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沖突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0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608(2004)05-0005-06
    本文所說的價值沖突又稱價值觀念的沖突。“‘價值沖突’從表面來看是兩種價值的彼此否定和相互競爭,例如道德價值與利益價值的沖突,政治價值與文化價值的沖突等等。可是,一種價值和另一種價值就其本身來說是不會沖突的,發生沖突的是人們的價值評價和價值選擇。當價值觀念肯定一種價值而否定另一種價值,選擇一種價值而放棄另一種價值時,兩種價值才會在觀念中產生沖突。價值沖突的實質就是價值觀念的沖突,在價值觀念沖突之外并不存在價值的沖突。”[1]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社會轉型過程中人的存在方式的變化、利益格局的調整、多元價值的存在等必然引起價值沖突。 而價值沖突既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也是深化社會轉型的重要原因。研究社會轉型過 程中的價值沖突對于深化社會轉型的研究,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具有重要 的意義。本文擬就社會轉型時期價值沖突的原因、表現形式和處理原則等問題作一初步 探討。
        一、價值沖突的原因分析
    轉型時期價值沖突的日益加劇并非偶然,它有著內在的客觀必然性。其根本的原因在 于由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為多元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基礎,在于外來文 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響為多元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參照,在于價值主體的多元和價值 客體的匱乏等,下面我們從幾個主要方面來進行分析。
    首先,社會存在的變化、利益格局的調整是價值沖突最深刻的根源。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發生了深刻變化,逐漸走上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道路。在這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中,我國的經濟體制具有過渡性、兩面性特征,政治體制處于從人治到法治、從精英政治到民主政治的過渡過程,文化體制也處于從計劃走向市場的更新時期。這些社會存在的變化造成的新舊體制的交替和磨合、利益結構和利益關系的調整,使得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不同人群的利益沖突日益表面化、尖銳化、全局化,這一切反映在人的觀念領域,就形成了激烈的價值觀念沖突。
    其次,多元價值的存在是價值沖突的前提。從理論上說,一個社會如果只存在一種價值,而且這種價值是根本的、終極的,其他價值只是其派生物,或其他價值都可化約為這一終極價值,都可按這一終極價值來衡量,那么價值沖突一般不可能發生。即使發生也只是帶有偶然性質。相反,如果存在多元價值觀,且這些多元價值觀無法歸結為某一終極價值,彼此之間也不可化約,那么,價值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從現實來看,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由于利益主體單一,國家和集體是最高的甚至是唯一的利益主體,國家和集體利益也就是終極價值,其他價值都可歸約為這一終極價值,且在這一價值制約下彼此化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原有的利益結構逐漸解構,新的利益結構處在生成的過程中,而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這些不同的經濟活動主體都要在市場上展開經濟利益的分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彼此間的利益沖突和對抗,這種多重利益主體的存在,以及市場經濟中的市場競爭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必然促使多元利益主體產生多元價值觀念,從而形成多重價值觀的沖突和碰撞。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沒有一主導價值使沖突的各方保持必要的張力,則這種沖突必然會演化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與價值多元化相伴隨的則是價值主體的多元化。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只存在一個價值主體,這就是國家(或集體),“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則是其具體表現。所有價值客體,只有在滿足國家(或集體)這一價值主體時,才是有價值的,個人也只有在滿足國家(或集體)時也才是有價值的,這唯一的價值主體的存在使得價值沖突不可能發生,因為社會只有一種價值觀,只有一種價值體系。如上所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主體多元化了,與之相適應,價值主體也多元化了,國家(或集體)是價值主體,個人也是價值主體,國有企業是價值主體,其他非國有企業也同樣是價值主體。在這里,雖然國家(或集體)利益、國有企業的利益通常是價值主體,也是最重要的,但個人或其他非國有企業的利益不能化解為零,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或化約為 國家利益,不同的價值主體應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應有不同的價值追求,應有自己獨特 的價值選擇。而在價值追求和價值選擇的過程中,主體總是根據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發展 的最大價值進行選擇的,而這種主體價值最大化的形式是多樣的,如利己主義和自我犧 牲都是主體價值最大化的形式,這樣,價值之間的沖突也就在所難免。
