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電視劇創作態勢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即使是家里沒有電視機但只要能接觸到其他傳媒的人,都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如今的電視劇創作十分紅火。在所有的刊物封面,幾乎是清一色的明星靚照;在報紙的周末版上,大多是有關電視劇拍攝的消息、人物和花絮;而在廣播電視里,前來熱線直播的名人中,有相當數量是影視導演和演員。
  那么,在即將過去的1996年里,中國的電視劇創作處于一種什么樣的態勢?
   數量將過萬集,涉及題材廣泛
  1996年電視劇生產最引人注目的是數量,到年底有可能突破10000集。從近幾年的生產情況看,堪稱迅猛增長:1993年之前也就3000—4000集,1994年超過6000集,1995年接近8000集,而今年初的規劃數是10988集。
  電視劇數量猛增的原因之一,是電視觀眾增多(目前全國已有電視機2.8億臺,觀眾數超過8億人)、電視頻道增多、電影在總體上的不景氣。原因之二,是參與制作的單位、人員增加。90年代初,生產電視劇的單位主要有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北京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北京音像公司以及主要省市的電視劇制作中心等。1992年后,攝制單位迅速增加,各電影制片廠、解放軍各軍兵種和軍區都相繼建立了電視劇制作單位,包括中央、國務院的部分部委也有了自己的電視劇制作部門。至于民間的制作公司、廣告公司更是日益增多,已經拍攝過有影響之作和正在拍攝劇作的有:英氏影視藝術公司、天運縱橫文化傳播公司、大道影業公司、華企多媒體、中國華僑影視制作中心、拖瑪蒂影視廣告公司,等等,等等。原因之三,是篇幅越拉越長。許多短篇拉成了中篇,中篇拉成了長篇,使四五十集的長篇劇越來越多。去年長篇劇是322部,今年將達到465部,比去年增長44.4%。而短篇電視劇今年比去年只增加了1部,僅有128部。由于超長篇電視劇所占比重過大,致使今年每部電視劇平均在13集以上。
  96年電視劇創作的活躍,使未來的熒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目前已經拍竣、正在拍攝和即將投拍的劇作中,既有展現歷史風云的《水滸》、《東周列國》、《大秦帝國》,也有表現現代高科技發展的《電腦龍虎斗》、《九重天》、《魂撼大漠》;既有描寫古代名人的《成吉思汗》、《劉邦與項羽》,也有謳歌現代領導干部楷模的《縣委書記》、《李潤五》、《水神》;既有描繪重點建設的《三峽人》、《大地的翅膀》,也有展現獨特生活的《中國儀仗兵》、《中國外交官》、《毛澤東的秘使》;既有反映打擊犯罪活動的《鐵鷹行動》、《中國大案錄》,也有表現部隊建設的《驅逐艦長》、《壯志凌云》;既有展現商界激烈競爭的《盛裝時代》、《殘局》,也有揭示細膩情感的《溫州女人》、《下崗女工》。其他還有:再現紅軍壯舉的《長征故事》、反映香港回歸的《香江風云》、根據名著改編的《儒林外史》、展現京城生活的《小井胡同》和表現計劃生育的《中國百姓》等等。僅僅從這些片名中,我們即可充分感覺到’96電視劇創作在題材形成了新的多彩格局。
  電視劇數量的猛增,也引發了一些問題。首先是和其他行業爭奪資金。按目前行情看,每生產一集電視劇平均需13萬元,這也就意味著’96電視劇生產的投入將達到14個億。其次是優秀的編導演數量有限,如此之多的電視劇的上馬,將導致劇本、人才爭奪的加劇和演員片酬的繼續上漲,從而使更多的資金難以用在制作上。第三是給某些不懂藝術、不懂觀眾觀賞需求的人提供了更多拍片的機會,有利于粗制濫造之作的產生,使精品和劣作的比例繼續增大。
   現代劇比重增大 公檢法題材升溫
  96年電視劇創作的另一個顯著標志,是現代劇在數量上有了明顯增加,關注現實生活的創作者比往年多了起來。
