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謝紅)
呂叔湘先生曾指出:語文教學“關鍵在于一個‘活’字”。“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
那么什么是“活”呢?有人把它理解為熱鬧,有人將其解釋為活躍。我們認為,這些理解不但沒抓住本質,而且搞不好會導致教學的無序雜亂。活躍只是“活”的表征之一,而且活躍絕不是只有教得“活”的課堂教學所獨有的表征,也就是說活躍熱鬧的課堂,不一定就是上得“活”的課堂,不熱鬧不活躍的課堂也未必就不“活”。“活”應當表現為能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和漢語文的民族特色,能充分體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發揮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充分體現葉老說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充分利用好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能充分體現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開發智力的統一;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功能,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長時期,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活”不起來,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但涉及教育思想、教材體系、考試制度、學識水平、教學方法等,還涉及社會的許多非教育因素。就語文教學自身而言,以下四方面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活”不起來的主要原因。
一、教師的“匠氣”重 我們還必須承認,當前語文教師的水平是極不平衡的,不但還有相當比例的教師學歷不達標,即使在學歷已達標的教師中也還有不少才力學識達不到語文教師的要求。更有甚者,由于受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部分教師喪失或本身就沒有具備敬業精神,不思上進,上課或照搬教參,或一個教案終身用。這樣的教師“匠氣”實足,沒了才氣靈性,哪還能把課上“活”?“匠氣”籠罩教師是語文課堂教學“活”不起來的深層次原因,也是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脫離時代發展要求 當今世界,處于世紀之交,文化、科技飛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我國亦逐漸進入了高科技、信息化的時代,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的社會生活內容必須要求新的教育與之適應;先進的教育不但能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而且還應有超前性。作為母語教學的中學語文更應具備這樣的特色。遺憾的是,當前我們的語文課堂卻沒有跟上這一時代潮流,還處在較封閉的狀態,這主要反映在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尚有模糊認識,語文教材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有一段距離,語文訓練的科學序列還沒形成等。諸多因素摻合在一起,使得語文課不具備現代教育特色,以此來面對現代生活,必然格格不入,毫無生氣,激不起教學主體——學生的興趣。教學一旦失去了教學主體的積極主動性,哪還會活得起來?
三、窮于應試,新“八股”盛行 當前應試教學高居不下,語文教學不但逃脫不了,而且首當其沖。語文課的軸心是應試,語文教學的聽、說已名存實亡,剩下的讀、寫也狹隘化為應試內容。課堂上教師講的是應試,學生練的還是應試,題海無邊。更為有害的是,在不斷的應試中,各種應試“訣竅”“套路”泛濫,壟斷課堂,形成典型的新“八股”,使得語文課堂教學背離生活,失去其豐富性和科學性。教師和學生只能在這應試的死胡同里越鉆越深,課堂越變越狹窄,哪還有“活”可言?
四、成功的科研成果沒得到廣泛推廣 新中國的語文教學由于長期受注入式、題海式教學方法的影響和政治運動的沖擊,變得僵化死板。針對此,一批優秀教師經過長期艱苦探索,創造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整體改革成果,這些成果如果有效地推廣到廣大教師中去,將對語文課堂產生深刻影響,對扭轉沉悶死板的課堂起積極作用。但事實上,這些成果卻遠遠沒得到廣泛深入的推廣。另一方面,一些急功近利的“成果”卻到處充斥。由于急功近利,往往缺乏深入思考、科學論證和實踐檢驗,最突出的現象是或盲目引進、生硬套用國外“新理論”,或停留在一時的感知經驗上,這樣的結果,最明顯的就是一方面丟掉了作為母語教學的中國語文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失去語文的人文性,沒有了審美過程等,課堂教學成了干巴巴的程式,還哪來的活力?
