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B0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63(2001)2-0024-05
一、物質本體論是關于人的存在的理論
本體論,或一般世界觀,通常被理解為關于一般存在或存在一般的理論,或對整個世界的一般本質的理解,回答三個基本方面的問題:存在(世界)是什么?存在(世界)的狀態怎樣?存在(世界)是否可知?這一理解在原則上并不錯,但人們(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物質本體論)實際的理解卻有一種誤解,以為本體論不是關于人的存在的理論,它只是關于人的外部世界的理論,或如反物質本體論的人們所說,是關于無人世界的理論。我認為對本體論理解的這種誤解應當消除。真實的情況是,本體論是關于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質的理論。問世界是什么,實際上是問我們自己存在的這個世界是什么,我們自己的存在與這個世界的存在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問這個世界怎么樣,實際是問我們自己存在的這個世界怎么樣,我們處于一種什么樣的世界中;問世界是否可知,實際是問我們自己的思維和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是否有“同一性”。本體論理論,形式上是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實質上是對我們自己的存在世界的認識,是對我們自己和這個世界關系的認識;形式上是對外部世界的關心,實際上是對我們自己存在的這個世界的關心,是對我們自己存在的關心,是對我們自己怎樣生活的關心。本體論所要解決的就是我們的存在與這個世界的存在的一般關系,與這個世界的共性,或共同的本質。這個共同的本質就是物質本體論所揭示的:物質的運動,或運動的物質。這是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質,也就是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的一般本質,在此意義上,我們才可以說,本體論是關于世界的一般本質的理論。
本體論與人的存在的聯系,在以前的各種哲學中都是或明或暗地存在的。在古代,這種聯系雖然不是很明確,但在邏輯上是存在的,例如,泰勒斯的“水本體論”,表明人所存在的這個世界的本質是水,人的本質也是水,所以“水本體論”就是關于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質的理論。中世紀的“上帝本體論”則直接與人的存在聯系起來了:人是上帝的產物,上帝是人的本質,人的世俗存在是無足輕重的,回到上帝那里,是人生的最終的歸宿。所以,“上帝本體論”其實就是關于人的一般本質和人怎樣生活的理論。各種主觀唯心主義的本體論認為人的意識是一切存在的本質,這直接就是關于人的存在的本質、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的學說。17、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反對上帝本體論和唯心主義的精神本體論,提出“自然本體論”,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是自然,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本質是自然,順應自然、發揮人的自然本性,這是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可見,這種自然本體論就是關于人的存在的自然本質和關于人應當怎樣生活的學說。康德哲學的本體論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肯定物自體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割斷物質與認識的內在聯系,使物自體成為不可知的存在。康德的這種二元論的和不可知論的本體論,以及休謨的不可知論的本體論,實際上也都是關于人的存在的學說,是關于人的認識能力、認識本質的學說。黑格爾哲學的本體論是“理念本體論”,從形式上看,似乎不是關于人的存在的理論,其實,這種理念本體論也是關于人的存在本質的理論。從實質上看,所謂理念,實際上是人的思想、觀念,只不過在他那里采取了“客觀”的形式,人的思想采取了非人的形式。理念通過勞動創造世界,不過是人類勞動創造世界的思辨的抽象的表現。費爾巴哈的自然本體論或物質本體論與人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他非常重視人,強調人在自己哲學中的重要地位,并因此而把自己的哲學叫作人本主義。費爾巴哈把自己的哲學以及其他哲學(包括本體論)同人的存在的關系揭示得十分明白,他說:“新哲學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作哲學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因而也將人本學連同生理學當作普遍的科學。”(注:《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23頁。)費爾巴哈哲學的本體論是自然本體論,這種本體論揭示的是人的存在的自然本質。他又說:“神學的本質是超越的,被排除于人之外的人的本質。黑格爾邏輯學的本質是超越的思維,是被看成在人以外的人的思維。”(注:《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03頁。)神學的本體論是上帝本體論,它是關于人的存在本質的理論,當然是被歪曲了的。黑格爾的本體論是理念論的本體論,是關于人的存在本質的理論,當然也是被歪曲了的。
馬克思是從黑格爾哲學出發經過費爾巴哈而創立自己的新哲學的。從馬克思思想發展史可以看出,無論在青年黑格爾主義時期還是費爾巴哈人本唯物主義時期,人的問題、社會歷史問題一直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主題,但并不因此就反對本體論思想,他的本體論思想也是關于人存在的這個世界的理論,因而是為思考人的問題服務的。在青年黑格爾主義時期,馬克思的理念論是服務于對社會問題的思考的,例如,馬克思從理念論出發,認為國家是政治的和法的理性的實現,所以真正的國家應當體現、保障人的自由、平等,不能體現、保障人的自由平等的國家就是離開了自己的概念的存在,應當滅亡。在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時期,馬克思接受費爾巴哈的自然(物質)本體論,并為解決人的問題服務。在1843年,馬克思認為德國的解放是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為根據的解放。(注: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1頁。)