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004—9479(1999)01-0086-07
中圖分類號:F830.53 文獻標識碼:A
1 外商對浦東直接投資的發展軌跡
表1 歷年來浦東引進外資企業數和外商協議投資額
項目數 協議額年 份 個 占全市% 萬$US 占全市%78—89 17 約47001990 28 13.8 3442 9.21991 92 25.2 10092 22.41992 567 28.2 135275 40.31993 924 25.3 175667 25.01994 1035 27.2 259267 25.91995 838 29.5 325615 30.91996 802 38.1 330879 29.91997 615 — 261352 —合計 4918 — 1506289 —
資料來源:《浦東新區統計年鑒》1996—1997年,《上海市統計年鑒》1994—1997年計算整理所得.
外商投資浦東地區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但外資大規模的進入浦東是在1992年以后,這從表1中可以清楚的看出。20年來, 浦東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一直保持持續的增長勢態,但其發展軌跡表現出明顯的波動性。根據其總量增長和結構變化特點,可以將其劃分3個階段。
1.1 起步時期(1978—1991)
1990年以前,浦東的大規模開發尚未啟動。雖然浦西浦東僅一江之隔,兩岸的環境卻有天壤之別,與經濟繁榮的浦西相比,浦東的基礎設施極其落后,對外聯系能力差,協作配套能力薄弱,與浦西的聯系基本上是靠輪渡,往往令投資者望而卻步。這一時期吸收的外資極為有限,1978至1989年十二年間,共引進外資項目17個,協議投資額僅約4700萬美元,每年平均協議額為392萬美元,遠遠落后于浦西, 更落后于沿海的經濟特區。可以說,改革開放后的浦東實際上并未開放,吸收外資還處于萌芽狀態。
1990年宣布浦東開發是浦東經濟發展的歷史性轉折點,也為吸收外資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繼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與措施,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廣泛宣傳浦東新形象,從而揭開了大量外資涌入浦東的序幕。在第一輪的開發建設中,上海市和浦東新區投入近250萬億元,以十大重點工程為標志,開始了三年大變樣的輝煌建設。與此同時,浦東的外高橋、金橋和陸家嘴三個功能小區的基礎建設開始啟動,投資環境逐步得到了改善,促使外商投資的信心增強,1990 、1991兩年間,引進外資項目數為120家,協議金額為1.35億美元, 分別是浦東開發前十二年的7倍和2.9倍,成績斐然,但是外資絕對數較小,企業規模不大(平均規模僅112萬美元),尚未形成規模效應, 產業投資過度集中,以第二產業占絕對優勢。
1.2 快速增長(1992—1994)
浦東新區經過兩年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環境初具規模,加上國家給予浦東的特殊政策逐步落實,軟環境不斷完善,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對浦東的開發與開放產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浦東的外商投資進入了快速增長時期。1992 年外資企業數猛增至567家,協議外資更高達13.5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2倍和12倍,創造了吸收FDI的奇跡。1993年新區管委會成立后, 吸引外資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協議外資額又達17.57億美元,年增幅達30%, 這一時期外資企業的產業投向趨向合理,房地產、金融等第三產業的投資增長很快。但這一時期企業項目規模仍然偏小,平均僅127萬美元。
1992、1993年兩年間中國經濟增長過快,引發了較嚴重的通貨膨脹,1994年,中國政府決定實行趨緊的宏觀經濟政策,嚴格控制基建規模,對外資引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直接外資協議額比上年度下降30%以上。在此,浦東新區吸收外資的情況雖也受到一定影響,但全年仍吸收外資25.9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7.6%,與全國的總形勢相比, 更體現了浦東新區內在的對外商的巨大吸引力。而且,外資項目的質量和平均投資額都有明顯提高,總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外資項目達到63個,其協議吸收外資19.7億美元,占全部外資的75.2%,平均項目規模達到252萬美元,是前二年的2倍以上。
1.3 穩定發展時期(1995年至今)
