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走在自由之前  ——美育本質的一種看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美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雖然晚出于近代,但關于美育的思想和實踐,卻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翻開中國教育史,蔡元培先生的功績尤為彪柄,正是他第一個把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并列起來,大聲疾呼“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雖然現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美育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但理論界對美育的本質卻未能明晰地定義,從而影響美育在社會實踐中的順利進行,因而對美育本質的討論和爭鳴是必要的。因此我不揣冒昧,也來表述一些自己的觀點。
      一、美育是一種以精神愉悅為特征的感性教育
  黑格爾在《美學》中給美下了一個顯而易見是唯心的定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但他的這個思想無庸置疑又包含著辯證而豐富的含義,是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總結。美是人類物質和精神生產所達到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即理念與感性顯現的統一,理性與感性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確實,感性形象是美存在無法抽離的載體,“美之為美即是感性的美,并不是在人所不知的無何有之鄉;不過在感性上是美的東西,也正是精神性的”(注:黑格爾:《美學》,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美不是用思想和純粹心理性的形式來表現和存在的,美的內容必須隱藏在生動形象的背后,美的生存特質在于感性形式的感官性、具體性、鮮明性和獨創性。
  1、感知形象,進入審美教育的必由之路
  審美,是主體對具體事物的直觀形象進行超功利、無現實欲求的直覺把握和觀照活動。如果離開了生動的美的感性形象,蕩人情性的審美就無法發生。因而現實生活中美的事物、現象或形態的存在,為審美教育的進行提供了可能。
  美存在的外在形態,可分類為現實美和藝術美,現實美即現實生活中的美,它包括社會美和自然美,它直接地呈現在我們生活的時空之中。社會美是美的本質的直接展現,是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在生產和生活流程中以原生態表現出的真與善,蘊藉著作為人的智慧與善良、崇高與優美、悲劇與喜劇。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里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美包含著一切可愛的,為我們的心所寶貴的東西,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生活”的不朽結論。“生活呀,生活,多麼可愛,多麼可愛。象春天的蓓蕾,芬芳多彩……”,這位唱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的人,就是而對痛苦永遠具有微笑的勇氣的張海迪。美好的生活理想激勵著她同死神、同身心的痛苦進行頑強的拼搏。她一天學也沒上過,但在輪椅上卻完成了7部專著。她在新近出版的散文集《生命的追問》中說,我要在意義的追問中快樂地堅持每一天。人們從海迪身上讀到了生活的美好價值。社會美正由于善的豐富多彩而成為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自然美即人化的自然事物的美,如日月星辰,山水花鳥。自然美側重形式美,如色彩、聲音、形狀、質料等,成為自然美整體構成的突出部分。如蝴蝶,由于她形貌上誘人的圖案色彩,動人的翩翩舞姿及戀花的自然特性,能給人以想象和美感,于是她的幼蟲對農作物的傷害,人們也就忽略不計了;恰恰相反,癩蛤蟆盡管渾身是寶,肉味鮮美,身體又是人體健康所需的中藥材,且能消滅害蟲,只因其形態丑陋,皮膚灰黑,氣味難聞而招人白眼。自然美的內容概括朦朧隱約模糊,自然物自然存在,人們賦于它以內涵和意義。
