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審美精神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917(2002)01-0149-03
  所謂審美精神,是指“一種生存論和世界觀的主張,它體現為對某種無條件的絕對感性的追尋”。20世紀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充滿神奇的世紀。這個神奇尤其表現在科技突飛猛進的、奇跡般地發展。正是科技使人類開始走出自我、走出地球,以更為廣闊的心胸去探尋宇宙、投入宇宙。而這種追求“大我”的境界恰好是一種人類孜孜以求的以超越有限追求無限的理想境界,也是一種個體與社會、自然與理性、生命與宇宙的高度融合的那種“仁”的境界、那種“共產主義”的境界和那種“本真”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人類在不斷征服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類自身)的長期實踐中產生出來的,更多是滿足人類的精神需要,使人能夠在現實與理想之間、自我與社會之間保持著一種張力平衡,以推動社會的健康發展。這種境界就是一種審美的境界,它區別于道德境界、宗教境界。也就是說審美境界既不是片面強調理性的道德境界,也不是過分抬高永恒的彼岸世界的宗教境界。
  真正代表人類思想發展史的大思想家無不傾心于這種審美境界的探尋。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無論是儒家學派、道家學派,還是禪宗以及其他諸派,都注重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盡管對“天人合一”的理解,各派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解說或闡述,相互之間可能還有很大的沖突;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都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性。例如,儒家立足于人倫、并從萬物有靈的觀點出發,強調“天人合一”中社會和諧的一面,即注重人與社會、個體與群體、自然感性與道德理性的統一。因此,儒家的“天人合一”實際上是要求“天”(自然)“合”向“人”(個體或群體)。道家立足于“自然無為”,強調“天人合一”中自然和諧的一面,即注重人的自然屬性、人來自于自然并回歸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道家的“天人合一”實則是要求“人”(個體或群體)“合”向“天”(自然)或稱為“以天合天”,也就是人不要積極有為,而應該順應自然以達到一種“自然無為”的境界。當然其他學派還有自己的理解,不過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派儒家和道家來看,“天人合一”的境界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在傳統中國人眼里就是樂生的“智慧”。也正是這種境界或智慧使中國文化具有一種積極樂觀的特征,有的學者把中國文化贊譽為“樂感文化”就不足為怪了。
  那么西方文化傳統又如何呢?盡管中西文化傳統有很多的差異,如就主體和客體關系而言,西方重主客二分、中國則重主客統一;但是在追求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尋求人類的理想境界、更好地完善人格結構以達到完美的境界,西方的大哲人們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遵循著審美精神去探尋著人類的美好世界。幾千年的西方文明史,有希臘神話的神往,也有荷馬史詩的輝煌,更有以科學精神探討美學問題的人類不解之謎的無畏氣魄。人與美是融為一體的。要探討美的本質就必須理解人的本質。正因為人的復雜性,給美學的深入研究也帶來了千年不解之謎:“美是難的。”(柏拉圖語)盡管如此,人們并沒有卻步,而是更執著地追求著美。源遠流長的西方美學研究大家之眾、學說流派之繁多、理論形態之完備是難以比擬的。西方美學家在探討美學境界時比較注重主客體相分,并用科學分析的方法來考察美學問題。這樣就出現了兩種研究路向:一種是從客觀方面去探討審美境界,如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論美學、狄德羅的關系論美學、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生活論美學等;另一種是從主觀方面來探討審美境界,如柏拉圖的里式美學、康德的觀念美學、以及情感論表現美學等。前者強調審美境界存在于與人相待的自然世界之中,也就是說人的審美境界不能在我們自身內部去找尋,而應該去外在客觀事物中探索。后者認為審美境界就內存于我們的心靈之中,不需要考察外物、只需反躬自問探索心理的情感表現。這兩種探究方法是西方思維模式的具體顯現,兩者各有利弊。他們各自的缺點是前者過于依賴客觀以至出現了一種無人的審美境界,后者過于迷信自己的心靈和感覺,于是就有了一種無根的審美境界。這兩種觀念如此之根深蒂固以至與使西方的整個文化體系出現一種主客相分的特色。但進入現代西方的文化更多地注意到了主客體的相互交融關系如注重整體性、直覺性、人性等問題。這方面的代表當屬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海德格爾。他就是以一種整體的觀念、體驗的方式去獲得世界意義并把握“本真”的審美境界。
  知識經濟時代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方向,是內在的(審美精神)與外在的(知識經濟)高度統一的時代,是一個人性和技術高度和諧發展的時代,是一個真正審美化的時代。關于審美精神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內在本質聯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或把握。
   (一)知識經濟時代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本質上是一個審美化的時代
