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審美直覺的發生規律與特征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審美直覺”這一概念中的“直覺”如果從語義學的角度來考察,它具有兩種含義:一為直觀感覺,故中文常譯為“審美直觀”,又有人稱其為感性直觀或感性直覺;二為人的思維直接把握事物本質的一種內在直觀認識,這種內在直觀一般譯為“直覺”,又可稱理性直觀或理智直觀。中文用“直觀”與“直覺”兩個詞把外文同一詞(Intuition)中的兩層意思區分開來,是比較精確細致的。審美直觀只是創作與審美主體的一種感性觀照和朦朧的感覺;審美直覺則不僅包含著審美主體的直接感受,而且也包含著主體的理性之光對客體本質的直接洞察、透視的領悟能力。可見,審美直覺是主體的一種綜合認識能力。
  審美直覺的這種綜合認識能力,近似于黑格爾所說的“敏感”。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一書中曾作過如下描述:“敏感這個詞是很奇妙的,它用作兩種相反的意義。第一,它指直接感覺的器官;第二,它也指意義、思想、事物的普遍性。所以‘敏感’一方面涉及存在的直接的外在的方面,另一方面也涉及存在的內在本質。充滿敏感的觀照并不能把這兩個方面分別開來,而是把對立的方面包括在一個方面里,在感性直接觀照里同時了解到本質和概念。但是因為這種觀照統攝這兩方面的性質于尚未分裂的統一體,所以它還不能使客體作為概念而呈現于意識,只能產生一種概念的朦朧預感。”其實黑格爾所說的敏感的觀照,即是審美直覺,是感覺與思考、感性與理性、形象與概念熔于一爐的特殊產物。正因為如此,審美直覺就同時具有兩種特殊功能:主體對審美客體外在特征的直接感受能力和對審美客體的內在本質的直接領悟能力。
  審美直覺這一特殊的心理活動,普遍地存在于藝術創作過程中,一些著名的美學家、藝術家都高度評價了審美直覺所具有的創造功能。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工具論》里指出“除了直覺外沒有任何東西比科學知識更為真實,了解原始前提的將是直覺……。”經驗論者洛克認為直覺的知識是最高的。他在《人類理智論》等著作中表達過這種看法,他說:“我們全部知識的可靠性和明確性都依靠這種直覺。”普魯斯特認為,人的直覺可以觸發美,它是評判真理的標準。直覺“唯獨它才是判斷真理的標準,”“只有直覺才能夠使真理更臻完美,從而感受純粹的快樂。”克羅齊則認為直覺即表現、即美、即藝術,把美和藝術看作是直覺的產物。郭沫若極為推崇藝術直覺在創作中的重大作用,他認為直覺是藝術創造的動力因素,有了藝術直覺,才有“高漲著的情調”。郭沫若對直覺的極力推崇是受了柏格森生命哲學思想的影響。在柏格森的美學思想中,直覺被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藝術家洞察和把握創作對象的生命的認識功能。他認為,人是不能認識生命之流這個客觀世界本質的,因為它是精神性的過程,沒有規律可尋,要認識它,必須通過直覺這種精神性的內心體驗。他說:“生命的意向,也就是通過若干線條而表現的簡單運動,或者說把這些線條結合起來并賦予意義的運動,這種運動都逃避了我們的注意。然而藝術家則企圖再現這個運動,他通過一種共鳴將自己納入這種運動之中去,也就是說,他憑直覺的努力,打破了空間設置在他和他的創作對象之間的界限。”盡管柏格森的直覺理論涂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揭示了審美直覺這種個體心理活動的一些基本特征。即心靈和事物“共鳴”或溝通的直接性;發現客體特征的特殊性;對客體對象感知的具體性;把握事物真象的目的性;不假思索,心領神會的非分析性等等。關于直覺的一些基本特征,尼季伏洛娃在《文藝創作心理學研究》一書中進行總結和概括說:“所有學者和創作者都一致指出直覺過程的下列特點:(1)它們的直接性;(2)沒有推論;(3)不存在某種努力和困難,過程似乎是自己進行的;(4)過程伴隨著對直覺結果的堅信感;(5)這一過程的理智性,它使直覺有別于沖動性行動;(6)直覺過程同解決新任務的聯系,這使它有別于習慣和熟練;(7)快速性,在某些場合直覺過程進行的瞬間性,這種瞬間性在評價被感知的對象(如風格感等)時特別引人注目。”尼季伏洛娃的總結盡管還存在著不盡人意和值得商榷之處,但無可否認的是這種總結為我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有意義的參考價值。