  由社會美和自然美構成的現實美,極其生動和豐富,但紛繁蕪雜、零散粗糙浮于現象,無法完全滿足審美主體層次不同趣味相異者的審美需求,藝術美則彌補了社會美和自然美形態中的缺陷和不足。藝術美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將社會美的內容與自然美的形式在藝術中融為一體高度統一,成為一種更典型、更理想、更集中、更具普遍性的美。藝術美是美的最高形態。而以鮮明具體的形象去反映社會生活表現創造者的思想情感是藝術的突出審美特征。一首詩、一幅畫、一支歌、一座雕塑,都是我們可以用五官感覺去感知去領受的,它們的聲音、色彩、線條等感性材料,能夠帶領我們進入美妙無窮的藝術世界。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1875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聽了柴科夫斯基創作的《如歌的行板》,他被那自然淳樸、婉轉憂傷的音樂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他說:“我已經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了。”再如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看畫里那憨厚憔悴的父親形象,我們會怦然心動,這是你的父親,也是我的父親,是千百年來在這片貧瘠又厚實的黃土地上堅韌頑強地耕耘著生活著的父親形象。黑格爾指出:“藝術理想的本質就在于這樣使外在的事物還原到具有心靈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現象符合心靈,成為心靈的表現。”(注:黑格爾:《美學》,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美的表現形式,無一例外地呈現出具體感性的特點。審美,首先必須啟動和活躍審美主體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所有心理機能,直接觀照、感覺和把握美的形象,通過外在的形象才能進入內在的美的精神世界。形象是主體進入美世界的金鑰匙。
  2、精神愉悅,審美教育的魅力所在
  美的形象往往具有具體、鮮明、獨特、生動等特征,因而審美一般就具備審美享受的性質。在美的世界,我們躲避枯澀而艱辛的概念、判斷、推理等理性沉思,盡情地放開心胸展開雙臂去擁抱美。杭州西湖為何被人贊為人間天堂,正因為它那美麗動人的景色使人流連忘返、魂牽夢縈,物我合一,恍然隔世。
  優美的審美對象常使接受者得到極大的審美享受。這種運用審美知覺對美的完形組織的觀照,相伴隨而來的是審美情緒上的愉快效應,它已經完全擺脫了普通物質知覺中的功利性傾向,呈現為精神上的舒暢、自由、超脫和快樂。因而,審美,在接受者期待視野里浮現的完全為愉悅體驗,它不但是感覺器官的開放和滿足,更是精神上的解放、胸懷的擴大,心靈從中獲取了愛、勇氣和力量。不管我們獲取的感覺是悲傷或歡樂,都能使我們的精神得到形而上的張揚。莫泊桑在談到讀者對小說的要求時說:“這些人群朝我們叫道:安慰安慰我吧。娛樂娛樂我吧。使我憂愁憂愁吧。感動感動我吧。讓我做做夢吧。讓我歡笑吧。讓我恐懼吧。讓我流淚吧。使我思想吧。”(注:莫泊桑:《小說》,《文學理論叢刊》1958年第三期)審美活動所獲得的快適不同于因人的生理欲望或沖動被滿足而得到的快感,它本質上是屬于精神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當然美感的愉悅并不絕對地排斥生理的快適,因為審美需要依賴五官的活動,需要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的幫助,唯有悅目才能賞心。
  凡是美的事物內在總是體現了人的理想、智慧和本質力量,欣賞美的時候,正是在確證自己作為人的本質力量。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畫家達芬奇,于1503年創作出令人驚嘆的名作《蒙娜麗莎》,畫中女性端莊、安祥,肅穆、善良,尤其那含蓄而朦朧、神秘而永恒的微笑,傾倒了無數的觀眾。她與背景中的漠漠宇宙融為一體,又令人感到卓然獨立;有時感到她年輕美麗,卻又覺得她飽嘗人間艱辛,有時感到她熱情而溫存,有時又覺得異常冷漠而無法親近。這幅洋溢著無限生命感的杰作,給人類展現了無窮無盡的藝術魅力。美的事物以個別而生動的形象感動著我們,震撼著我們。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喚起的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面前時洋溢于我們心中的那種愉悅。我們無私地愛它,我們欣賞它喜歡它,如同喜愛我們親愛的人一樣。”(注: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在審美者觀照對象之美的那一時刻,作為快樂的審美之愛便在他的心中出現了,這是一種表現為審美愉悅的特殊之愛。當審美活動完成之后,充滿快樂體驗的審美經驗在審美者心靈中“繞梁三日”,慢慢地沉淀為有益的營養,繼而產生新的審美欲望。審美教育就是在這種享受美、追求美,從而創造美的良性循環中,使受教育者成為完整的人。
      二、美育是一種以潛移默化為方式的情感教育
