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體上研究社會歷史,必須回答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一是社會歷史過程是否存在客觀規律性;二是人在歷史過程中是否具有自覺能動性、選擇性;這是密切相聯的兩個問題。由于它們都是當前歷史哲學爭論的熱點,并且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因此需要認真加以討論。本文試談一些個人認識。
一
辯證的歷史決定論的基本思想,是肯定社會歷史具有客觀規律性,本質上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所謂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即社會規律,是指歷史發展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歷史發展過程是社會規律的載體。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既有直接呈現在人們面前的表象或現象,又有隱藏在這些表象背后并造成這些表象的內在根源。在造成歷史表象的內在根源即多種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既有必然性方面,又有偶然性方面,它們并非都是規律。社會規律只是指各種社會因素相互作用中的必然性方面,它表現為歷史發展過程的確定性、有序性,而偶然性則展示為歷史發展過程的不確定性、無序性。
辯證歷史決定論認為:社會歷史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一團混亂,人們的歷史活動也不能隨心所欲,相反,社會歷史本身內在地固有一定的因果性、必然性、基本的軌跡和規律。這些規律的實質,是指明了在一定條件下某種結果的不可避免性,或者說,是揭示了人們活動的條件同活動結果之間的客觀必然聯系。這種聯系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的最重要的實踐意義,就是告誡人們,要希冀得到某種結果,就必須創造相應的條件,反過來說,當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造成了某些條件的時候,企求相應的結果不會發生也是絕無可能的。因此,人們不可漠視社會規律,更不能同它相對抗,為了取得實踐的成功和實現人們的利益,人們必須努力探索和把握社會規律,以作為自己認識的指南和行動的向導。這是對社會歷史應當采取的科學態度。一切科學都根據以往實踐和認識的成果,相信它們所研究的對象存在某種客觀規律性,并且著重致力于揭示這些規律。這是一切科學的基本精神,是所謂科學態度的本來含義。辯證歷史決定論將一般科學的這種精神,應用到歷史觀領域,使人們對社會歷史樹立起真正科學的態度,為歷史哲學的科學化奠定了基礎。它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實事求是,按照毛澤東的解釋,“求是”的含義就是探求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二
唯物的主體選擇論充分肯定人的選擇的客觀存在,同時指出它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此基礎上,又對人的選擇的不同性質和作用作了分析。
1.人的選擇是社會歷史中的普遍現象
所謂人的選擇,就是在既定的歷史條件下,面對社會生活未來發展多種可能的方向、目標和方式,人們有意識有目的地選取其中一種方向、目標和方式。它以認識上的選擇為起點,表現為肯定某種目標和方案,同時否定另外一些目標和方案;以實踐上選擇為終結,表現為用行動去促進某種可能性的實現,并阻止其他可能性變為現實。認識上的選擇和實踐上的選擇是由此及彼、循環不已的前進過程。
人的選擇是社會歷史的普遍現象,是社會歷史本體的一個重要特征。大至社會制度,小至個人生活,都有人的選擇的表現。例如,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后,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繼而在當今世界風云變幻的形勢下,繼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對社會制度作出的正確選擇。
人的選擇之所以是社會歷史中的普遍現象,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決定的。
第一,社會生活的未來發展存在多種可能性,這是人的選擇的客觀前提。假如歷史發展只有唯一的一種可能,象鐘表走時那樣機械,人們便不會有任何選擇的余地,而只能是“愿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愿意的人,命運牽著走。”各個國家和民族豐富多樣、千huí@①百折的歷史發展已經否定了這一點。
第二,人具有特定的需要和利益,這是人的選擇的內在根據。社會生活的未來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但是它們對于人們的需要和利益絕不會是等價的,而是有著好壞、優劣之分。因此,人們也不可能一視同仁地對待它們,必然具有選擇的客觀要求,而不論人們是否自覺意識到這一點。而且,由于人們的需要和利益存在差別,有時甚至根本對立,這又決定了即使對于同一種可能,人們也總會得出不同的評價,從而作出不同的選擇,這也是必然的。如果說,社會生活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使人的選擇成為可能,那么,人們特定的需要和利益則使人的選擇成為必須,即非如此不可。
第三,人具有自覺能動性,這是人的選擇的直接基礎。自覺能動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它“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這種自覺能動性,包括認識的能動性和實踐的能動性兩個側面,它使人擁有了選擇的能力。認識的能動性,使人能夠預見未來,揭示它的可能性(當然難免會有誤差和虛假),并且意識到各種可能性對自己的意義不是等價的,因此,必定會作出認識上的選擇。實踐的能動性,使人可以改造現實,作為一種物質力量在未來發展中發揮主動作用,在認識上的選擇的指導下,作出實踐上的選擇,努力促進他所向往的那種可能性的實現。這種自覺能動性,使人的選擇成為現實。
