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新途徑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尤其是我國自1995年起,開始實行了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國家又實施了“三個長假日”,即:“春節”、“五一”、“十一”(三天法定假日再加周末休息日,共計7天)。這意味著人們的1/3時間將在閑暇中度過。 國家這一行為提出了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問題——旅游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快速向我們走來,并成為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新課題,也為貧困地區扶貧開發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舉措。
   一、“假日經濟”的興起為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前提
  旅游業是近代工業文明的產物,或者更確切地說,它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是社會經濟基礎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有條件、有能力追求生活質量的產物。國家越富有,休閑時間就越多。而休閑的普及將會變成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消費成為主要動力。從今年“五一節”,“假日經濟”的火爆中,可以看出在富裕起來的人民大眾中,傳統的休閑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外出度假的熱情格外蓬勃高漲。美國學者認為,旅行和旅游業是一項同休閑活動密切聯系的產業,它可能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產業之一,在世界范圍內,每年創造30000億美元的產值, 其中在美國的稅收超過6000億美元。如果把休閑產業定義為包括其相關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所有業務的集成,那么全美國的前三項最大的產業就是旅游業,開支6210億美元;衛生保健業,6040億美元;教育業每年3310億美元。如果把業務旅行從旅游業總開銷中分離出去,再加上在家庭和當地社區的休閑消費部分,我們同樣可以得到近10000 億美元的休閑消費總量。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旅游業總產出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4%,旅游消費將占總消費的6.79%,旅游投資將占投資總額的8.16%,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據國家旅游局預測,2020年全國旅游業總收入3300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內總產值的8%,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從國際和國內旅游業的發展趨勢看,旅游業將成為下一個經濟大潮,這為貧困地區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帶來機遇。
  山西省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地上文物占到全國70%,五臺山、喬家大院、平遙古城中外聞名,因此,我省一向有著“文物大省”、“旅游資源大省”的美稱,然而文物大省并不是旅游大省。來山西旅游的人數只占全國的2%左右,就在今年空前火爆的五一期間, 我省接待國內旅游者人次也只占到全國出游人次的3.48%。據考察,我省50個貧困縣中具有旅游資源的縣占到2/3以上,在扶貧開發即將進入21世紀的今天,設法增加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收入是一個難點,調整產業結構,貧困地區怎么調?應該突破傳統的就農業調農業的做法和思維方式,因地制宜發展旅游業。對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和大自然恩賜的自然風景,貧因地區應該學會開發利用。抓住“假日經濟”這一機遇,把旅游扶貧擺上議事日程。
   二、對山西省50個貧困縣旅游資源現狀分析
  我們在討論貧困地區旅游資源現狀之際,先來弄清楚什么是旅游資源這個概念。
  資源一般指天然的資源,旅游資源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資源。“旅游資源”一詞是隨著現代旅游業的興起和發展而出現的專業術語。旅游資源意味著旅游產業可以產生出經濟價值的旅游對象物,是旅游業產生的物質基礎。目前關于旅游資源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這里介紹幾種關于旅游資源的提供。一種提供認為:凡能為人們提供旅游觀賞、知識樂趣、度假療養、娛樂休息、探險獵奇、考察研究以及民間友好往來和消磨閑暇時間的客體和勞務,都可稱為旅游資源。另一種提法認為:凡能激發旅游者旅游動機,能為旅游業所利用的并由此而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自然和社會的實在物,都為旅游資源。也有人提出:旅游資源是指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人工創造力。在《百科全·地理學》中,關于旅游資源的條目寫道:“凡是能夠吸引旅游者進行各種旅游活動的自然和社會因素統稱為旅游資源。”