1844年,馬克思認為“只有自然主義能夠理解世界歷史的行動。”(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頁。)他還認為,徹底的(或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也就是人道主義,而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是歷史之謎的解答”。(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頁。)為什么呢?因為它揭示了人的自然(本然)本質: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頁。)這里我們暫不去討論馬克思在這兩個發展時期中的思想的正確性問題,而只是表明:本體論,并不和關心人的問題相矛盾,恰恰相反,本體論實際上是對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質或根據的認識,本體論是服務于對人的問題、社會歷史問題的研究的,而自然主義的本體論也可以走向人道主義。實際上,人道主義的實質是自然主義。
1845年,馬克思開始批判費爾巴哈的自然主義或人本主義哲學而創立了新唯物主義哲學。與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物質本體論的意見不同,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也是有物質本體論的。馬克思的物質本體論也是來說明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質和教導人們如何活動的。人也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物質存在,人只能改變物質的形式而不能創造物質本質,人只能認識自己所處的物質世界的規律而不能創造、改變這些規律。總之,馬克思的物質本體論也是關于人的存在和教人怎樣生活的哲學理論。
由此可見,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物質本體論的意見是不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確實是研究人的存在,是為了解決人的存在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但是,研究人的存在,就包括著研究人的存在的一般本性這一理論層次,而研究人的一般本性這一理論層次,就是本體論。物質本體論解決的,就是對人的存在的物質本性的研究。僅僅研究人的存在的物質本性,當然還不能說是認識了人的存在,因為它還沒有解決人的存在的特殊本性問題,但不了解人的存在的一般物質本性,不了解人與物質世界的共性,也必不能解決對人的存在本性的理解。所以,物質本體論是完全必要的,作為研究人的存在本質和發展規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當包括物質本體論。
同時,一些肯定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物質本體論的人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物質本體論看作不是關于人的存在的學說的意見也是不對的,這樣理解物質本體論,就會脫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正主題,也會授予否定物質本體論的人們以根據。只有把物質本體論理解為是關于人的存在的物質本性的理論,我們才能有力地反對否認物質本體論的意見,維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本體論。
二、物質本體論是以人的存在為現實對象的理論
說物質本體論是關于人的存在的物質本性的理論,不僅意味著物質本體論的任務是探討人的存在的物質本性,更意味著,物質本體論是以人的存在為現實對象的理論。說物質本體論的任務是探討人的存在的物質本性的理論,只是說了物質本體論與人的存在的關系的一個方面,說了物質本體論對說明人的存在的意義,說了物質本體論何以必要。物質本體論與人的存在的關系還有另一個方面,即物質本體論的認識是以人的存在為現實對象所得的認識。這一方面更為重要,因為說明了本體論與人的現實生活的對象性關系,也就說明了本體論對人的現實生活的意義,即價值性關系。
在以往,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物質本體論的人們,都沒有正確理解物質本體論認識的真實對象,把物質本體論的對象理解為整個世界或整個世界的一般本質。贊成者據此說,物質本體論有確定的對象,可以成立;反對者據此說,整個世界或世界的一般本質都不是現實的感性存在物,它們都不能成為認識的現實對象,所以物質本體論不能成立。這里兩者所說的“對象”其實不是同一意義。贊成者所說的對象,不是指感性現實對象,而只是指的認識的任務,它并沒有解決本體論認識的現實感性對象問題。在感性現實對象的意義上,反對者們的意見是對的:對象總是有限的而不能是無限的,整個世界或世界的一般本質,不能成為認識的現實的感性的對象。但是反對者卻不理解,認識的任務、認識的本性恰恰是從個別把握一般,從特殊把握普遍,從有限把握無限,因此,只要肯定人的存在是人的現實的感性對象,就應當肯定本體論的認識是有確定的對象的,是可能解決的。
意識的現實對象問題,在馬克思以前是沒有人科學地解決了的,馬克思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馬克思的意識對象觀,能幫助我們科學地理解物質本體論的現實對象問題,解決物質本體論的認識何以可能的問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哲學對意識現實對象的三種理解方式,其中一種方式,就是馬克思的意識對象觀。
馬克思提出的第一種理解方式是“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直觀理解方式。這種理解方式有兩個基本點:1.意識的對象是感性存在物,這一點體現了意識對象觀上的唯物主義;2.從直觀的形式去理解感性對象,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人的感性活動,理解為實踐,實際上,就是把對象理解為自然存在物(一切存在物在直觀的理解中總是自然存在物);因而,在這種理解中,對象是先在的、既成的,不是在人的活動中歷史地生成和歷史地發展的,是無主體性的。對這種理解方式中的第一點,馬克思是肯定的,馬克思批評的是這種理解方式中的第二個內容,即對感性對象的直觀的理解方式,并把這一理解方式看作是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聯系到本體論問題,舊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的缺點不是其理論內容,而是思考物質本體論的方式:它離開人的存在(這里當然是馬克思主義的意義上,在人的存在的真實性)去思考本體論的對象問題。
