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簡《老子》研究評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627(2003)02-0033-07
  自1998年《郭店楚墓竹簡》面世至今,學者們對楚簡《老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發表并出版了許多論文和專著,使我們對老子其人其書及其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和評價。當然,學者們對有些問題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比較大的分歧。因此對目前學界所提出的各種觀點和看法,進行一次全面的總結和梳理,對于我們今后的研究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一、如何認識早期儒道關系
  關于早期儒道關系,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有過如下論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可見,在司馬遷生活的年代,他所見到的先秦文獻中對早期儒道關系的記載,是十分緊張的。自郭店楚簡《老子》出土后,人們開始對傳統看法提出了質疑。因為今本《老子》十九章中的“絕圣棄智”、“絕仁棄義”句,楚簡《老子》為“絕智棄辯”、“絕偽棄慮”。由此看來老子并不反對“圣”,也不反對“仁義”,這便為我們重新評價早期儒道關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龐樸說:“誰都知道,圣和仁義,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德行,……令人驚訝的是,現在的竹書《老子》居然未曾棄絕這些,……如果這里不是抄寫上的有誤,那就是一個搖撼我們傳統知識的大信息”(《古墓新知——漫讀郭店楚簡》,《中國哲學》第二十輯)。解光宇、劉煥藻也認為“郭店竹簡《老子》的出土,表明了儒道兩家在早期是和平共處的”(解光宇《郭店竹簡〈老子〉研究綜述》,《學術界》1999年5期);“道儒兩家學派的創始人都主張‘仁’,說明我國哲學史上最早的兩大學術派系于發軔時,彼此的學術思想是相通的,并非涇渭分明,格格不入”(劉煥藻《郭店楚簡〈老子〉研究》,《理論月刊》1999年5期)。以上的觀點代表了多數學者的看法,但有的學者指出問題并非如此簡單:張岱年說:“竹簡中也有‘大道廢,有仁義’這句話,說明老子對仁義還是反對的”(王博《張岱年先生談荊門郭店竹簡〈老子〉》,《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呂紹剛說:“惟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邏輯思路與另兩句不同。……其實《老子》講‘絕偽棄詐’的偽詐,指的是儒家鼓吹的仁義。仁義在道家眼中與偽詐同義”(《〈郭店楚墓竹簡〉辨疑兩題》,《史學集刊》2000年1期)。許抗生說:“簡本中不僅有貶抑仁義的思想,而且有與孔子儒家思想相對立的思想。如簡本中有‘絕學亡憂’、‘絕智’和‘閉其門,塞其兌’(杜塞耳目)、‘絕為棄慮’等思想,皆是與孔子的好學、好思的思想相對立的”(《再讀郭店竹簡〈老子〉》,《中州學刊》2000年5期)。
  我們認為早期道儒關系異中有同,同中有異,不同的視角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簡本《老子》與帛書本及通行本相比,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存在很大差別。特別是簡本《老子》中對“仁義”的態度,與我們傳統的認識差別更大。帛書本及今本《老子》十九章中“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簡本作“絕智棄辯”、“絕偽棄慮”。可見簡本《老子》并不反對“圣”和“仁義”。“故大道廢,安有仁義”,表明“仁義”的地位僅次于“道”而居第二位,這表明早期道家對仁義學說的包容,這一點我們從簡本與今本在文字上的差異也可以得到證實。今本十八章比簡本多出“慧智出,有大偽”句,將“大偽”與“仁義”、“孝慈”、“忠臣”并列在一起,這無疑使“仁義”、“孝慈”、“忠臣”具有了否定和負面的意義。然而耐人尋味的是,簡本《老子》恰好沒有這句話,因而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早期道家是排斥仁義學說的。另外,今本《老子》的“與善仁”(八章)、“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三十八章)等表述,也與簡本的思想一脈相承。
  雖然簡本《老子》并不反對仁義,早期道儒之間的關系也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緊張,但兩家學說的價值取向從根本上說是不同的。道家主張自然無為,儒家崇尚仁義;道家追問人與自然之關系,儒家則注重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綱常倫理。因此,我們不能因為簡本《老子》不反對仁義便忽視了道儒間本質上的差別。楚簡《老子》中絕大部分是闡述自然無為、謙下不爭、寡欲知足的,這是貫穿楚簡《老子》甲、乙、丙本唯一的主題。而簡本《老子》中對仁義的論述只出現一次,這說明老子雖然不反對仁義,但仁義在老子的哲學體系中,并不占有重要的位置,這是顯而易見的。早期道儒之間的差別是主要的,第一位的;兩者間的包容是次要的,有限度的。我們還沒有理由認為早期道儒思想是相通的,更沒有達到要重寫中國哲學史、中國學術史的程度,因為道儒之間不同的價值取向并沒有改變。
