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政府明確提出要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并將其作為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中的重要內容。然而,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科技和教育都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和許多理論及現實問題。下面,我想結合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實踐,進行一些初步探討。
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當今中國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為什么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不僅僅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觀愿望,而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甚至是迫切的要求。
經濟、科技、社會的發展與教育事業的發展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系。綜觀當今世界,所有發達國家都擁有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學,如美國的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日本的東京大學,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學等。這些大學對本國的經濟、科技、社會、軍事等各個領域的發展起著重大影響。中國的現代教育起步較晚,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發展甚慢,制約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共和國成立50年來,特別是近20年來,中國的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為中國社會發展特別是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然而,教育發展仍然相對落后,制約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面臨世紀之交,國際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益加強,綜合國力的競爭愈加激烈。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初見端倪、信息社會已具雛形的形勢下,要贏得競爭關鍵就在于人才。中國要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形成人才的優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發展知識經濟,迎接信息社會的到來,都離不開比較發達的教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對于帶動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提高,對于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正因為如此,1998年5月,江澤民主席在慶祝北京大學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們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學。”這標志著中國的高等教育走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發展中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十分困難的任務。這首先是因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與發達國家難以相比,國家、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支持力有限,投入相對不足。另外,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大學在學科設置、師資力量、培養機制等方面都有其不足,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有著很大的差距。然而,在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又有其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主要表現在:
(1)中國近幾十年的高速經濟發展,已使中國擺脫了貧窮, 走上了現代化之路。中國雖然人均國民產值仍很低,但中國的經濟總產值已居世界前茅(第7名)。加之中國政府對發展教育的高度重視, 使教育投入在近年有很大的提高。如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頒發以后,對高等教育重點建設項目撥發支持經費130多億元。在1999 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通過《決定》中,又決定從1998年到2002年,提高中央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同時還決定不僅各級政府也需要相應加大教育的投入,而且還將鼓勵民辦學校以實現多渠道的教育投資體制。
(2)從教育本身來講,中國現代高等教育雖然歷史不長, 但是卻扎根于淵遠流長的民族文化和教育傳統之中,形成了自身的辦學特色。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大學,在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中國的社會進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且聚集了較高水平的師資,積累了大量的科學技術成果,建成了較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形成了優良的治學傳統,也有著比較廣泛的國際交流。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完全有可能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
二、轉變教育觀念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先導條件
在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適應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樹立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此,我們一定要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提出的新的要求,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面臨世紀之交,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引起世界范圍內經濟、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維方式、教育方式。教育, 特別是高等教育面臨著空前的機遇和挑戰。80年代以來,不少國家都以“國情咨文”、“白皮書”、“藍皮書”等形式表示了對21世紀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關注,國際間關于教育的學術交往十分頻繁。