  從以上種種提法不難看出,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即能吸引游客的一切因素,稱為旅游資源,這說明旅游資源,其范圍是相當廣泛的,內容是十分龐雜的。從類別上可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社會文化(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下面我們探討一下,山西省50個貧困縣旅游資源所具有的類型:
   1、名勝古跡類。
  我國是個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各歷史時期,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絢麗的文化,為后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物。山西省有著“文物大省”、“旅游資源大省”的美稱,在50個貧困縣中也有不少名勝古跡等待或擴大其開發利用的價值。貧困縣中的五臺縣的東北部是我國著名佛教四大圣地五臺山的主體部分,已經成為響譽國內外的旅游勝地。貧困縣中代縣境內有巍峨壯觀的趙杲觀、奇特險峻的雁門關、古樸典雅的邊靖關、阿育王塔、文廟、楊家祠堂等古跡。貧困縣中的交口縣境內有:云夢山圣地、溫泉大鐘、石雕臥獅和享有“中國名勝”之譽的山神峪千佛洞等古跡。方山縣是國定貧困縣,境內的北武當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北武當位于方山縣境內,距太原200 余公里。北武當山俗稱真武山,海拔1985m,明代修復玄武廟后, 遂改名北武當山,又因其山供奉真武大帝,亦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道教名山。貧困縣榆社境內的大小名勝古跡有37處。其中趙王石勒墓、響堂寺千佛洞、南村造像、鄧峪石塔、崇圣寺大殿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項目。此外,榆社縣地下還藏有豐富的古代動物化石,1980年被確定為國家古生物化石重點保護區。貧困縣左權縣境內有:高灌塘、平蹤崖、黑龍壇、文王廟等多處古跡。貧困縣蒲縣境內距縣城2公里的柏山東岳廟, 是省一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2、自然風光類。
  山西地形多種多樣、相差懸殊,以山地和丘陵為主,許多山地本身就是優美的風景區。多數貧困縣都分布在山區,山大溝深的地方,具有許多自然旅游資源。聞名遐爾的壺口瀑布就位于貧困縣吉縣城西45公里的黃河峽谷中。娘娘灘屬貧困縣河曲,在晉、陜和內蒙三省區交界的黃河之中。這塊面積僅0.16平方公里、合240畝的小島上,綠樹成蔭, 田園如畫,島上人家,環水臨波,好似蓬萊仙境,這是黃河之中唯一一個自然島嶼。巍巍太行山南巔的貧困縣陵川,1997年以來大力開發旅游資源,發展太行山水特色旅游,該縣推出的棋子山——王莽嶺——錫崖溝生態旅游專線,已接待了10萬余名海內外旅游者。貧困縣壺關境內的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秀麗,具有亞熱帶氣候自然資源,已發現有生長南國的紅豆植物,具有開發前景。位于省定貧困縣沁水下川村南1 公里處的西峽,兩岸懸崖峭壁,谷內奇石玲瓏,青山綠樹相映,時有清泉飛瀑,峽底河水淙淙,由北向南滾滾而去,水質清澈,常年不涸。水中動物竟生,野花芳草爭艷,百鳥婉歌翩舞,雜樹爭奇斗秀,“舜王刀劈一線天,高山湖泊變桑田”的傳說便出于此。此外,雄踞于國定貧困縣五寨、插花貧困縣寧武兩縣交界處的蘆芽山,史稱“三晉第一名山”,這里奇峰嶙峋,岌岌穿云,遠望酷似脫水而出的蘆葦嫩芽。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尤如大的天然盆景景觀。國定貧困縣婁煩境內的汾河水庫,依山傍水,也具有較大的開發價值。
   3、民俗文化類。
  濃郁的鄉土人情是貧困地區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如三晉民俗文化中有朵斑讕的奇葩,叫河燈會,就位于國定貧困縣河曲舊城西門外黃河渡口平的河面上,又稱“西口古渡”。每逢農歷七月十五日夜舉行放河燈儀式。在前后五天會期里,有“歌舞之鄉”美譽的河東各地的歌手、舞星云集縣城,或引吭高歌,或輕歌曼舞,表演各自的拿手好戲。有傳統戲曲、地方小戲、二人臺等,確實是一次盛大、紅火、團結的民俗文化盛會,烘云托月,形成“一會一節”的地方節日。河東社火是山西運城地區一種民俗文化,河東社火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最著名的有河東舞龍、獅舞。國定貧困縣萬榮的鑼鼓歷史悠久,其音渾厚、洪亮、高亢、雄壯。萬榮的花鼓,據傳興于宋代,起源于鄭恩打瓜園的故事。花鼓亦仿鄭之瓜形而做。打鼓者有:低鼓,即腰系鼓;高鼓,即胸前鼓;多鼓者有:鼓系于頭部、胸部、右肩及兩腿中間,最多可達七八個鼓。打鼓者的舞姿風格,各有所異,有的節奏緊促,動作跳躍;有的節奏緩慢,動作詼諧;有的穩健大方,動作穩重。上述民俗旅游項目是高層次的文化旅游項目。山西境內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淀,蘊藏了大批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藝術和娛樂項目,有待更多的有識之士們去研究開發。