  總的說來,簡本《老子》向我們展示的早期道儒間的關系,對于我們理清中國哲學史、思想史、學術史的發展脈絡,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們也應當充分注意到,老子雖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然而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道家思想,是在經過莊子及其后學改造過的今本《老子》的基礎上形成的。換言之,簡本《老子》只是形成今本《老子》的一種過渡形態,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影響是有限度的。另外,無論早期道儒間的關系如何,都不影響道家哲學之成為道家哲學,道家哲學對中國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是其自然無為的思想,而不是其是否反對仁義學說。
    二、關于老子哲學中“有”“無”的關系問題
  把形下之“有”、“無”抽象為形上之“有”、“無”始于老子。自此“有”、“無”便成為老學中非常重要的哲學范疇,也是老子道論之核心問題。如何理解“有”“無”之間的關系,是能否正確把握道學精髓的關鍵所在。
  老子認為“有”、“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一章)。即道是“無”“有”的統一體,兩者同處于一個哲學層面,“無”即是“有”;“有”也即是“無”,兩者“異名同謂”。然而,今本《老子》第四十章卻有這樣的表述:“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與第一章中的論述顯然互相矛盾。人們雖然明顯地覺察到其中的矛盾、悖反之處,然而由于缺少有利的證據而無法使此問題得到合理的解釋。直到郭店楚簡的出土,此問題之真相才大白于天下。楚簡《老子》甲本中有這樣的論述:“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亡。”原來流傳兩千多年的“有生于無”本身卻是無中生有,“有”乃是承上文“天下之物生于有”中的“有”字衍生出來的。老子哲學中根本就不存在一個“有生于無”之命題,“有”、“無”是統一于“道”的,兩者不存在本末先后貴賤的問題。道體之“有”、“無”是不可分的,正是“無”才使“有”有起來,也正是“有”使“無”有了存在之根據,無論“貴有”或“貴無”皆是對道的割裂。從這種意義上看,“有”、“無”乃一物也。
  然而楚簡《老子》這一重要之點似乎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郭店楚墓竹簡》對此句是這樣注釋的:“簡文此句句首脫‘有’字,即上句句末‘又’字脫重文號,可據帛書乙本補。”整理者認為“生于亡”句首脫“有”字,仍然堅持傳統“有生于無”的說法。贊同這種觀點的人也很多,如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魏啟鵬《楚簡〈老子〉柬釋》(《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沈清松《郭店竹簡〈老子〉的道論與宇宙論》(《中國哲學》第二十一輯)等。陳鼓應說:“從老子整體思想上看,當以簡本為是。而今本‘有生于無’之說,顯然與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法對應”(《從郭店簡本看〈老子〉上仁及守中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我們認為陳先生的主張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之所以產生“有”、“無”不可分割性的認識,這與中國的傳統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從老子哲學所表現出來的特點看,老子哲學具有辯證思維、直覺思維和模糊思維等諸種思維方式。作為辯證思維的基本觀念陰陽,其本身含有對待、統一、變化之功能。辯證思維使得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能夠采取完整而非孤立、變化而非靜止、相對而非絕對的態度。模糊思維是自然界普遍聯系之無限性及主體認識之有限性的產物,模糊思維在以整體思維為特征的中國古代哲學中大量存在。在老子哲學中,特別是老子對其最高范疇“道”的論述中更加明顯地反映出這一特點。老子認為“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這種超視覺、聽覺、觸覺的事物如何來展示呢?老子用了三個模糊性詞語“夷”、“希”、“微”來概括,如果把它抽象為形上之物那就是“無”。另一方面,這“惟恍惟惚”之物卻“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可見“道”并非空無所有,把“象”、“物”、“精”抽象為形上之物便是“有”。老子之“道”本身就是有物和無物的統一,既“有”和“無”的統一。“有”只有在無之域才能向人們敞開,“無”亦如此,只有“有”和只有“無”都是不可想象的。