    第三,社會轉型時期人的存在方式的轉變是價值沖突的主體根源。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由于個體依附于群體,個體沒有獲得獨立性,個體是作為群體的附屬物而存在的,因此個體的行為乃至其思想是被強制性地納入作為社會整體代表者的統治者的控制之下,這時沖突一般不會發生。在我國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由于“左”的思想的影響,個人沒有獲得真正的獨立性,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實質上是依附于社會整體的,他的一言一行都必須完全符合社會整體的要求,個人沒有價值選擇的自由,這時沖突一般也不會發生。只有在社會在變動時期社會價值體系被破壞、主導價值觀統攝力下降的情況下沖突才會發生,而且這種沖突往往是暫時現象。然而,伴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軌,原有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價值沖突就日趨突出,日益明顯,價值沖突成了人們無法回避的社會現象。
    第四,價值客體的匱乏也是引起價值沖突的重要原因。美國社會學家科塞十分重視社會價值沖突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他把沖突分為現實性沖突和非現實性沖突。“那些由于在關系中的某種要求得不到滿足以及由于對其他參與者所得所做的估價而發生的沖突,或目的在于追求沒有得到目標的沖突可以叫做現實性沖突,因為這些沖突不過是獲得特定結果的手段。相反,非現實性沖突……起因于至少其中一方釋放緊張狀態的需要。”[2](p.35)在科塞看來,現實性的沖突與價值客體的匱乏密切相關。如果價值客體是十分充裕的,那就不可能形成價值沖突,如果物質產品匱乏,那么社會的物質價值層面的沖突不可避免,如果精神產品匱乏,那么社會的精神、文化價值層面的沖突也就在 所難免。在一定意義上說,價值沖突的強度與客體的匱乏度成正比。現代西方發達國家 ,由于物質產品較為豐富,那么物質價值層面的沖突相對減弱,而精神產品的匱乏,使 得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矛盾、精神價值層面的沖突愈演愈烈。我們今天之所以要加強物 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正是為向更高層次的社會的發展創造條件,為了從根本上解 決物質匱乏和精神匱乏的問題,從而避免價值沖突乃至社會沖突的發生,使社會得以健 康有序地向前發展。所以,馬克思認為,在未來社會,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充 分的滿足,即從根本上消除了匱乏狀態,人們的價值沖突才會得到緩解。
    第五,外來文化的影響則是形成價值沖突的外部原因。我國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使西方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商品源源不斷地流入我國,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也隨之涌了進來,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匯通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新的價值參照,于是,一些迥異于中華民族傳統的、迥異于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念也被某些人推崇和接受,這就使得東西方的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的和非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之間的沖突得以發生并不斷加劇。
    更為嚴峻的是,西方價值觀的侵入對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進行著雙重的消解,即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中的科學成分和我們過去對它的僵化理解都有可能同時被消解掉。如西方的個人本位價值觀念,對中國傳統的社會本位價值觀是一巨大的沖擊,這一沖擊的結果可能是即使忽視個人價值、忽視個性的傳統觀念被沖破,也有可能使其中合理的集體主義思想也遭到踐踏。這種雙重消解的結果,并沒有消除價值沖突,反而使得價值沖突愈演愈烈。
        二、價值沖突的表現形式
    在當今社會,價值沖突不僅具有內在的必然性,且沖突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基本形式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與市場經濟價值觀的沖突,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價值觀 與市場經濟價值觀的沖突,中西價值觀的沖突。微觀形式則主要表現為價值主體之間的 矛盾沖突、功利性價值與非功利性價值的沖突、目的性價值與手段性價值的沖突、社會 主導價值與非主導價值的沖突、解釋性價值與操作性價值的沖突。本文主要探討價值沖 突的微觀形式。
    第一,價值主體之間的矛盾沖突
    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這種基于不同利益群體與不同需要基礎上的個人價值觀與社會提倡的價值觀之間發生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從價值主體角度來考察,一切價值沖突均表現為主體自身的價值沖突和主體之間的價值沖突兩種基本形式,而主體自身的價值沖突則是主體之間價值沖突的折射和反映,即價值主體在價值選擇時所處的矛盾境地。在價值活動過程中,最基本的價值主體則是個 人,個人也是價值觀的基本載體,人類的一切活動也就是個人追求價值、創造價值、擁 有價值的活動。然而,個人在活動過程中,總要受到來自于其他個人的制約,來自于他 人所組成的群體、集體的制約,這就形成了作為價值主體的個體與集體之間的矛盾沖突 ,形成個人主義價值觀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矛盾沖突,這是價值主體沖突的最基本的形 式,也是價值沖突的基本表現形式。
