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貧困地區鄉鎮企業發展的探討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和轉變增長方式的過程中,貧困地區應該怎樣抓住機遇、因地制宜地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本文擬以湘西龍山縣為例作一探討。
  龍山縣位于湖南西北邊陲,地連湘、鄂、川三省,與三省9 個縣(市)交界。1995年末有人口49.89萬,少數民族人口占61%。 境內群山聳立,峰巒起伏,全縣總面積3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僅占10%,山地占80%。1996年縣內生產總值8.8億元,比上年增長2.5%;財政稅收1.489億元,比上年增長10.3%;鄉鎮企業總產值5.1億元, 比上年增長35%;農村人均純收入625元,比上年增加120元。自1984年以來,被省政府列為全省20個貧困縣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來,龍山縣鄉鎮企業也與其它貧困地區一樣得到很大發展,鄉鎮企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主體部分和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目前仍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1995年,龍山縣工農業總產值13.4億元,其中鄉鎮企業占38%。“八五”期間鄉鎮企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分別由1990年的5840萬元、1137萬元增加到5.1億元和2.51億元,分別增長145%、144%; 去年鄉鎮企業納稅1354萬元,占除龍山縣煙廠稅收外的51%;1996年全縣農村人均從鄉鎮企業得到收入231.98元,占當年收入的37%。近幾年來,鄉鎮企業以工補農資金3753萬元,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了高效農業發展。
  雖說這幾年貧困地區的鄉鎮企業有效大進步,但我們認真地進行橫向比較,縱向分析,不難發現目前貧困地區鄉鎮企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嚴重性:一是與發達地區的總量、人均占有量比,差距巨大。如省內長沙縣1994年總產值65億,人均近8000元;1995年100個億元,人均1. 25萬元。而龍山縣1994年總產值不到4億元,人均800元;1995年5.1 億元,人均只有1000元。二是與發達地區的發展速度比,差距拉大。衡陽市1994年產值比上年增長65%,1995年比上年增長86%,1996 年增長110%。而湘西自治州平均增長速度均是30%左右,龍山縣1994年、1995年增長速度分別只有25%、35%。發達地區量大增長快,貧困地區量小增長慢,距離將越拉越大。三是與發達地區的企業規模素質比,差距擴大。長沙縣產值過1億元的鄉(鎮)達90%,過1000萬元廠家有一大批。而龍山縣至今仍無一個鄉鎮過億元,過1000萬元廠家才一個。湘西自治州9縣過1000萬元的廠家才8個,每個縣不到一個。四是與發達地區的企業效益比,差距很大。目前發達地區上規模企業很少虧損,1996年長沙縣鄉鎮企業實現稅收2.3億元,占全縣財政收入78%。榔梨車身廠1996年實現稅利5000多萬元, 而龍山縣實現稅利上100 萬元只有一家企業,100萬元產值以上的22家企業利潤均在10%以下(稅后利潤),還有5家虧損。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田紀云最近在福建考察工作時指出:“沿海經濟發展,主要是兩條,一是引進外資,二是靠鄉鎮企業。害怕鄉鎮企業是沒有道理的。鄉鎮企業一垮,整個經濟就會垮。”鄉鎮企業已成為農村經濟主體,縣域經濟的支柱,人民增收的主要來源,經濟發展的增長點,貧困地區鄉鎮企業在實現“兩個轉變”的歷史進程中肩負著脫貧致富的歷史責任,而現在又面臨如此嚴重的困難。我們各級各部門應該如何正視這一嚴峻的現實,采取怎樣的措施,推進貧困地區的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呢?我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解放思想,進一步完善鄉鎮企業發展機制
  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同志的講話為鄉鎮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鄉鎮企業機制問題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市場競爭成敗的關鍵問題。過去,鄉鎮企業之所以“異軍突起”,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一支最充滿活力的生力軍,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成就,這均已為世人矚目。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鄉鎮企業由于體制上先天存在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了。貧困地區鄉鎮企業,特別是鄉鎮工業之所以萎縮,主要是企業產權關系不明晰,不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搞活大中型企業,其關鍵是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核心是把企業推向市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鄉鎮企業和國有大中型企業相比,長處在于相對靈活的機制,短處在于綜合實力不強。現在,國有大中型企業正在加速進行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正被打破,企業走向市場,隨著機制轉換,這些技術、管理、資金、人才上的優勢得以釋放。相反,鄉鎮企業機制靈活的優勢相對弱化,不利于競爭的弱點和劣勢,如規模小、素質差、水平低、人才缺等逐步暴露出來。這種鄉鎮企業靈活機制的相對弱化和國有企業轉換機制的進步,使鄉鎮企業與國有企業在內部機制和外部環境上日益趨同,加上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客觀上存在的差距,都清醒地告訴我們:解放思想,轉換鄉鎮企業經營機制,是貧困地區發展鄉鎮企業迫在眉睫的一項重要工作。