   4、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山西作為革命老區的多數貧困縣曾留下許多革命的足跡,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國定貧困縣武鄉在抗日戰爭期間,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左權、羅瑞卿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工作、戰斗過的地方。八路軍總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領導機關曾長期駐在武鄉的磚壁、王家峪等地。現在武鄉縣已將這些舊址作為愛國教育基地。國定貧困興縣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晉綏邊區的首府,賀龍、關向應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生活和戰斗過十多個春秋。1948年,毛澤東過黃河后和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在興縣蔡家崖進行過偉大的革命實踐活動。現在的蔡家崖革命紀念館,也已經成為傳統教育基地。國定貧困縣柳林、石樓、五臺等也都留下了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工作的足跡。著名的平型關戰役遺址就在國定貧困縣繁峙東北邊境的國定貧困縣靈丘境內的城西橋溝一帶。因該關距古長城隘平型關約5公里而得名。1937年9月25日拂曉,日本侵略軍板垣師團二十一旅團主力數千人,順溝迤邐而進,我八路軍一一五師預伏崖頂,俟敵進入壕塹,發起攻擊,殲敵3000多人,搗毀汽車百余輛,繳獲大量武器和軍用品。成為抗日戰爭取得第一個戰役勝利之地。目前,該遺址及平型關戰役紀念館已成為一個旅游勝地。著名的愛國友人、加拿大共產黨員、胸外科專家白求恩同志,1938年6月17 日曾在國定貧困縣五臺金崗庫巖口村八路軍后方醫院工作了近4個月, 現在松巖口村的《白求恩模范病室》紀念館,也已成為愛國教育基地。可見貧困縣有許多革命傳統旅游資源值得認真研究開發利用,形成革命根據地傳統教育游。
   5、生態莊園經濟類。
  休閑的普及使人們有了追求生活質量、追求回歸自然消費的愿望。在當今人們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綠色消費浪潮的影響下,找一片凈土去休閑度假,已成為旅游業的一種新時尚。貧困地區相對發達地區而言,由于交通落后,相對環境污染較少,適宜搞生態農業,生態林牧業,并可與旅游結合起來,搞生態旅游。如在交通便利的貧困縣,可以劃定一片土地,搞無污染、高科技的生態農業示范園區、搞莊園旅游經濟。這樣既有益于發展旅游業,也有益于調整農業結構,跳出小農業經濟,發展高科技農業。
   三、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的好處
   1、有利于增加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實現脫貧致富。
  《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實施以來,通過開展農田基本建設,結對扶貧、教育扶貧、科技扶貧,基本解決了廣大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但增加農民收入是一個難點。從實踐上看,凡是貧困縣旅游資源開發得快,開發得好的地方,那里的經濟就發展的快,農民收入也增長的快。如省定貧困縣吉縣壺口景區推出了壺口至克難坡騎毛驢黃河風情特色旅游項目。它的推出為當地貧困農民增加了收入。該旅游線路從壺口至克難坡全長9公里,游客在游覽舉世聞名的黃河壺口瀑布后, 騎毛驢沿途觀賞明清碼頭、牛馬王廟、河清門、清代長城及二戰區造幣廠舊址,嶙峋怪石,領略峽谷美景,感受黃河風情,并游覽閻錫山二戰區司令長官部舊址——克難坡。該旅游線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點相互襯托,突出了黃河風情這一特色,是一個極具高品位和吸引力的旅游項目。據調查,從事該項目的農民,平均每天收入約100多元。
   2、有利于資源和環境保護,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21世紀,人類將面臨資源、環境和人口三大問題。而旅游產業的發展,可以較好地解決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問題。對農業來說,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起到減災防災的作用。如:為了保護五臺山風景區的環境,省政府規定一律不準審批有礙旅游業發展的工業項目。同時,他們認真保護森林植被,防止森林、草坡資源的人為破壞。開展旅游環境治理活動,這些措施使景區環境明顯改善。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曾報導大同云岡石窟因煤炭車輛運輸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后,省、市高度重視已落實改線資金,改道運輸,這樣既保護了石窟,又治理好周邊環境。
   3、有利于第三產業的發展。
  旅游業興起,必然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游客外出,需要吃、住、行,這就可以促進餐飲業、旅館業和交通業的發展;游玩購買紀念品,就可以推動一些特色加工業的發展。據有關專家測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產業產值就相應增加10.20元。太行山南顛的山西陵川縣古陵步行一條街就是在舊時購物街的基礎上通過旅游開發新近恢復的,主要經營土特產品。陵縣近幾年利用當地無污染,水清氣爽的優勢開發出了一系列綠色食品馬武京牌純天然黑木耳,阿珍牌小雜糧,還有綠大豆、大黃豆、黑豆、綠豆、紅小豆,被稱作“真粉”的綠豆粉對燒傷、燙傷、跌傷以及酒精中毒均有良好療效。在錫崖溝村,當地老百姓出售一些何首烏、靈芝、觀音茶等山貨,價格也很便宜。近幾年來,陵川縣每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萬元, 該縣第三產業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在上升。
