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4.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 —7116(2001)01—0021—02
學校體育工作中,無論采用何種手段,其終極目標都要落實到增強體質上,這是提高民族素質之必需,也是素質教育之根本。然而,在科學十分發達的今天,我們對體質的認識卻非常膚淺,往往只從單一的角度進行片面的認識和思考,這必然有礙于學校體育的發展,不利于體育的科學化和現代化。為此,筆者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來審視體質,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基本觀點來綜觀體質,試圖還體質以“本來面目”。
1 體質的認識基礎
漢語中,體質的含義明確而又穩定,是一個有固定含義的詞語,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其概念定義在不斷地完善和規范。在古漢語中,“質”的含義是“體也、實也、主也、本也”,“凡物類之本體曰質”。1300多年前的《晉書》中的“王保體質豐偉,嘗自稱八百斤”,是說其身體的豐偉,身體實質的強健。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講的“強筋骨”是指體質的增強。“增強人民體質”的含義更明確,即增強人民身體的實質,完整地體現了漢語言中“體質”的本義,即體質是身體的實質。
體質有個人的體質,家庭的體質,民族的體質。個人體質的強化,可使這個人成為生活幸福而有作為的人才;家庭體質的強化,可使這個家族富強;民族體質的強化,可使這個民族興旺;國民體質的強化,可使這個國家長盛不衰;人類體質的強化,有利于創造世界美好的未來。科學文明程度越高,人們對體質強弱的變化情況越重視。人類歷史演化的進程,也是體質不斷強化和弱化的過程。1949年以來,由于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中國人的體質有所強化,但從世界整體來看還相對處于弱化狀態,這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中國人的體質思想,在人類的思想文化中,至今仍居領先地位。早在1300多年前,中國就形成了體質之說,而西方直到18世紀中期,盧梭的解放身體的思想還被落后的殘余勢力定為“罪過”而遭到殘酷的壓制。從文藝復興時期至今,西方還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體質思想。在拉丁文中找不到體質這個詞語,就足以說明這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才開始批判“行為主義”, 并注意到了“體適能”(physicalfitness),這是一大進步。西方人所說的“體適能”是體質的反應,是體質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而不是身體的實質。如果需要將體質與英文對應的話,只能用physical substance,因為substance 的詞義是物質、實質,不能把“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當成體質。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人所說的體質比外國人用“體適能”更實際。在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體質思想的先進性,沿著這一先進的思想發展下去,并把其用于增強中國人體質的實踐之中。體質是身體的實質,這是認識體質的基礎,是體質思想的啟蒙,還有待進一步的科學化。
2 體質與體能
體質的基本含義是人的身體的實質。人的體質成分非常復雜,現在科學發達,但對體質的認識卻很膚淺。我國在近50年中,已從人體形態、機能、運動能力方面著手進行了所謂的體質研究,這是一大進步,但沒有達到體質成分研究的程度。其原因有多方面,最主要的是對體質研究的難度和對體質研究的意義還缺乏認識。
體質表現出來的現象多種多樣,有身體形態的、機能的、運動能力的,體質中的某種變化都會以相關現象表現出來。盡管其現象的表現與體質密切相關,但現象并不就等于體質,如果把身體的現象當成體質,這是對體質的誤解。如,跑得快與慢是一種現象,只能是運動能力的一種表現,不能代表體質的好壞。體質與體能密切相關,體能不等于體質,體能是身體物質所做功的能力。體能的計量指標有速度、力量、耐力、靈敏等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人跑得快與慢是以速度作計量的,講的是體能。
體質和體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混淆,更不能拿體能當體質。人的體質的復雜性決定了其體能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人的感知覺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注意力、語言表達能力、勞動生產能力、運動能力等,肢體的一切做功的能力都是體能。增強體質是為了提高體能,增強體質包括增強大腦的物質,提高體能包括提高腦力。
人的體能是多樣的,視力、聽力、消化能力、吸收和排泄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特異功能都是體能。從這里來看,體能絕不僅是跑、跳、投的身體運動能力,而是各種身體做功能力的綜合。
3 體質與精神
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這是最基本的哲學觀點。體育是增強體質的教育,不是增強精神的專門教育。但是人的體質含有精神和物質,精神離不開人的體質。精神的含義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這都是人腦物質產生的,沒有人腦物質就不會有精神。大腦發育健全而思維能力很強的人也有不同的精神,這是由于人所處的環境不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精神是人腦對客觀物質的反映”。