經過數年的基本建設階段,浦東的面貌已今非昔比,經濟實力迅速增強,開放程度進一步擴大。目前浦東新區的重點功能小區正由基礎開發階段轉入基礎建設與功能開發齊頭并進的新階段。新一輪基本建設已經啟動,外資企業進入了收獲期,這不僅使原有的投資者信心高漲,大量追加投資或延長原合資企業的營業期限,而且還吸引了更多新的外國投資者加盟浦東的開發與開放。1995年浦東新區協議外資額達到32.5億美元,占全市比重的30.9%,但項目數卻減少了197家, 使項目平均規模達到407萬美元,是1992年的3.2倍。1996年以來,外商投資勢頭依然不減,保持著802個項目和330879萬美元的外資協議額, 項目平均規模達412.76萬美元,隨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的進一步趨好,可以確信第三輪外商投資高潮正在興起。
至1997年底,浦東新區累計引進4918個外資項目, 協議外資額151億美元,其中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資項目就有300多個, 這一階段協議外資數量多,項目平均規模大,資本密集型的大中型項目占主流,高新技術含量高的生產性企業占絕對優勢。
2 外商對浦東新區直接投資的特點與趨勢
自浦東新區實行開發開放政策以來,外商直接投資急劇增長,并呈現出許多與眾不同的特征和趨勢。
2.1 投資來源地日趨廣泛,但投資額相對集中
從投資來源地講,浦東的投資具有多方位的特點。浦東開發開放面向世界的思路,以及以引進和利用各國資金為融資重點的策略,使得浦東新區的國際影響遍及五大洲,外資來源地不斷增加,1990年僅有5 個(香港、臺灣、美國、日本、英國),到1993年增加到39個,1995年達到55個,1996年為62個國家和地區,并有繼續擴大的趨勢,但從投資和投資項目來看,來源地仍相對集中。
表2 浦東新區FDI的各主要來源地及其累計投資額(1996年止)
國(地區)名 協議金額(萬美元) 比重% 項目數(個) 比重% 香 港 473527 51.7 1927 44.78 日 本 87137 9.5 558 12.97 美 國 70659 7.7 575 13.36 英 國 57542 6.3 88 2.05 韓 國 26716 2.9 21 0.5 臺 灣 23523 2.6 396 9.20 新加坡 20935 2.3 178 4.14
資料來源:《浦東新區統計年鑒》1996年.
從表2中可看出,香港在協議金額和投資項目數上均獨占鰲頭, 分別為47.35億美元和1927家,所占比重達到51.7%和44.78%;日本、美國、英國等次之。若從協議投資額來看,前七位的國家(或地區)共計76億美元,占全部協議額的83.1%,分布較為集中。若從項目數來看,亞洲的國家和地區占多數,比重達到四分之三以上。但自1993年以來,隨著歐美經濟復蘇加快,西方發達國家采取了利用上海市場來擴大對中國市場占有率的投資戰略,歐美、日本的大企業、大公司、大財團在浦東作長期投資的趨向日趨明朗,西方國家在外資項目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從1990年的21%上升到1994年的28%。尤其是歐、美、日投資比重上升,使浦東引進外資的質量更為提高,利用外資的態度亦由來者不拒、多多益善向篩選取舍的轉變。1996年,日本豐田公司和美國通用汽車均有意在浦東投資大型汽車項目,但日方只想提供八十年代的技術以保住自身的壟斷優勢,美方則同意提供九十年代最新制造技術,并保證培訓中方人員,經過慎重權衡,浦東新區最終簽訂了與美國通用公司的合資項目。外資來源的多元性和廣泛性,使浦東與世界經濟的相互滲透更為緊密。
2.2 投資領域明顯擴大,結構進一步優化
浦東開發以來,外資的產業投向經歷了從生產性企業到非生產性企業的過程。開發前,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的第二產業為主要特征。而在1990、1991兩年中,雖然外資中第二產業仍占主流,但在結構上已發生很大變化,第二產業中的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項目逐步取代了勞動密集型項目,電器、通訊、汽車、醫藥等成了外商投資的主流。1993年以后,以金融、商貿、房地產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投資迅猛發展,并取代了第二產業的主導地位,以1995年為例,第三產業的投資項目數為571個,協議外資24.59億美元,分別為第二產業的2.2 倍和4.1倍,1996年第三產業項目數531個,協議投資額為18.39億美元,分別為第二產業的1.94倍和1.25倍。到目前為止,浦東新區的第三產業共引進項目2470余項,協議外資額83億多美元,分別占全部項目數和協議外資額的57.42%和66.71%,“三、二、一”產業結構基本形成,投資領域也逐步擴大,包括儀表、機電、汽車、生物、貿易、房地產、旅游業、咨詢業等,初步形成了行業眾多、門類齊全、層次較高、前景廣闊的新興投資格局。
表3 浦東新區FDI協議額的產業結構(%)
年 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第一產業 0 0 0.02 0.03 0.01 0 0第二產業 100 76.37 44.77 30.34 19.91 18.70 31.29第三產業 0 23.53 55.21 69.63 80.08 81.30 68.71
資料來源:《上海市統計年鑒》、 《浦東新區統計年鑒》1996 —1997年.
