(1996)、孫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90年代初)》(1996)、龍登高的《中國傳統市場發展史》(1997)等著作,從農業、手工業、商業等諸多領域進行了經濟史研究,但沒有明確提及任何體育內容,更不用說論述體育與經濟的歷史關聯了。
彭雨新主編的《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1994)對歷史上與體育有關的軍事工業、民間手工業、娛樂消遣業、宮廷體育消費等有具體介紹,是眾多中國經濟史中比較關注體育經濟的論著。該書反映出來的全面審視經濟現象的經濟史觀念,對于研究中國體育經濟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參考價值。 丁鋼主編的《近代中國經濟生活與宗族教育》(1996)對江浙、徽、閩粵、晉商的宗族教育進行了描述, 在教育內容中有體育內容,但沒有提及體育與經濟的關聯。姜守鵬的《明清北方市場研究》(1996)只在介紹具體市場時提及了體育商品,但未研究體育商品的地位及其對經濟生活的影響。丁長清的《中國古代的市場與貿易》(1997)具體地闡述了中國古代的各類市場及其銷售的各類商品,其中與體育有關的馬市、金屬器械、娛樂消費品市場中涉及了一些體育經濟現象,對研究體育經濟史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經濟史不注重體育經濟史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體育經濟相對于其它關乎民生的經濟相對來說規模和領域小,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小;二是傳統的經濟史研究習慣制約,不注意社會生活史,過分偏重物質經濟的研究。這樣的狀況顯然會使得研究者難以有興趣和意識去考慮體育經濟史。
事實上,經濟學不注意歷史也是不應該的。“如果分析歷史的文化力量,經濟分析就不能達到目的”[2]。 雖然歷史上的體育經濟難以與糧食、棉花、食鹽、布匹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和車、船等國家事業在規模和影響上相提并論,但它作為一種獨立或從屬的經濟現象與問題的一直存在,沒有理由讓我們漠視。正如一臺大型機械的一個零件不可或缺一樣,體育經濟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與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它是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因素,更是體育演進的動力機制中重要的一環。
1.3 體育經濟學、體育管理學對體育經濟史的冷落
體育經濟學、體育管理學也不注意體育經濟史,從下列著作中不難看出這一點。
北京體育學院試用教材《體育運動管理學》(上冊)(1985)有專章介紹中國體育管理的歷史,但更多地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展開論述,基本沒有涉及體育經濟管理的歷史。由于受到當時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制約,該書沒有從經營管理的角度來挖掘和利用史料。張巖、張尚權、曹締訓的《體育經濟學》(1988)構建了體育經濟學的基本框架,但沒有提及體育經濟史在體育經濟學學科體系中的地位,在具體論述一些體育經濟問題時也很少從歷史出發。陳效范等撰寫的《體育產業指導》(1997)提綱式和問答式地介紹了體育經濟和體育產業的一些基本問題,但除了在論述中涉及少量新中國體育經濟內容外,沒有任何其他體育經濟史的內容。國務院研究室科教文衛司、國家體委政策法規司編寫的《體育經濟政策研究》(1997)在不少問題的闡述中都貫穿了歷史的觀點,對新中國四十多年的體育經濟問題多有涉獵,但對于中國近代及其以前的體育經濟問題缺乏論述,顯示出對體育經濟史的重視仍然是不自覺的和功利的。曹締訓等編著的《體育產業經營管理》(1994)涉及了一些新中國建國以來的體育經濟問題,但仍沒有自覺地將體育經濟史納入其理論體系中。
