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意識形態幾組概念的辨析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192X(2007)03-0035-06
  作為在各種學術文獻中頻頻出現和政治生活中廣泛接觸的基本范疇,意識形態并沒有獲得真正一致的理解和認識,特別是在表述意識形態諸多子概念過程中,時常存在一些令人迷惑不解或者相互矛盾的內容,使得本來在理解這一領域就存在諸多分歧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不少困惑,諸如,科學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科學性、一元意識形態與多元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黨的意識形態與國家意識形態、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等。但是實事求是地說,在諸多類似的表述中,有的本身就是不科學的,有的是混淆了其外延與內涵,有的則是在具體運用中相互替代。我們在探討某一領域時總是要以一定的理論基礎為前提,否則就會變成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而現在這個理論前提是存在的,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① 本文研究意識形態幾個概念的理論前提也正在于此。厘清這些不同的概念,對于澄清模糊乃至錯誤認識,加強我們當前的意識形態工作意義重大。
  一、“科學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科學性”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意識形態本質上是編造幻想、掩蔽現實關系的精神力量,是對社會現實的顛倒的、神秘的反映。馬克思和恩格斯后來之所以繼續把意識形態理解為否定性的概念,是因為在創新并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道路上,幾乎每前進一步都得和各種錯誤思潮進行斗爭。而首次提出“科學的意識形態”這一新概念的是列寧,他在駁斥波格丹諾夫對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關系的誤解時寫道:“一句話,任何思想體系都是受歷史條件制約的,可是,任何科學的思想體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體系)和客觀真理、絕對自然相符合,這是無條件的。”[1] 在列寧看來,馬克思主義無疑是科學的意識形態。我們在對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理解時,也是持這種觀點。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雖然作為無產階級求解放的學說,是為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服務的,是有鮮明的階級性的,是受一定的歷史條件制約的,然而馬克思主義科學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意識形態體現了科學性與階級性、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的統一,科學的意識形態的概念也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指明了方向。顯然,“科學的意識形態”這一提法反映的是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的終極性和徹底性,是一個從總體上定性的概念。
  與此同時,為了區分總體上是否科學與特定歷史階段具體細節上是否科學,我們提出“意識形態的科學性”這一概念,與“科學的意識形態”相對應。“意識形態的科學性”作為一個定量分析,反映某種意識形態在特定的歷史階段與歷史發展的潮流的一致性,即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合理因素。一種意識形態是否具備科學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由多種社會因素決定的。從根本上說,意識形態的科學性取決于它所代表的那個階級的利益與社會普遍利益的統一程度。例如,在資本主義生產的上升階段,資本和勞動之間的矛盾被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制度之間的矛盾所掩蓋,資產階級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代表包括其他階級在內的社會整體利益。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作為維護產業資本的意識形態,以李嘉圖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為了說明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明確地把勞動說成是價值的唯一要素和使用價值的唯一創造者,在堅持勞動價值論的前提下,揭示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具有明顯的科學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會的普遍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個社會的普遍呼聲。但是馬克思同時指出:“只要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說,只要它把資本主義制度不是看作歷史上過渡的發展階段,而是看作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階級斗爭處于潛伏狀態或只是在個別的現象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2] 這充分說明,古典政治經濟學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雖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這種科學性是受資產階級固有的階級性制約的,這些理論學說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代表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與社會普遍利益存在根本的矛盾,所以從其本質上來講它又不能稱為“科學的意識形態”。
  特定歷史階段具備科學性與合理性的意識形態不一定是科學的意識形態,因為只有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才能稱得上科學的意識形態,而具備意識形態科學性的卻不只無產階級意識形態一家。對此我們的認識通常是一致的。但另一方面,對于“科學的意識形態是否一定永遠具備科學性、合理性”這一問題卻認識不那么一致。應當承認,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固有因素是科學的,否則它就不成其為科學的意識形態了。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某種歷史條件的限制,由于某些思想家、理論家的認識局限性,有時也可能把那些幻想的社會利益反映到其中去,或者以歪曲的形式來反映某種社會利益,這種認識成分一旦附加到原有的理論體系中,也會使它具有虛假成分,如不注意這一點,也會使我們產生意識形態的幻想,引導我們走到邪路上去。在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史上甚至在我們國家意識形態發展的歷史上,這樣的教訓并不罕見。