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澳大利亞召開的《亞太地區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專門以這份報告為理論框架,對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面向21世紀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1998年10月5 日至9日在巴黎總部召開了主題為“21 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Higher Education in theTwenty Fir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的會議, 通過了《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優先行動框架》。這一系列會議以及會議所通過的文件,向我們展示了高等教育的發展新趨勢,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例如,在人才培養上更加注重能力、素質的培養,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課程設置上注重人文及廣博知識的教育, 推崇“通識教育”(liberal education);在教學過程中, 倡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在教育方法上,注重靈活性,倡導“和諧教育”;在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的跨度上,延伸教育的功能,發展遠程教育,倡導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等。為了適應這種新趨勢和新思想、新觀念,清華大學從1997年秋到1998年上旬,在全校范圍中開展了“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推動教育改革”的討論,力求從傳統的教育觀念束縛下解放出來,重新認識未來世界大學的功能、使命和作用,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提出在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上,要改變過去那種專業面過窄、課程學時過多、負担過重的傾向,要拓寬專業面向,增強適應性,按照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構造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育質量觀上,要改變過去那種教師單向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學習,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的觀念,要用新的眼光判斷什么是好的學校、什么是好的課程、什么是好的教育效果、什么是好的老師、什么是好的學生。通過教育思想的討論,清華大學深入地探討了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分析了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途徑,在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加強能力培養、特別是創造能力的培養等方面,明確了改革的方向。清華大學的實踐告訴我們,要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不改革不行;要搞教育改革,不轉變觀念不行。轉變教育觀念,不僅涉及前述關于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等,而且還涉及辦學的方針和模式。清華大學在規劃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時,提出了“以人為本”的辦學方針和“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模式。
“以人為本”的辦學方針的核心是充分發揮廣大教師在辦學治校中的主導作用。這里所謂的以人為本,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要在各項工作中重視人的因素,正確認識人的價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在農業社會,致富的基本要素是土地;在工業社會的生產三要素(土地、資本、勞動力)中,資本是致富的最重要的要素;當今世界知識經濟的形成則使知識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而知識的主要載體、傳播者、創造者都是人。建設一流大學,固然需要資金的投入,固然需要有一流的物質條件,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調動全校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共同為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而努力。其二,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本質是一個人文過程,是以人(學生和教師)為中心的過程。其三,在所有教育資源中,人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曾經強調:“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曾任過哈佛大學校長的西方學者科南特也曾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它一代代教師的質量”。幾乎可以說,誰能聚集世界一流的大師,誰就能辦成世界一流的大學。其四,不但要在學術上發揮專家、教授的積極作用,在管理上也要發揮專家、教授的積極作用,要把以前那種以行政管理為主線的管理方式轉到“以人為本”的管理機制上來,要確立教師在辦學治校中的核心地位,發揚學術民主,健全、規范和完善學校的咨詢、決策、執行和監督系統,除認真執行教代會制度外,還應積極發揮學術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教學委員會等的作用。因此,“以人為本”意味著必須提高廣大教師參與學校內部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學校的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化、科學化、民主化。
“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模式,是在借鑒世界著名大學的經驗,研究高等教育基本規律的基礎上,針對國家需要和清華大學的實際情況而提出來的。
(1)綜合性是基礎。世界一流大學多是綜合大學。考查歷史, 科學技術的發展曾經歷過“整體—分化—綜合”三個階段。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呈現出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傾向。但隨著學科越分越細、學科之間滲透和交叉就不可避免。就總體而言,綜合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特征。大學的學科門類的設置與科學技術文化的發展趨勢應該是一致的。從教育規律來講,學生在各種學科互相滲透、各種文化互相耦合的環境下才能較好地發展全面素質,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學科綜合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因此,這幾年來清華大學一直在按照綜合性的要求進行學科調整和建設,提出要“發展工科優勢,加速理科、人文、經管的建設,并在生命和醫學科學上有所突破”的方針,力爭盡快形成學校的綜合性學科設置格局。
(2)研究型是核心。世界一流大學一般來說都是研究型大學。 因此,我們要把科學研究放在突出地位,強調科研與教學的結合,在不斷做出重大科學技術創新成果的同時,培養出眾多有創造性的學生。研究型大學與一般的研究機構不同。我們的研究是與教學緊密結合的,只有從事創造性科學和技術探索工作的老師,才能教出好學生;而研究本身也將從年輕學生無拘無束的暢想中得到啟示。我們要在著重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培養質量的同時,進一步增大研究生比例。同時我們還積極探索本科生早期參與科學研究的途徑,推行了“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
