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0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8659(2000)02—0083—04
知識分子為什么要代表社會良知, 要“為”公眾而“代表”? 在80年代中期,可能絕大多數知識分子都會這樣回答:“為了推進人類歷史進步,為了理性和良知在全世界的勝利。”這是知識分子應有的高調。到了世紀末,知識分子中又出現了一種坦然的低調:知識分子屬于他們的時代,他們被社會呈現的群眾政治的代表簇擁同行,并竭盡一己之力嘗試說真話,竭盡一己之力據守在不同的地位上,去遏制平庸和刻板。在各種論調之間,真正的知識分子作為社會良知的代表,就應“具有某種根本上更令人不安的特質”,即應做具有獨立思想和自由意識的批判者,時時維持著對社會理想的不懈追求和警覺狀態。這種追求和警悟歷經四階段,體現了有志知識分子追求社會理想的良好心愿和責任意識。
第一階段——對“烏托邦”理論產生的歷史回顧
當人們面對《預言書·諸世紀》所預言的,在1999年8月18 日九大行星與太陽構成“恐怖十字架”,人類將面臨“末日審判”時,有人產生了“世紀末恐懼”,從北約對南斯拉夫的狂轟濫炸,到我駐南使館被數枚導彈擊中,造成慘重人員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從全球化的浪潮漫進世界的各個角落,跨國資本和各種世俗權力沆瀣一氣,似乎沒有什么力量能阻擋它們,到我國一些知識分子精神上嚴重失據:傳統的信念已經破滅,新的認同卻未形成,無論自己選定在何處立足,總會有所懷疑,有所保留。這些“世紀末情緒”給人們一個信號:如何在“歷史潮流”劃定的視野之外重新想像人類的生活前景,已經成為留給下一個世紀的最重大問題。這信號也預示著,這將是一個特別需要開闊的視野、豐富的想象力、批判性的思考和富于個性趣味的知識分子的時代。
其實,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為克服“世紀末情緒”,改變社會變動的急遽深化給社會前景帶來的茫然,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現當代知識分子對現實社會的理性審視和對社會理想的不懈追求。在西方,18世紀和19世紀的40年代前后是烏托邦的世紀。兩百年前英國的托馬斯·莫爾大法官在一本名為《烏托邦》的書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未來理想社會的動人景象,從此,一直潛伏在人類思維結構中的對未來的意識就有了一個專有的名稱——烏托邦。在工業社會這個青春勃發的階段,理性已經確立并走向成熟,工業技術的順利發展使人們增強了通過理性改變社會、控制未來的自信。人作為歷史主體意識正是在這個階段形成了。在理性的審視下,未來不再是虛幻的,而是可以通過理性的分析,由歷史主體來規劃的,于是烏托邦就由建構之物被納入理性發展的軌道之中。從此以后,人類的烏托邦的激情空前高漲,烏托邦的學說相繼推出,諸如康帕內拉的“太陽城”,莫里斯的“烏有鄉”,以及圣西門、歐文、傅立葉和他們的批判繼承者,都是這一思潮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他們勾畫的理想國各不相同,但他們的共同特征是批判他們所生活的時代,認為那個社會是腐敗罪惡的,同時宣揚一種理想國,宣稱那里沒有沖突紛爭、內耗外斗,沒有壓迫苦難、疏離異化,那里的一切和諧圓滿、盡善盡美。其要旨是:清算宗教的虛妄,結束中世紀神權統治,把人的本質從彼岸的僧侶性轉向此岸的世俗性。這一理想以其所具有的道德魅力使人們歡欣鼓舞。
19世紀40年代前后的思想家把從培根開始初見端倪的科學與進步的烏托邦作了進一步發展,從康德到黑格爾等等思想家大多相信人類社會將日益進步,科學的進步有可能把烏托邦由理想變成現實。社會主義思想家圣西門言之最切,他說:“人類的黃金時代不在我們背后,而在我們眼前;它就在社會秩序的完善之中。我們的祖先從未得見,我們的子孫有一天會抵達那里;我們的任務就是為他們清除道路。
第二階段——當代西方知識分子對“烏托邦”的追求與反思
在19世紀上半葉,烏托邦在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手中,由文學的虛構和純哲學的思維變成社會主義運動的思想基礎。此時,“社會主義是19世紀的烏托邦,是真正現代的烏托邦”。所謂現代的烏托邦,其要點在于社會發展本身持科學主義的看法,認為理想社會不再只是一種虛無飄渺的幻想,而是按歷史發展客觀規律必然演變而來的結果。
理想社會的實現若僅僅依賴于哲學的思考,這還只是停留于空想階段,關鍵在于行動和實踐,所以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第19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馬克思對烏托邦思想作了嚴厲的批判,并把科學社會主義嚴格區別于烏托邦或空想社會主義。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就最明確地表達了這一觀點。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本身則將是一個完美的理想社會,在那里,自由意味著擺脫為生存所必需的勞動,超脫了異化的人將“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在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人們應“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到高級階段,人們將“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那時的人完全可以發揮他們的個性、才華、創造性,而且人與自然將達到完全的和諧。換句說法,一味追求財富而因此異化的歷史的人,將被未來歷史時代審美的人所取代,而所謂“富裕”,也將另有嶄新的意義。這種科學社會主義仍具有遠大理想,即有待實現的烏托邦。