馬克思提出的第二種理解方式是唯心主義的能動的或實踐的理解方式,這種理解方式也有兩個基本點:1.意識的對象是主體的能動的創造性的活動,對象不是先在的和既成的而是歷史地生成和發展的,對象具有主體性;2.主體是精神,因而,從本質上說,對象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物。對于這種理解方式,馬克思也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對于能動的理解方式,馬克思是肯定的,指出“與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這個“能動的方面”不能理解為是意識方面或主觀方面,而是指主體的創造性活動方面,即實踐方面。對于這種理解的唯心主義性質,馬克思是批評、否定的,馬克思指出這種理解方式“只是抽象地發展了“能動的方面,“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聯系到本體論問題,唯心主義的本體論的優點正是在于從主體的活動去理解世界的本質,但其缺點在于,把主體的活動理解為精神活動,因而把精神理解為世界的本質。
馬克思認為,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就是人的感性活動,也就是人的實踐,正是人的實踐(人們的存在)才是意識的現實對象。這就是馬克思的意識對象觀,是馬克思對意識對象的唯物主義的能動的或實踐的理解方式。這種理解方式的兩個基本點是:1.對象是感性對象;2.這個感性對象是主體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這是馬克思在意識對象觀上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合理揚棄。
從馬克思的意識對象觀來看,一切意識的現實對象都是現實的人的感性物質活動即實踐。實踐也就是“人們的存在”。物質本體論作為哲學意識,其現實的感性對象,也只能是人們的實踐、人們的存在。以往贊成物質本體論的人們忽略的、授人以柄的,正是忽略了本體論的現實對象問題,因此不能科學地說明物質本體論何以可能的問題。
但是,用意識現實對象的有限性來反對物質本體論的意見也是不能成立的。有限包含無限,這對于辯證思維來說,是不言而喻的。人的存在、實踐是有限的,但正是這個有限的存在,包含著無限的本性,這個無限的本性,就是物質性,這是人的存在和世界存在的共性。把握人的存在的物質本性,正是物質本體論的內容。物質本體論所反映的內容,不在意識的現實對象之外(如果是在現實對象之外,那當然是不能認識的),而正是在現實對象之中,因而是能夠為思維所把握的。其實正如恩格斯所說,思維的真正的本性,是把握個別中的一般、有限中的無限,認識總是對無限的認識。認識人的存在這個個別中的最大的一般,就是物質本體論的認識。所以,物質本體論的認識是現實可能的。
三、物質本體論只是關于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質的理論
現在我們來談物質本體論和人的存在問題的關系的第三個方面,即物質本體論在解釋人的存在方面的限度問題。
前面我們說了,物質本體論是關于人的存在的一般本質的認識,關于人的存在與自然存在共同本質的認識。對物質本體論性質的這種規定,同時也就規定了物質本體論在解釋人的存在方面的功能限度,解決了物質本體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問題。
物質本體論只是對人的存在的最一般物質本質的理解,也就是對人的存在和自然存在的共同本質的理解,不能解決人區別于自然物質存在的特殊本質。否認物質本體論對認識人的存在的本性的意義是不對的,但夸大物質本體論對解決人的存在本性的意義也是不對的。在物質本體論的理解視野中,人是一種物質的存在,與其他存在物沒有本質的不同。如果說人與其他存在物有區別,那么,人只不過是一種最高等的動物罷了。它只能在自然存在的范圍內來區別人和其他存在物,不能超越自然存在形態來理解人的存在。即使是辯證的物質本體論,也只能理解到人的存在的自然意義上的聯系、運動發展及規律,不能理解到超越自然存在的辯證運動。實際上,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以前,舊唯物主義早就從物質本體論(當然它有不同的形態)來理解人的存在的本質了:人也是一種自然存在、物質存在。這是唯物主義的,但只是自然唯物主義的,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舊唯物主義,作為唯物主義,在考察人的存在本性時,從來就沒有超越物質本體論的視界。馬克思的功績,就在于超越(揚棄)了物質本體論的視界,他從實踐活動來理解人的本性,既看到了人的本性的自然本質,同時更看到了人的歷史本質。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不是自然唯物主義而是歷史唯物主義。
正確理解物質本體論對說明人的存在的限度,有利于正確對待物質本體論。一方面,物質本體論是有意義的,它解決的是人的存在的物質本性。任何理論的意義都是有限度的意義,它的意義就是在它的解釋范圍內的意義。不理解人的存在的物質本性,就不能正確認識人的存在。有人以為,物質本體論是舊唯物主義的理論,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所以我們要放棄物質本體論。我認為,這只說出了三分之一的真理:物質本體論是舊唯物主義達到的水平,不是馬克思的功績,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特質。但是,陳先達說得好:真理不分新舊。問題不在于物質本體論是誰的理論,而在于它是否具有真理性。在解釋人的一般本性限度內,舊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論、特別是費爾巴哈的物質本體論(或自然本體論)是真理,馬克思對此從未批評過。在這一限度內,馬克思和費爾巴哈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舊唯物主義哲學的超越是一種揚棄,它是繼承了舊唯物主義中的真理成分的,物質本體論就是馬克思從舊哲學中繼承下來的真理之一。如果因為物質本體論是舊唯物主義的理論我們就應當放棄物質本體論,實際上就是否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舊唯物主義的繼承關系,在現實生活中,就會為唯心主義的、宗教神學的本體論讓路。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夸大物質本體論的意義,夸大物質本體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物質本體論只是解決人的存在的一般物質本性,不能解決人的存在的特殊本性。如前所說,在物質本體論的視界中,人只是物質存在。從一般不能推出個別的特殊性。只有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或歷史唯物主義,才既解決了人的存在的一般物質本性,更解決了人的存在的特殊本質、特殊的運動規律。