  一個時期以來,觀眾對于彌漫于熒屏中大同小異的“皇子爭位”、“皇妃爭寵”的歷史劇頗有微詞。去年下半年,廣電部領導根據觀眾的反映,明確提出要加強現實題材影視劇的創作力度,并要求中央電視臺限制播出歷史劇。從今年上半年的播出情況看,中央電視臺在此方面帶了個好頭,八點檔推出的劇作全部為現代劇,而且大多數為現實題材作品。其中《蒼天在上》、《咱爸,咱媽》不僅獲得了廣大觀眾的好評,而且證明現實題材電視劇同樣可以拍得好看。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的北京電視臺,也努力貫徹廣電部的要求,力爭在八點檔播出更多的現代劇,除《宰相劉羅鍋》安排在六頻道的黃金時間外,其他歷史劇和港臺劇都被安排在另外兩個頻道和晚10點以后。
  熒屏的這種變化,促使更多的創作者開始轉向現代劇的創作。從今年正在拍攝或籌拍的劇作看,現代劇數量與本年度電視劇生產總數的比例已明顯上升,超過70%。從幾個主要的“產劇大戶”看,所生產的劇作也將以反映現代生活為主。其中北京地區(包括部隊制作單位)生產的現代劇的集數占本地區生產總數的88%,廣東是85%,上海是69%。而在現代劇中,表現和反映城市、農村、部隊現實生活的作品占一定比重,其中一般現實題材185部2717集,比去年增長56%;城市改革題材98部1581集,比去年增長66%;農村改革題材54部641集,比去年增長64%。而增長幅度最大的則是以表現公安戰線生活和工作為主的公檢法題材,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正在拍攝和籌拍的公檢法題材電視劇將超過60部630集,比去年增長了80%。
  在這批作品中,代表人民意志、顯示國家專政的威力,嚴厲打擊各類犯罪分子的劇作占相當比重,其中有:描寫緝毒警官智勇雙全打擊走私販毒罪行的《緝毒英雄》、《緝毒神警》和《緝毒警察》,表現公安干警偵破特大殺人案的《秘密天地》,反映公安機關嚴厲打擊非法移民的《沒有國籍的女人》,講述西部警察偵破重大失竊案的《追蹤“郎卡寧布”金佛》和描寫一對警官為民除害的《威武警官》等。令人注目的是,在這類劇作中,還有多部是以真實的重大案件或戰斗生活為故事原型進行藝術創作的,其中有分別展現北京和上海刑警生活的《警察本色》和《刑警的夏日》,描繪西安追捕罪犯魏振海過程的《西安大追捕》,再現山西朔州偵破特大拐賣人口案情景的《’95打拐第一案》,描寫內蒙古興安盟破獲重大金庫盜竊案的《刑警日記》,講述福州市偵破4·17特大搶劫案過程的《緝毒三萬里》和再現海南現代南霸天的產生、覆滅過程的《現代南霸天案始末》等。其他內容的劇作則主要有:表現激烈的反間諜斗爭的《中國反間諜系列》和《人性回歸》,講述安全保衛戰線故事的《上海秘密戰》,反映紀檢、反貪工作的《炎黃子孫》、《衛士》、《檢查官日記》和《不滅的情火》,描寫普通民警生活的《如果沒有你》和《珠海警星》以及進行普法教育的《山村執法官》、《有法有天》等。從創作手法看,這些作品大多具有紀實或半紀實風格。有的飾演者本身就參加過案件的偵破工作,因而更具有真實感。當這些劇作陸續推出后,有可能形成收視熱。
  公檢法題材電視劇何以急聚升溫?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80年代后,某些曾經絕跡的丑惡現象又死灰復燃,加之一些地區法制建設落后于經濟建設,導致重大甚至惡性案件不時發生,從而為公檢法題材電視劇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二是為了保衛國家利益和人民生活財產,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公安干警、紀檢人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熒屏上塑造他們的感人形象,謳歌他們的崇高精神,能夠促進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三是公檢法題材電視劇具有故事復雜、情節曲折、動作性強、場面驚險和富有懸念等特點,容易滿足人們的觀賞需要。
   歷史劇熱度未退 題材撞車仍不斷
  盡管現代劇在96年電視劇生產總數中的比例上升,但由于今年電視劇總數的增加,使得歷史劇在數量上仍然十分可觀。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屬于“一般歷史”和“革命歷史”題材的劇作共有180多部近3000集。而且由于反映現實生活的劇雖然不少,但在投入的制作經費、人員上大多不如歷史劇,因而歷史劇生產仍可謂熱度未退。