  作為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封閉的理論體系,需要結合具體實際不斷豐富和完善,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正確區分“科學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科學性”對于創新意識形態工作具有方法論意義。一方面,可以使我們增強始終保持意識形態科學性的責任感,努力把握時代的脈搏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實消除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存在的“虛假成分”。另一方面,可以克服狹隘思想和固步自封情緒,看到存在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中的科學成分與合理因素,努力吸取和借鑒世界文明發展的成果,為我所用。
  二、“一元意識形態”與“多元意識形態”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和就業方式日益多樣化,也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文化生活帶來深刻影響。必須承認,當前多種社會意識并存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需要明確的是,現實存在著多種社會意識并存能否構成多元意識形態并存?區分的關鍵在于弄清“元”的含義。
  “元”是指主要的、根本的意思。[3] 如上所述,由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著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社會意識并存的局面就在所難免。然而,在同一個社會形態中,各種社會意識不可能沒有主次之分。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4] 只有居統治地位的社會意識才是該社會的意識形態,起主導作用的只能是一個,這就是意識形態的一元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與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不完全同步。這種不同步性表現為兩種情形:一是落后于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二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社會存在的先進社會意識。因而,在任何階級社會中,既不存在著單一的社會意識(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也不可能有多元的社會意識(多元并存,不分伯仲),存在著的只能是多種社會意識和一元的意識形態(多種并存,一元指導)。自有階級社會以來,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中,有哪一個社會形態中不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起主導作用?又有哪一個社會形態愿意主動放棄自己的意識形態或在兼容并蓄其他社會意識時,最終喪失自己的主導地位?所有問題的癥結都應當是在對“元”的理解上的不清楚造成的。
  正如在談到我國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物質利益和就業方式時,我們是用“四個多樣化”一樣的道理,我們當前的經濟成分以公有制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主有次,而不是平分秋色。因此只能用多樣化,而不是多元化。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我們的意識形態同樣也是一元的,在當代中國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在憲法和《中國共產黨黨章》中已經體現出來。在一元的基礎上,多種社會意識并存,多中有一、一元指導。
  在理論界,這方面的混淆還是大量存在的。例如,“如何在多元意識形態的環境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和指導作用,堅持黨的一元意識形態”。[5] 再如,“我國當前的意識形態呈現理論上的以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和現實中多種思想、觀念并存的多元意識形態狀態”。[6] 類似這樣的表述就顯得話語不確定或不準確,而類似“在日常生活領域,協調黨的意識形態和多樣化的社會意識的關系……”[7] 這樣的表述就顯得比較科學而嚴謹。
  三、“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
  一般而言,對于主流意識形態大都有比較統一的認識,即為維護統治階級根本利益、表現統治階級核心價值觀念的階級意識。而對于非主流意識形態卻有著不科學的理解。例如,有的學者在談到當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挑戰時,把腐朽、反動、落后的思想都歸入這一類,顯然,在他們看來,非主流意識形態是除主流意識形態(統治階級的核心價值觀念)以外的所有的社會意識。
  事實上,意識形態必然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如果一種階級意識直接構成對統治階級根本利益乃至統治地位的直接威脅,那么它還是非主流意識形態嗎?無論是主流意識形態還是非主流意識形態,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起碼是統治階級所能容忍的,從本質上講它們都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就像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除代表了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之外,也反映了全社會中各個階級、階層的某些利益要求。非主流意識形態就是那種具有某些意識形態特征,但不具備意識形態整體品質的精神現象。通常來說,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指雖處于被統治地位但依附統治階級,為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服務的階級意識;其二是雖然主觀上與統治階級相對立,但客觀上只能在統治階級意識形態范圍掙扎甚至反而起到維護統治階級地位的階級意識。例如,農民階級的階級意識,雖然與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在主觀上相對立,但實質上它只能是地主階級意識形態的附庸,不可能超越地主階級的意識形態而形成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又如,以德國“真正的社會主義”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意識,雖然對社會現狀也采取批判的態度,但實質上它們非但不能走出現存社會的藩籬,反而成為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工具,成為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幫兇。
