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質與人的發展  人文精神的歷史形態  ——對人文精神的歷史主義考察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問題的提出 談論人文精神以承認人文學科為前提。在中國,把人文學科同社會 科學區分開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一種新的學術動向。盡管還有學者對這種區分持 懷疑態度,但多數人是支持的。我也如此。
  把人文學科“淹沒”在社會科學之中,是解放以來近30余年的事情。在國外,人文學 科作為一種獨立的知識是由來已久的。人文學科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羅馬的西塞羅 ——他首先提出培養雄辯家的教育綱領,后來成為西歐古典教育的基本綱領。進而,又 轉變成中世紀基督教的基礎教育。以后幾經演變,到19世紀,由于德國哲學家狄爾泰和 李凱爾特等人的努力,作為與自然科學相對立的人文學科已經具有其一般理論,從此成 為真正獨立的知識領域。
  人文學科與人文精神不是等同的。人文學科代表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美國國會關于 為人文學科設立國家贊助基金的法案規定,該學科包括如下研究范疇:現代與古典語言 、語言學、文學、歷史學、哲學、考古學、法學、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理論、藝術 實踐以及具有人文主義內容和運用人文主義方法的其他社會科學。[1](P760-761)
  在西方,不管人文學科的內容在各個時期怎樣變化,的基本目標總是訓練人的知識技 能和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而后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文精神。
  在承認人文學科的合法存在,承認人文精神的前提下,還應當懂得用歷史主義的眼光 來看待人文精神。或者說,承認人文精神在人類歷史上是以各種具體形態出現的。這個 問題得不到真正解決,就會影響人文精神的普遍接受。舉例來說,過去曾經有過一種觀 點,把人文精神的一種歷史形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等同于整個人文精神。因而 認為中國古代的儒家沒有什么人文精神,理由是:人文精神是與反封建一起出現的,孔 子生在奴隸制崩潰、封建制剛剛興起的時代,怎么會有人文精神?
  如果人文精神只與反封建聯系在一起,那么今天談論人文精神的意義就大大遜色了。 今天談論人文精神,決不是只把眼光盯住過去,而是關懷現在。所以我們要研究:今天 談論的人文精神與古代的、近代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就是說,它們的共通之處與 特殊之處是什么,如此等等。
  二、人文精神:普遍性與特殊性 人文精神并非只屬于興起于14世紀的那場反封建的 文藝復興運動。人文精神體現一種價值觀、思想態度。它認為人、人的價值是首要的; 凡是尊重人,重視人,承認人的自由意志,為人的幸福而奮斗的態度,都可以說是體現 了人文精神。而這種人文精神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越來越擴大,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 。
  人文精神是在人類的社會交往中產生出來的。交往主體所面對的前人留下的環境,以 及交往中所形成的具體社會生活條件的不同,必然使得各個階段的人文精神以特殊的、 具體的歷史形態表現出來。
  1.在古代,特別在遠古時,人文精神的萌芽往往產生于人對自己的能力的覺醒。在古 代中國,殷人是崇拜上帝的。周人把殷人的“帝”發展為有意志的“天”、“天命”, 又在天命中摻進人德的內容——認為“天命靡常”,只有敬德保民,才有天命的佑護。 由此,我們在天命中看到了人的因素。“天”的絕對統治本來表明:人在自然和從自然 崇拜發展而來的神的崇拜面前是無力的。《尚書·皋陶謨》卻說:“天聰明自我民聰明 ,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泰誓》中說:“惟人萬物之靈”;而隋國大夫季梁竟說出“ 民為神之主”,這不表明一種人文思潮悄然興起了嗎?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古希臘。普羅塔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該命題公然把人擺 在首位,要求以人為中心,用人的眼光看待一切。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認為,“人是第 一重要的。”[2](P313,127-128)
  2.人文精神在西歐的中世紀基督教神權統治下一度受到壓抑。這就賦予近代14—16世 紀的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精神以一種新的形態:以解放人性為目標的人文主義思 潮的產生。它的對立面是教會及其宣揚的神道主義。這種人文精神固然有從神道的壓抑 下恢復人的尊嚴的方面,但它的更為突出的功績在于:給人文精神注入一種新的東西— —把擺脫神道束縛的人的一切現實要求歸結為個人自由和個人幸福的要求。其中,包括 人的天然欲望(人的自然本性)的滿足。人文主義者抨擊中世紀的禁欲主義,高度贊揚人 性的解放,竭力為追求個人幸福辯護,為人的天然欲望和全面發展作出有力的論證。