  在96年投拍和籌拍的歷史劇中,主要有:《水滸傳》、《東周列國》、《隋唐演義》、《大秦帝國》、《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孽海情緣》、《成吉思汗》、《劉邦與項羽》、《柳宗元》、《漢武帝》、《蘇武牧羊》、《美人趙飛燕》、《朱元璋》、《嚴嵩》、《張騫出使西域》、《香妃傳奇》、《多爾gǔn@①》、《西夏王》、《觀世音》、《羅成》、《狄仁杰斷案傳奇》、《白蛇傳》、《關漢卿》、《朱熹》、《大唐歌伎》等等。
  在這批電視劇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由西安電影制片廠投拍的136集電視連續劇《大秦帝國》。這部國內迄今最長的電視連續劇,將以歷史的進程分為《黑色雷電》、《七國縱橫》、《秦趙大會戰》、《宮闈逐鹿》、《鐵血文明》和《帝國烽煙》等6部,每部相對獨立又前后呼應。全劇將以新的視角和新的史觀,藝術地展現中國封建社會形成期間意識形態、文化風俗的嬗變過程,再現中國社會大轉型時期的毀滅、創造、沉淪和衰亡,并著力刻畫數十位叱咤風云的政治、軍事領袖和文化名人,如諸國君王、一代名將和老子、莊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從而將成為描繪大秦帝國200余年興亡史的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目前,該劇的強大的拍攝班子正在組建之中。
  在這批歷史劇中,雖然有一些編導將鏡頭對準宏闊、奇譎的歷史變革、社會交替和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心態、觀念的激烈碰撞,從而力爭使作品多幾分陽剛之氣,但依然有不少作品迷戀于宮廷皇位的爭奪和妃子間的爭寵,致使作品缺乏新意,彌漫著脂粉氣。其間還存在交叉重復、題材撞車等問題。同一個題材的如《鴉片戰爭》、《成吉思汗》、《劉三姐》、《胡雪巖》、《朱元璋》、《觀世音》等,不則兩家,多則三家正在籌拍或拍攝。不同題材但屬于同一時期的,則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復現象。一些有識之士認為,有些題材或個人,本身就不值得拍,現在反而是多家搶著拍,這種情況不正常。至于同一題材撞車,完全是一種內訌和浪費。從近幾年撞車情況看,還沒有哪一部是兩贏俱勝,好一點的是一勝一敗,更多的是兩敗俱傷。有的看似一方贏得了市場,其實因另一方的存在而損失了部分。
   精品劇作少得可憐 根本問題并未解決
  電視劇拍得越多,觀眾也就越期望看到精品劇。自從廣電部領導去年正式提出每年要生產一定數量的精品劇和幾部傳世之作的要求后,電視劇創作者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標準,使得我國電視劇生產的總體水平有所提高。但若按照精品劇的標準來衡量,一年多來播出的電視劇作可稱精品的還很少,傳世之作更是無從談起。回眸一下1995年以來播出的電視劇,具有較高收視率或獲得較高評價的也僅有《西部警察》、《孽債》、《蒼天在上》、《咱爸,咱媽》、《英雄無悔》、《武則天》、《宰相劉羅鍋》等幾部。而這一期間播出的劇作少說也有七八千集。因此,說更多的劇作屬于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差的“家常便飯”,當不為過,甚至已是過高了的評價。還有少量的恐怕無論是“色”還是“香”抑或是“味”都難以調動大家的食欲,充其量僅被極少的“食客”瞥了兩眼或嘗了兩口即被倒入『了“泔水桶”。即使是上述引起觀眾關注或有一定反響的劇作,也恐怕難以全都稱之為“精食”,在“色香味”諸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令“食客”不滿之處,如某些劇情缺乏新意,故事和矛盾缺乏張力,表現手法偏于陳舊,情節松散,節奏拖沓,人物的表演或模式化或矯揉造作或俗不可耐等等。
  在一個年產電視劇達到幾千集甚至上萬集的國度里,精品數何以如此之少?