但在共產主義運動中,從抽象的哲學構想到理想的具體制度實現,其間真可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列寧第一個將社會主義化作具體的制度實踐,但那僅僅是個開端。現實中的一部分人是罪惡而墮落的,他們奉行爾虞我詐、自相殘殺,把自由蛻變為放縱,使權威變成暴政,個人失去權利、尊嚴和價值,理想社會的觀念實際上已變質。特別是20世紀發生了影響人類命運的兩件大事,一是資本主義危機引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一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興起和受挫。現在有一部分人認為,早被判處死刑的資本主義該死不死,正值青春年華的社會主義卻舉步維艱,資本主義社會腐而不朽,社會主義體制卻漸顯僵化,人類社會究竟向何處發展,成了大家拭目以待的焦點。前蘇聯、東歐各國的社會主義運動的逆轉似乎更能引發知識分子的深思和反省,而勇于作出反思、反省,更顯出知識分子的深刻的眼光及抗爭的勇氣。
第三階段——東西方知識分子認同于社會主義平等和效率兩大價值
從烏托邦、空想社會主義產生到科學社會主義確立,從蘇聯東歐國家社會主義政權相繼垮臺,到東西方各國方興未艾的社會主義大討論。東西方的學者們以此為契機,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特點和知識經濟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對社會主義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進行認真反思和重新認識。比如日本有個經濟學家名伊藤誠,長期從事社會主義研究,他認為當今世界人們在信念危機上是“雙重幻滅”,一方面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易幟,使人們通過現實社會主義克服資本主義固有弊端的希望破滅了;另一方面,與蘇東劇變接踵而至的,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為起點,進而波及其他資本主義世界的泡沫經濟的崩潰,同樣打碎了人們對所謂“自由世界”的盲目樂觀性與向往。其實,這“雙重幻滅”都是歷史感的缺乏所致,都未能真正理解蘇東劇變的真正原因。
僅以我國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蒸蒸日上的舉世公認的事實,就足以證明死亡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日益僵化的社會治理模式。只要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還存在,社會主義的思想和運動就不會消失,只要人類渴望平等,社會主義就不會滅亡。9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社會主義大討論,通過對現實社會主義的檢討,對新的時代特征和科技發展的分析,對許多傳統的觀念和模式提出了挑戰,也說明盡管東西方知識分子間還存在著重大分歧,但在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和主要目標上正日益取得更大的共識,追求平等和效率是社會主義者心目中的兩大基本價值。
在強調平等是首要和核心的價值,對社會平等的信仰是迄今為止中西方社會主義最重要的特征的同時,諸如效率、自由、民主、人權、公平、 正義、 博愛、 福利等都是社會主義所要努力實現的主要目標。1991年發表《烏托邦主義》新作的英國肯特大學社會思想教授庫瑪指出:“烏托邦不是以對改變可能性的慎重估計去面對現實,而是以改變的要求去與之相對。”英國作家王爾德說:“不包括烏托邦在內的世界地圖,是不值一瞥的。”這就是說,烏托邦的觀念經過自莫爾以來近三百年間的變遷發展,最終退縮到最為基本的一點,即人們希望在超出現狀之上,有更好的社會環境。在這個意義上,烏托邦或美好社會的理想當然會永遠存在。但理想與現實,作為觀念的烏托邦與社會和政治的實踐即社會主義的實現,其間有相當的距離。如何切實克服這一距離,達到二者之間合理的平衡,這絕不僅僅是政治家的問題,它值得所有有理智的人去深思。
第四階段——我國跨世紀知識分子的現實壓力與理想追求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明確以馬列主義為思想指導,但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曾經歷過類似于西方的“烏托邦”時代。如在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追求過又大又公、純而又純的經濟體制;出現過“二十年趕英超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理想沖動。加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知識分子因或多或少都處于內外兩面的重壓之下,舊的壓制依然存在,新的打擊又接踵而來:公眾的冷淡,小康生活的誘惑,以及知識分子自覺精神孱弱,難以抑制的無力感……這一切很容易使人精神沮喪,于是有些知識分子陷入了社會主義理想追求的徒勞和空虛的痛苦之中。但,換個思維方式想想,這些壓力是否也同時提供了創造新的知識分子精神的可能性?倘若能夠正面承担這些壓力,我們是否也能在與壓制、冷淡的較量中,激發起新的想象力,創造出更獨立、更具歷史眼光,因而也更富于批判性的精神狀態呢?鄧小平理論在中國大地成功實踐,作出了正面的回答,那就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已經真正步入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軌道。