外資在第二產業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從1990年的100%降至1996 年的31.29%,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則大幅度上升,至1996 年已其比重已占68.71%,投資領域也從餐飲、娛樂、房地產擴大到零售商業、貿易、咨詢、信息、廣告、設計等。
2.3 投資形式的多樣化明顯,投資項目平均規模不斷擴大
從外資類型來說,外商投資浦東大多采取資金投入、技術轉讓、設備輸入三種形式,其中以投資資金居多。在外商的直接投資中,有的投資一次付清;有的則采取分期付款,逐步到位的形式;有的投資者除資金投入外,還有相當部分以技術作為投入手段,所有這些投資資金基本上都是準時到位。據統計,1995年在浦東新區經營的外資企業總計應出資65.03億美元,實際出資57.91億美元,資金到位率約為7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左右。
從企業的組建方式來說,最初外資企業以中外合資或合作方式為主(當時興辦外商獨資企業尚受到政策條件的限制,同時外商為減少投資風險,降低生產成本,也愿意找當地企業作為合作伙伴)。隨著對外開放度的進一步擴大,優惠政策的進一步到位,國內配套資金的趨緊,外商投資目標和視野的更新,外商投資方式出現了新的突破,外商獨資企業迅速增加,1990年獨資企業項目數僅為4個,協議額為467萬美元,分別占當年項目數和投資額的14.3%和14.6%,到1993年增加到275 個和27753萬美元,1995年又增加到455個和174290萬美元,分別占當年項目總數和協議投資額的54.3%和53.5%,到1996年,外商獨資企業數已達479個,協議外資額達154546萬美元, 分別占當年項目總數和協議外資總額的59.73%和46.71%,獨資企業在三種方式中繼續保持著絕對領先的地位,無疑已成為趨勢性的變化,這對減輕人民幣配套資金的壓力,拓展浦東引進外資的渠道有積極意義。此外,浦東新區還在以BOT 方式引進外資方面作出了努力,1994年誕生的投資額為3.12億美元的上海中信隧道發展有限公司,實現了浦東新區BOT項目零的突破。
另外,從FDI項目的平均規模來看,1990年平均每個項目僅有122.93萬美元,到1997年,項目平均規模已達424.07萬美元,短短的7 年間就增加了244.97%,平均每年增長35%。項目平均規模的不斷擴大,一方面說明了外商投資浦東的成功率不斷提高,外商的投資熱情不斷增強;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浦東開發與開放由“數量”向“質量”的轉化,使浦東開發更具特色。
2.4 跨國公司地位顯著,中小企業積極參與
1983年,英國皮爾金頓兄弟公司捷足先登,揭開了跨國公司投資浦東的序幕。迄今為止,來自美國、日本、香港、瑞士、德國、法國、英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個著名跨國公司在浦東投資了100 多個項目,總投資為4.4億美元,成為外商投資浦東的主體。 項目平均規模達到4400萬美元,是整個浦東FDI項目平均規模的10倍以上, 其中包括了總投資為4.2億美元的索廣項目,總投資逾9億美元的日本森大廈項目等等,這些大項目的進入,對構建浦東新區基礎性產業,建設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功能小區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如此,一些著名跨國公司還把它們的總部或亞洲總部遷到浦東,把中國作為其經營活動的主要基地,并不斷追加投資或先后投資若干相關項目,到目前為止,已有18家跨國公司追加投資,15家投資了2個以上的項目, 即所謂的“梅開二度”,這無疑對其他跨國公司的投資產生了一個示范效應,在“跟進領先者”的策略下,還會有更多的跨國公司進駐浦東。
在跨國公司積極搶灘浦東的同時,海外中小企業充分發揮自身短、平、快的特定優勢,在每個開發區搶占投資場所,成為浦東新區FDI 的又一支重要力量。據統計,6年來浦東新區共引進來自5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小項目3663個,協議外資26.59億美元。 海外中小企業的投資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管理和靈活的經營機制,同時也推動了本地中小企業的發展,為大企業大項目投資配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5 外資的空間分布集中
浦東新區外資引進成效顯著,但各開發區和鄉鎮的區位優勢不同,基礎設施有好壞,政策導向有區別,因而對外資的吸引力差別是很顯著的,表現為外資在地域上分布高度集中。迄今為止,四大開發區即陸家嘴、外高橋、金橋、張江已開發的18.9平方公里區域內,已有2638個中外投資項目落戶,其中外商投資項目1505個,投資額達到63.71 億美元,占整個浦東新區引進外資總額的69.7%。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憑借國際一流的CBD規劃、巨額基礎設施的建設,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功能定位成為外商投資的密集之地,目前累計協議外資額達22.5億美元,為各開發區之首。另外三大開發區各具特色,以其特定優勢招商引資。外高橋保稅區功能性政策優越,外資項目數最多,金橋出口加工區以眾多的產業開發作為其標志,而張江高科技術園區則以技術密集型項目顯山露水。隨著浦東開發的全面展開,王橋、華夏、星火等開發小區也逐漸成為中外投資的聚集點之一。
