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小語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伴隨21世紀的來臨,人類將步入一個快速發展變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動力,創新是人才素質的核心。江澤民同志曾反復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小語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教師,真正發揮其主導作用,不斷提高其自身的創新藝術水平,通過多方面的創新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效率和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在媒體運用上創新
  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教育界的“技術化”,特別是網絡化、多媒體化將極大地開拓小語現代教學的新方式。小語課堂教學將在更高的教育技術和藝術水平上展開。因此小語教師應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想方設法在媒體運用上進行藝術創新,因地制宜,靈活有效地運用現代媒體開展教學。手段上的創新能使學生獲得一種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藝術感受。如教學《瀑布》時,單憑觀看傳統的掛圖,學生很難領會瀑布聲、形的雄偉壯觀,而利用剪輯的錄像資料,學生就如身臨其境,從聲音上領略到瀑布的氣勢雄偉和千丈青山襯著一幅白練的壯美畫面。學生最難理解的是“如煙、如霧、如塵”句,教師可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制作出這樣的藝術課件:從高山上飛瀉而下的水花飛濺四散,布滿空中,光閃閃,如碎玉四散;亮晶晶,似白蝶飛舞。忽然來了一陣風,吹得水花如煙繚繞(定格),如霧蒙蒙(定格),如塵滾滾(定格)。學生通過動態觀賞和定格觀察,理解起來就十分輕松。
  也許有的教師說,我也想在媒體運用上進行藝術創新,可我們那里條件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應該指出的是在媒體運用上創新,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現有設備的潛力以取得最佳效果。不要好高鶩遠,不切實際。美國大眾傳播學家施蘭姆說:“如果兩種媒體在實現某一教學目標時,功能一樣的,我一定選擇價格較低的那種媒體。”根據施蘭姆的媒體選擇公式,選擇媒體還必須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則。如有位貧困山區的教師上《林海》公開課,學校僅有投影儀和錄音機,但他勇于創新,動腦設計出一組美麗的小興安嶺全景抽拉的幻燈片,配放優美的觀賞樂曲,再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解說,學生完全沉浸在幾百里連成一片的林海誘人美景之中,取得了運用電腦多媒體同樣的效果。可見,客觀條件不是主要的,關鍵在于動腦創新,條件越差,創新的作用和意義越大。
      二.在思路變序上創新
  小語課堂教學設計藝術和其它藝術一樣,要講究和諧美,也就是在思路設計時使課堂教學有序。有序是和諧的前提,變序卻是和諧皇冠頂上的明珠。傳統的教材處理的形式大多是根據文章的思路,從前到后,循序漸進來安排教學的,而在思路“變序”上創新,就是要敢于打破傳統設計中那種千篇一律從起點到終點的“直線運動”的方法。這個“突破點”往往是進入文章內在天地的最佳入口處和逼近單元訓練重點的“最近發展區”的切入口。思路變序上的創新往往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和“四兩撥千斤”功效,由此引導學生“多、快、好、省”地進入文章的內在天地。變序創新的關鍵是抓住“突破點”,而尋找“突破點”的方法很多,有“文眼點”、“中心句點”、“重點句、段點”、“過渡句、總啟句、總結句點”等等。如教學《一夜的工作》,學生通讀課文后,讓學生找出反映周總理高貴品質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作為“突破點”,把主動權下放給學生,讓學生聯系全文通過讀、議、說,分別歸納出哪些地方是具體講周總理“工作勞苦”的,又有哪些地方講“生活簡樸”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讀自議,很快歸納出表現“工作勞苦”的地方有三處:一是批閱的文件多:“一疊”、“一尺來高”說明工作量大;二是審閱文件態度認真:“看”、“問”、“想”、“畫”;三是工作時間長:“公雞叫鳴”,整整一夜。而表現“生活簡樸”的有兩處:一處是辦公室“陳設極其簡單”;另一處是兩個人只是:“兩杯綠茶”、“一小碟可以數得清顆數的花生米”。尤其是反映總理審閱稿子態度認真的那一部分,引導學生結合插圖細細地分析,談談自己的讀后感。在此基礎上再點撥學生:課文中還表現周總理哪些高貴品質?學生通過再讀再議,很快發現還有兩處:一、他關心同志——自己工作,讓何其芳去值班室睡覺;二、作風一絲不茍——把何其芳碰歪的小轉椅扶正。最后教師讓學生用“總理啊……”這一句式抒發自己的感情,然后再去朗讀表達作者強烈情感的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使學生的“心中情”與作者的“胸中情”在這里迸發出強烈共鳴的火花,學生不僅讀出真情實感,而且從中悟出要通過生動事例進行細致描寫才能表達出真情實感的寫作方法。這又同此單元訓練重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有機地聯系了起來。