  馬克思曾經指出,社會的進步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也就是說追求完美,追求美好未來,充分展示人之為人的類特性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是人類的一種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關于人的需要,在馬克思看來,主要有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這是就人類總體的歷史發展趨勢而言的。而在西方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看來,更具體為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友誼和愛情的需要、尊重和品德的需要、理想和能力實現的需要以及自我完善的需要。這雖是就人類的個體心理生理欲望的描述,但與馬克思的觀點有一致的地方。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質特征,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人類的需要主要有兩大方面: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而精神需要有層次高低的差異。對作為精神需要的美的追求是人類最高級的需要,同時也是最完美的需要。
  需要決定實踐活動的性質和方向。知識經濟的出現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是追求美的結晶。眾所周知,人類社會大致經歷了四個經濟時代:采集經濟時代、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對知識經濟時代完美程度的高度贊譽,雖說目前還為時尚早,但就其性質和發展方向而言,人類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還是充滿希望的。原因就在于:“所謂知識經濟,是指區別于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經濟的新型經濟,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吳季松語)也就是說在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的財富主要不是采集經濟時代的獵物與植物、農業經濟時代的谷物與家禽、工業經濟時代的原料與商品,而是體現人類智慧和創造的知識。當然每個時代,知識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但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已不再是經濟增長的“外生變量”,而是經濟增長的內在的核心因素。知識作為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標志之一,是人的自由自覺生命活動的重要表現,是審美創造的核心。在知識經濟時代,無論自然知識、社會知識,還是思維知識等作為人類最復雜的功能——人的智慧,將獲得全新的概念。高技術創新和科學方法將成為其主要內容。高技術是使人的智慧實體化的最佳手段;科學方法是使人的智慧哲學化的最佳手段;信息技術是傳播人的智慧的最佳手段。知識經濟是更人性化的經濟,是更能體現價值規律和審美理想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意味著人類物質財富的豐富程度不僅已經具備了滿足自身基本生存需求的能力,而且就物質資源而言,也已經具備了開始在更高層次上追求自身發展、追求美、追求完善的能力,意味著人類進入了一個高度文明的新境界——審美化的境界。
  由此看來,審美與知識經濟時代作為人類追求的目標,有著本質的內在的一致性,都是人類的天性,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二)美學將在知識經濟時代大放異彩,馬克思的“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一論斷將真正實現
  作為人文學科,美學始終把人作為其觀照的中心,全方位關懷著和干預著人的生存、發展及其未來前景。尤其是在人與獸相糾纏、人與機器相對立等景況中,美學起著極大的作用。美學提升人的境界,引導并規范人的行為,使人真正成為人。作為社會實踐的產物,美學時刻指導著實踐,反作用于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學就是實踐。在人性與技術高度和諧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表現尤為突出。生活的美學化與美學的生活化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本質特征。馬克思所指出工業經濟時代的那種自然與社會、存在與本質、人與人、自由與必然、個體與類、對象化與自我確證等相互對立的“異化”現象將得到克服,真正體現著“勞動創造美”,勞動作為人和美的本質將真正得以現實化,人們的一切活動和創造也真正“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科學的真、藝術的美和人生的善將真正統一起來。
  美學在知識經濟時代將全方位地伸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最最基本的內在的需要,更加具體指導人們社會實踐、社會生活的門類美學和審美教育將獲得蓬勃發展和落實。這尤其表現在自然領域、生產領域、社會領域以及人自身等方面。
  自然領域方面:人們將自覺地按照人與自然的協調性原則,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凈化空氣、水資源,綠化、美化人們生活的環境。環境美的創造將成為人們普遍關注和熱心參與的基本活動。關注人的生存,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環境美學或生態美學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首要的或基本的學科,并將以此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準則。
  生產領域方面:人們將嚴格遵循科技以人為本的原則,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特別注重產品美的創造,即努力在實用的基礎上,更多地考慮產品的個性化、人性化和自然化。在產品中,將真正實現美的創造與美的消費的統一,使人們有回歸大自然之感覺,更有關照自身或自我的境界之感。
