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閱讀與寫作教學”初探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毛承延 新余市一中)
  從1986年下學期開始,我就“比較閱讀與寫作教學實驗”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了嘗試。所謂“比較閱讀與寫作教學”(以下簡稱“比寫法”),就是將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文章結合起來,有對比有分析地比較閱讀,在此基礎上,針對其中某些相似點,進行模仿寫作訓練,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現將幾年來探索的幾點體會訴諸于眾,以求得同行們的賜教和雅正。
      一、“比寫法”的教學功能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寫法”要求一節課學習兩篇文章(大多有一篇課外的),內容新穎,知識豐富,再輔之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求知欲望的產生,引起新鮮感和好奇心。并能使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2.培養語文學習遷移能力。心理學家一向重視學習遷移的作用,把它作為一個教育教學的原則。“比寫法”正是遵循著這一遷移原則而設計的,它拿有比較性的文章來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原理,有效地利用“此”的知識去理解“彼”的知識,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讀到寫,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形成類比,達到知識和能力的同步遷移。
  3.開發利用大腦潛能。“比寫法”要求一節課學習兩篇文章,還要在限制時間內當場完成寫作練習,時間緊、知識信息的密度大,學生課堂上不能有半點松弛和怠慢,必須專心致志,養成勤于用腦、合理用腦的良好習慣。這有助于開發利用大腦潛能,加快閱讀節奏,提高反應速度,增強思維的敏捷性。
  4.形成閱讀和寫作的技能。“比寫法”的著力點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讀寫技能,讓學生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懂得如何從具體的字、詞、句中去理解文章,如何分析概括,怎樣判斷推理,怎樣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精讀和略讀經典文章;通過對范文的比較閱讀,教師從正面對學生分析范文的寫作特點,向學生傳授寫作方法,然后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進行模仿寫作練習,做到讀與寫的有機結合,處理知識的輸入與輸出的關系。這樣讀讀寫寫,反復實踐,閱讀和寫作技能便逐漸形成了。
      二、“比寫法”實驗步驟和做法
  1.選擇比較對象要結合實際,恰到好處,不拘一格。“比寫法”的目的在于通過比較兩篇文章內容和形式的異同點,探索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揭示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共同發展規律,繼而仿照比較文章的相似點,進行寫作訓練,提高寫作水平。這就要求首先做好選擇比較對象、確定比較點的工作,比較文章之間要深淺難易得宜、風格相近、文質兼美(主要指教材外的),尤其在立意或者選材謀篇布局、表現手法、語言表達等方面有一點或數點聯系。比如學習劉少奇同志的《個人和集體》,可以聯系毛澤東同志的《反對黨八股》。這兩篇議論文在論證時都用了有破有立、破立結合和列舉事例進行論證的方法。教學時,我就抓住這一比較點,深入對比、分析,然后以“反對個人主義”為題,仿照破立結合、列舉事例的論述方法,寫一篇五百字左右的短文。
  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中學生能力發展的漸進性、年齡階段性,我在“比寫法”實驗中使用來作比較的范文、范例,教材內外不限,高、初中課文不拘,打破冊次、單元的界限,有大作家的佳品,也有中學生的習作。如分析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形象,可結合果戈理筆下的潑留希金形象進行比較。從性格特征和表現手法上找出比較焦點。又如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可結合周敦頤的《愛蓮說》(初中教材)進行對比,從體裁、內容方面找出比較焦點。再如學習香港作家黃河浪的散文《故鄉的榕樹》,可結合中學生張杰的《啊!我的湘江河》(《散文》1986、6)進行比較,從思想感情、語言特色方面找出比較焦點。這樣內外結合、縱橫交錯,新舊相聯,增強了中學語文的整體意識,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開闊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