  我們的觀點是,承認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存在,但是非主流意識形態同樣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辨清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的關系,有著重大現實意義。一方面,可以把非主流意識形態納入到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范疇,可以增強其包容性。因為我們這里的“非主流”決不是“反主流”,它們依然反映了我國社會的現實社會關系。馬克思早就說過,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將是越來越抽象的思想,即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8] 意識形態的發展趨勢要求我們不斷突破一定階層、群體的局限性。先進的意識形態除了要具有思想上的系統性和抽象性以外,還必須要具有普遍性和高度的涵蓋性;它不是將越來越多的群體排斥在自己之外,相反要將越來越多的群體凝聚在自己周圍。像“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大家”這樣的人生觀、價值觀,顯然不屬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范疇,遠不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共產主義道德風尚崇高,但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在提倡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新形勢下,這一思想觀念中包含的個人激勵機制的合理因素,已經成為許多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開拓進取、奮力拼搏的內在驅動力,在一定意義上也已成為今天推動中國生產力飛速發展的整個動力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類似這樣的非主流意識形態對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們既不能把它的作用無限夸大,以此來與主流意識形態平起平坐,也不能否認其存在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把反動、腐朽、落后的社會意識與合理的、必要的補充的非主流意識形態混在一起的話,勢必降低了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層次,抬高了反動、腐朽、落后思想的地位,在我們思想意識中產生混亂,不利于清除。對于我們國家而言,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產生的根源在于我們的經濟基礎。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非公有利經濟我們的態度是“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這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就是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并存。如果說在這方面存在挑戰的話,應該是主流意識形態陣地有縮小的趨勢,非主流意識形態有擴張的趨勢。而至于有些學者所說腐朽、落后、反動的社會意識侵襲,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對這些反動思想意識進行宣揚的話,是要通過法律途徑予以打擊和制裁的,也不是僅僅通過意識形態工作所能解決的。
  四、“黨的意識形態”與“國家意識形態”
  過去,我們在談到意識形態的時候,對兩者的區分并不很明顯,經典作家們也沒有作出明確的區分。一般認為,兩者是合而為一的,黨的意識形態就是國家的意識形態,特別是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以廣大人民利益為根本、人民當家作主、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尤其如此。但是隨著政黨制度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人們對政黨執政合法性問題的普遍關注,如何以黨的意識形態引導國家的意識形態被提了出來,[9] 根據時代發展和人們的現實需要,回答好這一問題顯得十分必要。
  國家的意識形態固然是在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代表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系統化的階級意識,但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國家政治體系的運作如果要具備合法性,就必須符合占人口最大多數人的價值傾向。而且,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也受到傳統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文化的影響,而傳統的影響往往是歷史上多個階級共有的資源,因此國家的意識形態包容性更大一些,否則就不會被社會大多數人所支持。黨的意識形態與國家意識形態是有區別的。政黨的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政黨本身就是階級的產物,其意識形態是對階級性的集中反映,這在階級矛盾、階級沖突激烈時期尤為明顯。在歐洲近代史上,不同政黨之間意識形態的顯著分歧,曾使意識形態本身成為劃分政黨類型的標準。② 對于我們國家來說,由于廣大勞動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因而國家的意識形態就是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意識形態。從理論上講,中國共產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其意識形態就是國家的意識形態,但這是從應然的角度來說的,這一轉化過程是需要努力的,因為黨要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公民的積極性,就不得不在意識形態方面兼顧全體公民的價值傾向,必須從階級性較強轉化到包容性較強的意識形態,這個過程轉化得好,黨的執政合法性就會高,轉化得不好,黨的執政認同就會降低。
  我們黨在以黨的意識形態引導、契合國家意識形態方面有著鮮明態度和強烈的自覺,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對待非公有制經濟,從“國民經濟的必要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再到“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我國民營經濟已經完成了從幕后走向前臺的演變;提出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先先進和落后的標準,吸收包括私營企業主在內的六種人入黨;把“保護私有財產”、“保障人權”正式寫入憲法;黨的十六大通過的新黨章開宗明義寫道: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繼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和諧社會”后,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專題研究,制定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等。這些都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已不再拘泥于過去僵化的黨的意識形態束縛和單個社會階層的最大化,而是努力把黨的意識形態與國家意識形態相容,將整個社會的和諧、理性、共贏作為執政的宗旨。
  正確區分國家意識形態和黨的意識形態的關系,就可以經常反思“黨的主張與人民的需要是不是一致、在多大程度上一致”這樣的問題,對于科學判斷黨在人民群眾中威信和地位,克服驕傲自滿情緒,增強憂患意識,切實以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五、“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或者學說是指馬克思、恩格斯本人依據當時的時代背景和革命任務的需要,形成的對意識形態的理解和看法,它們散見于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著作之中。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則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結合具體現實需要,形成的對意識形態的理解和看法,顯然這是以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為基礎的,但已經超越了他們本人的一些見解,在內涵及外延上發生了變化,融入了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及后人對意識形態的認識。之所以把兩者提出來加以區別,是因為它們之間確實有著不小的差別,而一些學者在運用過程中也時常將兩者混淆。
