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尊重生命:青少年自殺行為干預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新疆石河子122團中學初三(3)班4名花季少女,在開完家長會的當天下午相約喝老鼠藥自殺。其中兩名因搶救無效死亡。她們自殺的原因是學校公布了期中考試成績,并排了名次。而4位女生名次排在年級的后面,由于害怕家長責罵,她們便商議一起服老鼠藥自殺。
  廣州一名中專學生在畢業前夕吊死在教室的門框上,據分析可能與找工作受挫有關。這名學生曾有兩門功課不及格,而接收單位要求出示成績單,這可能使他產生了很大的心理壓力而最終輕生。
  天津師范大學計算機系一名學生因不堪忍受病痛和絕望的折磨以及經濟拮據造成的心理負担,從學校10層樓的一間教室墜落身亡。
  浙江一位高中生在家以吞食化學藥品的方式自殺。他的老師回憶說,這名學生在一個星期前曾因打碎教室玻璃賠過10元錢。
  呼和浩特市14歲初中生因為鋼筆水甩在老師身上1次而不是老師說的4次,選擇以自殺方式來挽回自己的尊嚴。
  由于不忍父母負担過重,廣州市一名14歲女孩留下遺書吞藥自殺。
  因家境貧寒產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女生臥軌自殺。
  因家長禁止玩游戲機,廣東省順德市一初三男生上吊自殺。
  ……
  翻翻既往的媒體報道,青少年自殺的案例數不勝數。
  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詢中心設有一條心理咨詢熱線,在熱線設立之初曾作過一次統計,在前9個月打進熱線的2700人中,146人曾嘗試自殺或想自殺,其中80%是中小學生。由此可見,在有心理問題的中小學生中,存在自殺傾向者不在少數。
  有關數據表明,目前青少年自殺率在全世界呈增長趨勢。這引起了全社會及家庭的普遍關注。在我國,這種情況也非常嚴重,中國每年有20萬人以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自殺、成為了青少年,特別是年輕人的主要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5歲至35歲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就是自殺。尤其令專家震驚和關注的是,近兩年,青少年自殺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青少年自殺者多數正值求學、就業良機,為何要選擇死亡之路呢?一則則這樣的消息,不僅讓人惋惜一個花季生命的結束,也造成了家庭及社會無法彌補的損失。因而研究青少年自殺心理,預防自殺行為是首要的課題。
    青少年自殺的心理學理論與研究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青少年生理上出現了急劇變化,同時也會帶來心理上的巨大影響。他們的心理活動往往處于矛盾狀態,其心理水平呈現半成熟、半幼稚。這種成人感與幼稚性的并存,使得他們表現出種種心理沖突和矛盾,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在他們身上同時體現著反抗性與依賴性、閉鎖性與開放性、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發展失去了平衡,感受著許多心理沖突和壓力,處于各種心理矛盾的包圍中,如果這些矛盾不能得以順利解決,就可能在情緒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為等方面出現種種問題,導致心理崩潰,甚至出現較嚴重的心理及行為偏差。
  與心理發展的矛盾性特點相呼應,他們的思維品質中也顯示出了明顯的矛盾性。在他們的思維中再度出現了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皮亞杰用來描述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的術語,指主體在思考問題或進行判斷時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強烈影響的傾向。青春期的少年不能明確區分他們自己關心焦點與他人關心焦點的不同所在。他們自我中心式思維的結果之一就是:在心理上,他們制造出了假想的觀眾,因而感覺每天就像生活在舞臺上一樣受到別人的欣賞與批評。他們非常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心力來應付這些假想的觀眾。當他們感到自責的時候,便感到別人也在責備自己,所以,常會有加倍的“疚罪感”。這也是青少年自我傷害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自殺者會把他們的行動視為對那些她覺得在排斥他的人的一種懲罚,他們會沉溺于想象那些自己死后所留給后人的哀傷和后悔之中。
  按照艾里克森的心理發展觀,青少年的發展任務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亂。這一階段個體需要確定自我意識,學習社會角色規范。由于確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在這一時間內,青少年可以一時合法地延緩所必須承担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因此,青年期又被稱為“心理的延緩償付期”。有了這樣的社會的、心理的延緩償付期,青年就可以利用這一時期觸及各種人生觀、思想價值觀,嘗試著從中選取一些,再檢驗一下是否符合于自己的東西。在這樣的循環往復中,最終確立自我同一性。如果發展健全,則個人對自己了解深刻,知道人生的意義;相反的,則會形成負向的自我認定,而迷失自己或逃避責任,造成情緒困擾,身心失衡,嚴重者會在沖突之下產生自殺的念頭。