人的心理狀態是精神的一種表現,心理因素不屬于體質,跟運動能力一樣是體質的一種反映。心理因素跟體力因素一樣與體質相關,體力較實,心力較虛,虛中容易攙假。心力能反映客觀實際,還能脫離實際乃至弄虛作假訛詐欺騙。“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但精神不等于體質,體質不等于精神。由于外界環境某種刺激引起體內物質變化而導致發生相應的精神狀態,又反過來作用于體質的變化。體內物質與外界的聯系有神經感受和反映,還有體液調節和控制。體液調節比神經系統更為復雜,研究成果表明,腦內分泌的調節物質(荷爾蒙)就有30多種。在身體感覺得舒適的情況下腦內右側分泌一種茶爾蒙(β內啡呔——腦內嗎啡)抑制去甲腎上素對體質的危害。現在,科學上對導致精神狀態變化的體內物質的認識還很膚淺,有待于更進一步的科學探究。
在體育理論和體育實踐發展的長河中,很多人對體質與精神的認識不清,二元論和唯心主義的一元論盛行。二元論者總是把物質與精神并列,不分先后主次,多是重精神而輕物質,把物質視為消極的,把精神視為主導因素。唯心主義的一元論崇尚精神和能力,把精神和能力視為根本,蔑視物質。如學校體育工作實踐中,拿體能當體質,重運動技藝而輕體質,說心理因素是體質,都屬于二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的思想表現。
人體生命物質結構是從無到有,是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由低到高而導致人類體質的形成和發展。原始地球有機物在空氣和陽光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種化學變化過程,而合成了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物質。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經過長期積累,經過聚合而構成原始蛋白質與核酸分子。這些有機高分子物質,積累的濃度大了,在有利條件下凝聚成滴,形成界模,構成了獨立的、能與外界交換的多分子結構。由這種多分子結構物體演變成原始的生命體,形成這種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并結合成脫氧核苷酸鏈,形成了生物。人的體質是有智能的物質,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物質。
人類的體質具有理性思維和意識性行為的能力。思維和行為是體質(身體物質)的反映,體質是實物,思維和行為是身體實物的表現形式。這種功能性的表現形式的主要物質及其結構在腦部。 人的大腦約 10[11]個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部位,接受信號和傳送沖破。大腦皮層的一個神經細胞上, 接受信息和傳遞沖波突觸的數目高達3×10[8]個以上,全部突觸數量在10[14]- 10[15]之間。神經沖波在各個突觸間傳遞信號,小的間隙可直接傳遞,大間隙則借助化學媒介物——遞質進行傳遞。這些化學物質(遞質)有10多種,各種遞質傳遞的信號儲存在突觸末梢的囊泡里,當相當的神經沖波傳來時便誘導囊泡把所儲存的遞質釋放出來傳到下一個有關的神經細胞觸空膜,觸突膜上有各種特殊的蛋白質——受質,相應的遞質和受質結合,引起神經的功能活動。這充分說明了神經功能,以及精神能力是物質的反映。
4 結語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為現代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寶藏,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體質思想就是其中之一。為什么我們不能從歷史的角度對其進理性思考,沿著這一先進的思想發展下去,從根本上改善提高中國人的體質,使國民體質得到強化呢?現實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對體質研究的難度和對體質研究的意義還缺乏足夠地認識。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現在所具備體質研究的思想和基礎需要廣泛深入。若不開展體質——體質成分的研究,我們的增強體質和促進健康就成了一句空話。新世紀之交,人類越來越關心如何完善自身。為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體質科學研究。
體育學刊廣州21~22G8體育劉亞云20012001從科學哲學的視角,運用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基本觀點,從體質的認識基礎、體質與體能、體質與精神等方面對體質進行全面認識,揭示出體質的本質。提出體質是人身體的實質這一基本觀點,進而提出人的體質具有理性思維和意識性思維的能力。體質/體能/精神 physical substance/function of physical substance/mindAbout physical substance LIU Ya-yun Zhuzhou Normal College,Zhuzhou 412007,ChinaAuthors analyze physical substance and try to explain the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substance and the physical power,physical substance and miud ,to show the basis of physicalsubstance.株洲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湖南 株洲 412007 劉亞云(1962—),男,湖南益陽人,副教授,從事高校體育教學研究。 作者:體育學刊廣州21~22G8體育劉亞云20012001從科學哲學的視角,運用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基本觀點,從體質的認識基礎、體質與體能、體質與精神等方面對體質進行全面認識,揭示出體質的本質。提出體質是人身體的實質這一基本觀點,進而提出人的體質具有理性思維和意識性思維的能力。體質/體能/精神 physical substance/function of physical substance/mind
網載 2013-09-10 21: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