    三、關于今本《老子》的作者
  郭沂在《楚簡〈老子〉與老子公案》一文中指出,歷史上存在兩個老子,一個是老聃,一個是太史儋。老聃寫的是簡本《老子》,太史儋寫的是今本《老子》。此說在學界影響較大,尹振環、解光宇等人表示贊同此觀點。高晨陽則對此說提出質疑,說見《郭店楚簡〈老子〉的真相及其與今本〈老子〉的關系——與郭沂先生商討》(《中國哲學史》1993年3期)。我們也認為郭沂主張太史儋為今本《老子》作者的論據并不充分,簡述如下:
  作者第一條論據是函谷關置于秦獻公之世,正好是太史儋生活的年代,與老聃時代相距甚遠。按:老子列傳中寫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遂去。至關。”書中只說“至關”,未言何關。《史記》索隱引李尤《函谷關銘》、正義引《抱樸子》皆以為散關,或以為函谷關。可見老子所至之關為何關尚無定論。
  第二條論據是老子出關與太史儋見秦獻公一事相符,當為同一人。按:《史記》中講得很清楚,是老子在“關”為“關令尹喜”著書,而太史儋出關稅秦獻公是在“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二者間沒有什么聯系。太史儋出關見秦獻公之事除老子傳外,《史記》之《周本紀》、《秦本紀》亦有所記載,當實有其事,太史公應有比較準確的史料來源。如果太史儋出關時寫了《老子》上下篇,《史記》自當有所記載,為什么老子傳及《周本紀》、《秦本紀》史均未言及此事?
  第三條證據為今本《老子》的君人南面之術,與太史儋游說諸侯的身份相一致,其貶儒言論與秦國尊法非儒的傳統相合。按:“君人南面之術”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文中并未言明。我想這可能與后人對老子的誤解有關,我們不能輕易把《老子》定性為“君人南面之術”。另外,作者說今本《老子》中的反儒言論與秦國尊法非儒的傳統相合,好象太史儋專門為了迎合秦國或為了說服秦獻公而寫作《老子》的,歷史上并未有人論及《老子》其書與秦國有什么關系。
  作者的第四條證據是春秋末年,周雖衰弱但仍為共主,老聃離周出關的理由不充分云云。這一條與第一、第二條講的是一個意思,無非是說出關的是太史儋而不是老聃。實際上老聃出關的理由是否充分,我們得很難說清楚的,主觀的推測并無有證據的效力。
  總的看來,作者1、2、4條論據只是想證明太史儋出關了,老聃沒出關。我們且不管此種說法在先秦文獻中找不到可信根據,即便出關的是太史儋不是老聃,我們又能得出怎樣一種結論呢?是“關令尹喜”請求太史儋為他著書嗎?那么“關令尹喜”又是何許人?是關令名叫尹喜呢,還是關令尹名喜?或者是守關的名叫令尹喜,或者“喜”作動詞用,是高興的意思呢?據高亨先生考證,“關令尹喜”就是關尹(《史記老子傳箋證》),那么關尹與太史儋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呢?史書上記載關尹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而太史儋卻是個喜好預言的前識者,是位游說之士,關尹能向他請求著書嗎?這些無疑都是需要我們認真加以考察并做出合理解釋的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僅憑這些證據來證實太史儋就是今本《老子》的作者,顯然是難以成立的。
    四、如何認識楚簡《老子》甲、乙、丙本的文本構成
  如何認識楚簡《老子》甲、乙、丙本的文本構成,是簡本《老子》研究中爭論的焦點問題。大致有以下三種觀點:1.認為楚簡《老子》是全本。2.認為楚簡《老子》是摘抄本。3.認為楚簡《老子》甲、乙、丙本是在三個不同時期產生的三種不同抄本。下面我們對以上觀點分別加以評述。
  1.主張楚簡《老子》是全本的代表人物是郭沂先生,他在《楚簡〈老子〉與老子公案——兼及先秦哲學若干問題》(《中國哲學》第二十輯)一文中提出了這一主張。贊同這種主張的有尹振環等人。但學界多數人并不贊同此種觀點。
  我們認為,郭沂主張簡本《老子》是一個全本的論據,可做進一步的商榷、討論。
  作者的論據之一是:簡本的語言和思想都很古樸,甚至連今本中經常出現的“玄”、“奧”等令人難以把握的字眼都沒有。我們不知作者立論的前提從何而來?為什么不能說正是由于缺少了這些內容,楚簡《老子》才不是全本呢?全本《老子》為什么就不能有形上之思辨?難道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本來就不應該有“玄”、“奧”的思考嗎?反過來說,簡本《老子》真的就那么“淳厚古樸”、甚至連一個“玄”字都沒有嗎?楚簡《老子》甲本8簡:“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甲本28簡:“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我們覺得“玄達”、“玄同”并不那么“淳厚古樸”,甚至用語言都很難把它解釋得非常清楚。
  作者還有一條論據是:簡本中沒有與儒家倫理觀念針鋒相對的文字,今本中明顯反對儒家觀念的文字,在簡本中皆有異文或文字上的增減。作者列舉了今本十九章“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簡本作“絕智棄辯”、“絕偽棄詐”等句子。這些只能說明后人對《老子》原文有所改動,與簡本是否為完整傳本不知有何聯系?