  解放思想,進一步完善發展鄉鎮企業機制,第一位的工作是下決心推進企業股份合作制改造。過去,我們在解決鄉鎮企業發展中的問題時,總是習慣于放權讓利,實際上光靠放權讓利已無濟于事,必須要在產權關系上動手術,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這樣才能真正把生產從政企不分的舊體制中徹底解放出來。通過抓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核心,達到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可以說,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發展鄉鎮企業的一個重要方向。
  盡管股份合作制是目前鄉鎮企業改革的最佳選擇,然而,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的認識并不是完全統一的,部分鄉鎮領導有三怕:一怕無經驗、改不好、畏首畏尾;二怕企業實行股份制后,政府的權利受限;三是怕實行股份制后資金歸股東所有,財政沒有來源了。部分干部職工也有三怕:企業怕虧,廠長怕丟權,職工怕丟錢。由于思想認識上的不統一,領導下的決心不大,出臺改造的措施不力。因此,貧困地區鄉鎮企業推進股份合作制的步伐十分緩慢,這將會延誤鄉鎮企業發展的良好機遇。
  面對當前存在的嚴峻現實,我們認為目前企業改革的主要任務: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高度統一認識。要廣泛開展四大講:大講推行股份制的重大意義;大講有關股份制的政策法規;大講企業改制與壯大集體經濟的辯證關系;大講外地推廣股份制的成功經驗,以消除顧慮,增強推行股份制的信心和決心。二是制定推行時間表,加快改革步伐。要從現在起用2~3年時間,將鄉鎮工業分期分批分類指導改造成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業,抓試點,以點帶面,全面鋪開。對不愿實行的小企業,可以進行兼并、拍賣、租賃、破產等形式,進行要素重組。三是要嚴格按章改制,實行規范管理。要注意搞好資產評估,確保集體財產不受損失;要合理設置股金、股份、股權;要按規定建立章程、選舉領導、權力機構,各行其責;要規范利益分配,按同股同利和股東、職工利益均沾、風險同担的分配程序辦事。四是探索發展的路子,壯大擴大股份制企業。對現有鄉村集體企業可以引進民營機制,允許個人持大股,鼓勵職工帶資進廠。同時,可以大膽引進外資進行嫁接改造;對個體私營企業可以引導向股份合作制轉體,可以合并“同類項”擴大生產規模,可以科、工、貿一條龍發揮整體優勢,這些在貧困地區十分重要。要扶持股份合作制企業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尋找最佳搭檔,壯大發展自己。
  解放思想,轉換鄉鎮企業發展機制的第二項工作是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放手發展個體私營企業,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各地要引起足夠重視的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一再表明,因地制宜發展鄉鎮企業,哪里的企業辦得好,哪里的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快,哪個地方的經濟就活躍,哪個地方的經濟就發展快。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中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就是要有高速發展生產力和共同致富。個體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貧困地區在資金缺乏的現實情況下,有重點地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逐步形成規模,繁榮一方經濟,顯得十分必要。因此,各級各部門要把個體私營經濟作為發展鄉鎮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列為黨政部門的一項經常性工作來對待。
  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發揮機制優勢,使鄉鎮企業始終充滿生機,當前要切實解決好大膽、放寬、搞活、抓大戶的問題。大膽,就是要牢牢堅持“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從姓“資”姓“社”的“緊箍咒”中徹底解放出來,摒棄“所有制岐視”,為個體私營經濟正名。放寬,就是要在政策上放寬,優化環境,保證各項政策到位。搞活,就是要把市場辦活。市場是一個地方商品經濟的啟動泵,哪里市場活,哪里就商品經濟發達。各地要利用邊境、資源、交通各方面優勢,建市場、辦市場,并且要管好市場,使市場真正成為致富一方的商品集散地。抓大戶,就是選擇一批成型個體大戶、個體私營企業進行重點引導、扶持,抓大戶、扶能人,充分發揮他們“一戶帶多戶,多戶帶一村,一村帶一片”的“領頭雁”作用,促進整個個體私營經濟沿著市場經濟的軌道發展壯大。
