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畫藝術史話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內畫藝術,主要是指內畫鼻煙壺,又稱“內畫壺”。是一種既有欣賞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民間特種工藝品。
  鼻煙原產歐洲,它是由烤煙研成粉末加香料配制而成,供“癮君子”放入鼻孔嗅聞。明代萬歷九年(公元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將鼻煙壺獻給明神宗。后來隨著外國使者的不斷傳入,逐漸在王公大臣中傳開。到了清代康熙年間,鼻煙由上層社會流傳于黎民百姓。由此,做鼻煙壺的行業應運而生。康熙曾命內府造辦處玻璃廠生產鼻煙壺。而在民間,也出現了仿制者。據清代王士禎著《香祖筆記》記載:京師“有制為鼻煙者”,(將煙草)“以玻璃為瓶貯之。瓶之形象,種種不一”。“皆內庭制造”,“民間亦或仿而為之”,“終不及”。
  乾隆皇帝是個“煙壺迷”。他對好的煙壺經常玩賞,愛不釋手。有時還賜于寵臣。上行下效,所以乾隆年間煙壺之風甚盛。料質由玻璃、瓷器發展到玉器、水晶、琥珀、象牙等高貴原料,致使煙壺造型精雕細琢,成為一件件別致的工藝品。當時的“古月軒”煙壺已聞名中外了。乾隆皇帝又常將這些煙壺贈予各國使節,使之傳向海外。
  鼻煙壺,本系泊來品,但經過中國的能工巧匠們吸收、發展,改造成為造型考究、外雕內畫、小巧扁平、便于攜帶和置于掌心玩賞的高雅藝術品,成為國外人士欣賞和收藏的珍品。現在世界上有兩個國際鼻煙壺協會(在美國和英國)。他們出版會刊,每年召開年會,并經常邀請我國鼻煙壺大師與會,成為世界性的鼻煙壺學術研究團體。
  嘉慶初年,京城出現了內畫鼻煙壺。這是在透明或半透明的煙壺內壁作畫的新工藝。它一出現就使世人驚奇,認為系鬼斧神工之作,被外國人稱為“不可思議”的奇妙藝術。
  關于內畫壺的起源還有一個民間傳說:乾隆年間,有個嗜好鼻煙的地方小官進京辦事。因為沒有賄賂朝廷官吏,致使公事一拖再拖,最后盤纏用光,寄宿一小廟內。晚上煙癮來了,可鼻煙壺已空,無耐煙癮難耐,于是用煙匙去瓶內掏挖粘在壺壁上之煙垢。掏來掏去,壺壁上劃出的道道痕跡,似乎繪出的山水一般。這些動作,被坐在一旁的和尚看在眼里,深受啟發,他琢磨出用一根竹簽,將頭部彎曲,醮上墨汁,伸入壺內作畫,于是發明了內畫壺。這個傳說雖無據可考,但內畫藝術的出現,表明了我國人民的聰明和才智。
  內畫壺是集料器造型、繪畫、書法于一“壺”的綜合藝術。剛出現時,由于壺壁光滑,不易著墨上色,所以構圖簡單,色彩單調。后來,藝人們用鐵砂、金剛砂先將壺內壁磨成乳白色磨砂狀,就易于著墨和上色了。于是方寸壺壁,出現了海闊天空,如山川風光、四時花卉、古今人物系列群像,形成了一個新的繪畫空間。
  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是內畫壺的興盛時期。一批畫工精湛、技術高超的內畫藝人脫穎而出。當時京師出現了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丁二仲四大名家。他們都以各自不同的繪畫風格和嫻熟的內畫技藝,對內畫工藝的成熟和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其中值得指出的是馬少宣的內畫特點:書畫俱佳,相映成輝。內畫壺中正面為畫,背面為字,畫以人物為主,書法為歐體,他的繪畫書法造詣頗深,他的作品曾在1918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銀質獎章。
  民國以來,旱煙、紙煙盛行起來,逐漸代替了鼻煙。鼻煙壺成了只供玩賞的工藝品。因而這一行業也由盛而衰。后來隨著軍閥混戰、日寇入侵,國家多難,煙壺藝人為了糊口,紛紛改行,到解放前夕,煙壺行業已到了瀕臨絕跡的境地。京城的四大名家,除葉氏外,其它三家的內畫技藝均已失傳。
  葉仲三善畫山水、花鳥及文學名著的人物插圖。以《三國志》、《紅樓夢》、《聊齋》人物為主。他還有畫古月軒壺之絕技。慶幸的是他將技藝傳給其子葉曉峰、葉běng@①祺。
  解放后,民間藝人受到國家重視。北京市政府將葉氏兄弟請出,安排在北京工藝美術廠專搞內畫藝術。使這株將要枯竭的民間藝術之花又結出了豐碩之果。葉氏兄弟既繼承父業,又傳授技藝,承上啟下,培育出葉樹英、王習三、劉守本、李克昌等高徒。他們已成為我國當代著名的內畫藝術家。
  隨著內畫藝術的發展,內畫技藝也向著更廣闊的領域延伸。現在,除了內畫壺外,藝人們又創出了內畫臺燈柱、吊蛋墜、壽桃、首飾和大型水晶爐等內畫新品種。我們祝愿內畫藝術這朵民間藝術之花,不斷開放出更加艷麗的花朵。
  (附圖 j77b67.JPG
  內畫壺作品:《俞伯牙敲琴圖》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艸下加奉
  
  
  
中國檔案報5京⑴J7造型藝術研究董夢知19971997 作者:中國檔案報5京⑴J7造型藝術研究董夢知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42:09

[新一篇] 養老保險基金對國民收入分配的影響分析

[舊一篇] 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增長制約因素和對策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