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管理革命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數字時代,如何認識技術的進步、信息的功能及新經濟的性質,不論對政府管理,還是對企業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要高度重視電子技術與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制定相應的對策。
        一、數字時代與信息化
    “數字時代”又有人把它叫做“電子時代”或是“信息時代”,作者認為,叫做“數字時代”更為確切,因為三者中有這樣一個聯系:數字技術是核心,電子技術是手段,信息技術是應用。如,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目前國際電聯接受的一共有三個標準,一個是美國的CDMA2000;一個是歐洲的標準,叫WCDMA;一個是中國的,原來叫TD-SCDMA,有時叫SCDMA。這三個技術不管接受哪一個,都要向美國的高通公司交納費用,因為這三個移動通信技術的編碼全部用的都是高通公司的編碼技術,這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所以,數字技術是核心技術。
    數字技術的具體實現要通過電子技術,電子技術最基本的工具是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得到了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據有關教科書記載,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是1946年在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埃尼亞克”(ENIAC),它是一個用了18800個電子管、重30噸、占地170平方米、耗電150千瓦的龐然大物,嚴格地說它應該叫作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這樣說的原因是1997年英國舉辦了一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密碼解密的展覽會,其中介紹在1944年,英國已經建成并運行了一部計算機叫“科洛撒斯”(Colossus),是專門做邏輯運算的,在二戰期間被專門用來破譯德國的密碼,后來又陸續使用了十臺這樣的計算機用于相同的目的,據英國情報部門估計,這十臺計算機的應用將“二戰”的時間至少縮短了兩年。二戰結束后,這些計算機都被秘密銷毀了,所以,不為世人所知。
    自從有了計算機這一工具,數字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上世紀50年代,世界建成了很多的數據庫,當時數據的利用還主要是數據交換。20世紀60年代,發展了MIS可以進行數據的管理,比數據交換前進了一步,相當于從數字保管員的角色變成了秘書的角色,它可以處理一些數字化的信息。到70年代,DSFF系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集成數字系統相當于從秘書的地位提高到了總裁助理的地位,它有了一些決策的功能。80年代到90年代以后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使數字集成有了更大的發展,計算機的應用更加廣泛。
    與此同時,信息處理的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數字技術發展的初期,計算機信息處理的方式主要是分散模式,比如,財務、營銷、采購等各個部門分別產生本部門的信息送到中央計算機,由最高層進行決策,這是最初的信息處理的方式,信息分散而處理集中,叫做分散的方式。后來,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個部分的計算機可以通過局域網,獲得全面的信息。企業中,一個車間可以獲得全廠各部門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它可以決定本單位進多少原材料,如何進行配置,達到最好的經濟效益,在了解全局最優化的基礎之上,可以自主地配置自己局部的資源。行政管理部門過去只有最高部門決策,現在信息共享后,高層、基層之間可以有一定的分權,基層也有一定的獨立性、自主性。
    同樣,信息本身也有了發展,過去信息只是消息,現在信息不僅是一種產品,更發展為一種產業,這在企業界已經成為共識。企業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技術,一流企業賣專利,龍頭企業賣標準。光是掌握技術還不夠,還要有專利,然后在掌握很多專利的基礎上,取得制定標準的能力和權威,標準又成為引導行業發展的指揮棒,這反映了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成為一個產業,包括四個最主要的部分:一是信息的生產;二是信息的服務;三是信息的裝備;四是信息設施的營運。