  思路變序設計,還可以在變序的創新中進行學法滲透,以求“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教學最高境界。例如教學《再見了,親人》時,教師可先放手讓學生自由大聲讀書10分鐘,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出哪一段最感人?學生都說“小金花”那段,于是教師就引導學生重點讀議第二段,在講讀中歸納出“分層找事例,重點析詞句”的學習方法。接著指導學生運用這種學法“扶”學“大娘”第一段,“放”學“大嫂”第三段。從“教”——“扶”——“放”循序漸進地向“不教”過濾,使“主導”作用與“主體”作用都得到最佳的發揮,從而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思路變序上的創新,就是要一反常規,打破傳統教學設計的那種長年不變的“死水微瀾”,在變序中“一石激起千重浪”,涌起“奇峰浪谷”,使小語課堂教學藝術達到高層次水平。
      三.在啟迪思維上創新
  智力的核心是思維,創新的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小語課堂教學中在啟迪思維上創新,可從這幾方面入手:
    1.學會想象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小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有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的機會。如教學《跳水》后教師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想象:“除了跳水之外,你還能想出什么法兒去救孩子呢?”問題一出,學生想象的閘門打開了。盡管學生的方法不一定行,但只要學生不迷信書本,能積極開動腦筋,大膽想象,提出自己營救的設想就值得肯定。又如教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時,有的學生說董存瑞完全可以不舍身也能把暗堡炸掉。教師抓住這個契機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開展想象:“你們能想出什么方法呢?”學生來了興致:有的說可以在干涸的河道的橋下堆成一人多高的土堆,把炸藥包放在土堆上去炸;有的說董存瑞可以把隨身帶的槍上的刺刀拆下來當釘子,用槍托打鍥入斜坡上,然后把衣服撕成布條子,綁住炸藥包,掛在刺刀上……首先教師鼓勵學生們能大膽想象,而且方法奇巧,然后進一步問:董存瑞難道沒有想到嗎?時間允許他這么做嗎?從而在討論中更深一層體會到董存瑞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甘愿獻身的崇高精神境界。
    2.學會提問
  教學《古風》時,學生也許會問:“四海無閑田”,農夫怎么會“猶餓死”呢?糧食到哪里去了呢?教學《春眠》時,學生又問:“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究竟是知還是不知呢?這是好現象。李政道教授曾說過:“最重要的是學會提出問題,否則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小語課堂上學生能提出高水平的問題最關鍵在于教師善于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日積月累,學生從不會提問到學會提問,以至到后來提出來的問題能難倒教師。如教學《蝙蝠與雷達》時,學生問:“蝙蝠夜間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那么蝙蝠的眼睛究竟起什么作用呢?”當遇到類似這樣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時,教師不妨這樣處理:首先教師老實告訴學生這個問題目前自己也沒有弄明白,然后用鼓勵的口氣說:我們一起去請教別人,去翻閱課外書看誰有本事最先弄明白好不好?這樣就拓展了課外閱讀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3.學會質疑
  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時,學生可能提出兩處疑問:一處是大火在邱少云身上整整燒了半個多小時,不會把邱少云身上的手榴彈引爆嗎?引爆了,不僅敵人會發現,而且不傷害身旁的班長和其他潛伏戰士嗎?另一處是那么大的火,難道只燒邱少云一個人嗎?火就不會蔓延燒其他潛伏的戰士嗎?(比如最近的班長)他們中間只要有一個人忍受不住,敵人還不是能發現嗎?當讀到《黃繼光》中“黃繼光站起來了,在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了”這句時,學生馬上質疑“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即使剛站起來也會立即被打成馬蜂窩,怎么能有力氣撲向暗堡去堵槍眼呢?
  不要責備學生的質疑問難是故意找碴兒,甚至加上“有意搗蛋”的罪名。科學許多發明創新正是在質疑中誕生的。
      四.結束語
  小語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創新,小語教學更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小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多方面、多層次、多渠道地勇于開拓創新途徑,不斷提高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創新藝術水平。
  
  
  
小學教學參考南寧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陳道佩20002000 作者:小學教學參考南寧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陳道佩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57:43

[新一篇] 教學理論與實踐 新時期中學歷史教學改革回顧與展望(上)

[舊一篇] 教師職務聘任制的實踐與探索  ——以新安中學為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