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提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方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如何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根據我的體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在大開放中走開放的路子
  什么是語文學習的大環境?就是不受時間、地點、條件的限制,也不受知識類型的限制。廣義地說,我們甚至可以把世界上的一切知識都劃到語文的范疇,即人們所說的大文、大史、大哲。因為任何知識都必須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要表達,就有語言組合規律,邏輯規律,這不是語文,又是什么呢?所以,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語文,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是有用的知識,就全吸收過來。即使有一些糟粕,我們也暫時可以接收下來,儲存在記憶的倉庫里,以便有朝一日化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魯迅不是也反對簡單地把鴉片燒掉,而主張送進藥店么?什么是語文?語文就是語言、文字、文章、文學。什么是語文能力?語文能力就是聽、說、讀、寫、思五種能力。既然語文這個概念的內涵如此豐富,那么,我們必須什么東西都要學。人家講話,我們要認真聽,能聽出其中心,能聽出其可取之處。前人講學習,有一個名稱叫“耳識之學”。我們不要小看了“耳識之學”,有許多文盲,能說會道,也會推理思考,這是怎么來的?我認為主要是聽來的。
  我們不只是跟老師學,不只是向教本學、更重要的是跟社會所有人員學,跟所有的課外讀物學,跟中國學,跟外國學,跟現代學,跟古代學,同時,可以泛泛地學,也可以深入細微地學,可以宏觀地學,也可以微觀地學。總之,語文學習的天地真是太大了。并且希望提高自身語文素質的人們也不少。這就是語文學習的大環境。
  什么是語文學習的開放?即橫向輻射或縱深發展。所謂橫向輻射,就是在我們學習某一知識類型的同時,思維能發散到相關科目,這樣與相關科目的某一點連接起來,融會,照應,深化,使我們對可接收的知識信息有更完整、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甚至由此而出現創造性火花。具體地說,比如我們學語文時,完全可以同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等各種門類的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這些學科的文章都是特好的說明文,我們可以在理解這些學科的定理、公式、原理的同時去揣摩這些文章的語言特點,說明順序,分、總、開、合的規律。這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文理滲透。正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所說:“一個科學家,假如只知道自己搞的那一門,對其他事情一概無知,你的思路怎么開闊呢?”
  所謂縱深發展,就是對某些內容作深入的發掘,拓展知識面。比如我們學了《為了忘卻的紀念》,中間提到了向子期的《思舊賦》,那么,我們就應該有這樣的興趣:那《思舊賦》的原文是什么?中心是什么?如果教師未提及,我們是否可去圖書館去查閱一下?如果我們是這樣的每接受一個新的知識信息的同時,又回顧以往的知識信息,或則再開拓更新的知識領域,尋找更新的知識信息,那么,就達到了向縱深發展的目的了。總之,知識的覆蓋面越廣,知識信息越多,腦海中可供選擇的信息也越多,自然聽、說、讀、寫的能力就提高了,隨之,語文素質就提高了。
      二、加強自學
  我們知道,語文是最難教好的課程之一,不必說作文的指導和批閱,也不說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難于爛熟在胸,只要做到課堂上把同學們充分吸引過來這一點,也就十分難了。所以,學生不要奢望老師這堂課一定要教給我多少知識,它不象數學,某種類型的題我不會解,經老師今天一講解,就會了,就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而語文有它的特殊性,今天老師分析甲課,用的是A方法解決了問題, 但移到了乙課也許又變了。還有語文知識的推進不象數理一樣是線性推進或階梯板塊性推進,它是一種螺旋形推進,它是在不斷的重復和新舊知識的犬牙交互中緩慢推進的,有時候出現這種情況,某個問題,某個知識,甲同學早已掌握或解決,而乙同學不見得清楚,教師也不完全了解學生,時常有重復某些知識的現象。針對語文的這個特殊性,我認為還是采取魯迅的拿來主義,全部拿來再說。這就是我要求同學們認真聽課的理由。
