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語體研究評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語體學是研究人們在各種社會交際活動中運用語言規律的科學。人們在談話、講演、辯論、現場實況廣播以及應用寫作、論文撰寫、科普創作、文學創作、作品翻譯等語言活動中都要受到語體的制約。研究語體,概括出各種不同語體在語言運用上的特點和要求,可以指導人們依據不同語體恰當選擇語言,做到適切得體,提高表達效果。任何言語作品都是從屬于某一語體的,掌握語體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對于理解、分析、欣賞、評論具體的言語作品都具有主要作用。研究語體對語文教學也有積極意義,可以幫助教師從語體的角度去具體分析指導語言運用問題,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因此,語體學是一門具有實用價值的科學。
  語體研究成為修辭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和語言學中的一個分科,是有一個過程的。傳統修辭學以辭格研究為中心。30~40年代陳望道《修辭學發凡》提出“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一義”的著名論斷,并對語體進行了一些研究。 直到50 ~60 年代學術界才正式著手研究語體,1956—1962年全國語言科學規劃指出:“這項研究對語言實踐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必須逐步展開。”張弓《現代漢語修辭學》(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年)對語體有較系統的闡述。進入80年代,更多的人認識到語體是修辭學第一性的,同時也是最深厚的基礎。人們自覺地從辭格的框架中、從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的組合框架中跳出來,開始研究詞語的錘煉、句式的選擇,篇章的調整,并擴展到了語體和風格。從此以后,中國修辭學掀起了語體研究的高潮。語體研究使修辭學擴大了視野,使“題旨情境”具體化了,可以讓人們在廣闊的范圍內去考察語言運用的效果,從而使修辭學具有更大的使用價值。
  1985年上海召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語體學研討會”,會后出版了論文集《語體論》。該書共收論文31篇22萬字,是我國第一部專門探討語體問題的論文集。語體學是一個較新的課題,在許多方面還未取得比較一致的看法。該書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精神,收集了眾多不同觀點的文章,其中大多數代表了當時這方面的最高水平。同年,中國修辭學會在大連召開第三屆年會,語體被列為中心議題。《修辭學習》雜志從1986年起設專欄論討語體問題。據統計《修辭學論文集》(1—4集)和《語體論》5本論文集共收論文171篇,語體方面的論文53篇,加上《修辭學習》雜志幾年來發表的語體方面的論文,總計近100 篇。這個數量表明語體研究已經成為當代修辭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了。
  目前,對語體的研究主要從基本理論和各種語體的語言特點的描述兩個方面展開的。語體基本理論涉及的面比較廣,主要包括語體的概念、性質,語體的形成、特點,語體研究的對象、任務、語體分類、交叉等等。理論研究在有些問題上基本趨于一致,如語體的概念、語體學研究的對象等。
  當前語言學界研究語體問題具體劃分為三大塊:一是有關語體的基本理論問題,基本理論中又以語體的形成為重點。語體是歷史的范疇,是歷史地形成和發展的,有其特殊規律。研究它的形成和發展規律,探討它的成因,對劃分語體類型,揭示語體特點有重要意義。二是研究語體類型,語體類型的劃分是語體學中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科學地劃分有助于正確認識各類語體現象,揭示各類語體特點。語體學必須確定語體分類的標準和原則,揭示和描寫語體類型的層次系統,否則就沒有語體學。三是研究各種語體的言語特點,不同類型的語體有不同的言語特點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修辭要求和修辭方法。語體學必須揭示其規律并指導語言實踐,這是語體學的最終目的。
  分歧較大的是語體的分類問題。語體根據什么標準進行分類、分多少類、各類語體對修辭有什么要求,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古代,魏曹丕《典論·論文》提出語體的分類根據是,“本同末異”并把書卷體分為4科8體;西晉陸機《文賦》把書卷體分為10類;齊梁劉勰《文心雕龍》把書卷體分為6類20余種。到現代, 其分類和古代有明顯的不同。陳望道《修辭學發凡》把語體分為實用體和藝術體或分為公文體、政論體、科學體、文藝體等,是以社會交際功能作為標準的。張志公主編的中央廣播電視教材《現代漢語》采用陳望道的前一種觀點,周遲明《漢語修辭》和王杰《漢語修辭學》采用陳望道的后一種觀點,張弓《現代漢語修辭學》把語體“先大別為‘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兩大類”,是以表現形式為依據的。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張靜主編《新編現代漢語》,宋振華、吳士文主編《現代漢語修辭學》,王德春《論體略論》和《修辭學探索·論語體》,基本都沿用張弓的分類方法,把語體分為口頭語體和書面語體兩大類,然后再把書面語體分為文藝語體、科學語體、政論語體和公文語體。口頭語體作為一個大類,前幾年論述較少,往往是列舉出來,一帶而過。語體分類的這兩大部分五大塊是80年代中前期常見的方法。到了后期有一定進展:鄭頤壽《語體劃分概說》(載《語體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一文認為語體分類要用“多層次、多序列地劃分”的方法,即第一層次分為書卷語體和口頭語體,第二層把書卷語體分為藝術體,混合體和實用體,第三層再把藝術體分為韻文體、散文體。混合體分為文藝性科學體、文藝性實體,實用體分為科學語體,還可再劃分下一層次,鄭頤壽、林承璋主編《新編修辭》(鷺江出版社1988年)對語體的研究有較大突破,該書上下兩編,下編講語體,另有一少部分講風格。從篇幅和字數看,上下兩編各占一半,這在修辭學專著中是一個突破,該書首先將語體分為書卷體和口頭語兩大類,然后書卷體又分為藝術語體、混合語體和實用語體,這三個分體又有各自的下位分體。口頭語體又分為對白體和獨白體。分類最詳細的是黎運漢主編的《現代漢語語體修辭學》(見下圖)。