  人的敏感而豐富的心靈由思想和情感的對立與統一構成,一方面是進行科學和哲學思想的高級智慧過程,另一方面是最強烈、最鮮明的激情和熱情。情感是指人對外在事物或現象的態度評價及其心理體驗。(注: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它包括情緒和感情,低層的情緒為人和動物所共有,傳遞著人的生理狀態和關于機體需要的滿足或不滿足的信息,具有本能性、情景性和易變性;高層的感情與人類的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相聯系,具有持久性、穩定性和深刻性;二者結合和聯系就構成一個人的個性特征。審美教育就是使人的個性走向高尚和完美的較受歡迎的教育手段之一。審美就是使情感的缺失和失衡得到安全的彌補和渲泄,使粗鄙凡俗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凈化,在審美過程中使人的靈魂升華至美的境界,因而本質上說,審美教育即是情感教育。
  1、陶冶性靈,審美教育的追求目標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認為:“美感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養性”。我國美育的積極倡導者蔡元培也指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他又說:“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類能在音樂、雕刻、圖畫、文學里又找到他們遺失了的情感。”“人人都有感情,但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而轉弱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美育”(注:《朱光潛文集》第二卷)。
  審美活動就是要面對審美對象集中精力凝神觀照,擺脫一切世俗雜念的干擾,忘懷一切,將整個情感和心靈都灌注到美之中,達到“神與物游”的超脫境界,即如莊子所謂“坐忘”。在美的觀照里自我超越實際生活的一切興趣和欲念,純粹地歸附和沉入對象之中,使審美者的情感在美形態的原野上盡情流淌。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李斯特曾說過,如果說音樂被人稱為最崇高的藝術,那主要是因為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純的感情的火焰;它是從口吸入的空氣,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它可以感覺得到地滲入我們的內心,象箭一樣,象朝露一樣,象大氣一樣滲入我們的內心;它充實了我們的心靈。由于我們世人的軟弱無力給我們心靈上帶來的痛苦和災難,只有音樂中的那種活生生的、光芒四射的感情能使我們解脫出來。只有在音樂里,由于那自由自在的、充滿著溫暖的力量的感情的激流,使我們從Thought(思想)的魔鬼勢力下解脫出來。使我們的發皺的額頭從思想的重負下得到暫時的解脫。
  倘若不專注于美而是混雜著現實功利觀念,糾纏于實用的情感,就無法升華至審美情感。馬克思說:“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無動于衷;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注:《蔡元培先生全集》第907頁)美是一種呼喚,它渴望被理解,但只有當人們凝神靜慮地與其溝通,自我的感情為美的魅力所吸引所感動,乃至震撼,從而才會產生強烈的心靈感應——共鳴。如《紅樓夢》二十三回“牡丹亭艷曲驚芳心”片段。“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十分感慨纏綿,又聽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不覺點頭自嘆,“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不覺心動神搖,再聽到“你在深閨自憐”等句,即如癡如醉,站立不住,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心痛神癡,眼中落淚。這是經典的接受者的生命體驗與美感因溝通而撞擊、融匯,促使審美主體感情激蕩,浮想連翩。
  審美主體與美的共鳴,實質是強烈的感情在美的世界交互往來,使主體缺失而渴望的情感得到彌補和充實,失衡而壓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凈化,從而使變形的心態得以矯正,扭曲的人格恢復健康,使被物質欲望和個人利益遏止及堵塞的高尚情感依照美的規律暢通無阻。通過審美教育,人才能擺脫粗鄙的情感而成為精神上富有的、徹底遠離動物狀態的人。在異化世界里,我們唯有詩意地撐著美育這方舟,穿行在洶涌的情感河流中,悠悠地渡往作為人的理想彼岸。