我國的知識分子更是從西方資本主義發展中,警悟到人類思想史上任何重大的理論突破都是對現實社會挑戰的一種反應。資本主義已經從早期的自由競爭、中期的壟斷經營發展到如今的“全球資本主義”,其基本特征是生產的無中心和跨國化,資本的流動性和國際性。西方發達國家的這些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必然對我們傳統的社會主義理論構成嚴峻的挑戰,迫使我們去修正和發展傳統社會主義的不少命題。我們強調全球化的眼光,正是力戒以往超前的、空洞的說教,正是直面現實,堅信“發展是硬道理”,只有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才能抗衡帝國主義的霸權行徑,追求平等和效率,維護社會的正義和公道。并且,我們從理論上認識到,社會主義能在資本主義文明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優秀的文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也存在著一定的社會主義因素。
從民族的層面講,跨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理想就是體現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的全民族共同理想。此處現代化有兩層含義,一是科學發達,帶動生產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可稱之為世俗現代化,用中國人的話說,叫做千家萬戶奔小康。但人類不太可能在這條道上無限發展。現在大家都羨慕美國中產階級生活水平,汽車、別墅、高收入,但也許人們并不知道美國5 %的人所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總消耗量的30%!如果“解放”全人類,讓全球60億人都過上這種標準的生活,我們所消耗的能源將至少需要20個地球!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天文學家恐怕是沒有一點辦法找到哪怕是五分之一的“20個地球”。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不可能實現美國式的現代化,世俗現代化的進程值得全人類去反省。“現代化”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人的自由程度。從啟蒙主義起,個性的解放就是現代化的核心問題,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不斷解放和對于充分自由、全面發展的要求,是人類的共同目標,此可謂精神的現代化,這是具有普遍性的,也是知識分子追求社會主義實現應特別重視的。
作為跨世紀的知識分子,既可以致力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也可以致力于更切實而具體的工作,這并沒有矛盾。但處理高遠與時效的時候,往往有境界高低、人格尊卑之分。有了理想、信念的知識分子,特別是人文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價值,在于他們是社會思考的神經,是一群在精神文化領域中為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尋找可能性的人。人類社會所以會產生知識分子這樣一個階層,根本上是因為人類對自己和自己的將來抱有信心。總的來說,知識分子的作用也正在于體現社會自我更新的無窮潛力。我們堅決地嘗試知識分子實現人類普遍價值的政治責任,因為我們不能完全放棄知識分子對于社會進步所承担的那些更積極的使命。知識分子若要成為社會棟梁,就不能向狹隘的政治利益妥協,而要做勇敢的人,在社會墮落、政治腐敗的濁世中伸張正義;應借著先賢先烈的榜樣增強社會使命感,善于獨立思考,而對挑戰永不退縮,鼓舞自己做一個頭腦開明、誠意求知、“警拼生命拯邦國,莫逐流波墮俗塵”的真正的知識分子。
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福州83~86D1社會主義研究李淑貞20002000歷史上的知識分子曾有過對“烏托邦”的不懈追求,有過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執著信念。本文通過對“烏托邦”的不懈追求和反思,到科學社會主義信念的樹立與正確實踐所大體經歷的四個階段介說,意在說明社會主義盡管有概念上和理解上的差異,但追求平等和效率是東西方知識分子心目中的兩大基本價值。意在希望跨世紀的中國的知識分子“警拼生命拯邦國,莫逐流波墮俗塵”,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和熱愛社會主義,堅定于實現四化大業、實現共同理想。知識分子/社會理想/追求/烏托邦/社會主義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管理學系 福建福州 350007 作者:福建論壇:文史哲版福州83~86D1社會主義研究李淑貞20002000歷史上的知識分子曾有過對“烏托邦”的不懈追求,有過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執著信念。本文通過對“烏托邦”的不懈追求和反思,到科學社會主義信念的樹立與正確實踐所大體經歷的四個階段介說,意在說明社會主義盡管有概念上和理解上的差異,但追求平等和效率是東西方知識分子心目中的兩大基本價值。意在希望跨世紀的中國的知識分子“警拼生命拯邦國,莫逐流波墮俗塵”,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和熱愛社會主義,堅定于實現四化大業、實現共同理想。知識分子/社會理想/追求/烏托邦/社會主義
網載 2013-09-10 21: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