    信息的生產包括信息資源的挖掘、加工、創新等,這幾個方面遍及所有領域,內容很多;信息的服務包括信息的咨詢和專項服務,現在很多政府部門開始重視這方面的工作,成立了很多的事業單位,把它作為一個產業來對待;信息設備的制造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視聽技術等設備。計算機網絡、視聽網絡、通信網絡“三網合一”是重要的發展方向,其中有很多的技術問題。微電子技術是一切技術的基礎,我們很重視芯片國產化,兩大核心芯片都已經實現了國產化,一個是計算機CPU的芯片,另一個是通信芯片DSP,都能自主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這是非常重大的成果。芯片技術的突破具有重大意義,別的不說,光是安全方面就很重要,芯片容量很大,里面放一個邏輯炸彈,安放各種病毒,都是很有可能的,在關鍵時候爆發,危害極大。多媒體技術也很重要,它是一種集成的技術,使網絡計算機充分發揮作用,開拓我們應用的思路,有很大的幫助。前面的五大技術是信息裝備的關鍵技術。信息設施的運行,包括電子類和非電子類,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世界信息業的產值超過了1萬億美元;估計到2005年前,會達到7萬億到8萬億美元。這還只是講到信息產業本身,信息產業還會對其他產業產生重大的影響,間接效應產生的帶動作用難以計量。因而在“十五”計劃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我們提倡各個行業使用信息技術,在管理方面利用ERP、CRM等管理軟件和管理制度,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數字時代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事件是網絡經濟的興起。網絡開始于1969年美國建立研制的ARPANET,這是一個軍用網,由美國的軍事部門組織一些大學開發,第一條實驗網絡的開通是由斯坦福大學等三個單位聯合開發的,開通后,一部分對民眾開放,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很快就不夠用了,接下來就開發了民用網絡,并于1986年形成INTERNET。網絡經濟的興起是在1993年以后。其實,當時很多的網站是不賺錢的,只“燒錢”。1993年第一家網絡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時,當時的納斯達克指數是600多點,后來陸續又有很多的網絡公司上市(也包括生物技術類的公司),推動了納斯達克指數飛速上漲,1995年納指首次跨過1000點大關,到2000年3月10日漲到了5048.62點,充分反映了網絡經濟雖然當時還沒有明顯的經濟效益,但是,為很多人所看好,都愿意投入。從2000年4月份起,隨著網絡泡沫的破滅,納斯達克指數開始下滑,在2002年末慘跌至1108點,最近才恢復到了1900多點,在這個過程中,網絡公司經過了沙里淘金的過程,一大批網絡公司從興起到消亡,也有一些很好的網絡公司繼續生存,并壯大起來,比如“亞馬遜”等等。我國的網站也是這樣,我國三家門戶網站在納斯達克上市,當時也跌得很慘,幾乎停牌,但都堅持了下來,現在開始逐漸恢復和發展,股價也上升到數十美元。作者認為網絡經濟應該有很好的前景,但是,也有很多的困難,網絡技術在很多關鍵的環節,競爭也很激烈,勝利者將取得豐厚的回報。
    關于新經濟的爭論,也是和網絡有關的。在1996年11月,美國《商業周刊》請了6位學者寫了6篇專論,總結了20世紀90年代網絡經濟發展對整個經濟的影響。在這6篇文章里,學者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新經濟”,并總結了其特點。作者歸納了三點:第一,信息成為一種產品,而且對信息的需求是無限的;第二,信息產品不需要庫存,可實現無庫存生產,從而成本可以降到最低;第三,根據前兩條,因為需求無限并且生產成本可以降到最低,所以,經濟周期沒有了,可實現持續發展。這就是很多經濟學家所謂的“新經濟”神話。納斯達克的下跌,也可以看作新經濟神話的破滅。現在我們看到新經濟沒有原來描述的那么美好,沒有那么強大,但現在來看,它也具有自己的特點,也不能全盤否定,美國經濟恢復比較快,經濟滑落也沒有像過去經濟周期下跌那么低。不管是對政府管理還是企業管理,在數字時代,如何認識信息技術的特點、網絡經濟的特點以及新經濟的特點,是非常重要的。
        二、生產力發展與社會
    社會的發展有很多的推動力量,最基本的是技術的發展,它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又決定了經濟模式的建立,這是我們在新時期需要很好把握的。在這方面鄧小平同志總結得很精確,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看看歷史,確實是這樣的。舊石器時代延續了幾十萬年的時間,新石器時代延續了幾萬年。新舊石器時代只能有漁獵采集的生產方式,到了銅器和鐵器時代就有了農業,這就是技術推動的結果,一直延續了幾千年的時間。以后有了機械革命,蒸汽機的發明,推動了近代工業革命的產生。兩個最基本的因素:一個是工具;一個是動力或是能源。這兩個最基本的因素決定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然后有兩個加速的因素:一個是技術;一個是制度。它們決定了能不能充分地利用工具和能源所帶來的動力。現在到了“后工業社會”或是“信息社會”,它的生產方式以及社會組織的形式和管理等等,都會有很多不同的特點需要關注。過去有的經濟學家曾總結各時期地球可以承載的人口,認為原始時期每平方公里只能養活0.02到0.03人,農業時期可以養活40人,工業時期提高到160人,后工業社會還待觀察。