造成經濟學缺乏對體育經濟史觀照狀況的原因并不簡單。美國的托馬斯·羅斯基說:“如果說經濟學可以從歷史學學到許多東西,那么,同樣是事實的是,歷史學家也可從結合經濟學的方法于自己的研究而得益。由此可見,歷史學家必須學習經濟學理論的有關方面的工作知識。這當然并非易事。經濟學得到入門讀本常常忽視歷史問題,高級的經濟學著作又專門論述數理技術。經濟學家天生享有不善寫作的名聲,而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又向來就不易為歷史學者所接受。”[3] 正是由于這樣的情形,歷史學與經濟學的聯系不大容易。這自然給經濟史本身的完善帶來阻礙,也勢必影響到它對體育經濟史的注目。
1.4 體育經濟史被忽視的內在原因及其后果
上述各學科忽視體育經濟史的原因只是外在的,體育經濟史自身沒有形成很完整和有規模的體系可能是內在的原因,這其實也是我們研究的困難之一。但是,歷史上往往有微小的事物產生巨大影響的情形。我們不能因其微小而忽視。換言之,我們沒有理由因為數量、規模等外在的表象而忽視體育經濟史的研究價值。畢竟,體育經濟活動、現象、問題也是整個體育活動和經濟活動歷史中發生過作用、還將產生重大作用的事實存在。我們更沒有理由失去考察體育歷史的經濟學視角。對于在體育史、經濟學、體育經濟學、經濟史上都應有一席之地的體育經濟史,我們必須給予重視。
缺乏體育經濟史的體育研究客觀上造成的后果,顯然是體育發展的過程與規律難以得到全面甚至真正的揭示。正如美國的經濟史學家托馬斯·羅斯基所說:“忽略經濟學的歷史學家會對影響各種歷史情境的因素視而不見。……即使人類不是單純依靠糧食為生,在任何歷史探索的深處也都潛藏著經濟問題。……如果忽視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可能會因此而失去解釋問題的重要線索。”[4] 如果我們承認歷史上的體育必須依托于相應的社會文化背景的話,我們就必須將經濟的因素納入我們研究體育史的視野。體育經濟作為客觀的歷史存在,它不僅反映了中國體育作為一種精神性文化產生發展的歷程,也直接和間接帶動和推動了與之相關的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與消耗。它是社會經濟系統中常常被人忽視但卻無法回避的動力要素之一。一個重視社會的精神和物質生產、消耗的經濟研究是沒有理由無視體育經濟的。
2 中國體育經濟史研究的基本理論
從以上論述不難看出,普通體育史和經濟史都不包括體育經濟活動史的研究。
我們提出的體育經濟史要研究的正是這樣一個被忽視的領域。它的主要任務是揭示體育和經濟相互關系的過程及其運動規律。
此時,我們面臨著一個界定體育概念的問題。體育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體育的認識是不同的,體育的內涵也不大一樣。體育概念的近100年探討之所以難以準確一致, 其原因恐怕不在于人們的探討方法不對,而是由于體育概念本身就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而非結果。當然,我們并不想否定一定歷史時期體育概念的相對穩定性,即體育本質的相對穩定性,但為了關注整個歷史上的體育經濟,我們只能對體育采取“散點透視”法,即客觀地承認在各個歷史時期人們對體育的理解與追求,同時不排除我們以現代人的視角關注當代體育經濟史。
從內涵上講,體育經濟史要涉及體育發展史上存在的多種體育活動方式,這些體育活動方式往往散存在各種其它的社會活動之中。在娛樂(各階層的娛樂體育——君主大臣、貴族、百姓)、軍事(軍隊中的體育——軍事訓練與軍人娛樂)、宗教(宗教活動中的體育——宗教禮儀)、醫學(醫療活動中的體育——醫療體操)、民俗(民俗活動中的體育節日慶典)、藝術(藝術活動中的體育——舞蹈、雜技)等人類文化中,都不難搜尋到體育活動的影子。
我們以歷代的體育經濟活動和現象作為研究對象,那么整個論題的結構框架的設計應該以體育經濟史作為基礎。
作為一個界限并不清晰、結構不分明的研究對象,體育經濟的分類是我們首先必須給予注意的。以往對于體育的分類大多屬于技術動作類型、身體能力表現等的分類,中國流行的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三分法還是一個并不符合分類邏輯的操作型俗成分類。對體育經濟史來說,經濟學的分類是至關重要的。李向民博士在《中國藝術經濟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一書中,研究藝術經濟分類時根據藝術活動資金的供給展開,這一分類是否適合于歷史上的體育經濟分類呢?