那么,怎樣才能使語文課“活”起來呢?我們認為需要從教師素質、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來努力。
一、抓住師資這個根本 呂叔湘先生在給全國中語會第六屆年會的書面發言中說:“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根本問題是語文師資問題。教師的水平高,才能出好學生;教師的水平不高,學生中也會有少數或個別的由于自己用功有了成就,但是多數學生需要有好的老師來提攜,來指導,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師資問題,名師出高徒!”呂老的話是就語文效率的提高而言的,用它來分析思考語文課堂的“活”,也極為適用。我體會,“教師水平”絕不僅僅指教師的知識高低,而是指教師在其綜合素質作用下表現出來的教學水平,其中包含教師的人生理想、道德情操、審美修養、教學觀念、知識技能等。只有各方面素質都有的教師,才可能使其綜合素質在教學中變成豐富的智慧和鮮明的個性。唯有這樣,他的課才能上得“活”。關于這一點,我們從魯迅、聞一多、朱自清、于漪、錢夢龍、魏書生等等不同時代的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實例中都可得到印證。
那么,怎樣有效提高教師自己的綜合素質或教學水平呢?這是一篇大文章,概言之,最要緊的,還是古人所說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有“源頭活水”的訣竅是不斷學習,努力鉆研一點問題。鉆研問題不能死鉆、亂鉆,得站得高遠一些。呂叔湘先生指出:“凡是經常鉆研一種事物的人,很容易就事論事,把注意力局限在許多具體問題上。如果能稍微拿出點時間來,站遠些,站高些,對所鉆研的事物的整體作一鳥瞰,包括它的背景和前景,一定能夠獲得對那個事物的更通達的理解,能夠按照實際的、長期的而不是表面的需要安排自己鉆研的力量。”那么又怎樣才能“站遠些,站高些”呢?我體會,一方面要以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的理論來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又始終抓住語文自身的特點、規律等來認識和對待自己的研究和實踐。
二、自覺端正教育思想,著眼于素質教育 語文課堂教學一旦不活,必定妨礙素質教育的實施;堅持素質教育,必定能促進語文課上得活起來。因為堅持素質教育,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就會也必須充分地施展出自己的才智,使課堂教學具有準確性和獨創性。堅持素質教育,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就會自覺地克服單純傳授知識的狹隘病,使課堂教學顯示出豐富性和完整性。如果不著眼于素質教育,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就會因窮于應試教育而無法展示教學的豐富性,甚至連學生的靈氣也被扼殺。如果不著眼于素質教育,語文教師在課堂就跳不出一味分析講解的誤區,就會眼里沒有學生,學生也就無法成為教學的主體。這樣的課堂必定毫無生氣可言。所以說,抓住了素質教育,就抓住了課堂教學活起來的關鍵。語文課的“活”,既是素質教育的體現,同時它又是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當前,堅持素質教育的最大障礙是應試教育的干擾。雖然應試教育不是語文教學所能消除的,但就語文教師自身而言,如果能從未來的角度,從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來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從認識素質教育并不妨礙學生取得優異的升學成績這一道理來思考和處理語文課,那么,這樣的教師的語文課就能體現出素質教育的特色,就會使自己的課堂“活”起來。
三、準確把握語文學科的性質 要語文課“活”起來就必須著眼于素質教育,但僅此還不夠,如果我們不再從語文教學的性質特點去探討,語文課仍然活不起來,因為準確把握某一事物的性質特點,是完整認識、利用改造該事物的前提。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么?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從這一性質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語文學科較之其他學科,更有其豐富性和生動性,語文學科的性質不但對語文課提出了要“活”的要求,也為課堂的“活”奠定了內在基礎。只有準確地把握住了語文學科的性質來組織課堂教學,在教學目標上,才不會局限于語文知識傳授,才會“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進一步開拓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發展智力,發展個性和特長;在教學內容上,才不會片面地把語文的語言視為語法理論上的“語言”,而視為語言交際中的“言語”;才能去充分發掘語文的人文特征,重視美育和德育的滲透。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才不會陷入教學的模式化和教學方法的單一化;才會拿得出各種教學法之上的總鑰匙——活,依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環境等,取其所長,舍其所短,隨機應變,有效地組織課堂,使課堂教學充分地“活”起來。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8-9G31中學語文教學謝紅19971997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8-9G31中學語文教學謝紅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9:06