   4、有利于更新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觀念, 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貧困地區由于相對封閉,視野不開闊,觀念保守。但是,通過開發旅游資源,將外地人員吸引到貧困地區旅游,既可以帶來信息,形成對貧困地區人民群眾觀念的沖擊,又能更新觀念,創造機會。此外,通過旅游觀光,能使旅游者可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還能使旅游者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體味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無形中培養了愛祖國、愛民族、愛家鄉的感情。這是一種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旅游,對提高國人的整體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5、有利于滿足人民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
  人類即將進入21世紀,經濟富裕了,人民必然對生活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外出旅游是個重要方面。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全球旅游人數將從1999年的6.63億人增加到15億人,旅游帶來的收入總和將從1998年的4450億美元增加到2萬億美元。 世界旅游高峰會的專家們認為,在20年后,旅游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如今我國“旅游過節”已漸成時尚,今后利用節假日外出旅游的人會愈來愈多,貧困地區抓住機遇發展旅游業實屬明智之舉。
   四、對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的建議
   1、提高認識,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處理好政府推動、 市場運作、社會參與之間的關系。
  我省貧困地區作為革命老區,名聲在外,但貧困縣旅游資源的豐富,卻很少有人知曉。因此,要采取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一方面對外要擴大知名度,另一方面政府要制訂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起到搭臺、推動、引導開發旅游的作用。并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旅游發展的內在規律去策劃、去開發。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在規劃的范圍內充分調動一切社會力量參與貧困地區旅游開發建設和經營,努力擴大社會的參與度,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旅游,積極投資興辦旅游的社會氛圍。
   2、進一步搞好旅游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搞開發, 規劃要力求符合實際,充分體現地方特色。還可結合人文景觀設計一些具有貧困地區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項目。
  風景區之間形成連線,推出一日游、幾日游等時間不等的項目,讓游客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發揮好整體優勢,避免各自為戰。同時,要搞好貧困地區旅游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改變目前貧困地區因基礎設施差而留不住人的狀況,通過幾年的努力,有計劃、有步驟地開發,使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躍上一個新臺階。
   3、多渠道增加投入,全社會辦旅游。
  貧困地區旅游基礎設施差,服務質量低,旅游資源的開發緩慢,這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對貧困地區旅游投入太少,以至于形不成開發效益。因此,要多渠道增加對貧困地區旅游業的投入,除了政府專項投入外,更要研究鼓勵政策,鼓勵多種經濟成份投資開發旅游。
   4、要加強管理,逐步規范旅游市場。
  旅游業在城市雖說已不是一種新產業,但是在貧困地區還完全是一個新興產業,整個行業和管理尚處于初始探索階段。因此,當前要從加強管理入手,制訂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管理規定,建立和健全旅游管理隊伍,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強化對旅行社的管理,做到發展與整頓兩手抓,杜絕無序競爭,防止假冒騙出現,注意衛生監督,加強治安管理,處理好游客投訴事件,逐步依法規范旅游市場。
  新世紀來臨之際,貧困地區旅游業面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經濟結構調整等重大機遇與挑戰,只要我們明確思路,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以改革創新發奮圖強的精神和科學求實的態度,全力推進貧困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進步,貧困地區的旅游資源優勢就能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農經研究通訊太原22~28MF1體制改革趙俊超20012001作者系山西省扶貧辦副主任 作者:農經研究通訊太原22~28MF1體制改革趙俊超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57:56

[新一篇] 旅游業也要學會細分市場

[舊一篇] 日本對“文化大革命”的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