  從總體上來說,是電視劇創作日益受到經濟的制約。換言之,是絕大多數電視劇的攝制由藝術的行為變成了商業的行為,更具體地說,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將電視劇推向市場。體現在劇本創作上,是編劇靜不下心,耐不住寂寞,更談不上扎扎實實地深入生活,從生活中獲得創作的靈感和激情。許多素材不是來自生活第一線,更不是自己涉深水而得。表現好一點的,是先看看有關資料,然后去現場感覺一下,采訪一部分人,然后住到賓館搞筆下生花。有的是靠傳媒和道……有的是靠外國錄像片開拓思路,還有的則是找……人侃幾個主要人物和情節。在劇本寫作中,三兩天寫一集已不是高手,有的是邊拍邊寫,頭天晚上編劇熬到深夜3點,第二天導演拿了就拍,如此反復到封鏡為止。過去講的是十年磨一戲,如今是十小時都談不上。除了天才,這樣的劇作的水平如何可想而知。從內容看,有的完全是老一套:表現農村改革生活,就來個物質生活提高和精神生活滯后的矛盾;表現商品經濟生活,自然是商戰加情戰,不是一個成功的男人和幾個女人的故事,就是一個女人和幾個男人的情感糾葛,似乎沒有情戰,商戰就無法表現、就不精彩……散的發餿的豆腐甚至是長了蛆的臭肉時,無論如何是做不出一道好菜的。更何況目前高明的廚師還甚少。
  體現在攝制中,是忙于趕進度(部分混跡于其間的平庸導演還難于做到)。導演接到本子后到生活中去感悟、體驗一番,組成攝制班子后帶領演員們去生活一段時間,以尋找和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的事,已成新聞。為了如期完成攝制,場面、道具、化裝等均可湊合。有時到了拍攝點,架上機子就拍,兩天拍一集已是老皇歷,更快的則已是一天一集甚至兩天三集。而對所要表現的內容,有相當多的導演缺乏真知灼見,因此在執導時也就談不上二度創作,有的無非是把文字描寫變成活動的圖象而已。碰上這樣的導演,如果劇本有一定基礎還好一點,假如劇本不理想,只能是雪上加霜。結果拍出來的電視劇就像是隨意炒就的飯菜,或夾生或串煙,或炒過頭或不進油鹽。
  體現在形象的塑造上,是眾多演員還未真正理解角色和進入角色即上鏡。有的演員對自己所演的角色的關系都沒搞清楚就上去演,該挖的戲也就挖不出來。有的同一時期在多個劇組出演角色,往往是這里還未卸完裝,另一個劇組已經在催,于是匆匆趕到還未喘過氣就上去演。在這樣一種氛圍下塑造的人物,自然大多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無論是川菜還是粵菜,都是一個味。演員藝術功力差的就更多了,有一些完全是靠一張漂亮的面孔和嬌美的身段撐著;有的雖然也成功地飾演過一些小品,但在鏡頭前的表現則無論如何也不敢恭維;有的則完全是裝腔作勢或不管在哪部劇作中都是一幅面孔,觀之令人生厭。
  另外,現在影視圈中的風氣也不正,幾個人摘一個小圈圈,圈里人互相吹捧,圈外人互相排斥,沒有什么藝術的交流。有些從藝人員的素質也很成問題,心里沒有觀眾只有自己。一些劇組的管理則是亂七八糟,爭風吃醋、勾心斗角的事時有發生。這些,無疑影響了正常的創作。這樣的人,劇組要是多了,出精品、出不朽之作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還需要指出的是,電視評論尤其是批評的缺乏力度,也是劣作、次品能夠堂而皇之地不斷涌現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幾年,由于各報刊的影視版面大多進行了改革,評論園地或被壓縮或被砍去,更多的版面被用于刊登影視明星的玉照和披露行蹤及私生活,因而影響了評論者的積極性。而作者寫批評文章被編劇狀告的事實,則使更多的評論者變得小心翼翼,生怕為一區區小文而無端牽涉大量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有的則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不寫批評文章。至于被制作方的小“糖衣炮彈”擊中,撰文極力為對方說好的事情也已見多不怪。假如有機會參加圈中人搞劇作座談會,充耳的是溢美聲,極少能聽到有個性、有獨到見解的評論和批評。由于批評的軟弱,不僅使得一些粗劣之作得不到應有批評和討伐,更導致某些無個性、無特色的平庸劇作的創作者產生良好的自我感。有些外地編導還因此把相當力量放在北京開新聞發布會或研討會上,以獲取傳媒或評論家的好評便于……(原稿缺失)*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滾右半邊
  
  
  
電影藝術京67-70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朱國梁19971997 作者:電影藝術京67-70J8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朱國梁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4:15

[新一篇] 一九九六年商業工作要點※

[舊一篇] 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趙樹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