  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探索過程和完善過程。最初階段是青年馬克思時期,即從早期著作到1844年。這個階段的馬克思在思考意識形態問題時基本上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思維方式的影響,但已經開始出現若干新思維的火花,這些火花引導著馬克思進入新階段。后來,馬克思才以唯物史觀建立了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精神,揭示意識形態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特點,對資產階級舊意識形態的超越進行了積極的、科學的探索。可見,僅就早期馬克思對意識形態學說的研究來說,還不能構成我們今天所說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此外,在馬克思的大部分著作中,意識形態都是作為一個否定性概念出現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真正基礎是黑格爾哲學,黑格爾哲學作為思辨的唯心主義哲學,把一切都頭足倒置起來:“德國哲學家們在他們的黑格爾的思想世界中迷失了方向,他們反對思想、觀念、想法的統治,而按照他們的觀點,即按照黑格爾的幻想,思想、觀念、想法一直是產生、規定和支配現實世界的。”[10] 馬克思和恩格斯后來之所以繼續把意識形態理解為否定性的概念,因為在創新并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道路上,幾乎每前進一步都得和各種錯誤思潮進行斗爭。由此可見,強調意識形態的否定性并不是偶然的。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以“共產主義意識”、“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等學說與意識形態對立起來,但是他們本人并沒有把他們自己創立的學說也稱作意識形態,而是把它們稱作科學以便與意識形態對立起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如果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學說也稱作意識形態,那就會導致理論上的混亂。
  列寧的意識形態學說乃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形成的重要里程碑。在這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已經把意識形態從一個否定性的概念變成一個描述性的概念,即中性概念。這不僅因為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意識形態學說的基本精神,而且因為他根據自己所處時代的實踐需要和理論需要,對意識形態作出了新的說明。在列寧看來,資產階級有自己的意識形態,無產階級也有自己的意識形態,即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是適應社會歷史發展潮流的“科學的意識形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列寧所處的時代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有著很大差異:一方面,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為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提供了客觀條件;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在其傳播中已經先后戰勝了種種資產階級思潮的進攻,無產階級革命需要無產階級意識形態,這責無旁貸地落在馬克思主義身上。事實上,列寧的意識形態概念為后來的斯大林和毛澤東所繼承,加之結合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完善,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因此,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關系是“源”和“流”的關系,換言之,前者是后者的原生態,后者是前者的演化和發展。現實中混用兩者主要分為兩種具體情況:其一是不經意中以馬克思意識形態替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沒有細究,有的甚至純屬語誤;其二是本著對意識形態貶損的目的,故意把馬克思本人意識形態具體表述或個別詞句拿來為我所用,斷章取義。西方馬克思學常常把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學說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相對立,以他們曲解的意識形態理論反對現實的意識形態理論,有的試圖以此來表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敵意。如果是前者作為話語問題,我們大可不必較真,而要是后者,因其“意識形態話語權”反映的強烈的意識形態性,我們絕不可置若罔聞。
  注釋:
  ①這里,我們所用的意識形態理論正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它既包括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意識形態基本理論的本質規定性及基本立場和觀點,同時,也包括列寧對意識形態理論的理解,即把意識形態作為一個中性詞來對待。
  ②雖然不同資產階級政黨的意識形態不斷變化的僅僅是與策略層面相關的內容,而核心價值觀,如人權、自由、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卻延續不變。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許多國家由于社會結構的變化,中間階級占據人口的多數,各政黨為了爭奪選票,其意識形態的分歧逐漸模糊。但無論是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意識形態的趨同,還是意識形態的淡化,政黨意識形態依然存在。
思想理論教育:綜合版滬35~40G2思想政治教育李英田20072007
意識形態/概念/辨析
意識形態領域中存在著不少容易引發爭論的內容,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一些概念沒有從根本上搞清楚。本文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科學運用,結合大量存在的對意識形態概念的不規范甚至錯誤運用的現實情況,對科學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科學性、一元意識形態與多元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黨的意識形態與國家意識形態、馬克思意識形態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等概念進行辨析,澄清一些模糊或錯誤認識,以期對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有所裨益。
作者:思想理論教育:綜合版滬35~40G2思想政治教育李英田20072007
意識形態/概念/辨析

網載 2013-09-10 21:57:00

[新一篇] 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幾個熱點問題的認識

[舊一篇] 對成人高等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探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