不能從物質本體論的理論內容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理論,例如,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認識論和歷史觀看作是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的推廣應用。應當從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理論,包括理解它的物質本體論。物質本體論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質,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靈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質是實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或歷史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從前的唯物主義,特別是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一致的地方。物質本體論,從其理論內容、理論結論來說,不是馬克思的功績,在馬克思以前,唯物主義經過長期的發展,到了費爾巴哈,已經基本解決了物質本體論的理論內容,即這樣一種認識: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物質的運動規律是可知的。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馬克思很少直接去談物質本體論的問題。有人把這解釋為馬克思反對物質本體論,我以為是不對的。我的理解是:物質本體論的問題,在其理論內容上,已經由前人解決了,馬克思著力去解決的,是前人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不是說馬克思在物質本體論上沒有什么特殊貢獻,而是說,馬克思的貢獻不是在物質本體論的理論內容、結論上,而是提供了思考物質本體論的科學的立足點:從人的存在、從實踐的角度來解決物質本體論的問題。而這樣的解決,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解決。在以前,物質本體論構成自然唯物主義的核心;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物質本體論被奠定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構成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一部分。因此,我認為,把物質本體論(這里是指的它的理論內容)看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理論、核心理論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降低到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水平。
《南京社會科學》24~28B1哲學原理王金福20012001要解決物質本體論問題上的爭執,關鍵是要解決物質本體論和人的存在問題的關系:物質本體論是否是關于人的存在的學說?如果是,是關于人的存在的哪一個方面的認識?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就能正確理解物質本體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有助于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本文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吸取了哲學討論中的各自的長處,同時克服了它們各自的缺點。堅持物質本體論的人們的長處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物質本體論的理論內容,肯定了物質本體論對于解決現實生活的理論意義,它的缺點是沒有解決思考本體論問題的科學的立足點,同時夸大了物質本體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反對物質本體論的人們實際上提示了思考一切哲學問題的立足點,這就是人的現實的存在即實踐,但是,它們不能科學地理解這個立足點,因而也不能從這樣的一個立足點出發去科學地解決物質本體論的問題,否認了物質本體論的可能性和現實意義。本文把人的現實存在理解為人的感性物質活動即實踐,從而從人的現實存在、從實踐出發去解決物質本體論的現實可能性及其意義,解決物質本體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理論地位。物質本體論/人的存在/馬克思王金福 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蘇州 215006 作者:《南京社會科學》24~28B1哲學原理王金福20012001要解決物質本體論問題上的爭執,關鍵是要解決物質本體論和人的存在問題的關系:物質本體論是否是關于人的存在的學說?如果是,是關于人的存在的哪一個方面的認識?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就能正確理解物質本體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有助于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本文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吸取了哲學討論中的各自的長處,同時克服了它們各自的缺點。堅持物質本體論的人們的長處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物質本體論的理論內容,肯定了物質本體論對于解決現實生活的理論意義,它的缺點是沒有解決思考本體論問題的科學的立足點,同時夸大了物質本體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反對物質本體論的人們實際上提示了思考一切哲學問題的立足點,這就是人的現實的存在即實踐,但是,它們不能科學地理解這個立足點,因而也不能從這樣的一個立足點出發去科學地解決物質本體論的問題,否認了物質本體論的可能性和現實意義。本文把人的現實存在理解為人的感性物質活動即實踐,從而從人的現實存在、從實踐出發去解決物質本體論的現實可能性及其意義,解決物質本體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理論地位。物質本體論/人的存在/馬克思
網載 2013-09-10 21: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