   二、立足投入,夯實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基礎
  有投入才會有產出,抓投入就是抓發展,這是鄉鎮企業工作中的一般常識。然而,貧困地區發展鄉鎮企業的投入問題,可以說是首要的問題。其原因:一是貧困地區的鄉鎮企業相對發達地區而言,可以說仍處在原始發展階段。前面談到,貧困地區鄉鎮企業產值人均占有量不足發達地區的十分之一,企業素質低,有機構成低,利潤自然低,幾乎沒有多少資本積累。馬克思指出:“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處在原始發展階段的企業要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不可能是跳躍式的,而只能靠漸進方式去完成。當前貧困地區可以說沒有資本的注入,就沒有量的擴張,更沒有企業的發展。二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推進,稅收、貸款政策上的變化,使貧困地區的資金需求矛盾更加突出。過去,貧困地區在稅收上,很大程度是享受免稅或減稅。在貸款上,是優先、低息、滿足的政策。現在,隨著金融體制和財政體制的改革深化,信貸政策實行擇優放貸,使不少貸款向發達地區效益相對好的企業流去;稅收是分稅種,國稅、地稅分開征,納稅一律化,經濟不發達地區享受不了半點照顧。湘西自治州1993年鄉鎮企業納稅4100萬元、 1994 年6220 萬元、1995年9700萬元,而銀行貸款是1993年4600萬元、1994年4700 萬元、1995年2400萬元、1996年不足2000萬元。稅收增加,貸款減少,這是發生在貧困地區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是造成資金供求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三是貧困地區人均收入低,經濟基礎條件差,依賴當地資金發展企業的能力十分有限。據龍山縣農行反映,縣內全年攬儲不到1億元,還不及長沙市一個街道辦事處銀行的業務。
  經濟要繁榮,企業要發展,群眾要脫貧。投入的問題怎么樣解決,這是擺在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面前一項緊迫的課題。本人經過深入調查分析,認為鄉鎮企業的資金投入問題,除加快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以外,要扎扎實實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一是政策上要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盡快支持企業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發展銀行要增加貧困地區的貸款規模,扶持一批骨干項目名牌產品的發展,使之強化管理、提高素質,在市場競爭中穩住陣腳,謀求發展;貧困地區的商業銀行,要立足當地企業,降低利息,防止讓本地本來就缺乏的資金流向外地。稅收上,在減稅、免稅不可能的情況下,要在貧困地區實行稅收包干,允許完成包干基數外的多余部分,用于企業的再生產。同時,要對貧困地區實行稅收返還政策,促進鄉鎮企業發展。例如龍山縣每年上繳州以上財政稅收達6000多萬元,如用作發展企業生產,將是一筆不小的資金。社會各界、各部門各單位要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定期檢查督促,確保工作到位。
  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鄉鎮企業的發展與開放戰略結合起來,斛決企業資金、管理、項目等問題。貧困地區的招商引資工作,重點要放在國內、省內,關鍵是優化環境、創造條件,項目要立足資源為主,其它為輔。例如龍山縣紅巖鐵合金廠,立足自己的礦山資源,1996年上半年從省外經公司引進資金80萬元,自籌100萬元,貸款90萬元, 進行項目技改,當年產值達800多萬元,比上年增加600 萬元, 利潤增加40多萬元,成為全縣鄉鎮企業的最佳效益企業。
  第三是發動群眾,使農民真正成為投資主體。隨著經濟的發展,群眾的溫飽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農民的致富欲望更加強烈。因此,我們應采取多種形式把群眾手中的資金聚集起來,發展鄉鎮企業。在促進農民成為真正投資主體的過程中,重點要放在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上,對現有個體私營企業,要增加投入,促擴規模,上檔次、上水平。要動員機關干部、企業能人,以及在外“打工仔”把資金注入鄉鎮企業,形成大辦企業的氣氛,促進企業發展。
   三、著眼效益,實現鄉鎮企業經濟有效增長
  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指出,實現“兩個根本轉變”是當前經濟工作重點。 1996 年11 月25 日中央經經濟工作會議部署1997年經濟工作時,再一次強調:要抓住宏觀經濟環境比較有利的時機,把經濟工作的重點,切實放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來。因此,中央提出實現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這是符合經濟發展現狀和跨世紀發展趨勢的一項重大決策。就貧困地區的鄉鎮企業而言,努力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不斷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增強企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是貧困地區發展鄉鎮企業中要引起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怎樣抓住機遇,調整增長方式,實現鄉鎮企業經濟的有效增長呢?