筆者認為,作為同屬于精神領域的文化類型,體育和藝術都具有不直接產生物質產品但卻需要物質消耗的共性,而且體育和藝術往往在歷史上的文化生活中難以剝離,因此,借用藝術經濟的分類法對體育進行經濟分類是可以的。
依照中國傳統社會的實際情況,體育資助主要通過四個渠道獲得:其一是皇宮王室,其二是貴族商賈地主,其三是軍隊,其四是公眾(市場)。資助一方面維持并促進了體育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規定了體育的發展方向和特征。經濟資助渠道的不同,對體育的價值功能的影響是超過體育的具體活動方式的,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會因相同的資助來源而形成某一種相似的基調。如由皇宮朝廷資助的體育,包括皇宮顯貴自己參加的體育活動和仆從為其表演的體育活動兩大類,分別體現出奢華、花費巨大、規模浩大等特征,而由軍隊資助的體育活動往往表現為勇猛剛烈的特征,為民間大眾體育市場資助的體育活動往往體現出極強的娛樂性和觀賞性。上述四種體育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互相吸取營養,而且同一時期的體育專家有可能從不同來源或同時從多種來源獲得資助。如歷史上的許多宮廷圍棋和相撲高手都有過在民間賣藝的經歷。這些關系的層疊使得體育品格與經濟資助的關系變得撲朔迷離。
必須明確的是,歷史上的體育資助方式并不只有上面四種,還有其他多種方式,如名流捐贈、下級賄賂、寺院資助等。皇室人員和貴族自己參與體育本來不屬于依靠資助之類,但他們消耗的仍是皇室和家族的財物,因此本論題也將其一并列入上述資助方式中。至于同一體育高手在不同時期或同時獲得不同的體育贊助,我們只能采取對事不對人的原則,依據其實際資助的來源進行考察。
體育和經濟結合的另一類表現是大量服務于體育的經濟現象的出現。這些體育經濟現象也應歸屬于我們考察的范圍。它主要有以下幾類:
體育市場:體育進入市場后遵循市場法則運行,如體育器材買賣、體育表演收費、體育信息服務等。
體育經濟組織:包括體育表演團體(如“走會”團體)、體育行會(如鏢局)、體育中介公司等。
體育經濟行業:包括器材生產和修理業、體育書刊出版業、體育場館建造業等。
體育經濟活動:包括體育技能培訓、體育表演、節日體育娛樂等。
體育經濟職業:宮廷的職業體育人員、民間的體育藝人、體育中介人員等。
這些經濟現象都是伴隨著體育經濟關系的發展而產生發展的,它們一起構成體育經濟史的研究內容。
因此,體育經濟史的基本構架是以歷史進程為經,以體育經濟活動為緯。在各個歷史階段,我們以上述四種體育資助及其對體育發展的影響為主干,兼及體育活動所引發的各類經濟現象。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以資助方式對體育經濟的分類對近現代體育經濟也是大體適合的,它甚至可以為當代體育產業的分類提供啟示。當前中國競技體育經濟中就包含著上述四種資助類型:缺乏市場的奧運項目以國家和政府投資為主(如現代五項),市場化較好的項目由企業投資為主(如男子足球),一些代表單位文化的項目由組織投資為主(如某些機關公務員和企業職工的籃球比賽等),百姓中流行的大眾健身項目由百姓投資為主(如大眾健美操)。這四種體育活動資助方式雖然存在復合,但大體的主要投資者還是比較鮮明的,這種分類有利于揭示不同體育經濟活動類型的特征,從而為體育經濟管理提供正確的方略。
由于近現代體育經濟的界定相對明晰,在此只從古代范圍提出研究的大體界限。官營和私營工匠制造武器是最大的體育用品生產和體育勞務;市場與貿易中的體育用品出現在時禁時開的體育商品渠道中;古代的武“士”是體育勞務的重要人員;古代的商人有部分體育經營業務;古代的廟會有少量的體育用品銷售;因體育獲得升官、賞賜的現象;因體育獲得宴請的現象;因體育而生的賭博(錢、物、官);設置體育職業;生產和使用體育器材;制造及使用軍器和軍訓;下級進貢體育器械;藝人表演體育……這些都需要納入體育經濟史的研究領域。
3 中國體育經濟史研究的意義與困難
從某種意義上說,對體育經濟史的研究就是為了揭示經濟、體育乃至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從而更準確和全面地闡釋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真實面貌及其演進的動力機制。換言之,缺少了對體育經濟史的考察,我們以往的許多有關研究成果的價值及科學性都值得重新估量與評判。
歷史學與經濟學的交叉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它突出地表現在拓展研究范圍、豐富研究手段、深化研究內容等方面。如果我們承認經濟史研究的價值,我們就無法否認體育經濟史研究的意義。它至少具有以下兩方面的意義。