  古今中外許多藝術家、心理學家、美學家、哲學家都十分重視直覺在創作與審美實踐中的作用。但對于直覺的意義和范圍卻有很大的分歧。前蘇聯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說:“在我們這里,常常把‘無意識’和‘直覺’混為一談,所謂‘直覺’是人的一種特性,是從那些還沒有形成思想意識、沒有變為觀念和形象的豐富的印象中產生的。”高爾基所說的直覺,是從貯藏的印象產生出來,但又未達到意識、觀念的階段。這是正確的。直覺,始終保持著它的直觀色彩。但既是“覺”,就不免要發展到觀念的階段,可是,還未達到。因此,直觀色彩,就包含著審美主體感知的形象和表象的形象。心理學上的直覺,確實只是在感覺的階段或者是指感覺之后、知覺之前的現象。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最簡單最原始的‘知’是直覺(Intuition),其次是知覺(perception),最后是概念(conception)。”又說:“有‘見’即有‘覺’,覺可為‘直覺’,亦可為‘知覺’(perception)。‘直覺’得對于個別事物的知。‘知覺’得對于諸事物中關系的知,亦稱‘名理的知’。”朱光潛在翻譯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的《美學原理》時,對“直覺”加了一個注解說:“見到一個事物,心中只領會那事物的形象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別,不審意義,不立名言,這是知的最初階段的活動,叫做直覺。”他的這個直覺概念,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上的“直覺”概念。而審美直覺則不同,它既包括感覺和知覺所獲得的形象,也包括表象的形象。所以,不應當把印象和形象割裂開來,并把形象排斥出去。審美直覺,始終是指感性形象。不過,這種感性形象是聯系著概念和觀念、思維和意識的。
  審美直覺作為一種創作與審美主體感性與理性互滲的審美能力,是符合主體審美能力的發展規律的。可以說,主體審美能力的發展歷史,就是審美直覺發展的歷史。人類是由原始的審美活動中對自然的一種認識和超越感轉向對自身審美能力的考察,由對顯意識的審美能力認識轉向對深層結構的潛意識的欲望的揭示的,循此規律,美學史上所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審美直覺說,是不足為奇的。鑒于此,我們對審美直覺的特性作如下總結分析:
  1、直捷性。音樂審美中的直覺思維不是按通常的三段論的形式邏輯法則進行演繹推理,而是省略了邏輯推理的許多中間環節,具有快速跳躍式的直接領悟與認識。對于直覺的這一特性笛卡爾曾有過一段描述,他說:“我們了解的直覺,不是感官所提供的恍惚不定的證據,也不是幻想所產生的錯誤判斷,而是由澄清而專一的心靈所產生的概念。這種概念的產生是如此簡易而清楚,以致對于認識的對象,我們完全無需加以懷疑。”笛卡爾在這里所講的“概念的產生是如此簡易而清楚”,實質上就是指直覺所具有的一個最突出最獨特的優長之處,亦即直覺在認識和把握審美對象時的直捷性,這是音樂創作與審美中其它思維方式所不具有的一種思維特性。
  2、整體性。音樂審美直覺與具有分析特點的邏輯思維不同,直覺思維不拘泥于細節的分析,而是著重于從整體上綜合地把握審美客體。審美直覺的這一特性是由于它不是借助于概念,而是借助于審美主體的音樂感覺來反映對象的結果。在音樂審美觀照中,主體審美直覺的整體性表現在對審美對象的直觀和體驗來揭示審美客體的形式規律,把自身投入到審美客體的形式中,從整體上感受其內涵。這便是龐德所說的那種“在一剎那間呈現理智和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正是這樣一個復合物的呈現同時給人一種突然解放的感覺;那種從時間局限和空間局限中擺脫出來的自由感覺”(彼得·瓊斯《意象派詩選》第152頁)。龐德所強調的對象剎那間的呈現以及它所給人的自由解放的感覺,實際上就是對“復合物”的直觀而產生的審美體驗,這就是審美直覺的整體性功能的呈現。在音樂審美直覺過程中,審美主體對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是從整體性來把握的。