  從師固然重要,但我們更應該提倡自學。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在校學習時間只有十多年,我們學了這十多年是否就可以說全部具備了必需的知識呢?我說極不可能。有許多知識,我們還要在社會生活中、實際工作中繼續學習,所謂活到老,學到老,這樣一來,自學就必不可少了。更何況,在大學里學習,主要是靠自學了。魏書生教語文,很少教,主要讓學生自學,碩果累累。
      三、培養觀察能力
  觀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方法。據視覺生理學的研究,一個正常人從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從視覺通道輸入的,人的大量知識是通過它獲得的。觀察是認識的基礎。一個人只有對周圍事物不斷地進行周密而系統的觀察,才能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研究,才能從中發現規律。如果你一輩子熱愛科學,你就必須觀察一輩子。
  觀察對寫作特別重要。魯迅在《答北斗雜志社問》一文中,語重心長地說:“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魯迅的話是經驗之談。
  培養觀察能力,使自己的素質提高,我想必須經歷這么五個環節:觀察→分析→歸納→聯想→積累。第一步,是著重解決對觀察的認識問題,有興趣,有熱心去觀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決不輕易放過。第二步是分析。有的人觀察了,但要他談觀察收獲談不出。什么原因?缺乏分析。有觀察而無分析等于照相和洗印沒有曝光。觀察中必須依賴分析,分析往往是有目的的,比如要用之于寫作啦,要進行創造或發明啦等。分析的過程和方法一般是由特征到本質,或是與另一事物進行比較,或是分析觀察對象的過程等。經過分析觀察之后,還要把你所觀察、分析的事物進行歸納整理,使之形成你的認識或結論。這是第三步。第四步是十分重要的,即聯想和想象。對一事物進行觀察、分析、歸納形成認識以后,如果再由此聯想到相類的事物,或則聯想到一個抽象的道理,或則想到事物的另一面。經過這樣一番工夫,你的思想不就大大地豐富了嗎?你的能力不就大大提高了嗎?我們還愁語文水平,思想水平不高嗎?還有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積累。觀察積累實際上是一種資料積累,這是自己創造的一種資料積累。換一句話說,是一種學問積累。最簡單的辦法,也是最難堅持的辦法。每日寫觀察日記。有時候,可連續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只圍繞某一事物寫觀察日記。我想久而久之,你的這個知識倉庫會異常的豐富,到時,定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四、要勤記巧背
  多少年來,“死記硬背”好比蒼蠅,人人厭惡。其實,“死記硬背”這四個字中除了“死”和“硬”值得修改一下,“記”和“背”是應大力提倡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具有很強的背誦能力的。心理學家提供了這樣的數據:正常人的腦的記憶儲存量高達10[12]—10[15]比特(一個信息量的單位叫一比特),它是數字電子計算機的一萬倍。人腦的記憶容量數相當于五億冊書籍的知識總量,而且,信息的儲存期可達七十到八十年。可見,人人都有記憶的天賦。經驗證明:人越記得多,就越會記,越易記。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有意識記比無意識記或隨意識記要好得多。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階段是人的記憶力旺盛的階段,且保存的日期更長。有經驗證明:人越到年老,小時候的記憶,年輕時的記憶格外清晰。所以,我們一定要利用青少年時期多識記一些東西。
  有一些什么記憶的方法呢?
  1.定任務,長計劃,短安排。我提議同學們來一個“背三百”活動,即背古典詩詞一百首,背古代好文一百篇,背現代各類典范文章一百篇。這“三百篇”不必到課外去搜求,課本里就可以找出來不少。
  2.尋求背誦的“支點”。背誦,首先是“讀”,通過視線掃描,篩選出關鍵的信息,聯系讀者頭腦中的語言材料,思想材料,引起連鎖性的思考的這樣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這里講的“關鍵性語言信息”就是背誦的“支點”。一篇文章,自有其主干,哪里是引發,哪里是“主體”,哪里是“附屬”,哪里是“歸結”,哪里是“過渡”,哪里是“照應”,哪里是“伏筆”,哪里是“強調”等等,這些就是文章的“支撐點”。一個段落也是有支撐點的,一個句子也是有支撐點的。所有這些支撐點都是背誦的“支點”,掌握背誦的“支點”有很多好處,即背誦時能清晰地再現一篇文章,一段文句,一個句子的主干,并且以這些“主干”去帶動其他附屬性的文字。這比不分段落結構層次,不分句子內容層次而胡亂地背誦,效果要好得多。