(3)開放式辦學是學校的活力所在。一方面是向世界開放, 成為東西方文化和科學技術交流的橋梁;另一方面是向國內開放,把學校的發展與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使學校不僅成為培養人才的基地,而且成為新思想、新技術的源泉、信息匯集的交流中心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近幾年來,學校堅持開放式辦學,通過頻繁的國際交往和日益深入的國際合作、設立大學與企業合作委員會、開展現代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的以面向企業為主的“大學后”教育,使學校的功能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大為拓展。
三、清華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思考
如前所述,中國在近百年的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若干具有優勢的大學,清華大學是其中之一。目前,清華大學有約2 萬名全日制學生,其中研究生有8千多人;學校設有信息、機械、建筑、 理學、法學、人文、經管七個學院共33個系,有教授800多人;在中國150多個國家實驗室中有15個在清華。清華的年研究經費已經超過4 億人民幣,每年產生100多項科研成果,累計有250項獲國家獎,1300多項獲省、部級獎。我們的目標是力爭到2011年建校100周年的時候, 把清華大學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為此要在近幾年打下堅實的基礎,包括五個方面:
1.基本完成綜合型學科布局,建設若干一流學科
世界一流大學一般都是從學科建設開始形成優勢的。因此,學科建設是清華大學各項建設的核心。
經過長期的努力,清華大學已經初步形成了工科的綜合優勢。例如,以低溫供熱堆、高溫氣冷堆、大型集裝型檢測系統為標志的核能與核技術應用,以廣義建筑學為標志的建筑學,以柔性交流輸電技術為標志的電氣工程、以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為標志的先進制造系統以及固體力學等學科,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此基礎上,要重點建設一批優勢學科,力爭其中有的學科在2001年前后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與此同時,要建設若干個“學科群”和新興學科的研究中心,進一步發揮跨學科的綜合交叉優勢,并爭取在生命科學、空間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方面形成新的“生長點”。要加速理科、經管、法學和人文學科的建設,發展藝術學科,力爭用三年或稍長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向綜合性大學過渡的學科結構調整。
2.實施素質教育,建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清華大學人才培養目標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多樣化、創造性的優秀人才。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與文化素質以及身體與心理素質等綜合素質。繼續推進和完善“本碩統籌”培養方案,加速實現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的改革,加快教學方式和教育手段現代化的步伐,重點建設60門左右高水平的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程,建成十個左右現代化教學實驗基地和訓練基地,使其內容、體系以及教學方式、方法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加快教學實驗基地建設。要加強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培養質量。發展面向社會的大學后教育,增強繼續教育的活力,發展遠程教育,擴大學校的辦學功能。
3.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適應國家發展需要,加強科技創新
要充分發揮清華大學科學技術的綜合優勢,在發展科研規模的同時著力提高科研水平。
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大力加強基礎研究,特別是要鼓勵學科的交叉、鼓勵新的學術探索,爭取發表更多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不斷提高學校的學術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
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要擴大與地方的科技合作,擴大與企業的合作,使學校的應用性科研更好地面向市場,努力完成一批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較大影響的科研成果。
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加快“清華科技園”和“清華工業園”兩個園區的建設,推進學校科技成果的孵化和產業化。
4.改革管理體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進行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按照“理順機制、科學管理、強化服務、整體優化”的原則,進行機構調整,精簡人員,提高效率。
改革教學科研管理體制,改革“校—系—教研組”三級管理體制,積極推進學院體制和研究院體制的建設,從體制上促進學科的綜合和交叉。
按照“調整機制、優化結構、嚴格聘任、改善待遇”的原則,推進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設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為了吸引人才,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學校推出了“百名人才引進計劃”及“百名高級訪問學者計劃”,在青年教師中設立了“學術新人獎”,在教師中設立了“關鍵崗位”。
5.從建設一流大學的需要出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泰山工程”(清華大學信息計算機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學校的公共信息服務,在校內實現網絡化教學、網絡化管理,提高學校整體現代化水平。
實施“綠色大學”計劃,包括“綠色教育”、“綠色科研”、“綠色校園”三個方面的工作,使清華校園成為示范環保科技、實施環保教育的“首善之地”。
總而言之,我們要抓住重點,注意處理在學校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關系,如“世界水平”和“中國需要”的關系,培養學生和發展科研的關系,發展傳統學科優勢和建立新興學科的關系,當前需要和長遠發展的關系,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的關系等。我們相信,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經過艱苦的努力,中國一定能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中華民族一定能為人類的進步和世界科技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京6~10G4高等教育王大中20002000王大中,清華大學校長、院士 北京 100084 作者: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京6~10G4高等教育王大中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