比如,當我們欣賞一部交響樂時,審美客體的各種刺激同時作用于審美主體的聽覺,而不同樂器的音質又各不相同,但欣賞音樂的人所形成的仍然是完整的音樂形象和完整的情緒、情感體驗,而不是各種樂器的孤立音響。另外,音樂作品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對審美直覺整體印象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樣的組成部分,其關系不變就能保持直覺的整體性,其關系不同就組成不同的整體。例如當一個曲調以高八度或低八度音演奏的時候,都可以毫不困難地作為一個整體被審美主體直覺,但是同樣的音符,如果改變它們的先后順序、音程和每一個音的長度等就會構成完全相異的曲調。可見,音樂審美直覺的整體性主要是依賴于音樂形式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個別組成部分的絕對質和量。
  3、專業性。音樂創作與審美直覺并不是一種機械被動的反映,而是一個積極能動的過程,它受創作與審美主體許多心理因素的影響,其中音樂專業知識、音樂經驗和需要就是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專業經驗與需要使主體對同一對象會產生不同的直覺結果。而音樂審美直覺的專業性特點,更突出地表現在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對主體的直接影響。因為音樂審美直覺不僅要將信息納入專業內容系統,而且還要將其納入專業的形式系統。這正是藝術直覺與科學直覺的重要區別。科學直覺大都將直覺信息納入一定的專業形式系統,科學家對直覺成果的表達與交流,一般都是運用文字語言這種普遍的形式。而藝術則需要通過一定的專業藝術形式來反映生活交流情感。這就要求音樂家在專業藝術形式的習慣性思維的參與下去觀察生活,并通過復雜的心理信息轉換而形成音樂藝術的直覺成果。音樂創作與審美直覺的這種專業性特點,要求我們廣大的音樂作者必須具備專業直覺的素養和敏感,能夠時時處處以專業藝術形式的眼光去直覺大千世界。
  4、獨特性。音樂家的任何創造性的直覺都不是一種簡單的認知,而是對客體對象某種新特征的探索和發現。如果說科學家的直覺所反映的只是客觀事物本身的特征,而音樂家的直覺卻是反映該事物所引起的主觀情緒感受方面的特征。于是,音樂直覺的結果,不僅要受客體情況的制約,而且還受主體個性等諸因素的制約。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每一個性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都有著他人不可重復的特征。因此,如果幾位科學家同時直覺到某一事物的某一特征,那么他們的直覺成果基本上是相同的一致的。而如果幾位音樂家都直覺到某一事物的某一特征,他們每個人的直覺卻可能是獨特的。音樂直覺的獨特性決定了音樂家不僅要有直覺客觀對象特征的能力,而且要形成獨特的情緒感受能力。獨特的情緒感受的形成是音樂家心理個性與直覺對象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音樂家必須善于以自己的感性經驗,內心的真實情感和個性的獨特方式去直覺客體對象。
  5、非理性。音樂創作與審美中的這種直覺形式,在主要依賴理性指導的科學認識活動中是很少見的,但在音樂創作與審美實踐活動中卻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為人的情緒情感體驗不僅發生在理性認識階段,而且也發生在感性認識階段。在認識的感性階段,音樂家雖然對某一事物還沒有本質的認識,還處于一種非理性的盲目狀態,但他憑藝術經驗和情感傾向所作的直覺選擇與描繪卻在客觀上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特征和社會意義,達到了與自覺的理性認識的同等深度。對這種現象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心理學教授H·A西蒙在他的學術報告《信息的存貯系統》中曾作過如下解釋:“因為他能很快地在記憶中把他原來熟悉的組塊認出來。”