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第三產業性質的誤解亟需澄清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大戰略方針的確定和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第三產業”已成為我國傳媒、書面和口頭語言中一個愈來愈流行的時興用語。但是,由于對第三產業理論缺乏了解,不少人也隨之產生了對第三產業概念的不明底里、望文生義或以訛傳訛的一些誤解,其中有些誤解甚至對第三產業的經營和發展起了不良的誤導作用。為此,有必要正本清源,針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模糊認識,談些看法。
  第三(次)產業是英國經濟學家、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費希爾(A.G.B.Fisher)在1935年首先提出來的一個術語。它是指除了第一(次)產業(農、林、牧、漁業)和第二(次)產業(工、礦、建筑業)以外的其它各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統稱三次產業。三次產業所包含的行業在世界各國沒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不過范圍大同小異。一般認為,區分三次產業有三個標準:(1)看產品是否有形。有形的屬第一、二產業,無形的屬第三產業。(2)看生產與消費是否同時進行。不同時進行的屬第一、二產業,同時進行的屬第三產業。(3)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最遠的是第一產業,次遠的是第二產業,最近的是第三產業。對第三產業的概念,主要存在著如下誤解:
  1.對第三產業所包含的全部內容不甚了了,將第三產業的范圍理解得很狹窄。有人認為,第三產業只是商業、飲食業、旅游業、生活服務業,尤其不知道科教文衛這些高層次的技術密集型服務業也屬于第三產業。一位中學校長在校會上談到學校擬辦旅館、餐廳的計劃時大聲疾呼:“我們也要辦第三產業!”其實,第三產業包括4個層次:(1)流通部門: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2)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管理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游業、信息咨詢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3)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4)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警察、軍隊等。這位校長就算不辦旅館、餐廳等“副業”,他的“主業”——教育產業,已經是“貨真價實”的第三產業;校長的主要職責和日常工作正是辦第三產業。他“也要”辦的只是其他第三產業而不是第三產業。再如,有的政府部門的改革方案提出,要把精簡政府機構減少的人員“轉移到第三產業去”,也是因為不知道政府機關本身就屬第三產業。
  2.不理解商業、交通、居民服務業、旅游業、教育、信息咨詢服務業等不生產實物產品的行業為什么也叫作產業。這種困惑,來自傳統的舊產業觀影響下形成的一種錯誤的思維定勢。傳統產業觀認為,產品是人類生產出來的物品;生產是對物品的創造。因此,產業(即生產的行業)就是生產物品的行業。只有象工農業那樣生產出物品(工農業品),才算產業。然而,這一舊觀念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
  從人類從事生產的動機來考察,生產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或精神需要。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創造出種種可以滿足需要的稀缺對象。這一創造過程就是生產。而滿足需求的對象不僅僅是物品,它還包括不采取實物形式的各類服務。因此,生產不僅包括對物品的創造,還包括創造(提供)出能象物品那樣滿足人的某方面需要的服務(稱為服務生產);產品不僅包括人類生產出來的物品,還包括人類提供的非實物形態的服務(可稱為非實物產品,或服務產品)。根據這一新的產業觀,不生產實物產品但提供服務的行業也是一種既有投入,又有產出(服務產品)的產業,可稱第三產業、服務產業,或無形產業。由于在服務需求收入彈性,收入水平提高和閑暇時間增多,生產信息化、社會化和專業化的條件下,服務需求會以高于實物需求的速度增長。因此,隨著經濟的發展,無形產業的比重會日趨上升,逐步超過有形產業,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支柱產業。這也是我國要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改變第三產業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落后局面的重要原因。