  作者又指出:先秦古籍的最終定型,往往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并非出自一時一人,而后來增補的部分常常被放在原始部分之后。簡本所錄皆為今本六十六章之前,后十五章不見于簡本《老子》。我們認為簡本《老子》甲、乙、丙本合在一起才相當于今本《老子》的五分之二,所以缺了哪一部分都是正常的。且簡本《老子》本不分章,排列順序與帛書本及今本大不相同,焉知簡本所缺今本后十五章,一定要放在簡本這個“原始部分”之后呢?又今本與帛書本相比,帛書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后,帛書本的最后一章即今本的三十七章,見于簡甲本18至20簡,我們能說這部分是后人增補的嗎?
  作者的后兩條證據是在論證郭店的楚墓沒有被盜,我想這個問題很難說清楚,即使墓中一枚竹簡也沒缺失,也不能說明簡本是完整傳本。道理很簡單,所謂完整傳本,是指在一個時期形成的,文字和內容都沒有缺失的版本。而簡本《老子》甲、乙、丙本卻是形成于不同時期的、三者間沒有任何內在聯系的、為墓主人所收藏的《老子》傳本。且先秦傳世文獻中引用《老子》的文字有許多不見于簡本,這些引用之人有的生活于春秋末期或戰國初期,如叔向、墨子、魏武侯、顏chù@①等人。總的看來,認為楚簡《老子》是完整傳本的主張難以成立。
  2.認為楚簡《老子》是摘抄本的代表人物是王博先生,他首先在美國達慕思大學郭店《老子》學術討論會上提出此觀點,后來王博又寫成專文《關于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的結構與性質——兼論其與通行本〈老子〉的關系》(《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進一步闡述其觀點。他認為楚簡《老子》甲、乙、丙本各篇有自己相對獨立的主題,這三個傳本都是某種形式的摘抄本,而不是當時《老子》的全本。贊同此說的有張岱年、裘錫圭、陳鼓應等。
  我們認為如果說簡本《老子》是摘抄本則首先要證明在它之前,有一個規模相當于今本五千言的《老子》全本。
  王博先生認為如果簡本是今本《老子》的底本,后來編者沒有必要打亂原來整齊的順序,而代之一個較松散的次序。作者立論的依據是簡本《老子》的排序整齊,因而簡本《老子》是摘抄本,在此之前存在相當于通行本規模與次序《老子》全本。我們認為簡本《老子》并不是按照主題摘抄的,其排列順序更無整齊可言。就簡甲本而言,無論從標志符號的使用、墨釘間文字的組成、各組所含字數的多寡、“義同形異”文字的使用、意義段落的銜接等方面看,都沒有顯現出任何“整齊”的跡象。張岱年先生認為只有流行了,人們才能抄錄它的一些內容來學習。這說明《老子》在戰國末年已經有了。裘錫圭先生也認為,老子言論的廣泛傳播,當在“五千言”編成之后。我們認為老子語錄的流行,并不意味著相當于今本五千言的《老子》文本已經形成。古人著書無作者,無篇名,單篇別行,其書多為后人輯錄而成。《老子》其書絕非一時一地之作,其中有的為老子手撰,有的蓋為門人弟子對老子語的輯錄,有的內容則來自古訓。老子每一單篇的語錄形成后,便在民間流傳,相當于今本五千言的老子語錄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陳鼓應認為簡本《老子》為節抄本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由于竹簡繁重,抄寫不易,二是抄寫者根據自己的構思和意圖來進行抄寫。如果這一觀點成立的話,我們自然要問,既然存在如此多的不易,那么《老子》的全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且《老子》只有五千言,亦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繁重”。就簡本《老子》而言,簡甲本有39支簡,簡丙支只有14支簡,晚于甲本的丙本,其簡數卻比甲本少了許多。就各文本內部而言,甲本1組有20支簡,而甲本3組卻只有1支簡。