    近幾年,國內的企業開始重視網絡和電子商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發展。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在“非典”期間網絡和電子商務在很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得到特別的關注。受“非典”疫情的影響,今年廣交會的損失慘重,往年的訂貨有百億元(人民幣)的規模,今年現場訂貨只有十幾億,但是,總的訂貨沒有降低太多,很多是依靠了網絡,才維持了幾十億的規模。訂貨對于企業而言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拿到訂貨,不僅造成當年的貿易損失,甚至有可能會失掉一個市場,很多國家的生產模式很接近,市場一旦失去,很難再奪回。現在很多企業對于網絡技術很重視,我國國內有一批企業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作者在青島考察,看到海爾和海信等在這方面就有很多創新,取得了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現在不僅是大企業重視網絡技術,一些中小企業也開始重視,一些刊物上介紹了不少中小企業有效利用網絡技術開拓業務的相關資料。
    現在世界上很多大型跨國公司越來越多地利用網絡開展商務活動。斯科公司訂單70%來自網絡,不僅IT公司的訂單在網上進行,而且很多傳統產業也通過網上采購,比如汽車,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聯合建立了網上采購網站,一年的采購額是2000多億美元,能夠節省采購費100億美元,同時還大大節省了時間。通過網上采購,對企業的合作伙伴也是一個很好的刺激和篩選,無法與之通過網絡合作的,就淘汰掉;而能通過網絡與其保持良好合作關系的,則是比較優秀的,以后能夠長期發展聯系。目前我國在網絡技術應用方面也在不斷地發展,作者到一些地方的農村去考察的時候,就看到很多農民也在進行網上的銷售和訂貨。人民銀行利用網絡在銀行間買賣債券,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的手段實施貨幣政策,也很成功。
    當前,關于網絡和電子商務應用方面的問題,最主要的不是軟硬件的問題,軟硬件的問題都好解決,關鍵還是管理體制的改革。很多企業引進了ERP管理軟件,但是,由于管理體制不匹配,導致很多軟件成了擺設。所以,全新的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最重要的問題,在這方面已有一些好的模式可以借鑒。
    我們還要注意電子政府與無縫隙政府這樣一個公共管理的概念。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國務院機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意識,這是中央一直在強調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電子政務,提高服務和管理水平”。十六大專門提出了司法體制改革,這在我國還是第一次,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政府職能的轉變上強調依法行政、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理念。在這方面信息技術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三、挑戰與機遇
    電子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帶給我們很多的機遇,在很多傳統企業的改造中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取得了巨大經濟效益;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挑戰。網絡很方便;也很脆弱。前一段有很多報道,如美國黑客采用了很簡單的手段,控制許多計算機發送大量郵件攻擊網站,就讓包括YAHOO在內的很多知名網站癱瘓。去年有個消息說,美國一個黑客潛入了一家管理信用卡的公司網站,竊取了800萬張信用卡的信息。現在國內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如利用網絡技術來盜竊存款、機密等,還有盜竊電子游戲中虛擬財產的案例。我國最早利用網絡來訂立合同的是廣東郵電局,它在1999年通過網絡與美國公司簽訂了一項價值2億多美元的合同,但是,我們到現在還沒有電子簽名法等電子法律,所以,電子合同是不是有效還是個問題,同時相關的法律如《電子合同法》、《電子交易法》等也要加緊制定。最近,廣東省已通過了我國省級第一個電子交易法律,許多省也在積極準備相關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計劃盡早制定電子簽章法。
    網絡既帶來了很多的機遇,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使我們對于信息安全給予高度重視。在這方面,不僅要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也要重視自有技術的發展。在發展自有技術的過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芯片,目前國內已經有很多廠家可以自主生產CPU,深圳已經形成了CPU的批量生產產業化,雖然其技術等級與國際最新水平還有差距,但是,完全能夠達到國際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平。