    在這一價值主體的沖突中,我們一方面要尊重個人的價值追求和價值選擇,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對個人的價值追求和價值選擇進行必要的限制。我們之所以要尊重個人的價值追求和價值選擇,是因為個人的價值追求是社會前進發展的原動力,社會要獲得發展,社會總價值要得到擴大,必須依靠個人對價值的追求和創造。市場經濟作為自主性、獲利性經濟,更要強調對個體價值觀和個體價值追求的尊重,舍此,就沒有個人積極性的發揮,也就沒有基于社會個體創造的整個社會的發展。然而,我們也應看到,個人總是生活在群體和社會之中,個體的價值觀總是要受到群體價值觀的制約,個體活動也要受到另外個體或群體的制約。這也就是說,個人的價值追求是自由的,但個人的價值追求也是受到限制的,是自由活動與外在限制的統一。同樣地,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自主性經濟,其自主性也不是絕對的,任何主體的“自主性”活動都要受到另一主體“自主性”的制約。因而,主體行為既是自我約束,也是外在約束,是兩者的內在統一。
    可見,當今價值主體的沖突是價值觀內在沖突的主體表現,這一沖突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社會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契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解決這一沖突提供了較好的前提,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沖突有望得到較大的緩解。
    第二,功利性價值與非功利性價值的矛盾沖突
    功利性價值即人們講求實惠,注重行為是否對增進行為主體的物質利益具有功用;非功利性價值一般表現為對功利性價值的超越,表現為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對真善美的追求。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社會,都有對物質條件的起碼要求,這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誠如馬克思所說,“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3](p.35)。滿足起碼的基本的生活需要、生存條件,追求功利,是一切個人和社會活動得以發展的起點,也是個人積極性的動力之源。然而,人之所以為人,正在于他不滿足基本的物質需要。在物質需求滿足的基礎上,總是力圖超越之。這種超越,或是表現為追求畸形的物質享受,或是升華為對非功利性需要的追求,即追求精神享受,追求人格完善,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由等。如果人們的價值追求能夠適時地上升,功利性價值和非功利性價值是應該統一,也是能夠得到統一的。但是,對立和沖突則是經常存在的,這種對立和沖突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表現得尤為突出。
    眾所周知,功利性價值和非功利性價值本來就是一對難以解決的矛盾,如果人們重功利性價值而輕非功利性價值,則易導致物欲橫流、生活糜爛,結果是社會風氣敗壞,整個社會陷入混亂狀態;相反,如果人們重非功利性價值而輕功利價值,又易導致壓抑人們創造并追求物質財富的積極性,將會延緩經濟的發展。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沖突有著更明顯的表現,這種沖突是以重物質享受輕信念理想為特征的,人們往往把物質追求放在第一位,把精神追求放在第二位;有些人則只有物質追求而沒有精神追求,有些甚至追求畸形的物質享受,一擲千金,斗富擺闊,甚至參與“黃、賭、毒”交易。所有這些使得功利性價值和非功利性價值的沖突急速加劇。
    第三,目的性價值與手段性價值的矛盾沖突
    這里所說的目的性價值和手段性價值是在同一價值系列中劃分的,主要是指以主體直 接希望或要求的目標(價值物)的實現為目的性價值,而構成實現這一價值的諸多條件、 中介的價值則為手段性價值。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主體直接希望或要求的目標,那么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則為目的性價值,而其他構成達到這一目標的必要條件如物質豐富、 精神充實、社會關系完善等則成為手段性價值。當然,手段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的區分 是相對的。目的性價值相對于更高層次的目的來說則構成手段性價值,而手段性價值相 對于較低層次的手段來說,則構成目的性價值。
    當前,我國社會目的性價值和手段性價值的沖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目的性價值虛設,目的性價值過分洋溢著樂觀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過分側重遠大高尚的價值目標,而忽視了較遠目的性價值的現實化要求,從而導致諸多中介環節的缺失,最 終使目的性價值虛設。如我們過分地強調大公無私的崇高道德,而忽視最基本道德價值 要求,最終不僅大公無私這一崇高道德,而且就連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如誠實守信、互 幫互助等)也難以實現。其二,目的性價值固化,即未將目的性價值適時轉化為實現更 高目的的手段,導致理想缺失,實用主義。這是對目的性價值虛設的一種否定,但這種 形而上學的否定使之走向了另一極端,即只注重實惠、實利,不注重理想的追求,沒有 把實惠的獲得、物質條件的改善當作實現更高層次價值的手段,而視之為唯一的或最高 的目的,從而導致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盛行。其三,人們對發展經濟、對金錢的欲望往 往超越社會為其提供的合法手段,從而引起一系列社會失范。如有權者通過錢權交易而 發財,無權者通過非法手段(偷稅漏稅、制假造假等)而獲利,有些人甚至通過搶劫、殺 人來實現其目的。這種目的性價值和手段性價值造成尖銳矛盾,即人們不是通過合法手 段而是通過種種非法手段去實現其目的,這是目的性價值和手段性價值最尖銳的對立狀 態,這種對立是社會動蕩不安、社會風氣敗壞的重要根源。
