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東擴進程中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向分析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2004年5月1日,歐盟實現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擴張,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塞浦路斯和馬耳他等10國加入了歐盟,其中前8個國家來自中東歐。這次擴張是歐洲的“重新統一”,是歐洲政治上的勝利。從經濟角度看,歐盟擴張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潮流。因為這些新成員為了加入歐盟,早在十幾年前就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以實現完全的私有化和市場經濟,融入歐洲大家庭。但是,歐盟的老成員國担心,隨著歐盟的東擴,巨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會從歐盟15個老成員國流到10個新成員國。因此,歐盟東擴后,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向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
      一 歐盟東擴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
    根據關稅同盟理論,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成立會帶來貿易和投資的增加,跨國公司也會相應地做出投資創造和投資轉移等戰略反應。這一方面是因為隨著市場規模擴大將促使同盟內企業為生存和發展不斷增加投資;另一方面是因為同盟外的企業為了繞開關稅同盟貿易壁壘的限制,紛紛到同盟內進行直接投資,在當地設廠直接生產與銷售。所謂投資創造就是,非同盟成員國的投資主體針對關稅同盟成立所帶來的貿易轉移而相應增加對同盟內的投資;而投資轉移是指在同盟內進行生產重組,投資在同盟成員國之間的轉移(注:陳巖:《國際一體化經濟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在歐盟東擴的進程中,這一戰略就是指跨國公司針對歐盟東擴而增加對歐盟的投資,或者將其在歐盟境內的原有投資進行戰略重組,以充分利用歐盟東擴帶來的巨大商機。
    (一)“投資東擴”的預期
    人們認為,歐盟準成員的出現將引發大量外資東擴,其依據是:
    首先,隨著歐盟東擴的實現,歐洲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統一大市場,其一體化程度也最高。新加入國以歐洲統一大市場為依托,投資環境大為改善,投資信息更加暢通,投資風險和成本將大大減少,投資的收益將增加,其競爭力也相應增強。
    其次,與比鄰的西歐其他國家相比,新入盟的中東歐國家目前政治穩定,經濟健康發展。而且這些國家決心融入世界經濟大家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向市場經濟方向發展,從而增強投資者在這些國家投資的信心。
    再次,這些國家勞動力價格低廉、文化素質高,因此,其生產的產品國際競爭力強。據悉,目前這些中東歐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比西歐國家低20%。
    最后,這些國家擁有巨大的、尚未開發的商品和服務市場,且購買潛力大,具有良好的商業前景,外商有拓展市場的空間。
    此外,由于新入盟的中東歐國家與歐盟長期存在著經濟互補關系,中東歐地區的外來投資2/3來源于歐盟,其中德國、英國、荷蘭和法國等國的投資最多。根據德國工商總會對近8000家德國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歐盟東擴后至少有1/3的企業表示將前往中東歐地區投資;已在中東歐國家投資的企業中,38%表示將增加投資額,54%則計劃投入同等金額,僅有8%將減少投資額(注:祝寶良:《歐盟東擴的經濟影響及我國的對策》,中經網。)。于是,人們認為,新入盟國家將成為未來外國直接投資的集中地。
    (二)投資形勢的分析
    盡管從理論上說,歐盟東擴有利于新成員吸引外資,包括來自歐盟其他國家的資金。但實際情況卻是,來自其他國家和歐盟內部的資本流入并沒有因此顯著增加。與人們所料相反,新加入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與歐盟15個老成員國相比呈下降趨勢(見下表)。
    從表中看出,1995~2000年流入新入盟國家和歐盟15個老成員國的外國直接投資都呈上升趨勢,分別從121億美元和1140億美元上升到217億美元和6840億美元,這與全球跨國公司并購猛增的趨勢相一致。但是從2000年開始,受全球跨國公司并購活動大量減少的影響,歐盟15個老成員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流量也減少了,而新入盟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呈波動趨勢:由于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國的優秀表現,2002年新入盟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仍保持上升態勢,2003年外國直接投資也進入了下降軌道。但是從新加入國與歐盟15個老成員國兩者外國直接投資的比重來看,前者1995年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占后者的10.5%,而到了2003年前者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只相當于后者的3.5%。
    2004年1月12日,聯合國貿發會議公布了對2003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的最新預測。貿發會議認為,2003年中東歐地區吸收跨國直接投資303億美元,同比增長5.6%。但是,新加入歐盟的8個中東歐國家2003年吸收跨國直接投資150億美元,同比下降32%。
      2004年新加入歐盟的國家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  (單位:億美元)
    附圖{F8P318.jpg}
    資料來源:UNCTAD FDI/TNC database.