  一是在“效”字上動腦筋,進一步更新觀念。鄉鎮企業從一開始,就在計劃經濟的“染缸”中走市場經濟的路,得到較快發展。但是,在發展觀念上,嚴重地存在著重速度、輕效益,重數量、輕質量,重外延、輕內涵的現象。在這種觀念支配下,企業規模擴大慢、有的甚至倒閉,如龍山縣水田鄉70年代中期辦企業,由于不注重效益,當時鄉辦冶煉企業產值300多萬元,名躁一時, 而今天僅剩下一堆生銹的鍋爐和舊設備,欠銀行貸款80多元,鄉辦集體企業全軍覆沒。類似水田鄉的情況十分普遍。因此,發展鄉鎮企業,一定要樹立效益觀念,擺脫舊體制束縛,跳出單看產值的圈子,把發展觀念轉變到全面提高效益上來,追求“高質量的增長和高效益的速度。”在湘西龍山這樣一個貧困山區縣,必須要把效益擺在第一位,要從山區交通不便這一實際出發,產品要立足在湘鄂川邊境18個地、市、縣銷售,這樣即便是產品檔次較低一點,同樣可以收到良好效益,企業能夠鞏固發展。各級各部門在制訂規劃時,既要考慮到有較快的發展速度,又要考慮到有良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要考慮到產業、產品結構的合理配置和企業的發展后勁。在企業內部,要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和考核體系,既重產值收入、又重銷售和利稅,同時要考察企業的銷售利潤率、資產負債率、資產增值率、資金周率等指標,促進貧困地區鄉鎮企業健康成長。
  二是在“量”字上做文章,進一步發揮資產效益。落后地區鄉鎮企業與發達地區比,有數量的差距,也有質量的差距。不少從事鄉鎮企業工作的同志往往認為差距在總量上,所以總是把心思和全部力量一味集中在爭項目、搞項目、搞資金、上總量上,忽視了老企業、半拉子項目的調整、改造、發展,使一方面放著幾十萬、上百萬元的資產設備不能發揮效益;一方面拼命上新項目,負債累累,難以啟動。因此,我們認為貧困地區發展鄉鎮企業一定要注意:第一,要處理好存量與增量的關系。盤活存量要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從提高現有資產效益出發,通過各種形式,推動產權流動和資產重新組合,使閑置效益低的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轉化。增量上,要在上新項目同時,用較少的投入,盤活較大的存量資產,創造更好的速度與效益。龍山縣石膏化工廠,投資300 多萬元,生產白炭黑,項目上了3年,一直沒有正常生產,負債累累。 1996年10月新增投入50萬元,進行全面技改,11 月底投產達到技改要求,1997年產值可上600萬元,利潤70萬元。第二,營造更活的經營機制。積極推行股份經營、租賃經營、授權經營,特別要按照“產權明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對已有鄉村集體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形成新的經營機制。第三,建立有生機的營銷機制。實行定產量、定質量、定消耗、定銷售額、定貨款回籠,措施落實到車間、班組、個人,獎罚兌現。
  三是在“科”字上下功夫,進一步轉變增長方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產品的經濟效益成正比。誰擁有科技,誰就擁有實力,擁有效益。貧困地區交通閉塞、信息不暢、條件艱苦、人才奇缺,因此,企業素質差,產品科技含量低,企業經濟效益自然差。當前,各級各部門要特別抓好貧困地區鄉鎮企業的科技引進、科學管理、科學布局。科技引進,即用最優惠的條件引進科技項目、科技人才。用新技術加快傳統產品、現有企業的改造,提高產品檔次,走內涵增收路子,取得最佳效益;引進科技人才,用現代化生產技術,加速資源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科學管理,即運用新的各其它學科的理論,采用科學的、新的研究成果進行的企業管理。管理也是一門科學,管理科學家認為企業的成功70%在于管理。先進地區之所以先進,很大程度是采用了很多科學的管理手段,落后地區鄉鎮企業,就落后在管理上,特別是科學管理上。貧困地區目前管理上的重點是對人和資金的管理。要用科學、發展的眼光去衡量人、使用人,憑業績去考核人,調動科技人員、干部職工的積性,挖掘生產潛力,要逐步運用先進的技術與手段,加強企業發展與市場的預測。科學布局,即集中化、城鎮化布局,這是鄉鎮企業的必由之路。發達國家和我國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無不說明:農村最終發展是走向工業化、城鎮化。鄉鎮工業一定要避免過去“村村點火,處處冒煙,遍地開花,分散投資”的歧路,把鄉鎮企業發展規劃與小城鎮建設規劃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結合起來,真正發揮聚集效益、規模效益、輻射效益。目前,要把重點放在已在交通要道、國道、省道逐步形成了的鄉鎮企業長廊上,沿長廊附近的集鎮,采取藤上結瓜的辦法,建設工業小區,形成主導產業和行業,取得較好效益。面上的鄉鎮企業,要根據各自的資源、資金、人才、技術等具體條件,揚長避短,向一鄉一品一廠的專業化方向發展,使整個鄉鎮企業上檔次、上規模、上水平。1996年,龍山縣通過抓13個重點鄉(鎮)22家重點企業,保證了全縣鄉鎮企業量的增長與質的提高,引起省、州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并以現場會形式向全州8縣推廣。*
  
  
  
民族論壇長沙36-41F22鄉鎮企業與農場管理湯華亮19971997 作者:民族論壇長沙36-41F22鄉鎮企業與農場管理湯華亮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5:35

[新一篇] 關于課程內容現代化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資本主義歷史命運的若干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