    第四,社會主導價值與基礎性價值的矛盾沖突
    這里所說的基礎性價值是社會中每個個體對社會生活以及社會生活變化的直接感受,它與人們的生存環境有密切關系,相對于社會主導價值來說,其變動具有主動性、個體性和先行性的特征。只要社會生活發生重大的變化,基礎性價值的變化就勢不可擋。如市場經濟的興起,社會基礎性價值就立即發生了變化,人們普遍出現逐利傾向,掀起了經商潮、下海熱等,這種基礎價值的變化往往有正負兩方面的效應:它使得社會在各方面呈現出顯著變動的態勢,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給人面貌一新的感受。另一方面,“物欲”作為脫韁的野馬四處奔騰也給社會帶來了混亂和無序,為社會的價值導向和價值整合帶來了困難,甚至誘發了許多違法犯罪活動。所有這些都要求社會主導價值承担起新的社會統攝與驅動的職能,以保證社會既充滿生機和活力,又不致失范而無序。
    相比較基礎性價值的先行性變化來說,社會主導價值的變化則顯得較為滯后。這是由于主導價值與社會生活變化之間的關系是間接的,它既是無數個體價值觀錯綜復雜復合的產物,又離不開理論家的甄別、選擇和論證,更需要統治者的認可和實施。只有通過這些環節才能保證主導價值與基礎價值的相通性和對于基礎價值的統攝力,又有著理論上的嚴密性,而且還能作為統治階級的意志在社會中切實發揮作用。
    然而,主導價值與基礎價值的沖突是經常發生的,這種沖突主要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原 因引起的:其一,主導價值的確立過分滯后,使社會上各不相同的基礎價值處于彼此對 立和混亂競爭狀態,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其二,主導價值的確立過于理想化, 敵視基礎價值的變化,從某種神圣的原則、理想的狀態出發,這樣,除了兩者的尖銳對 立和彼此對抗外,主導價值不能發揮實際的作用;其三,主導價值不能使彼此沖突的各 種基礎價值保持必要的張力,從而導致價值的尖銳沖突和對峙狀態。
    第五,解釋性價值與操作性價值的矛盾沖突
    所謂解釋性價值是指理論家、政治家加以闡釋、加以宣傳的價值觀體系;操作性價值是指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所奉行、所踐履的價值觀體系。它們與前面所說的主導價值和基礎價值有著某種對應關系。一般來說,解釋性價值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社會的理性認識,一是對操作性價值的歸納提升;操作性價值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傳統習俗的延續和對生活的自覺感受,一是根據解釋性價值而采取的行動。兩者有著相輔相成 的關系。
    然而,在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面前,兩者的對立和沖突就凸現出來了。如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中,人們的操作性價值很快發生了變化:對效率、功利、自由、個性等的追求成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操作性價值,而這些操作性價值的轉變,迫切要求人們 反思原有的解釋性價值,如公而忘私,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為了公平可以犧牲效 率等價值是否行得通,促使人們對社會主義價值做出重新解釋。如果人們仍然用原有的 平均主義價值觀去解釋公平,把公平理解為結果公平,或人們仍用原有的貶損個人利益去解釋集體主義,卻把變化了的操作性價值處于對立狀態。要緩解這一沖突,唯有造就兩者的良性運行機制:解釋性價值隨著社會操作性價值的變化而作重新的思考乃至調整,使兩者盡可能同步變化;同時,解釋性價值又必須保持對操作性價值的指導作用,使操作性價值不致停留在感性的、樸素直觀的水平上而獲得堅實的理論依據。在兩者協調發展的基礎上,為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價值支撐。
        三、價值沖突的處理原則
    對待和處理價值沖突,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解決方式,一種是集體主義的解決方式,一種是個人主義的解決方式。前者是以集體的利益、長遠的利益作為取舍的標準,作為解決沖突的方法,后者是以個人的利益、眼前的利益作為取舍的標準,作為解決沖突的方法。這兩種解決方式從表面上看雖然大相徑庭,但其本質都是形而上學,即用一種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并解決問題,只看到雙方對立的一面,而沒有去尋找沖突各方的契合點。這樣,雖然暫時解決了問題,但各方的沖突還會以另一種方式表現出來,如我們過去似乎用集體主義的方式解決了價值沖突,但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卻以另一種方式表現出來,甚至是扭曲地表現出來,如文化大革命中,對個人所謂的政治地位的重視,為了個人的所謂政治前途可以不惜犧牲他人、背叛家庭、出賣朋友等。這本質仍是個人主義價值觀在作祟。因此,我們對待價值沖突的總體原則是:正視差異和對立,尋找統一和共同點,在沖突中尋求新的價值世界。具體地說,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允許多種價值觀存在,尊重人們價值選擇的自由。
    在價值沖突中,不是通過行政命令去強迫人們接受某一價值觀或放棄某一價值觀,而是通過科學的論證,通過一定的輿論和宣傳工具,使人們在價值認識的基礎上,自覺自愿地接受或放棄某一價值觀,讓人們對價值觀的選擇從被迫轉向自覺自愿,這樣人們的行動才會表現出積極的態度。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不要價值導向,相反,是要改變價值導向的方式,即不是通過行政手段而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進行疏導,讓人們心悅誠服地接受某一價值觀。