2.人的選擇受到多種因素制約
第一,人的選擇受到既定客觀條件的制約。人的選擇總是面向未來的。而現有的客觀條件,是人們選擇之前即已存在的東西,人們只能在這個基礎上去進行選擇,而不能離開這個基礎。因此,它就成為人們選擇的一個基本制約因素。
第二,人的選擇受到自身狀況的制約。人的自身狀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人的需要和利益。它是由人的生理存在特別是社會地位客觀決定的。需要和利益是人們行為的內在動因和價值坐標,它規定著選擇的基本指向,是選擇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在因素。它既是選擇的推動者,又是選擇的限定者。二是人的知識和能力。這些精神因素既是選擇的必要條件,同時又限定著選擇的范圍。三是人的生理素質。它是人的需要和利益、知識和能力的自然基礎。以上三個方面,以生理素質為自然基礎,以需要和利益為內在根據,以知識和能力為直接媒介,統一為一體,共同制約著人的選擇。
第三,人的選擇還受到他人選擇的制約。在現實中,所謂人的選擇通常總是某一部分甚至某一個人的選擇,在此之外,無疑還存在著他人的選擇。它們之間必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而使其中任何一部分人的選擇特別是其結果都不可能是隨心所欲的。這一點在博奕性的選擇中最為明顯。
3.人的選擇的作用
人的選擇在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從客觀的歷史過程看,人的選擇是歷史發展的一種(不是全部)內在動力。世世代代無數人們選擇的總合力,正是造成歷史發展總趨勢的一個重要動力。另一方面,從選擇的主體的角度看,人的選擇是實現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無論是社會的興衰,國家的強弱,人民(包括個人)的禍福,不僅受客觀條件制約,而且與人們的選擇有直接關系。選擇與人本身利害攸關,人不僅對歷史負有責任,而且對人民、對自己負有責任。
三
社會規律與人的選擇是辯證統一關系,所以,作為其科學反映的辯證歷史決定論與唯物主體選擇論也應統一起來。
第一,社會規律是歷史過程的深層本質,人的選擇是歷史過程的表層特征。歷史過程就是人的活動過程。人的活動在它總是受特定意識和目的支配的意義上,也就是人的選擇。可見,人的活動和人的選擇實際是同一的。當然,人的選擇概念突出了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強調了歷史過程區別于自然過程的一個顯著特征,它是從人是歷史的能動主體的角度對人的活動的一個概括。而社會規律就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即人的活動的規律,它已深入到人的活動的內部聯系,揭示出這種聯系的必然性即規律性方面,顯然,它比人的選擇更為深刻。因此可以說,社會規律是歷史過程的深層本質,而人的選擇則是歷史過程的表層特征。
第二,社會規律制約著人的選擇,而人的選擇又是社會規律起作用的條件。在人的選擇之中有社會規律在起作用。首先,選擇的客體(社會客體以及自然客體等)是有自己的運動規律的,這些規律是不以選擇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人們蔑視它,則必然遭到懲罚。其次,在選擇主體方面,人們之所以這樣選擇而不那樣選擇,受到客觀條件、自身狀況以及他人選擇的制約,這也是一種規律性。它表明,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他們的選擇終歸不是任意的,而是受社會規律支配的。最后,從主客體的統一即人們的活動過程看,其中也是有規律的,這突出表現在主體意圖和客觀結果的關系之中。主體意圖并非都能如愿以償,說明其中存在著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聯系包括規律,人的意識只有符合它,才能達到目的。
人的選擇受社會規律制約,然而,它絕不因此而失去意義,在必然性面前無所作為。原因在于,人的選擇是社會規律起作用的一個基本條件。這不僅表現在,只有在人類的選擇即人類活動中,才有社會規律存在,離開人類的選擇和活動就無所謂社會規律;更主要地表現在,人的選擇可以使社會規律起作用的前提發生改變,從而造成極為不同的歷史結局,并給人們的利益帶來迥然有別的影響。更進一步說,人的選擇還可能使某些社會條件發生變更,從而使依存于那些條件的歷史規律失去效力,而使新的歷史性規律開始起作用。當然,一些歷史性規律被另一些歷史性規律所取代,這一過程本身也是有規律的,違背它,人們也不可能達到目的。可見,社會規律與人的選擇是相互作用的,社會規律從根本上制約著的人選擇,而人的選擇又使社會規律起作用的前提和結果以至它的歷史內容發生變化,它們統一于歷史發展的無盡過程。
第三,人的選擇與社會規律統一的中介是人對社會規律的能動反映。在現實中,有些人的選擇符合社會規律,而有些人的選擇卻同社會規律相背離。造成這種差別的中介是人對社會規律的認識不同。人在選擇時必須對社會生活的未來發展作出一定預測,其中包含著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社會規律作出反映。反映正確,人的選擇就能順應社會規律,從而使選擇成功,反之,則會背離社會規律,導致選擇失敗。由此可見,決定人的選擇與社會規律能否統一,統一到何等程度的中間環節,是人對社會規律的反映如何,而這歸根到底是受人們的社會地位和利益制約的。
因此,我們要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使選擇取得成功,在為絕大數人謀利益的前提下,關鍵在于自覺地認識和把握社會規律,這種認識越全面、越深刻、越具體,我們就越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回加辶*
探索重慶52-54B1哲學原理董德剛19961996 作者:探索重慶52-54B1哲學原理董德剛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