            ┌日常談語體    ┌───口語語體┼演講體    │       └實況廣播體    │         ┌公文體    │         ├外交文書體語體類型│    ┌應用語體┼新聞體    │    │    ├書信體    │    │    ├廣告體    │    │    └文摘體    └文卷語體┤          ┌自然科學體         │    ┌專門科學體┤         │    │     └社會科學體         │    │     ┌自然科學體         ├科學語體├說明科學體┤         │    │     └社會科學體         │    │         │    └辭書體         │        ┌小說體         │    ┌散言體┤         │    │   └散文體         │    │   ┌格律體         ├文學語體┼韻文體┤         │    │   └自由體         │    │         │    └劇文體         │         │    ┌一般政論體         ├政論語體┤         │    └事物性政論體         │         │    ┌文學政論體         └交融語體┤     ┌散文體              └文學科學體┼詩歌體                    └科幻小說體         ┌漢譯體   附—翻譯語體┤         └今譯體
  該書將口語體又劃分為三個次類:日常談語體、演講體、實況廣播體。日常談語體的基本特征是廣泛性、隨意性、簡易性和契約性。修辭特點有:復雜微妙的語言變化,通俗生動的詞匯,簡易靈活的句法,松散跳躍的話語結構、適量運用常見辭格,借助非語言因素表達情意。演講體的語言特點有簡明性、可聽性、生動性。它又可分為:論述性演講體、學術性演講體和應用性演講體。實況廣播體包括體壇比賽的實況解說,各種娛樂慶典活動中節目主持人的即興串播,記者采訪時的實地口頭直播等。它的語言特點也是簡明性和生動性。該書對演講體和實況廣播體的研究基本上是填補了口頭語體的一塊空白。
  書面語體中的文藝語體和政論語體的研究起步相對早一些,因此有一定的基礎。公文語體的研究進步較快,交融語體也開始為人們所注意。這方面的材料較多,本文限于篇幅,就不再贅述了。相比之下,科學語體的研究顯得弱一些。所以,有人撰文呼吁要加強科學語體的研究。張會森在《修辭學習》雜志(1989年第1 期撰文)指出:“遺憾的是為科學技術服務的語言體類型——科學語體,包括語術語言、科技語言,它的特點、使用規律和語言規范問題,尚沒有引起我國語言學界、特別是修辭學界的注意。”他介紹了原蘇聯近年來科學語體研究深入發展的概況,并提出科學語體有以下問題需要研究:
  1、作為功能語體看的科學學術與科技語言、 科學語體的基本特征問題;
  2、科學語體的語言特點(詞匯語法……);
  3、漢語科學語體的形成和發展;
  4、科學語體的分語體問題,學術和科技著作的體裁樣式問題;
  5、各種學術著作以及技術文獻的語言規范問題;
  6、經典的或優秀的科學著作, 或推而廣之經典或優秀學者的語言風格問題;
  7、口頭學術言語的研究,書和口頭學術言語的異同,等等。
  科學語體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為了時代的需要,確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科學語體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近幾年廣泛使用的產品說明、發明專利、使用須知等一類“第二次文獻”體式以及文學科學交融體都要很好研究。
  總之,加強深入細致的語體調查和描寫,仍然是當前語體研究中心的重點和難點。目前對語體分類問題分歧較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各種具體語體類型的語言特點和要求心中無數。加之語體研究的現代化手段不足,缺少足夠的量的統計說明,因而無論是語體特點的描寫還是語體的分類,都還顯得有些粗疏,最好是扎扎實實做好調查工作,從具體作品入手,首先是下位語體的語言特點描述,再綜合為語體大類的描述,在方法上還應有“量”的說明,如此方會更有說服力和指導意義。
                 作者單位:西江大學中文系
                 (責任編輯 李天道)*
  
  
  
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西寧101-104H1語言文字學紀永祥19961996 作者: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西寧101-104H1語言文字學紀永祥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5:09

[新一篇] 新時期的美日關系: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新時期聞一多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