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訓練是兒童智力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解決“寫什么”這個問題的有效手段。但是,從積累材料到完成作文,必須跨越“兒童語言心理結構改組”的鴻溝,也就是說,有內容,還得會表達。對于兒童來說,這是很艱巨的。小學作文教學的難點也在于此。兒童語言心理結構的改組,就是從內部言語(思維)到口頭言語,再從口頭言語到書面言語的循序漸進的雙重轉換。這個“序”便是從“說”到“寫”。
在教改實驗過程中,我們總結了以下幾種說寫訓練方法。
師生對話法: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生活實際,精心設計對話的內容,諸如問時間,問地點,問家庭成員,問上學路上所見所聞,問一幅圖的內容,等等。對話時要啟發學生把話說完整,說明白。每次訓練,讓盡可能多的學生有說的機會。在“說”之后,隨即要學生把自己說的話寫下來。由于對話有“問題”等條件的支持是比較簡單的言語活動,適合在低年級進行。這種訓練搞好了,對促進學生“獨白”的能力大有幫助。
創設情境法:教師利用課文插圖、童話故事、生活小品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邊看邊想,先口述再筆述。這種即興觀察,說寫并列的方法,學生興趣濃厚,訓練效果顯著。例如,有位三年級的老師以“吹泡泡”為說寫訓練內容,自己先表演吹泡泡,讓學生仔細觀察老師的動作與泡泡的形狀、顏色以及同學們的表情。接著用對話方式讓學生說出吹泡泡的經過,然后讓同學們“自言自語”(由對話轉換成獨白)吹泡泡的經過。再讓同桌同學互相說,最后把所說的話寫下來,就是一段短文。
給畫配文法:“看圖學文”課已積累了不少根據圖畫理解課文,發揮想象和聯想的經驗。在這個基礎上,反過來學習給圖配文,不但不難,而且有趣。課前,讓學生收集圖片,并且按植物、動物、景物、人物等分類。作文課上,教師先示范給選好的一幅圖畫配上文字。比如選的是一幅景物畫,就首先介紹是什么景物,然后按照由遠到近或由近及遠的順序進行描寫。這樣,學生就能運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完成畫配文的寫作。教師示范之后,學生各自從收集的圖片中選出一幅,根據自己的理解配上文字。寫好之后,以解說的身份,同桌互相說圖。挑選幾名給全班同學講解。課后擇優在“學習園地”張貼,達到10篇就裝訂成一冊,在班上展覽后,作為一份珍貴的紀念品,保存起來。同學們的寫作熱情特別高。
親身體驗法:小學生天性好動愛玩,光看別人表演是不滿足的,要讓他們自己參與活動,自己動手操作。如制作小書簽、賀年片、洗衣服、釘紐扣,澆花、種樹,喂小雞小兔,科學小實驗、小發明等等。老師提出要求,教給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在課堂上說自己操作的經過,老師加以點拔,使其言之有序,說完再寫下來。有位農村的老師,以“植樹”為內容訓練說寫。她先布置同學們在自家門前屋后合適的地方種一棵樹,講清種樹的要求和方法。幾天后,進行說寫訓練。先讓同學們說自己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種了什么樹,怎么種的,心里怎么想。小學生爭強好勝,發言特別踴躍。這時候要學生以“植樹”為題作文,便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投稿激勵法:當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觀察方法,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時,利用講課前幾分鐘,讓學生輪流“報告新聞”,即當眾說一件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事。然后將這件事寫下來,投寄給學校的紅領巾廣播站或“學習園地”,優秀的習作推薦給少兒報刊,一旦被采用,則給以表揚,向家長報喜。學生體驗到作文成功的喜悅,深受鼓舞,興趣大增,練筆成為自覺行動。
上述這幾種訓練學生作文的做法,始終堅持從內容入手,把看、說、寫有機結合起來,寫的內容主要來自學生的生活,這樣,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富有靈氣、童趣、真實、鮮活。
語文教學太原G39小學各科教與學袁世民20002000 作者:語文教學太原G39小學各科教與學袁世民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4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