  3.化抽象為形象,以熟悉代陌生。有一些抽象的內容,不好記憶,我們就可以把它變一下,把抽象的東西變為形象直觀的東西,如一些歷史事件,文學史上的一些名家名篇,都可以用熟悉代陌生法來記。當然如果熟練了,這些辦法就可以不用了。
  4.好記心不如爛筆頭。多作筆記,感興趣的東西就記下來,這樣日積月累,語言材料就會大大地豐富了,且不會忘記。我提倡以筆墨助記憶。
      五、提倡作文在模仿中創造
  作文,是令許多同學頭痛的問題。的確,如果誰企圖通過聽一次講座,就能豁然開朗,從此,寫起作文來一點也沒有問題了,那是幼稚得可笑的。因為,寫作是一種高級思維活動,高遠的人生境界,豐富的生活積累、扎實的知識儲備,深邃敏銳的思想,嫻熟的寫作技巧,嚴謹的邏輯思維和豐富的形象思維能力以及發達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頭腦中印下來的各種文章圖式,都是與寫作密切相關的。所以,寫文章是不容易的,而寫好文章就更難了。
  其實,模仿是傳統的法寶。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都是模仿別人的結果。王維模仿《桃花源記》寫成了《桃源詩》,王勃在《滕王閣》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模仿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而來。毛澤東的“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輝”是模仿李白的“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而來。魯迅模仿果戈理的《狂人日記》寫成了中國的《狂人日記》,成為有世界影響的名作。我們讀巴金的《家》、《春》、《秋》,讀茅盾的《子夜》,都可見出《紅樓夢》的影子。
  我認為,摹仿可分兩步走,第一步“入格”,第二步“出格”。
  在入格階段,一定要機械,近乎死板,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嚴格按照模仿對象的套路寫,象小學生描紅一樣。我們看拳師的格斗,龍飛鳳舞,風馳電掣,但內行的人中是可以看出其招式和套路的。這拳師的動作這么驚心動魄,使人眼花繚亂,當初他學習時,還不是按照師傅的一招一式,一拳一腳地練的嗎?我們寫文章不妨學拳師,先把文章的各要素分解,就這么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練起。這就是所謂的“入格”。
  摹仿首先要“入格”,“入格”的目的是為了“出格”,即就是經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后,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能力,這時,就可以從模仿的圈子中跳出來,進行創造了。我們把這種模仿基礎上的創造,叫做“死而后活”的境界。齊白石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是強調“師其神”。把“神”學到了,也就算“出格”了。
  但是,切忌寫作文時,就翻作文選,于是找某一篇類似的或相近的抄來。這不好,這不叫摹仿,連“入格”也算不上,只能算是抄襲。
  毛澤東說過這樣一句話:“因為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要把自己語文素質提高的中學生,請以這為入口,努力吧!
  收稿日期:1997年6月2日
  
  
  
湖南教育學院學報長沙84~86G31中學語文教學羅孟湘19981998本文談了自己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五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諸如走開放的路子、加強自學、培養觀察能力、要勤記巧背、在模仿中創造等,確有推廣的價值語文素質/自學/支撐點/勤記巧背/模仿益陽市十八中,中教一級,益陽市,413400 作者:湖南教育學院學報長沙84~86G31中學語文教學羅孟湘19981998本文談了自己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五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諸如走開放的路子、加強自學、培養觀察能力、要勤記巧背、在模仿中創造等,確有推廣的價值語文素質/自學/支撐點/勤記巧背/模仿

網載 2013-09-10 21:58:25

[新一篇] 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挫折教育

[舊一篇] 淺談高三歷史圖片圖表型試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