  隨著個體的延緩償付期的結束,個體準備步入社會,這時,自我意識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自我同一性的確立,促使青年的人生觀、價值觀趨于穩固,客觀的認識自我成為可能,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鞏固基礎上獲得共享的同一性。在這一階段里,青年的心理存在兩極性,在人際關系方面表現為對雙親正反兩面的矛盾情感、朋友關系中的友情和孤獨、親密和冷淡等。由于這種心理特點的存在,青年在確立價值觀的過程中,很可能陷入自我同一性的混亂或擴散狀態,如果個體沒有形成良好健全的自我調節機制,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現一些失調的行為和舉止。
    青少年自殺原因與特點
  自殺是一種激烈的自我傷害的行為,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會環境、家庭因素、個性特點等等。我們收集了多方的資料加以分析總結,下面列舉一些被視為比較共通的特征,這些并非是直接導致自殺的原因,但它們的存在,加大了自殺的可能性。
    1、長期的影響
  這一類的因素通常不是引發自殺事件的直接原因,但是,由于它長期的存在與作用,對個體的態度、觀念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影響,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由于這些因素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得個體形成了不恰當的應激方式,在面對突發性事件時,采用過激的方式來應對。
    (1)家庭環境
  ——家長有自殺傾向。如果家長在生活中多次透露出這種念頭,就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子女的態度和情感。長此以往,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他們很有可能受這種消極態度的影響,不會采用積極的態度去應對,而是將家庭內這種潛在的自殺意念表現出來。
  ——家庭暴力。家中父母管教過嚴,常常施以暴力。這些受到虐待的孩子可能會懦弱敏感,對家庭懷有恐懼的情緒,因此在犯了小的錯誤時,可能會出于逃避責罚而選擇自殺行為。
  ——家庭關系不和。家庭氣氛不好、父母離異的環境中,孩子可能會感受到“世態炎涼”,而得不到父母的親情與關懷,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有某些突發事件,很容易導致這些孩子采用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
    (2)所屬群體的影響
  有一種集體性的自殺,也叫擴大性自殺。如上面講的4個女學生一起去自殺,即是典型的集體性自殺。在這一事件中,幾名學生最初的自殺動機強度肯定是不同的,有的或許開始并沒有自殺的意圖,而是在別人的感染影響下,才產生了從眾的自殺行為。
    (3)各種媒體的不當引導
  各種新聞媒體對其他自殺事件的宣傳,各種書籍電視節目中對自殺的不當態度,也可能誤導青少年,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自殺或許是一個解決問題、獲得解脫、令冤枉自己委屈自己的人感到自責和后悔的途徑。基于這樣的錯誤態度,在遇到沖突挫折時,個體或許會采用這種消極的辦法。
    2、激化性的事件
  這一類的事件往往被看作是導致自殺行為的激化事件,自殺者往往是在遇到這些事情后,產生挫折感、虛無感、絕望感,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1)學業及工作的挫折與失敗
  這是青少年自殺中常見的一個原因,在本文開始提到的幾個案例中就有這樣的例子,個體因為學業或工作失敗,出于自卑、恐懼責罚、自信心喪失、對前途迷茫,而走上絕路。
    (2)失戀與感情中的傷害
  青少年對于感情的態度是固執與執著的,因此在遭受失戀時情緒極其低落,無法走出受傷害的陰影,對于女性而言,失身后所遭受的身心摧殘,以及別人的另眼相待,也會使他們走上絕路。
    (3)與他人發生沖突或自己出現過錯
  這里所指的他人既包括同伴,也包括師生和親人。生活中被老師批評或者誤解、被家長禁止玩游戲機等,在這些事件中,面對雙方之間的沖突,個體感到自尊受到傷害、委屈、憤怒等等,甚至產生報復心理,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來對抗。還有的是自己做出不當的行為受到責罚后,出于逃避或羞愧而選擇輕生,如上面提到的打碎玻璃賠錢后吞食化學藥品的案例。
     (4)經濟、疾病等生活重大事件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激化性事件,還有一些原因,如經濟拮據不能繼續求學讀書的、因為重病而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失去親人悲痛過度的。這些重大事件給個體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是他們感到無力應對,在絕望無奈中用結束生命來對抗這些痛苦。
