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子出版物的現狀與展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電子出版物是用電子技術進行生產制售磁盤、光碟,同時又利用計算機技術檢索、顯示的出版物。一般而言,電子圖書、電子報刊雜志、軟件出版物以及多媒體出版物統稱為電子出版物。隨著錄音、錄像和電子計算機衛星通信的推廣普及,“出版物”的概念將變得日益復雜和模糊。給“電子出版物”下一個確切的科學定義,一時尚難做到。
  電子圖書是一種以光磁等非紙介質為記載媒體,以信息的生產、傳播為再現,代替圖書制作、發行和閱讀的一種新型工具。在一張普通的“3寸軟盤”上可存儲1.44兆字節,相當于72萬漢字的內容,通過電子計算機或專門的閱讀器,電子圖書的聲音、圖形、文字即可顯示表現出來。一張光盤的存儲量在500至1000兆左右,大量存儲加上多媒體的功能,一個微型的計算機系統即可具備一個小圖書館的功能。
  電子圖書與以紙為載體的傳統出版物相比,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優勢:
  1.具有邊讀、邊查、邊聽、邊學的功能,不但能讀(視),還可聽(欣賞音樂),雙手可以操作,能多方面開發大腦智力。
  2.查閱快速方便,不用捧書本一頁一頁的翻找,按動鍵鈕,調出“菜單”,隨意挑選你需要的內容。
  3.體積輕薄短小(以軟盤或光碟作為載體),信息容量大。一片重僅百余克,大如手掌,薄如板紙的卡片,裝載著6.6億個英文字節,3.3億個漢字。一張光盤居然能容納70多卷《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全部文字量。
  4.成本低,效益高。電子版圖書只需計算機文字錄入和計算機排版,并自動建立全文數據庫,便成書發行,而不需要制版、印刷、裝訂等工序。這樣免除了制版、印刷、裝訂的費用。電子書的體積遠比印刷書的體積小,它不需要大的倉庫,也便于運輸、郵寄,減少儲運費用。
  5.周期短、發行快。借助電信線路、衛星通信,電子出版物可進行遠距離高速度傳輸。讀者通過計算機網絡,在家里可直接選購出版社的各類書籍。
  西方發達國家電子出版物的發展在80年代初具規模,進入90年代,美國、英國、法國的眾多報刊已開始發行電子版。美國道·瓊斯公司利用電腦發行24小時滾動播出《個人日報》。日本三省堂和紀伊屋株式社設有專柜出售電子圖書。
  在我國,電子出版物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1992年8月,中國專利局文獻出版社成功地試制出我國第一批專利文獻CD—ROM光盤。致力于電子出版的北大火星人電信工程公司,與人民出版社一道共同推出了《鄧小平文選》電子版合訂本。武漢大學出版社自1991年在全國推出《國共兩黨關系通史》全文檢索電子版之后,1994年又相繼推出《中國名勝詩詞大辭典》電子書。該書包含全國各地名勝景點384個,詩詞2849首,圖像、文字、語言、音樂等多種信息媒體相結合,圖文并茂,寓教于樂。
  電子工業出版社相繼推出了《英漢大詞典》等5部系列電子詞典,其中《英漢漢英雙向綜合大詞典》輸入英文出中文,輸入中文出英文,界面美觀,使用方便。北京三歐公司推出電腦中文寫作支持系統,具有查詢中文同義詞、反義詞,并對這些詞進行釋義,對文章進行自動查錯的功能。三歐公司還研制出國內首創的中文自動校對系統。采用交互式和無人值守式兩種方式校錯,每小時可校對60萬字,可使3個月的人工校對工作在一小時之內完成。
  1994年,中國軟件行業協會軟件出版分會推薦北京大學出版社、上海交大出版社等19家出版社的電子出版物。其中有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四筆聲形漢字輸入系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未公開的DOS核心技術》、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醫歷代名方數據庫系統》等數十種軟件出版物。