  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情感教育是遠離理性教訓的內心感染活動,以“寓教于樂”為外在要求,以“潛移默化”為內在效果。審美教育缺乏“立竿見影”的功利成效,它在不知不覺的微妙形態中美化一個人的精神和靈魂。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說道:“人之讀小說也,不知不覺之間,而眼識為之迷漾,而腦筋為之搖揚,而神經為之營注;今日變一二焉,明日變一二焉;剎那剎那,相斷相續;久之此小說之境界,遂入其靈臺而據之”。因此他提出小說的幾種力量。一種是“熏”,一種是“浸”。“熏也者,如入云煙中而為其所烘,如追墨處而為其所染”;“浸也者,入而與之俱化也,讀《紅樓》竟者,必有余戀有余悲,讀《水滸》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何也?浸之力使然也。”因而審美教育是一個既漫長精細又廣博深透的“熏”、“浸”過程,但教育效果是深刻而久遠的。
  古羅馬著名的藝術理論家賀拉斯在《詩藝》中寫道:“詩人的愿望應該給人以益處和樂處,他寫的東西應該給人以快感,同時對生活有幫助。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審美活動以教育為潛在目的,以娛樂為美學手段,回避赤裸裸的思想說教、道德教誨,只有創造具體而獨特的理想性格和意境空間,才能打動人的靈魂、激蕩人的情感,在心靈解放與快樂的無意識之間,人的品格、精神和思想在悄悄地美化。恩格斯認為民間故事書能給人以快樂,又能培養人的道德感。他說:“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使一個農民作完艱苦的日間勞動之后,在晚上拖著疲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藉,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他的貧瘠的田園變成馥郁的花園。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使一個手工業者的作坊和一個疲憊不堪的學徒的寒傖的樓頂小屋變成一個詩的世界和黃金的宮殿,而把他的矯健的情人形容成美麗的公主。但是民間故事書還有這樣的使命:同圣經一樣培養他的道德感,使他認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權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氣,喚起它對祖國的愛。”(注:《德國的民間故事》,《馬恩論文藝》第四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年版)
  審美教育能通過感官、超越感官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顯現出極強的娛樂性。正由于它的非枯燥反教條的快樂原則,人們可避免整襟危坐耳提面命的尷尬和惶恐,在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間蕩滌靈魂,修身養性,因此人們樂于接受美、欣賞美。唐代詩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審美教育對人的心靈的陶冶,如春風化雨,點滴滋潤,日久天長,刻骨銘心。
      三、美育是一種塑造自我的生命教育
  審美教育過程中所產生的愉快和輕松的表象,并不能說明美育的進行是簡單或輕而易舉的。它不但規定和要求審美對象必須形式或內涵具有美的愉悅人的價值,而且審美主體應該涵有相應的藝術素養和相當的審美能力,并與美的對象建立能溝通感情的適應關系,在某種詩性的氛圍和語境中才能展開。因而受教育者在審美活動中,欣賞美從而緩解生活的煩惱逃避人生的平淡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審美過程中開放自我、豐富自我、修養自我和塑造自我,使我具備審美的素養和能力,成為一個古希臘式的完整的人。柏拉圖曾說過,真正的美不在物中,而是在心中。普羅丁進一步發揮了柏拉圖的見解,提出“除非靈魂是美的,否則便看不到美”(注:轉引自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審美教育的終極目標便是創造內外皆修、身心俱美的人。
  馬克思曾說過,“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要欣賞繪畫、雕塑、園林建筑等美的形態,就要有能夠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要欣賞在時間中展開的音樂的美,就要有能夠辨音聽律的耳朵,不然,最美的音符也毫無意義。只能是“對牛彈琴”。因而,有意識地訓練和培養審美主體,使他的感性、感覺逐漸減少狹隘的維持生存的功利性,變單純感覺的器官為渴望欣賞“音樂的耳朵”和觀照“形式美的眼睛”,使情感詩藝化審美化,使“七情六欲”這些極具感性極具自然性的東西,也張揚出作為人的洋溢著美學意味的光彩來。