  需要指出,盡管三次產業觀的引進和廣泛傳播使舊產業觀受到很大沖擊,但是,傳統產業觀在我國決策層和學術界的影響仍是根深蒂固的。例如,一些學者對研究“第三產業中的‘非生產部門’”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卻不懂得因第三產業有“生產性行業”之涵義,所以他所研究的實際上是“第三個生產性行業中的‘非生產部門’”——純屬一個邏輯混亂的悖論。又如,某些政府文件,一方面號召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另一方面又沿用從前蘇聯那里學來的將服務行業視為“非生產部門”的舊產業觀,在統計資料中將第三產業投資列為“非生產性投資”,經濟一遇困難就強調要對它加以控制。這些都說明樹立和普及新的產業觀對發展第三產業是多么重要。
  3.望文生義地認為第三產業就是重要程度居第三位的產業。曾有某個部門的負責人針對三次產業分類法忿忿不平地說,鄧小平同志強調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怎么國家統計局把科技部門放到第三產業,甚至是第三產業的第三層次去了?還要不要貫徹鄧小平同志的指示了?有的同志也說,交通歷來是國民經濟的“先行官”,“先行官”就是走在第一位的。怎么把交通部門劃到第三產業去了?并說,“工交,工交”,至少要把交通部門放到第二產業去,與工業部門劃在一起。
  其實,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誤解,是依據梁山泊108條好漢的“排位學”來看問題的。說到底,這些人根本不知第三產業到底為何排“第三”。事實上,三次產業的劃分與產業是否重要,完全是風牛馬不相及的兩回事。因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排序,依據的是與其重要性根本無關的這樣三個原則:(1)按產業興旺發達的順序來排序:在人類經濟史上,農業在一萬年前就首先興旺起來,故稱第一產業;工業在英國工業革命后才迅速發展起來,故稱第二產業。服務行業是在本世紀中葉才興旺起來的,故稱第三產業。(2)按需求層次的高低來排序:人類最基本的、最低層次的需求是對食物的需求,若經濟水平極低,全部收入只能用于食品;食品的需求滿足后,人們才將增加的收入用于滿足對用品的需求;而對相當多服務的需求屬于更高層次的需求,要在收入進一步增長時才有條件滿足。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以其產品大致上由低到高地分別滿足這三個層次的需求,也就依次被稱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3)按各產業離自然資源的經濟距離來排序:農業生產初級產品,離自然資源的距離最近,故稱第一產業,工業生產加工產品,離自然資源的距離較遠,故稱第二產業,服務業生產服務產品,離自然資源的距離最遠,故稱第三產業。
  4.以為承認服務行業是第三產業,就意味著要將(或應將)第三產業所有行業全面推向市場,由市場需求來決定它們是否生存和發展。例如,承認教育、衛生、文藝、科技服務業是產業,就要斷其“皇糧”,讓這些行業完全通過市場,按服務價格出售服務,獲得營業收入來維持其生存。總而言之,走產業化道路=當作產業來辦=全面實行市場化=免費服務統統改為收費服務=低價服務統統改為高價(市場價)服務。這是在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對第三產業的一種最為流行的、誤導性最大的誤解。
  其實,承認服務行業是產業,只是說向它投入人、財、物力后它不是什么也沒生產,而是生產出服務產品。服務產品是一種不由基本粒子構成的、沒有體積和靜止質量的非實物形式的勞動成果。服務產品以其具有的非實物性、非貯存性、生產交換同時性、非轉移性、作為勞動產品的必然性、再生產的嚴格被制約性等特點區別于實物產品,同時又以其滿足人們的精神或物質需要的非實物使用價值的可消費性類同于實物產品,所以它同樣是社會產品的組成部分。由于服務產品是勞動產物,因而當它為交換而生產時,它就成為商品,具有價值,并通過市場價格表現其價值。不過,服務產品也可以不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例如國防服務)。只要服務行業生產出服務產品(例如教師給學生講了課,演員表演了節目,醫生給病人看了病),就證明了它們的產業性,不管這些服務產品是否在市場上按市場價賣給他人(如五星級大酒店的服務),還是不經市場免費送給他人(如免費的博物館展覽服務),或是半賣半送(如有國家財政補貼的低價醫療服務)。工農業的產業性是由工農業生產出工農業產品證明的,并不以工農業產品必須在市場上按市價出售為條件。就算工農業產品減價賣掉,甚至運去災區免費送給災民,工農業同樣具有產業性。同理,第三產業的產業性不需要以服務產品的市場化來證明;第三產業是否市場化,服務產品是按市價出售,還是半價賣掉,或是白送給人,都與第三產業是不是產業毫不相關。眾所周知,西方發達國家生產的服務產品中,也有大量是低價或免費“送”人的(如公共圖書館服務、中小學義務教育等服務),但從來沒有人因此否定這些第三產業的產業性。因此,從第三產業是產業推導出所有第三產業行業都要市場化是錯誤的;將第三產業的產業化說成是所有的服務產品都要按市場價格出售也是錯誤的。