由此看來,簡數的多少并不能成為認定簡本是節抄本的理由。作者的第二條論據是抄寫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摘抄,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第一,簡本《老子》并不是按照主題摘抄的。第二,楚簡《老子》甲、乙、丙本的形成存在歷時性差異,是經過長期的聚積后形成的文本。第三,簡甲本和簡丙本都錄有相當于今本64章后半段的內容,這也可以說明簡本《老子》并不是抄寫者根據需要摘錄的。以上論述表明,認為簡本《老子》是摘抄本或節選本的觀點是值得商討的。
  3.丁四新博士認為楚簡《老子》甲、乙、丙本是在三個不同時期產生的三種不同抄本。他在《略論郭店簡本〈老子〉甲乙丙三組的歷時性差異》(《武漢大學學報》1999年2期)一文中提出了這一觀點,后來在其著作《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中又進一步論證了他的主張。他認為郭店簡本《老子》甲、乙、丙三組皆不是原始抄本,這從它們存在著大量的脫文、衍文等現象可推斷出來,真正的原始本應該向公元前5世紀去尋找。并指出甲、乙、丙三組簡文的同讀異文現象,體現了三組簡文歷時性差異。他認為戰國中期偏晚或整個戰國中期,《老子》書的總體狀況遠較郭店簡書完全,在分量上離五千言的本子相差不遠,在結構上可能仍然是松散的。同意這種主張的有許抗生、李存山等人。
  我們認為丁四新的觀點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他認為簡甲、乙、丙本是在三個不同時期產生的三種不同抄本,三組簡文存在著歷時性差異,而每種文本的形成則是并時的。經過考察,我們發現不但楚簡《老子》三組文本的形成是歷時性的,各文本的內容同樣存在著歷時性現象,特別是簡甲本中這種歷時性現象尤為明顯。我們認為楚簡《老子》是經過長期的聚積而形成的一種文本,是尚在形成中的《老子》古傳本,其中簡甲本形成的時間較早,只是老子語錄的簡單綴合,簡丙本形成的時間較晚,已經顯露出人為編輯的痕跡。這一問題比較復雜,我們將另撰專文加以討論。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斤右加蜀
孔子研究濟南33~39B5中國哲學聶中慶20032003本文在對楚簡《老子》研究進行回顧與反思的基礎上,對目前學界的研究現狀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評述。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早期儒道關系的認識與評價;老子哲學中“有”“無”的關系問題;關于今本《老子》的作者;如何認識楚簡《老子》甲、乙、丙本的文本構成等。楚簡《老子》/道儒/有無/全本/節選本聶中慶(1960-),男,吉林通化人,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中文系副教授,復旦大學古籍所博士生。主要從事古典文獻學及考古學研究。山東威海 264209 作者:孔子研究濟南33~39B5中國哲學聶中慶20032003本文在對楚簡《老子》研究進行回顧與反思的基礎上,對目前學界的研究現狀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評述。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早期儒道關系的認識與評價;老子哲學中“有”“無”的關系問題;關于今本《老子》的作者;如何認識楚簡《老子》甲、乙、丙本的文本構成等。楚簡《老子》/道儒/有無/全本/節選本

網載 2013-09-10 21:50:03

[新一篇] 鄭伯奇的小說創作  ——為紀念鄭伯奇百年誕辰而作

[舊一篇] 郭沫若與表現主義(上)(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