  基督教教會貶低人性是建立在神人之分上面。人在神面前是低下的、有“罪”的。人 文主義者則代之以人獸之分。人不但可以像動物一樣滿足自己的天然欲望,而且他還以 理性優于動物。真正的人性即理性。理性的存在是一種經驗的事實,并不取決于上帝。
  3.近代的人文精神曾經為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掃清了道路,從而迎來極大改 變人類社會面貌的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人們是在理性的旗幟下迎來這個新的歷史時期的 。啟蒙運動的理性原則曾經使人們把資本主義視為當然的秩序和合乎人性的社會,然而 20世紀初卻帶來了生靈涂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理性”變成了非理性。第二次世界大 戰更使社會危機和文化危機成為社會中無時無處不存在的現象。
  像國家、社會制度一樣,作為理性力量的科學技術同樣成為一種對人異化的客觀力量 。20世紀末出現以信息技術和生物科學為先導的高科技也并沒有使下述馬克思在100多 年前的話變得過時:“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機 器(今天就是智能機器——引者)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 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財富的新源泉……變成貧困的根源。技術的勝利,似乎是 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 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3](P775)
  這一切表明,20世紀的工業文明在給人類帶來種種好處和方便的同時,又使人類面臨 一場精神的危機。危機的出路在于建構一種新形態的人文精神——超越傳統資本主義工 業文明弊端的人文精神。人們從當代西方學者批判純粹市場經濟的效率至上(所謂市場 經濟的原教旨主義或市場基本主義者Market—Fundermentalist),提倡社會目標與市場 經濟相結合中,從當代有科學良知的科學家們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倫理道德的約束的 主張中,不難發現這種人文精神的新形態的端倪。
  新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思考當代馬克思主義的走向時,不能不把眼光轉向老祖宗理 論中的人文關懷。這一理論形象在20世紀一段時間內,在社會主義國家的舊體制下,很 大程度上被人們遺忘了。在馬克思的文本中,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 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等等,都應當找回來。而馬克思 的共產主義理想的人文精神是以往任何人文精神的歷史形態所永遠達不到的。不過,那 是一種未來式。只有在遙遠的未來才有充分條件去實現它。
  在中國,近20年來,人文精神的呼聲也日益高漲。這是一種極好的現象。首先,它意 味著人們終于意識到,把人文學科淹沒在社會科學中是很不明智的。其次,它還意味著 :人們已經開始克服20世紀80年代早期那種為迎接新的市場經濟體制而過于看“高”了 它在效率、功利方面的好處,而忘記(或還看不到)純粹依靠市場機制所可能帶來的危險 。同樣道理,人們也開始懂得:提倡科教興國的同時,要看到科學技術永遠是把“雙刃 劍”。科學精神是可貴的,但也要有人文精神來補充。現在不是提倡人的全面發展嗎? 只有科學精神,忘記人文精神,那不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性。最后,重視人文精神是馬克 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江澤民去年“七一講話”中的重提“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以 及把現階段的人的全面發展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是一個大喜訊。它預告 :理論工作將可以為培養新一代人的人文素質、養育人文精神提供理論論證,而具有人 文素質的人將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的精神條件。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11~123B1哲學原理王銳生20032003首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北京 100089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11~123B1哲學原理王銳生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54:44

[新一篇] 人文精神的歷史演進及其當代主題

[舊一篇] 人文素質與人的發展  高度重視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