  審美教育是一種崇尚參與的創造性活動,被動消極的灌輸和接受與它無緣。而這種創造性,取決于美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美來自于自由的創造,是自由的象征,是人的感受力、認識力、理解力、想象力、情感力、意志力、創造力的總和及確證。美如無主體的審美感知、審美判斷和體味欣賞,美的存在也就無甚價值和意義,也就無甚美或不美。主體在審美時如不能主動運用本質力量與美進行共鳴,他就無法獲得自我實現后的高峰體驗,他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審美欲望也就無法循序漸進。高峰體驗是人處在最佳狀態的心理時刻,他感覺到強烈的幸福、完美、狂喜和欣慰。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高峰體驗被認為是自我批準的、自我實現的時刻,這種自我證實把自己的內在價值帶給了自己。”(注: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在高峰體驗中,人暫時把畏懼、焦慮、壓抑、孤獨、痛苦等否定情緒完全拋有腦后,感到一種高度的滿足和勃勃的生機,從而幫助自我塑造個人的理想的形象和完美的品格。
  美是一種“召喚結構”,它保留著生命形象的局部空缺,未確定的深層意蘊相對空白,具有意義生成的無限可能性,殷切期待著審美主體心靈的降臨,盼望著主體啟動所有的心理機能進行再創造;同時,人的本質力量在開放中也得到豐富和增強。莊子重“逍遙游”,游乃審美狀態,逍遙為審美的快樂表現。在審美中,小我與大我,有限與無限相互交融,不知莊子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子。人在把生命傾注進美之中,美也把生命反注入審美主體,恰如金圣嘆所說:“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來。”經過長期美育的熏陶凈化,主體就會形成完整完美的心理結構,趨美趨善的心理定向,就會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人。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
  在自由自在、興趣盎然的情境中,讓主體享受美與創造美,完善人的天性。“美似乎在打開人們對世界的看法。經過長期的美的熏陶,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到不良的、丑惡的東西是不可容忍的”(蘇霍姆林斯基)。在審美活動中,努力以美啟真,啟迪人的心靈和智慧,發展人的主動創造能力;以美儲真,使人有一顆良心,走向人格完美;以美悅情,愉悅人們的精神,凈化人們的感情,美化人們的心靈。梁啟超曾說:“我確信美是人類生活一要素,或者還是各種要素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內容中把美的成份抽出,鞏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注:《飲冰室文集》第39卷,高務印書館1936年版)
  審美教育是一種無時無刻、無所無地不在進行的活動,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說:“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誰要是受到美的魅力的誘惑,他就會忘掉自己的局限。”美育生命力旺盛,滲透力強大,涉及面廣博,清晰而全面的界定是難的;但在目前審美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作些特征概括卻又是可能的,因而,我做了些從美育特征看美育本質的工作,以求教于方家。
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金華87~91B7美學黃寶富19991999審美教育具備各種人生教育形式所無法比擬的魅力優勢和獨特效應,本文嘗試就三方面展開美育本質的探討:美育是一種以精神愉悅為特征的感性教育;美育是一種以潛移默化為方式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一種塑造自我的生命教育。審美教育本質功能的新穎和深刻處即在于運用具體生動的美對象觸動審美主體的情感域,在主體超越功利、愉悅自由、不知不覺的精神狀態中,生命自我得到修養和升華。陳順宣 作者: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金華87~91B7美學黃寶富19991999審美教育具備各種人生教育形式所無法比擬的魅力優勢和獨特效應,本文嘗試就三方面展開美育本質的探討:美育是一種以精神愉悅為特征的感性教育;美育是一種以潛移默化為方式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一種塑造自我的生命教育。審美教育本質功能的新穎和深刻處即在于運用具體生動的美對象觸動審美主體的情感域,在主體超越功利、愉悅自由、不知不覺的精神狀態中,生命自我得到修養和升華。

網載 2013-09-10 21:47:36

[新一篇] 讓美充滿詩的祖國

[舊一篇] 訓詁學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