3 外資對浦東新區發展的推動作用
3.1 促進了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截止1996年底,在新區直接投資的4303家外資企業中,已開業投產的就有3146家,投產率為73.3%,企業數占新區的1/3,同年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293.7億元,占新區工業總產值的25%,實現利潤17. 3億美元,實繳稅金15.7億元,銷售利潤率為12.4%,人均創稅收1.85萬元,是國有企業的4倍多;1996年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為4.8億美元,占新區總出口值的25%左右,比上年增加55%。同時,外商投資企業在技術指標上占有較大的優勢,已開業投產的外商投資企業中,技術密集度平均為19.4萬元/人。在金橋、外高橋落戶的外資企業有3/4是高科技產業。目前,新區外商投資企業從業人數36.5 萬人, 占總就業人數35.11%,1996年外商投資企業為社會提供了近4.5萬個新的就業崗位。
3.2 提升了新區的產業結構
市政設施是城市功能的框架結構,金融、貿易和現代制造產業則是城市功能的支柱和活力源。近年來,浦東新區以重點功能小區為核心,政府投下巨資改善市政設施,而把產業功能的開發空間提供給數以萬計的中外投資企業,尤其提供給了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外資企業;這些企業和財團憑借其雄厚的實力做為通行證,在“小氣候”適宜的功能小區合理就業,最終成為城市功能開發和產業功能開發的重要主體。從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投向上我們可以看出,FDI 正不斷地強化著新區的功能開發。
表4 1996年末浦東新區直接利用外資的投資結構
項目名稱 數目(個) 比例(%) 金額(萬美元) 比例(%)總 計 4303 100 124.54 100第一產業 5 0.1 0.01 0第二產業 1827 42.47 38.97 31.29第三產業 2471 57.43 85.56 68.71
資料來源:《浦東新區統計年鑒》1995—1997年
由上表可見,第三產業無論是在引進項目的個數上,還是在金額上都占有明顯的優勢;第二產業僅次于第三產業,和第三產業相比雖有一定的差距,但不明顯;而第一產業無論是在數目還是金額上都同第二、三產業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可以說浦東新區的FDI是以三、 二產業為主,呈現了“三、二、一”的序列結構;而這恰恰與浦東新區產業功能的規劃導向吻合,1996年新區第三產業增長值所占GDP的比重已達33.4 %。
3.3 強化了新區的功能開發
浦東開發開放以來,已形成陸家嘴、金橋、外高橋、張江、王橋為主的各具特色的功能小區。截止1996年底,上述五個小區的工業總產值達282億元,占新區工業總產值的20%,同比增長41.7%, 比新區平均增幅高出23.3個百分點。這些功能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外資的投入。
與外灘一江之隔的小陸家嘴地區開始顯示出“金融城”的魅力,20多幢智能化的金融貿易大廈竣工招商,到1997年6月底, 遷址或落戶浦東的營業性外資金融機構從1996年底的2家猛增到18家, 占本市已有外資金融機構的36%。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上海巴黎國際銀行以及美國花旗銀行、日本第一勸業銀行、三和銀行、東京三菱銀行等世界一流大銀行相繼落戶浦東。首先獲準在浦東經營人民幣業務的9 家外資銀行中有6家通過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的驗收, 正式對外辦理人民幣業務。同時,跨國公司總部與地區總部匯聚陸家嘴,使中央商務區功能逐步加強,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集聚輻射開始形成。
外高橋保稅區先后4次擴大區域封關, 以其國內最大自由貿易區的形象吸引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900多個項目,先后開設了保稅生產資料市場、紡織市場、鐵路器材市場、機電市場等專業市場,新增吸引了外資10億多美元。目前,具有出口加工、保稅倉儲、物流分拔、國際貿易等保稅區特色的產業群初步形成,外高橋保稅區和外高橋港口正在崛起為上海對外開放的新興口岸。
張江高科技術園區盡管起步較其他開發小區晚了兩年,但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開發,已尋覓到一條與世界科技發展接軌的新路子。在已引進的30多個項目中,跨國公司項目占到75%,根據建成國內一流的技術園區的功能定位,已形成了國家生物醫藥基地、微電子信息基地、科技創業基地和科研教育基地四大發展和開發領域。目前,“中國藥谷”的集聚效應初步得到發揮。先鋒藥業、瑞士羅氏等10多家中外醫藥企業已經或即將建成投產,預計1997年產值可達10億多元,園區已從形態開發全面轉入功能開發階段。