    3、個人的性格特征
  在對個案進行詳細的剖析后,我們可以發現,在自殺事件的分析中個體的性格特征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這里所指的性格特征既包括個體長期的穩定的氣質與性格特點,也包括我們前面論述的特定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年齡特點。家庭、社會、群體等因素會不斷地對個體的性格特征發生影響,使得某些個體具有抑郁的、沖突的、極端的性格特點,這樣一種性格的特點作為一種背景影響著隨后處理問題的方式。
  在遇到激化性的事件時,個體長期而且相對穩定的氣質與個性特點加上特定年齡的心理特點,二者共同影響著個體對激化性事件的態度、看法和解釋。其中一部分個體就更有可能通過自殺來消極地解決問題。
    公眾對自殺的誤解
  對于自殺,公眾可能存在下面一些誤解,如果不加以澄清和說明,可能會給幫助和輔導工作帶來一些阻礙。
    1、自殺事件是沒有先兆的
  聽聞身邊某個青少年自殺,旁人常常覺得意外,其實自殺的發生并不是毫無征兆的。絕大多數的自殺者在自殺之前或多或少會表現出警告訊號,或者發出求助的信息。如果周圍的人有下列的現象時,可能正處于危機當中,我們要加以關懷與注意。
  (1)語言——與好朋友道別,在話語、文章、日記等方面表現出想死的念頭,會和別人談論關于死亡的話題。
  (2)行為——會有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如:將事情安排妥當,分發自己的東西,對自己的物品進行整理和分配,由開朗變成退縮,服用一些藥品,喝酒等等。
  (3)環境——生活中出現了一些重大的變故和事件,我們在激化性事件中已列舉了一些。
  (4)外表——睡眠與飲食狀況變得紊亂,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有憂郁的征兆。
    2、說自殺的人是不會自殺的
  有時人們會認為那些聲稱自己要自殺的人是不會去自殺的,他們只不過是想要引起別人的注意和關心,或者是希望以此要挾和控制別人,因此不予理會。那些真正決意要死的人是決不會透漏自己的念頭的。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在做出死亡這樣的決定時,個體的心理是極度矛盾和猶豫的。他們也會依戀生命,會發出一些求救的信號。他們希望通過這種信號,讓那些關心自己的人們給予幫助和指導。所以我們對這種信號決不能置之不理,否則,極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3、一般人永遠不會想到要自殺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只有某些具有高度自殺危險的人才會想到要自殺,而正常人是不可能有這種想法的。這種觀點也是不對的。根據調查顯示,30%-50%的學生和成年人都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對于自我調節能力較好、生活及學習環境比較健康的人而言,這種念頭會在自己的調節和環境的積極幫助下即刻消失,很少會發展為真正的自殺行為。而對于那些生活在缺乏愛護與支持環境中的個體,就很有可能將這種念頭發展成為事實。
    對自殺的幫助與干預
  當我們發現個體有了自殺征兆后,要及時的加以干預,在心理咨詢與危機干預中,這個過程主要包括下面幾方面。
  1、關懷與鼓勵——與企圖自殺的青少年保持密切的聯系,鼓勵他多與他人建立關系,并將自己所面臨的困惑與問題傾訴給他人,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2、聯系與支持——與自殺青少年的家人、同學、親近的朋友保持良好的聯系,組成一個關心與支持的網絡,共同幫助自殺青少年面對危機,開導其用樂觀向上的態度面對問題。
  3、安全的環境——留意自殺青少年生活環境中的危險物品(例如:刀子、安眠藥等),盡量安排他居住在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
  4、專業輔導的協助——可請他前往專業的輔導單位咨詢中心等地尋求專業的幫助。
  5、醫療藥物的治療——由于有一些自殺者是具有精神疾病困擾,如憂郁癥、躁郁癥,對于這些情況,建議他進行醫藥治療。
  除了要對有自殺危機的個體進行干預之外,對于青少年乃至整個社會,也應該有正確的引導與教育。對于那些可能影響青少年做出自殺決定的諸因素要加以關注和控制。營造健康積極的家庭、學校、社會環境,引導他們發展正確的態度觀念,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耐挫力。各方面有機協作,減少悲劇的發生。
中國青年研究京58~61D421青少年導刊朱槿20032003朱槿,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研究所研究生 作者:中國青年研究京58~61D421青少年導刊朱槿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49:29

[新一篇] 說龍虎——一個被遺忘的文化現象

[舊一篇] 讀新發現的趙樹理的一篇佚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