  據《人民日報》(1994年9月19日)載:我國已有48家電子出版單位。電子出版的興起已引起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出版、技術、開發單位積極投入電子出版的研究和開發。經國家科委批準,“94北京國際電子出版研討會及展覽”于1994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除了展示電子出版方面的最新技術以外,還就版權保護、標準化、電子出版技術作專題報告與研討。這是我國首次舉辦的電子出版國際會議及展覽,對促進我國電子出版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科技日報》(1994年6月1日)訊,1994年6月1日,我國第一家電腦軟件圖書館在北京創立,正式向青少年計算機用戶以及社會用戶提供軟件服務,從而緩解眾多家用電腦用戶軟件缺乏的狀況。這家軟件圖書館設在中國電腦教育報社內,采取入網交納軟件押金,退網如數歸還的辦法,對社會實行開放式服務,接受所有計算機用戶入網要求。
  我國是一個出版大國,擁有數千年的文化積累、豐富的人才資源以及廣闊的市場,毫無疑問,電子出版在我國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燦爛前景。
  電子出版物對傳統的印刷物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印刷出版界本已艱難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中國出版業自1985年以來,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需求不足。群眾的購書欲望逐年減低,出版社的征訂數普遍下降。即使在全國范圍內征訂,大部分訂數也在二、三千冊,有的只有幾冊、幾十冊。這與我國從1977年到1981年4年間,平均每一種書印數22.4萬冊形成驚人的對比。
  據《新聞出版報》(1994年9月21日)報道,我國現有出版社543家,出版社現有職工45058人,建國45年來,出版各類圖書1317827種。顯然,這些統計數字系指傳統出版業。
  電子出版物是對傳統出版物和從事這一行的45048名職工的沖擊和挑戰。它需要我們編輯、印刷、發行、管理等諸種手段的現代化。編輯面臨的任務就是除了要掌握微機應用技術,而且隨著出版規范化和文獻檢索的需要,還必須掌握一、二門外語。今后,也許作者交給編輯的就是軟磁盤,編輯通過計算機對原稿進行審核、加工、排版。發排工作也由責編在書稿中完成,從而縮短了出書周期。圖書轉化為光盤,讀書形態轉變為視聽形態,這對于從事出版工作的同志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在電子出版物生成的今天,在光盤驅動器即將流行的時代,人們只需按一按電鈕,便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文字、圖像。白紙黑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紙張油墨似乎將成為歷史。
  有人分析說,盡管電子書的時代即將來臨,但它很難取代印刷出版物,因為人們讀慣了書報,人們習慣于使用印刷書,它有體積,有重量,攜帶方便,個人專用,隨手翻看,便于筆記。印刷品可以使書架增輝,可以文友之間贈送交流。白紙黑字使讀者和書的感情交流專注而強烈。電子書的外表形式是磁卡(磁盤),用肉眼看不到其中的任何文字,而必須借助電腦、計算機才能閱讀和檢索。因此,電子書的著者可能會產生失落、茫然,不能再體驗“嘩嘩”的翻書聲所帶來的愉悅和成就感。
  電子書流行的重要前提是:讀者用戶必須擁有計算機和電子版圖書的使用方法,這在目前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中國,還有兩億多文盲的狀況下,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是無法普及的。何況,還有計算機病毒問題,弄不好知識和信息的積累將毀于計算機病毒的侵入。總之,一些人認為光盤圖書的到來就會使白紙黑字的印刷出版物消失,理由是不充分的。印刷書和電子書將發揮各自的優勢,以彌補對方的不足。可以預料,21世紀將是印刷書和電子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時代,兩者將共同發展,長期共存。*
  
  
  
中國青年研究京10-11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石中元19971997石中元 中國人事出版社編輯室主任 作者:中國青年研究京10-11Z1出版工作、圖書評介石中元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7:31

[新一篇] 我國電子出版發展戰略

[舊一篇] 我國電子出版物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