金橋出口加工區的開發區域已從原先的8.9 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20多平方公里。世界前百強企業中,已有1/10駐足金橋, 初步形成了以微電子、現代通信、新一代家電、汽車及零部件、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等六大產業為主的立體產業群體,充分體現了上海21世紀新興制造業中心的發展方向。金橋出口加工區堪稱為第二產業質量高水平引進的代表作。一是跨國公司最為密集。僅1995年便有11家跨國公司投資落戶,1996年又10家世界級大型跨國公司簽約,到目前為止累計達48家,其中有美國惠而浦、柯達、通用、諾信、美亞、惠普和日本的京界株式會社、伊藤株式會社等。二是投資密度最高。隨著一大批跨國公司的投資和相繼追加投資,使金橋出口加工區中每平方米的投資密度達900 萬美元,為全國所罕見。三是技術含量最高。國家鼓勵發展的11個高新技術領域中就有9個在金橋出口加工區落戶, 而且技術產業結構相當合理,高的起點給金橋帶來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各重點小區從自身的定位特點出發,按照項目的關鍵性、外向型、高效益、無污染的原則,對進入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進行了細致的篩選,使外商的投資結構逐步趨于合理。高檔次、高起點、高科技的產業結構使開發區快速崛起,穩步提高,走上了高效率增值的健康發展的快車道,有力的推動了新區的功能開發,而新區功能開發的強化,又帶來了新一輪的外商直接投資的熱潮。1997年上半年新批的75家外商投資項目中,生產型企業占50家,這些企業高新技術含量高,產品的出口比例較大,美國通用汽車、聯信(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瑞士羅氏新亞制藥有限公司、日本富士通電器有限公司等世界著名跨國公司紛紛前來加盟;此外,外商還開始涉足城市基礎建設,如參與浦東舊城改造,小區開發等。“看好浦東,搶灘浦東,投資浦東”已成為國外企業家共同的心聲。
收稿日期:1998—12—10;修訂日期:1999—03—20
世界地理研究滬86~92F14特區經濟與港澳臺經濟范一峰19991999本文總結了上海浦東新區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過程、現狀特點與趨勢,突出分析了外資對新區經濟增長、外向型經濟發展和城市功能開發的正效應。外商直接投資/功能開發/浦東新區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conomic effect/Pudong New Are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andits economic effects FAN Yi-feng Chuansha Branch of Shanghai Bank, Shanghai 201200 ChinaBased on a summary on the evolu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future tendenc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Pudong NewArea, Shanghai, the effects of FDI on its economic growth,outoriented economy and urban function development areanalyzed in this paper. FDI have been playing a important rolepromoting Pudong's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and function development since 1990's. The empolyment inforeign enterprises accounts for more than 35% of its totalemployment and the foreign investment in tertiary industryaccounts for nearly 70% of its total foreign investment. Thefive function districts, each of which has its obviousfunction structure, have been initially shaped in Pudong NewArea.范一峰,上海銀行浦東新區川沙支行,上海 201200 作者:世界地理研究滬86~92F14特區經濟與港澳臺經濟范一峰19991999本文總結了上海浦東新區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過程、現狀特點與趨勢,突出分析了外資對新區經濟增長、外向型經濟發展和城市功能開發的正效應。外商直接投資/功能開發/浦東新區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conomic effect/Pudong New Area
網載 2013-09-10 21: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