  社會領域方面:由于信息的共享、知識的共有等全球一體化進程高度發展,人與人、人與社會就更多地以公平、和諧的關系來呈現。在這一運作中美學的作用至關重要,人們不再只是依賴權力或法律,而是更多地以審美化的人倫來調節各種社會關系,此時孔子的“仁愛”理想,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等未來人類社會圖景將真正走向我們,“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學”(高爾基語)這一著名論斷也將在知識經濟時代逐漸獲得證實。
  人自身方面: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始終是主體、是目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物質條件的優越,剩余時間的充裕,人們不僅把自身作為關照美的對象的主體,更是關照美的對象本身。人們的美育活動,不僅注重生理、心理的健康、健美,尤其追求精神生活的健美和人的全面發展,充分展示人的潛能。人的本質和美的本質將真正統一起來。
  總之,無論是環境、產品還是社會、人自身等方面,都要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將成為現實。
   (三)審美精神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精神
  知識經濟時代不僅是人類追求美的結晶,而且為美學的展開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前景。同時,美學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內在要求或精神支柱。也就是說,知識經濟時代的精神就是審美精神。這種審美精神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和諧至上:“和諧”的境界一直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審美境界。人與人要和諧、人與社會要和諧、人與自然要和諧、人文與科技要和諧。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更是當代和未來人類的主題,只有和諧才有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人類的歷史實踐證明,技術的進步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唯一標準。真正體現社會的標準應該是也只能是人性與科技的和諧同步發展。
  關懷人生:“人生”問題是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所關注的焦點。無論環境、產業、產品還是管理等都要以人為中心,以人的生存為目的。如果沒有人的存在,世界也將失去存在的意義。這一點已成為西方現代文化思潮的核心。如西方的存在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思潮都十分關注人的生存境況。馬克思主義更是如此。
  追求自由:自由既是人的本質,又是美的本質。在知識經濟時代,人的不同需要、各異的個性將獲得最大限度的滿足和發揮,人性將更加豐富,人的完整性將充分展現出來,使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真正統一起來。
  刻意創新:創新是人類的天性或本能,是人類探索一切奧秘并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動力,還是美的體現,更是一個民族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象征或靈魂。
  注重情感:“情感”是人區別于動物和機器的顯著標志,如父子之情、愛國之情、朋友之情等都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經濟既是高技術經濟,同時又是高道德、高藝術、高情感的經濟。人們將在“符號經濟”、“虛擬經濟”中充分享受著和陶醉于自己創造的高度文明的新境界。
  從上述對審美精神與知識經濟時代內在一致性的幾點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審美精神在人類的進步和發展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審美精神和科學精神才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向著更加完美的方向邁進。也就是說,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沒有什么神仙皇帝,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只能靠人類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以審美精神為導向,應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努力實踐、勇于創新,不斷完善人類,去擁抱美好光明的未來。
  [收稿日期]2001-10-18
廣西社會科學南寧149~151B7美學鄒其昌20022002本文探討審美精神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及它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作用。審美精神/科學/人類社會/知識經濟時代鄒其昌(1964-),男,湖北荊州人,中南民族學院中文系博士。 中南民族學院中文系,湖北 武漢 430074 作者:廣西社會科學南寧149~151B7美學鄒其昌20022002本文探討審美精神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及它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作用。審美精神/科學/人類社會/知識經濟時代

網載 2013-09-10 21:48:10

[新一篇] 論審美信仰

[舊一篇] 論審美解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