通過闡明影響體育經濟產生、發展、變化的歷史原因及其規律,對于指導現實的體育經濟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體育經濟具有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體育經營管理經驗和教訓,但我國當前的體育經濟工作處于初始發展階段,缺乏現成模式,借鑒國外模式又有一定距離,因此廣泛了解自身歷史上的大量體育經濟事實顯得尤其重要,對于當前的體育經濟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通過揭示中國體育經濟的歷史過程與現象,可以以一個新的視角重新認識中國體育和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從而更加全面準確地揭示中國體育和中國經濟歷史的真實面貌及其演進動力,為中國體育史和經濟史研究提供事實材料和思想啟示。
鑒于中國體育經濟史的整體研究屬于首創,因此自然地面臨著不少困難。首先表現在傳統的輕視與忽視。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學界忽視體育經濟,經濟史忽視體育經濟史,體育界輕視體育史,體育經濟理論忽視體育經濟,體育史忽視體育經濟史,這些現象的存在并非短期間所能解決,它使得本研究不易獲得社會和學術認同與支持,可能影響到訪談、信息獲得等方面的準確性。其次,體現在歷史記載和文物的欠缺。由于長期以來觀念上對體育經濟的忽略乃至排斥,遺留和整理出來的體育經濟資料十分有限,這使得課題研究在獲得史料方面的支持不足,只能從一些體育活動記載中大體搜尋有限的經濟關系,現成的體育經濟資料在經濟學和體育學成果里難尋蹤跡。更重要的是,由于體育經濟往往被忽略不計,即使搜尋到的資料也很少有量化的數據,這更給研究帶來了困難。最后,體現在體育理論與體育經濟理論的薄弱。由于我國的體育理論和體育經濟理論都不成熟,并且尚未形成完善的學科體系,體育理論界幾乎沒有任何現成的理論可以采用,因此課題研究在理論方面的支持也明顯欠缺。不過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通過研究體育經濟史和體育經營管理史,將有助于體育學科理論體系的確立。
4 研究的基本思路與設想
中國體育經濟史明顯屬于一個歷史全程式的論題,具有很鮮明的系統綜合化特征,僅僅采用一條線索是難以準確再現研究對象本身的特征的。我們試圖以經濟為經、體育為緯的網絡推進。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根據體育經濟的特征和研究條件的制約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總體上以體育經濟的縱向發展作為行文的推進器。
必須說明的是,任何一種論述的結構方式,都不僅是一種外在的形式。它一方面是寫作主體看待歷史的眼光和方式的體現,另一方面又是論述對象本身情狀的反映。體育經濟作為一種并未完全成形的文化類型,它不時地與其他文化糾葛在一起,對它的縱向描述和橫向把握都難以與政治、經濟、軍事乃至藝術、娛樂、宗教等分割開來。因此,本論題的構建和撰寫,在確立了自身的概念體系后仍將受制于不同時代的文物文獻遺存以及取材難度。
限于客觀條件,我們根據體育經濟歷史發展的可能狀況及其留存狀況的關系把握研究的側重點。由于古代部分資料缺少、零散、層疊和缺乏量化、研究對象不清晰等原因,我們對近代以前的歷史階段,重點勾勒體育與經濟的一般關系,盡可能全面把握不同時代體育經濟活動的特點及其經營管理方式。這是古代體育外延難以確定帶來的現實困難決定的,本階段研究只能力爭準確闡明體育與經濟的邏輯關系及其一般規律。近代階段出現在許多具備完整形態的體育經濟活動與現象,我們重點描述體育與經濟的具體現象,闡明體育經濟的開始興盛及其零散和瑣碎狀態,力爭全面展示體育經濟的豐富多樣的存在狀態和發展方式。現代階段,體育經濟日漸成熟,其現實意義也逐漸突顯。我們重在通過總體概述和個案調查的方法,揭示體育與經濟的內在聯系,把握體育經濟紛繁復雜的現實,剖析體育經濟潛在和重要的領域及其管理原則、方法,為各項體育工作服務。
收稿日期:1999—10—02 修回日期:1999—10—20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濟南1~6G8體育易劍東/謝軍20002000作為歷史上客觀存在并對歷史進程和體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一種特定社會存在,體育經濟長期以來沒有被納入到相關學科及其研究領域的視野中。體育經濟活動、現象、問題是整個體育活動和經濟活動歷史中發生過作用、還將產生重大作用的事實存在。對體育經濟史的研究,就是為了揭示經濟、體育乃至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從而更準確和全面地闡釋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真實面貌及其演進的動力機制。從體育資助類型和體育經濟活動、現象入手,可以比較合理地確立中國體育經濟史的研究思路,從而構建中國體育經濟史的研究框架。