    第二,要區分容許性價值、倡導性價值、批判性價值等基本層次。
    我們所說的允許多種價值觀存在,并不意味著對所有價值觀都等量齊觀,相反,我們要認真地區分,哪些是可容許的價值觀,哪些是應倡導的價值觀,哪些是應進行批判的價值觀。前兩者屬肯定性價值觀,后者則屬否定性價值觀。前兩者的差別就在于是否代表價值進步的方向,是否擁有更多的“能夠長久保持的因素”。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讓人們有一個盡可能合理科學的價值取向。
    第三,應確立科學的價值評價標準。
    什么樣的價值觀是好的、合理的、應倡導的,什么樣的價值觀是不好的、不合理的、應批判的,應有一個科學的衡量標準,這一衡量標準不是個人的標準,不是某一階級的標準,而應是社會歷史的標準。所謂社會歷史的標準,就是看某一價值觀是否符合歷史 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發展趨勢,是否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完善,是否有 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只有站在歷史的高度,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思考問題,才能對沖突中的價值觀作出合理性的區分,人們也才能在這種合理性共分的 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第四,尋找契合點,力求沖突各方的融合或達成價值互補。
    前面說過,沖突各方既有對立也有統一,而這里說的統一正是我們所要尋求的契合點和互補之處。如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雙方有著契合點和互補處,這就是必須兼顧集體和個人。如果只談集體而不談個人,那這樣的集體也只是虛幻的集體,是不為個人所依托的集體;相反,如果只談個人而不談集體,那這樣的個人也只是孤獨的個人,只是失去寄托的個人。前者是用集體淹沒了個人,后者則是用個人否定了集體,因而都不是合理的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在兩者之間尋求相通之處,即將個人利益和集體有機結合起來,承認集體和個人的價值主體和利益主體地位,承認雙方各自的獨立性和對對方的依賴性,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解決價值沖突,才能在沖突中尋求到新的價值世界。事實也證明,現實生活中的價值選擇,大量的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如何協調相互沖突的價值目標的選擇。那種不能兼顧各種需要的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學價值選擇只會導致病態的人格或造成病態的社會。
    收稿日期:200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石家莊5~10B1哲學原理陳章龍20042004價值沖突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存在的變化、利益格局的調整、多元價值的存在、人的存在方式的改變等是引起價值沖突的主要原因。轉型時期價值沖突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價值主體之間的矛盾沖突,功利性價值和非功利性價值的矛盾沖突,目的性價值與手段性價值的矛盾沖突,社會主導價值和基礎性價值的矛盾沖突以及解釋性價值和操作性價值的矛盾沖突等。深刻地認識并合理地處理價值沖突對于社會轉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具有重要意義。社會轉型期/價值沖突/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立項課題(01JC72003)文華,男,1940年生,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譯審,1007Seeking I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Values
   ZOU Ji-zho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Central University for Minorities,Beijing 100081,China南京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陳章龍(1960—),男,南京師大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作者: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石家莊5~10B1哲學原理陳章龍20042004價值沖突是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存在的變化、利益格局的調整、多元價值的存在、人的存在方式的改變等是引起價值沖突的主要原因。轉型時期價值沖突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價值主體之間的矛盾沖突,功利性價值和非功利性價值的矛盾沖突,目的性價值與手段性價值的矛盾沖突,社會主導價值和基礎性價值的矛盾沖突以及解釋性價值和操作性價值的矛盾沖突等。深刻地認識并合理地處理價值沖突對于社會轉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具有重要意義。社會轉型期/價值沖突/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立項課題(01JC72003)

網載 2013-09-10 21:38:53

[新一篇] 論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憲法學研究(1982——2002)

[舊一篇] 論社會轉型時期的教育失序與教育制度重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