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學中兩個概念的辨析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6160(2000)03-0010-03
  當前,物流的作用正日益引起政府、經濟決策部門和企業的關注。作為“第三利潤源泉”,物流在今后的經濟活動中,特別是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方面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因而,對物流學的學習和研究也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物流學是研究物流系統存在和運行的普遍規律,以實現物流的時間和空間效益的綜合管理科學。我國對物流問題進行系統研究起步較晚,在許多方面還有待深入,對一些問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本文對物流學中常用的兩個概念作一辨析。
  一、物流
  “物流”無疑是物流學中最基本及核心的概念。我們目前使用的“物流”一詞直接引自日語中與漢字同形的“物流”,其含義是“物的流通”,而日語“物的流通”又是由英語Physical Distribution(PD)翻譯來的。我國有關市場營銷學著作中使用的“實物分配”一詞即是Physical Distribution 的中文直譯,因而與物流是同一所指。
  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是作為市場學的一個概念使用的,最早見于Fred的《Principle of Marketing》一書中。在對營銷學的研究中人們發現,“營銷”應包括兩種不同但又彼此相關的過程。其一是致力于發掘并刺激購買者;其二是財貨的實物分配,即企業在獲利的基礎上,為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將原材料和最終產品從產地轉移到使用地點過程中所進行的計劃、執行和控制活動。市場營銷中的這兩個彼此相關的過程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同時,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企業的銷售是物流的前提,而實物分配又是實現及完成銷售活動的保證。因此,實物分配成為企業市場營銷成敗的關鍵之一,競爭越激烈,其意義也越大。但人們對物流的研究并沒有因此而止步,特別是將其與商流相對應時,物流便成為了商品流通活動的一部分,二者共同構成了商品流通活動。物流的范圍和內容都有了更進一步的深入。因此,在美國除PD之外,還常使用Business Logistics、Physical Supply、Materials Management、Market Supply、Logistics of Distribution、Total Distribution等詞匯,這些定義的內容及范圍都有所區別。
  但究竟什么是“物流”卻有著多種表述方式。美國物流經營全國會議(NCPDM)在1968年做了如下定義:“物流是制品從生產線的終點到消費者的有效移動以及從原材料的供應者到生產線起點的移動這樣一種廣范圍的活動,是在制造業和商業中使用的語言。這一活動包括貨物輸送、保管、裝卸搬運、包裝、庫存管理、工廠或倉庫布局、訂貨處理、市場預測以及對顧客的服務。”后來,該定義內容中又加進有關信息活動,從而反應物流的全貌。[1]
  日本也有類似的定義。1956年日本生產效率本部派團到美國考察,在考察報告中首次提到了PD概念,并把它作為流通技術來理解。當時,日本正處在經濟發展的高速成長期,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使得流通基礎設施(輸送工具、道路、貨物中轉基地等)顯得嚴重不足。因此,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滿足生產、流通的需要是當務之急,于是流通技術便成為被關心的重點。但是不久便發現這種理解有問題,沒有反應PD的本意。經過探討之后,將其翻譯成“物的流通”,以后又簡稱為“物流”。1982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阿保榮司在《物流基礎》一書中提出“所謂物流是指有關供給主體和需求主體相結合,克服空間和時間的間隔,以及創造部分有形物質的經濟活動,其中包括一切有形和無形財物的廢棄和還原。具體地說,是指運輸、保管、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物資流通活動以及有關物流的信息活動。”[2]
  以上兩個定義都側重強調和羅列了物流所包含的功能要素,強調物流是與物資的流動相關聯的一系列活動,以區別與所有權轉移相關聯的商流活動。這樣的定義比較容易了解物流系統包含的功能要素,但也給人們一種感覺,似乎物流就是輸送、保管等一系列活動的集合。物流的主要功能是運輸和保管,于是運輸和保管就成了物流的代名詞。Distribution一詞的原意是相對生產(Production)而言的“配給、分配”的意思。日語中的“流通”一詞相當于英語的Circulation,由于漢、日語詞的相似性,才將PD譯成“物的流通”,略稱物流,就是人們對物流本來的意思產生了誤解。事實上,在物流這一概念出現以前,運輸和保管活動便已存在。我國在引入物流概念之前,一直使用“儲運”一詞來概括運輸、保管活動。如果僅僅是用“物流”去替代原來的詞匯,而不是把它做為一個新的領域去研究,顯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我們必須從一個新的角度,即從物流概念的本質去理解。