      二 “投資東擴”未發生的原因
    由上述分析可見,歐盟東擴并沒有帶來“投資東擴”,也就是說加入區域一體化組織未必就能保證外資流入或轉移。雖然西班牙加入歐盟時,外國直接投資急劇增加,但是這種情形沒有在新入盟國家重演。因為外資流入的增減變化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一些特殊情況影響了外國直接投資地理方向的轉換。
    (一)制度變遷導致對外國直接投資的需求降低
    21世紀初,這些國家以政府為主體,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進行了私有化改革。這一改革最早發生在匈牙利,然后在波蘭,捷克和斯洛文尼亞等國相繼展開。從本質上說,這一私有化改革是強制性制度變遷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給這些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變遷成本。因此,這些國家為出售國有資產,早日完成私有化改革,對外資的需求量相應增加,并用這些資金來彌補私有化改革所產生的巨額財政赤字。到2002年,這些地區的私有化已經基本結束。這就導致了2003年吸收跨國直接投資規模急劇下滑。
    (二)歐盟內外資金供給減少
    1.外國直接投資本身特性的影響
    新加入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沒有迅速增加與外國直接投資本身的特性密切相關。由于現有工程存在大量的沉沒成本,而且原有投資場所的企業已經融入當地的投資環境中,產生一種協同效應,以及相對安全的優勢。所以,企業要想進行大規模風險投資時,必須把這些因素與新場所的較低成本等因素進行權衡,才會選擇新廠址。
    2.援助措施逐步介入的影響
    歐盟15個老成員國并沒有立即對新成員國實施一套有力的援助措施,這也導致了現今新加入國外國直接投資的低水平。由于老成員國把新成員國的加入看做一種威脅,所以至今沒有一個老成員國愿意加強向新成員國的投資。況且新成員國不能馬上享有成員國本應享有歐盟的援助措施。例如,在入盟第一年,新成員只能享有老成員35%的“團結基金”(這是一種歧視性待遇)。所以,新加入國在貿易政策以及加強投資者信心方面也遠遜于歐盟15個老成員國。正因為如此,對歐盟的外國直接投資不會很快從15個老成員國轉向10個新成員國。
    3.歐盟經濟形勢的影響
    近年來歐盟經濟持續低迷,歐盟15個老成員國的經濟增長率從2000年的3.4%下降到2003年的0.8%。而新加入國一般都是經濟開放的國家,歐盟老成員國經濟的下降也必將影響新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比如說,匈牙利的經濟非常開放,2003年其對外貿易達到2900億美元,大約占GDP的100%。匈牙利大約80%的外貿出口面向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成員國,大約75%是去往歐盟國家,所以全球經濟的任何問題會立即在匈牙利體現出來(注:《經濟觀察報》2004年4月17日。)。歐盟老成員國經濟的持續低迷必將影響新加入國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
    4.全球投資形勢的影響
    近年來,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不斷下降。據UNCTAD統計,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數量從2000年的1.4萬億美元下降到2003年的6530億美元。這主要是因為全球大規模的企業跨國并購活動的急劇收縮。作為世界經濟的成員,新加入國的外國直接投資自然也趨于下降。
      三 對歐盟東擴后投資流向的預測
    歐盟東擴在近期并沒有帶來“投資東擴”,但是從中長期來看,還存在一些促進“投資東擴”的積極因素。盡管新加入國缺少政策,但是這些地方存在不少商機。到2014年,歐盟提供給新成員的地區和結構性資金的過渡期結束。屆時,這些新成員就會得到和老成員一樣的援助,而且新老成員之間的聯系會越來越緊密。一旦人們的觀念發生變化,老成員國也會更多地考慮推動在新成員國的投資,越來越多的區域外的企業也會投資于這個有效率并依托歐盟大市場的新區域。到那時,投資的沉沒成本和東道國的壓力會相對減少。反過來,跨國公司可能開始把新加入國作為一個地區性出口平臺。