西蒙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記憶中的信息已經不是直覺印象本身,而是直覺印象經模式識別,抽象概括后的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一些“關系的結構”。西蒙還認為人的記憶系統就是一個大的產生式系統。他說:“產生式系統的控制原則就是沒有控制——至少沒有集中的分層的控制。每當情況適當,即條件被滿足,每個產生式就做它自己的事。”這樣,觸發信息的躍起,滿足某種條件,記憶系統中相應的一般模式,知識“組塊”,理性意象就會被喚起被激發,從而自動對號作出理性的判別和選擇,這種沒有控制的控制就使直覺活動成為一種非理性的自動化的活動。
  6、神秘性。神秘在本質上是人類面對無法把握的現象時所產生的一種特有的心理狀態。由于音樂藝術具有抽象性和相對的不確定性這一特點,便造成了音樂作品本身的模糊性和多義多解性。因此主體對音樂的審美直覺往往就伴隨著一種神秘感。我們有這樣的體驗,在欣賞一些宗教音樂和無標題音樂時,往往被一種說不出的情緒、情感所牽動,我們為之驚嘆、仰慕,直覺到了卻很難說清楚直覺到的是什么。如十六、十七世紀的音樂中所表現的宗教意識都透著一種神秘性,當我們欣賞這類作品時往往會被一種奇異而神秘的氛圍籠罩著,給人一種神秘的美感直覺。當然,音樂中的這種神秘性不是不可知的,人們在長期的音樂創作與審美實踐中,會對這種神秘性越來越作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音樂作品的神秘性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創作與審美主體在探索神秘性過程中,也會領悟到音樂美的真正價值。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人類的一切經驗和感受中,以神秘最為美妙,這是一切真正藝術創作及科學發明的靈感源泉。”音樂傳達審美信息本身具有的神秘性首先取決于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神秘因素,它是現實生活中神秘因素的一種反射,因為人生首先就是一個難解的謎。另外,由于“在它的過程中或者直接結果中,有著一種情感因素”(格羅塞語),而情感這種心理現象作為主體的一種體驗和感受,并不能為理性所條分縷析。萊辛在《拉奧孔》中早就指出“替人類情感定著普遍規律,從來就是最虛幻難憑的。情感和激情的網既是精微而又繁復的,連最嚴謹的思辨也難能從中很清楚地理出一條線索來,把它從錯綜復雜的牽連中一直理到底”。這是由于人類的情感是人強烈地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這種力量是無窮無盡的。由于音樂藝術中審美情感的不可盡性是植根于人的本質力量的無限性上,因此,當一部音樂作品被審美主體接受時,勢必會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神秘的美感直覺。
  直覺這一思維現象普遍存在于藝術創作和科學創造活動之中。一些著名的科學家、藝術家都高度評價了直覺所具有的創造功能,如愛因斯坦說:“我相信直覺和靈感”、“真正可貴的因素是直覺”。直覺對于音樂創作和審美來說,有著更特殊的重要意義。因為直覺的成果不僅可以為理性認識的形成創造條件,而且將直接成為音樂創作的材料。音樂審美直覺與一般直覺相比有它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音樂家要具有與之相應的特殊直覺能力。只有這樣,音樂家才能更自覺地遵循音樂創作的特殊規律,更好地發揮主體在音樂創作中的主觀能動性,創作出獨具特色的佳作。
                作者單位:山東曲阜師范大學音樂系
                          編輯 谷音
  
  
  
樂府新聲沈陽003-006J6音樂、舞蹈研究邵桂蘭/王建高19951995 作者:樂府新聲沈陽003-006J6音樂、舞蹈研究邵桂蘭/王建高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50:26

[新一篇] 音樂審美體驗中的意象感受與詩意想象

[舊一篇] 音樂文化的雙視角觀照  ——民族音樂學的一種新定位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