  物流概念的本質應體現在對于物流相關活動的管理方式的變化。1962年,美國經營學者道拉卡在《財富》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經濟的黑暗大陸”中指出,消費者所支出的商品價格的50%是與商品流通活動相關的費用,物流領域是降低成本的最后領域。當時,物流以外活動領域的管理已經得到改善,生產領域的機械化、自動化取得進展、計算機在事務處理方面得到應用、銷售方面采用了科學的營銷方法,剩下的領域只有物流領域,物流被稱之為“第三利潤源泉”,物流各功能活動的綜合管理得到推進。其特征是,將銷售領域存在的運輸、保管、庫存管理、配送等活動,以信息系統作為中介手段構成有機的整體,遵循二律背反原則,經濟合理地配置相關資源,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物流概念的出現反映了對物流各功能活動的管理朝著系統化、整合化方向發展。由此可見,物流的本質體現的是一種系統化管理方式,在這種管理之下形成的商品供應系統就是物流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運輸、保管、信息處理等活動要素只是作為系統目的實現的手段而存在的,物流應當屬于管理活動的范疇,只從功能角度理解物流是片面的。
  準確把握物流的概念對物流學的研究與物流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是有助于我們消除在物流認識上的誤區。當前,對物流的片面認識主要表現在:(1)認為物流就是物資流通。由于我國物流的概念最初是由物資部門從日本引入,人們自然以為物流就是物資流通的簡稱。這里至少混淆了兩個概念,物資流通中的“物”是指生產資料,而物流中的“物”應包括一切有形的、可移動的物質資料。物資流通不僅包含了物流,而且包含了商流過程,是商流與物流的統一。(2)物流就是儲運,就是我們已經在干的事。如前所述,儲存、運輸只是物流的功能要素,由于在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是物流系統的兩大支柱。在當前有關物流學的教科書中,儲運都占有相當大的篇幅,所以很多人都認為物流就是儲運。其實,任何物流功能要素都不是物流,只有將它們進行整合,成為有機整體,才是物流。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工作如儲運、流通加工等在沒有整合和系統化之前不能稱之為物流。那些僅僅將倉庫改為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將貿易公司或運輸公司改為物流公司的做法是一種將物流庸俗化的傾向。其次是我們能適應現代物流發展的要求。任何一個概念出現以后,隨著環境變化,其外延會不斷擴大,但其本質卻是始終如一的,物流這一概念也是如此。現代物流已呈現出加強用戶服務、外協、戰略合作伙伴、第三方物流、信息管理和網絡控制等重要發展趨勢,已從功能要素的整合發展到企業間關系的調整與整合階段,即所謂供應鏈的出現,但其本質仍是整合化、系統化的管理,只不過是范圍更大、手段更先進而已。
  二、配送
  配送被認為是一種先進的物流方式,在物流學的研究和應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與物流類似,“配送”一詞也是源于與漢字同形的日語“配送”,而日語的“配送”又是英語Delivery的意譯,其本意是運送、輸送和交貨。但人們對它的理解卻不盡一致,而且存在較大差別,即使在日本也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如日本文部省審定的物流教材中,將其定義為“最終將物品按指定的時間,安全、準確交貨的輸送活動”。日本1985年發布的工業標準將配送定義為“把貨物從物流節點交到收貨人處”的交貨行為。而日本日通研究所編寫的《物流手冊》則把配送稱之為“面向城市和區域范圍內,對需要者進行的運輸”。由此看出,日本等學者是把物流中的輸送和運輸功能等同于配送或視為配送的核心內容,因而在有關資料中,常常混用運輸和配送這兩個詞語。[3]
  我國學者在研究流通體制改革時,直接引用了日本的“配送”一詞,但給出了新的解釋。目前,比較通用的定義是“按用戶要求進行的配貨和送貨活動”,這個定義通俗易懂,更符合我國的國情。在這個定義中,突出了配送實踐中的“用戶要求”、“配貨”和“送貨”三個特征,特別強調了配貨的作用,提出了配送的內涵包括“配”與“送”兩種活動的看法。這一提法有兩層含義,首先是把配送和送貨區分開來,配送的本質是送貨,但又不等同于作為促銷手段的一般性送貨活動和企業生產什么就送什么的“直達型”供應,它是一種完善化的、高級的輸送活動。在向客戶送貨的過程中,客觀上有明確的組織和比較明確的供貨渠道,有相關的制度約束,是一種建立在備貨和配貨基礎上的經濟活動。按用戶要求進行備貨和送貨是配送的基本特點,因而配送是一種先進的物流方式和物流體制。這一提法的另一層含義是指出了配送是一種綜合化、一體化的物流活動。從環節上看包括貨物運輸,同時融合著集貨、存儲、分貨、揀選加工、配裝等活動;從運動程序上看,貫穿著收集信息、備貨、運送貨物等操作。