  事實上,現代社會中,第三產業主要采取三種方式運營。其一,服務的市場分配方式,即服務產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均通過市場實行分配的方式。實行此方式的主要有營利性生產服務業和大部分生活服務業。其二,服務的非市場分配方式,即服務產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完全不通過市場實行分配的方式,如國防、環境保護、政府管理服務業。其三,服務的半市場分配方式,即服務產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通過不完全的市場實行分配的方式,如基礎教育業,部分文化、衛生服務業等。實行非市場分配方式和半市場分配方式的是非營利性服務業。非營利性服務業的存在和發展,是對現代社會生產社會化的客觀要求的一種適應,也是現代國家促進社會平等,改善居民整體利益和基本福利狀況的社會職能的一種體現。首先,一些具有全局性、長期性社會效益,但局部或短期經濟效益較差的服務,雖然對整個社會大有裨益,卻沒有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不能成為在市場自由交換的對象,所以必須由國家財政補貼,以非營利性方式經營。其次,為了保障低收入居民也可消費一些基本的服務,國家有必要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低價甚至免費向他們提供相應的服務。再次,某些服務以非營利方式經營,可以防止服務業做出忽視他人的、有消極的外在效應的、不符合居民整體利益的經營決策。最后,一些公共性服務產品的消費不具有排他性,同時也難以排除對它不付費的消費,以社會形式共同(免費或優惠價)消費它比通過市場交換以個體形式消費它效率更高。因此,非營利性服務普遍存在于現代社會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三產業中的相當一部分也一直有國家財政補貼支持。所以,還第三產業本來面目,決不是也不應該取消非營利服務業,一窩蜂地把它們推向市場。特別是第三產業中公共產品(如基礎理論研究、基礎教育、代表國粹的文藝服務、全民衛生保健服務等),如推向市場,由于“市場選票”不足,肯定將走向衰落。那時損失的將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正確的方針是:經過細致分析合理劃分營利服務業與非營利服務業的界限;保留非營利服務業的非市場分配方式和半市場分配方式以增強社會公平;將營利服務業全面推向市場,通過市場競爭求發展,提高第三產業運行效率。
  5.不明白為什么政府、政黨、社會團體、警察、軍隊等也劃為第三產業。誠然,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政府、政黨、警察、軍隊等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將隨著共產主義的實現而消亡。但是,三次產業理論依據的是經濟學原理而不是政治學原理來劃分產業的。只要一種消耗人、財、物力的經濟活動產出了非實物勞動成果,提供這種成果的行業大致符合三次產業劃分的三個原則(產品無形,生產與消費同時進行,離自然資源的經濟距離最遠),就可以歸入第三產業,而不考慮其行業的政治因素。政府、政黨、警察、軍隊等行業雖不生產實物產品,但它們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各類服務: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要正常運轉,需要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服務和經濟管理服務;社會系統內部,需要必要的社會團體服務;社會運轉過程中會出現具有不良外部效應,影響社會和居民正常活動的犯罪行為,需要維持社會秩序的法制服務來制止、懲處、規范;國家對外需要國防服務,保衛國土完整、人民安居樂業。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家管理經濟的宏觀調控功能將進一步強化,將提供更多的經濟管理服務。所以,它們涉及的也不完全是階級斗爭問題。即使這些行業純屬上層建筑行業和階級斗爭的工具,在它們提供的服務中也存在投入產出的經濟問題,需要納入產業經濟學領域研究。當然,在階級社會里,一切經濟活動都打上階級烙印,精神產品的階級性更強。然而,產業經濟研究必須采取抽象法把經濟現象中交織著的政治因素抽出存而不論,才能弄清經濟規律。所以,是不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不能成為判別某行業是否屬第三產業的依據。此外,某個行業是逐步興旺,還是趨于消亡,與它是否應劃入第三產業也是毫不相關的。從前文可知,消亡與否不是區分第三產業的標準。很多服務行業在歷史上曾興旺一時,但在現代社會中因經濟、社會條件的變遷而消失了。既然這并不成為把它們排除出第三產業的理由,那么,政府、政黨、社會團體、警察、軍隊等將隨著共產主義的實現而消亡的估計,當然也不能成為否定它們屬于第三產業的論據。更何況,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公共服務的機構形式可能變化,但公共管理、經濟管理的內容不會消失。由于上述原因,政府、政黨、社會團體、警察、軍隊被劃為第三產業是合乎邏輯的。不過,大概由于軍事秘密的因素,在西方不少國家的第三產業統計中,軍隊是撇開不提的。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要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是指加快第三產業的前三個層次的發展,至于它的第4個層次,它們面臨的是精簡機構、提高服務效率,而不是外延擴大的問題。
                       (責任編輯 齊昶)
  
  
  
經濟管理京011-014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李江帆19951995 作者:經濟管理京011-014F10國民經濟管理與計劃李江帆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57:03

[新一篇] 對科技發展的人文思考

[舊一篇] 對素質教育的哲學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