    據作者初步了解,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進口的計算機利用率只有20%到30%,包括現在我們購買的一些高品質計算機的利用率都很低,大概只能真正使用計算機全部效能的百分之十到二十。從實用的角度來說,作者強烈主張,政府部門應該強制性使用安裝國產芯片的計算機,這些計算機性能完全可以有保證,絕對不會影響我們的工作,并能進一步增加使用的安全性,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產業發展。
    從軟件角度來說,以前是Windows一統天下,其實還有UNIX,從軟件技術來說,UNIX的效率要比Windows高三到四倍,但是,Windows的營銷觀念和市場策略非常好,很多軟件企業為它做應用軟件,所以,技術雖然很重要,但在市場上要想取勝還要有其他的因素。比如彩色電視,美國的技術是個落后的技術,卻能推廣到日本等國家。現在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也是這個問題,我國大唐的技術就很好,但是,在市場上能不能得到應用,還要由投資商決定,他們在第二代上已經投入那么大的資金,一定要得到充分的回報,現在為什么出現了2,5G的技術,就是要充分利用第二代通信系統的投入,二代半的技術就有了生存空間。就3G而言,今后中國、美國、歐洲三家技術到底誰能夠占領市場,不僅要看技術的先進程度,還要看很多其他的方面,鹿死誰手,很難準確預計。
    現在我國很多軟件企業,正在努力開發使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軟件,微軟以前對我們一直封鎖Windows的源代碼,現在才有條件地允許使用。當然理想的是有自己的系統軟件,但是,一個大的系統軟件不是幾百個人能做得起來的,而是要由上千個軟件工程師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現在的軟件公司幾百個人的就算大公司了,這樣的公司只能做應用軟件,或做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之間的中間件,做不了操作系統這種關鍵性的重要的系統。所以,當前很長一段時間內還要依靠國外的系統,但是,Windows受到許多批評,安全方面有許多漏洞。因此,我們一定要支持自己的軟件企業不斷壯大起來,努力開發自有系統軟件,現在一些軟件企業在開發用公開源代碼Linux編寫的操作系統,我們應當支持。只有這樣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安全才會有真正的保障。
    我國政府對信息產業的發展歷來十分重視,最近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提出了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12個重要業務系統的建設,其中包括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4個業務系統,即辦公業務資源系統,金關、金稅、金融監管;啟動和加快建設八個業務系統,即宏觀經濟管理、金財、金盾、金審、社會保障、金農、金質、金水。這些系統按業務而不是按政府部門劃分,能夠打破部門界線,促進政務改革,使信息系統的建設更加符合全局工作的需要,適應公眾使用的需要,真正實現業務互聯互通,發揮整體效益。
    數字時代還有一些其他問題,包括如何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實現后發優勢等,實現十六大制定的新時期我國的發展目標和許多具體部門的技術發展目標,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摘自《清華大學學報》(京),2004.清華大學學報京1~4,8C3管理科學蔣正華200420042000年以來,社會工作教育在中國大陸快速發展。本文以社會現代化為背景,從社會轉型的角度分析了中國大陸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因,指出了其發展中的非協調性,展望了在民生主義社會政策背景下,中國大陸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前景。本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70203005#)資助。畢小青
    畢小青,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譯審。
    
    
      YU Hai-shan蔣正華,全國人大常委會,北京 100805 作者:清華大學學報京1~4,8C3管理科學蔣正華200420042000年以來,社會工作教育在中國大陸快速發展。本文以社會現代化為背景,從社會轉型的角度分析了中國大陸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因,指出了其發展中的非協調性,展望了在民生主義社會政策背景下,中國大陸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前景。本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70203005#)資助。畢小青
    畢小青,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譯審。
    
    
    

網載 2013-09-10 21:57:45

[新一篇] 教育資源建設之思考

[舊一篇] 文化的開放意識與民族精神——兼論“殖民文化”傾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