  2.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方式靈活多樣。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要認識一篇文章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也是如此。如果孤立地去閱讀,有時不一定能夠看清廬山真面目;如果把它和同類的文章進行一番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并探究造成異同的原因,文章的本質特點就比較顯而易見。例如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紀念》這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閱讀可以看出內容上的相同點:兩文都是紀念為革命而犧牲的青年的;兩文都對反動統治階級屠殺革命的暴行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對革命青年敢于斗爭、不怕犧牲的精神進行了熱情的歌頌。但兩文在許多方面也存在不同點。從寫作動機看,前文是在悼念烈士的同時,嚴肅地總結了“三·一八”事件的教訓、意義,激勵繼續戰斗者“奮然而前行”;而后文是化悲痛為力量,以戰斗來紀念死者。從兩文表現的感情上看,也有些微的不同:前文表現的是一種不加控制的悲憤;而后文表現的卻是冷靜的悲憤。在對未來的預見上,兩文也有一定差別:前文表現了作者對革命的熱切希望與期待,后文則表現了作者對反動派必然滅亡,無產階級革命必定勝利的堅強信念。找出這些異同之后,究其原因,是因為魯迅先生立場趨向堅定、思想越發成熟,斗爭經驗更加豐富。閱讀中經過這樣的比較分析,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如學習李瑛的《我驕傲,我是一棵樹》,我就從《當代詩歌選》中選取了詩人劉中樞的《驕傲嗎?我是一棵樹》來進行比較。通過異中求同的分析、比較,學生認識到:創作是有規律的,但并不等于千篇一律。
  比較的方式不能單一化,應根據單元序列訓練的要求和篇目教學的重點,靈活地選取比較方式,從訓練內容看,認讀、字、詞,可進行字詞的形、音、義比較;理解句意,可進行改變句式的比較;理解文章的表現手法,可以將同一體裁在表現手法上各異的文章進行比較;理解文章不同語言風格,可將不同作家或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文章進行比較。從訓練形式看,有列表比較、提問比較、移換比較,有老師的設問比較,也有學生的質疑比較。
  3.一課一得,切忌面面俱到。“比寫法”的特點是比較對象范圍廣,比較形式活,比較焦點多,寫作訓練方法巧。這就為教師的教學留下了較寬的選擇余地。盡管如此,但決不是為了比較而比較。比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比較是為了鑒別,為了交流和吸收。因此一篇課文學完了,只能是“一課一得”。否則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決然得不到什么知識。眾所周知,語文能力由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有機構成,聽說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聽說讀的升華,寫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比寫法”“得”的就是寫作能力的提高。如何使學生有一“得”,我的主要做法是:
  ①遵循“積累——模仿——創造”這一寫作能力的發展規律,緊緊抓住“模仿”環節,沿著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途徑科學地、有目的地進行寫作能力訓練。從“模仿”出發,但又不囿于模仿,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表達,使習作從內容到形式均有新意,完成向“創造”最高發展階段的過渡。如在比較閱讀了《我驕傲,我是一棵樹》和《驕傲嗎?我是一棵樹》之后,讓學生仿照兩首詩的主題和表現手法,以《我愿做一棵樹》為題寫一首詩。有個同學寫道:“我愿做一棵樹/與風無爭/與水相和/不管是山變水轉/也無論是日升月跌/我樂意隨其自然……”盡管字里行間流露了一點消極遁世的思想,但又窺見到作者所追求的那種不為名利、潔身守志的崇高品格在熠熠閃光,這種另辟蹊徑的構想和跳出模仿圈子的創新精神應給予首肯。
  ②依據高中學生寫作能力屬于復雜表達階段的特點,訓練學生能寫較復雜的記敘文、議論文,能較好地綜合運用記敘、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法,較為熟練地運用語言,特別是能恰當地剪裁內容復雜的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的結構。比如通過對朱自清的《威尼斯》和鄒韜奮的《威尼斯》的分析比較閱讀,使學生知道:朱自清的文章記敘特點是以圣馬可廣場為中心,由遠到近,從內向外,展開描繪,采用的是輻射式結構。而鄒韜奮的文章主要用三個段落描寫威尼斯的三個特點,在時間上不分先后,在空間上也不講究轉換次序,采用的是橫式結構。最后要求學生以“我們的鋼城”為題,采用輻射式或橫式結構,綜合運用記敘、議論、抒情等多種表現手法,寫一篇比較復雜的游記散文(課外完成)。
      三、“比寫法”瑜不掩瑕,任重道遠
  幾年來的探索表明:通過“比寫法”的實驗,培養了學生比較、鑒別、分析事物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寫作意識,排除了寫作畏難情緒,較大地提高了閱讀和寫作能力。根據“比寫法”的要求,首先要選擇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篇幅、深淺適中、文質兼美、有一定聯系的比較對象。這些文章當然大多是名家名篇,學習它是為了讓學生知道“應該怎么寫”。但也要兼顧凡人習作,特別是中學生手筆,以縮短他們之間的感情距離和認識水平的尺寸。這個問題不可忽視。
  一堂課要講兩篇文章,最后還要當場完成寫作訓練任務,即使是就某一個相似點進行分析、比較,如果沒有科學地、有計劃地支配時間,未能合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主次、輕重不分,也會顯得時間倉促,甚至完不成教學任務。
  從寫作訓練角度看,“比寫法”要求寫作從模仿入手,最后進行創造。倘若學生一味地依葫蘆畫瓢怎么辦?教師應如何在模仿中加強指導?根據范文特點,學生實際,選準好模仿的角度,然后又怎樣引導學生跨越模仿的籬笆,有所更新、有所創造?這些都需要認真研究。
  
  
  
江西教育南昌17-18G31中學語文教學毛承延19961996 作者:江西教育南昌17-18G31中學語文教學毛承延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4:11

[新一篇] “新時期語言文字規范化”筆談

[舊一篇] “生死俱善,人道畢矣”——中國古代的生死觀及其現代意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