  需要指出,這里所指“用戶”,并不一定是最終消費者。對于生產資料來講,用戶較多的是最終消費者,對于生活資料的配送對象則較多的是零售商,而不是居民個人。配送也包含著向中間商的送貨活動。由此可以看出,“按用戶要求進行配貨和送貨活動”應是對配送的較好的定義,它能夠反映配送的規律和本質特征。在有些專業書籍中,有兩種觀點較為常見。一種認為配送是一種“中轉型送貨”,因而配送只能由中間商來完成。我們認為,這一提法只是反映了配送的一種特殊形式。當然,對于那些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多用戶的集貨和送貨通過中間商來配送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由生產企業設立配送點向零售商、批發商供貨或生產企業將貨物備好配齊后直銷給用戶同樣是配送活動。事實上,最早的配送活動就是由生產企業開展的。另一種觀點是認為配送是城市和區域范圍內的運輸。這一提法已經在實踐中被否定。某些交通條件好、貨物運輸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國家(尤其是從事轉口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配送活動的范圍早已超出了國界范圍,配送本身并無距離限定。
  隨著生產和貿易的全球一體化和物流技術的進步,配送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形式在不斷更新。如在電子商務環境里,消費者在網上的虛擬商店購物,并在網上支付,現實的商店、銀行沒有了,這樣,物流公司的任務就加重了。它不但要把虛擬商店的貨物送到用戶手上,而且還要從生產企業及時進貨入庫。物流公司既是生產企業的倉庫,又是用戶的實物供應者,配送的作用就更加突出。由于電子商務交易對象的廣泛性,配送系統就呈現出等級層次的特點。除各個小區設一個綜合配送中心負責小區供貨送貨外,若干小區還要聯合起來,建立大的物流中心,負責向各個小區配送中心配貨送貨;還有更大的物流中心,如港口碼頭、鐵路站點負責向全區、甚至向國內外大進大出的轉運商品,不同的配送中心承担不同的功能,彼此互相協作、互相支撐構成一個功能齊全、布局合理有著等級層次結構的配送體系。此外,為適應電子商務的需要,配送中心除傳統的儲運、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功能外,還要特別增加商品展示功能等。配送的內容、范圍在不斷變化,但仍是一種按用戶要求進行配貨和送貨的活動。
  [收稿日期]2000-05-17
《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學報》煙臺10~12F51商貿經濟孫志偉/張兆響20012001從不同角度對物流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物流和配送進行了分析,以正確把握物流與配送的本質,為物流學的研究和應用打下基礎。物流/配送/辨析physical distribution/delivery/discriminationDiscrimination of the Two Concepts in Physical DistributionSUN Zhi-wei/ZHANG Zhao-xiangDept. of Management,China Coal Economic College,Yantai 264005,china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this paper analyzes on two of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s in the science of physicaldistribution-physical distribution & delivery in order to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two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the research & application of the science of physicaldistribution.孫志偉(1964-),男,黑龍江寶清人,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煤炭經濟學院管理系,山東 煙臺 264005 張兆響 中國煤炭經濟學院管理系,山東 煙臺 264005 作者:《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學報》煙臺10~12F51商貿經濟孫志偉/張兆響20012001從不同角度對物流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物流和配送進行了分析,以正確把握物流與配送的本質,為物流學的研究和應用打下基礎。物流/配送/辨析physical distribution/delivery/discrimination

網載 2013-09-10 21:46:19

[新一篇] 愛,不需要回報——董李鳳美康健學校老師關懷智障兒童的故事

[舊一篇] 猶太人說:請帶著智慧逃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