中國/體育經濟史/理論 China/history of sports economy/theory.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資助項目《中國體育經營管理的歷史透視與現狀剖析》部分工作。 項目批準號:97CTY003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Sprots Economyin China YI Jian-dong,et al. Lecturer, Olympic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100084,ChinaSports economy is an objective existence of history, whichexerts a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both the course of history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rots,but fails to be enrolled in thesubject involved and reseach field. The activity, phenomenonand problem of sports economy are the factual existences,which have been playing a role during the history of sportsand economic activities,and will produce a greate impact inthe future.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sports economy bringsto light the essential motive force of the economic, sprots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re will be a moreaccurate and complete explan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physiognomy of human society and its evolutionary motivemechanism.Starting with the tpyes of sports financial aidand the phenomenon for sports economic activities,we are in aposition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study thought and build astudy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sports economy in China.易劍東,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謝軍,宜春師專, 江西 宜春 336000 易劍東,男,1969年10月生,博士研究生,北京體育大學奧林匹克研究中心講師。 作者:山東體育學院學報濟南1~6G8體育易劍東/謝軍20002000作為歷史上客觀存在并對歷史進程和體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一種特定社會存在,體育經濟長期以來沒有被納入到相關學科及其研究領域的視野中。體育經濟活動、現象、問題是整個體育活動和經濟活動歷史中發生過作用、還將產生重大作用的事實存在。對體育經濟史的研究,就是為了揭示經濟、體育乃至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從而更準確和全面地闡釋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真實面貌及其演進的動力機制。從體育資助類型和體育經濟活動、現象入手,可以比較合理地確立中國體育經濟史的研究思路,從而構建中國體育經濟史的研究框架。中國/體育經濟史/理論 China/history of sports economy/theory.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資助項目《中國體育經營管理的歷史透視與現狀剖析》部分工作。 項目批準號:97CTY003
網載 2013-09-10 21: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