    從另一方面看,新加入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數量少,表明這些國家尚存在許多未被開發的外國直接投資潛力。這就需要外國直接投資的投資國和東道國共同努力,加速新加入國融入一體化的進程,使其經濟水平盡快趕上歐盟15個老成員國。可以說除塞浦路斯和馬耳他以外,新加入國早在自身的經濟轉型期或在入盟的談判期就開始完善和改進政治經濟環境,以增強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能力。入盟后,這些國家的原有優勢,如有競爭力的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稅收負担、良好的通訊和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都是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動力。
    但“投資東擴”的路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約:
    1.將按照歐盟的法規調整本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與法規,其中給外國投資者的許多特殊優惠將被取消。
    2.將根據歐盟的市場原則行事,自由化買賣的效果將降至最低。
    3.由于開始使用歐元或其他可兌換貨幣,可能會迫使一部分潛在的投資商退出。此外,再加上這些國家的企業私有化已基本完成、就業者工資大幅度增加、一些國家經濟形勢不明朗等情況都將影響投資者的信心。
    4.未來外國直接投資是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私營部門的發展、銀行企業的改革、立法體制和宏觀經濟框架及單位勞動力的成本等。
    因此,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好制約外國直接投資的因素,那么,這些新加入國的外資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京29~32F8世界經濟導刊關雪凌/張曉靜20052005本文從貿易、FDI和移民三個方面,探討了歐盟東擴后勞動力跨區域流動的趨勢以及勞動力市場可能發生的變化。通過分析發現,東擴國向歐盟原有成員國的人口流動不會出現無序、失控的局面,而且流動的規模不會對歐盟原有成員國的勞動力市場產生十分強烈的沖擊,更不可能造成歐盟原有成員國勞動力市場的“雪崩”。[基金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03BJBJG094)《論北京旅游的產業安全與成長要素》的階段性成果。主持人為戴斌教授,參與本文撰寫的主要人員包括劉大可、秦宇、李宏、厲新建、朱靜。蕭延中 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北京 100872都靜(1981-),女,陜西安康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 北京 100872   ZHAO Jia-xiang
   Research Centre of Deng Xiaoping Theor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關雪凌,中國人民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
    張曉靜,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作者: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京29~32F8世界經濟導刊關雪凌/張曉靜20052005本文從貿易、FDI和移民三個方面,探討了歐盟東擴后勞動力跨區域流動的趨勢以及勞動力市場可能發生的變化。通過分析發現,東擴國向歐盟原有成員國的人口流動不會出現無序、失控的局面,而且流動的規模不會對歐盟原有成員國的勞動力市場產生十分強烈的沖擊,更不可能造成歐盟原有成員國勞動力市場的“雪崩”。[基金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03BJBJG094)《論北京旅游的產業安全與成長要素》的階段性成果。主持人為戴斌教授,參與本文撰寫的主要人員包括劉大可、秦宇、李宏、厲新建、朱靜。蕭延中 中國人民大學 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學系,北京 100872

網載 2013-09-10 21:45:53

[新一篇] 歐盟東擴的文化基礎及其戰略意義

[舊一篇] 歌唱中氣息、發聲、共鳴的相互關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